有效观课议课范文

时间:2023-09-29 21:27:46

有效观课议课篇1

【关键词】观课议课;有效性;尊重学生

最早知道“观课议课’的概念得益于继续教育的学习,原来只知道听课评课,脑子里却没有过“观课议课’。 虽然听课也包括观察,但“听”主要指向声音,“听”的对象主要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而我所谓的“观”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在多种感官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的观察,除了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更重要的是,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议课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要超越谁说了算的争论,改变作课教师在评课活动中“被评”的地位和失语的状态。议课教师与作课教师是在平等地交流,更多的是这样的语言:“我观察到某某现象,请问你是怎么考虑的……”;评课侧重对课的好坏下结论、作判断,评课者一般会说:“某某地方处理得有问题……”但是观课议课和听课评课又是相行不悖的。

观课议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研修活动。那么,如何做到观课议课的有效性呢?

一、从营造氛围开始

(1)营造平等对话的研究氛围,培育民主、互助、和谐的团队精神和平等民主的教学研究文化 ,充分发挥全校教师的集体智慧。建设进取、合作、民主的学校文化。

(2)议课不是对课堂教学下结论的评课,议课要对课堂教学的问题和现象“议”。它有一个策略就是直面问题,议课中的问题不能带到对教师的评价和奖惩中去,这样才能“议”起来。

(3)引导教师理性看待课堂遗憾。叶澜教授: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的,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陷的。”于漪: “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觉得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

二、从观课准备开始

1. 提前协商观课主题

在课前充分沟通和交流,使授课教师和观课者在课前达成充分理解和信任,并形成共同的观课议课主题。

2. 让授课教师先做观课说明

观课说明并不需要以前“说课”那样对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说明,而主要介绍教学背景、教学设想和主要的教学活动,介绍自己的不同常规的教学创新。

3. 坐到学生身边去

观课者最好提前进教室,通过与座位周围的同学寒暄和聊天,了解和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等,舒缓学生可能的紧张和压力,同时密切与学生的关系。

观课教师要选取合适的观察位置,要把观课的凳子从教室后边移到学生中间(可以稍微靠后),观课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学生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应该以学为本,因学论教;这样,评价教的效果和教的水平就需要颠覆一下目前习以为常的经验和做法,即不是观察教师讲得怎么样,水平有多高,而是看学生学得好不好,从学生学的效果反射教师教的水平,从学生学习的活动看教师教的活动是否达到目的和是否高效。

三、有效观课要致力于发现课堂

自从我校进行系统的观课议课以来,我们慢慢从惧怕研修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渐渐体会到了研究课堂的精彩。我们开始在观课中仔细观察,细细品味,开始把自己对一个细节的理解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开始把自己对课堂的零碎的感知梳理成较有条有理的“一二三”……研修的热情、思考的习惯——我为我自己的成长感到欣喜。

课堂是一个生命生长和实现的所在,是一个充满灵性和智慧的庄严神圣的地方,走进教室时,我们需要存有一种庄严神圣的态度和心情。对于观课议课,我们建议:一定要提前进教室,不能在教学开始以后,很轻率地敲门打断师生的教学;在课堂上要关闭通讯设施,杜绝旁若无人地接听电话;要集中精力关注和研究教学,不做与本堂教学无关的诸如备课、批改作业等工作;不要和其他观课者闲聊,避免在课堂上对师生的教学活动进行相互之间的讨论和评价。

在观课过程中,第一,需要观察课堂上发生了什么,观察的对象不仅有教师,而且包括学生。第二,需要推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背后的想法(不能等到议课时再问授课老师,就算要问,自己也要先想一想),需要判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需要思考效果与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第三,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该怎么处理。第四,要思考在议课时,需要交流什么。

四、有效、高质量的议课

1. 平等对话:议课质量的前提和保障

一般而言,献课者和议课者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隔阂和障碍,要消除这种隔阂,最好的就是同情和理解。

可以多提问、探询,在探询中理解对方,从不同角度理解多种可能。议课拒绝简单判断,提倡相互咨询。

2. 有效的议课要触及深层次的东西

观课议课要促进教师反思。议课时,可以先让教师分析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以及原因,以及对某些调整的思考。

议课要议出联系。这里的“联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状态与教的方式和状态的联系,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考察教师的教;教学行为与教学理念的联系,从行为入手讨论支撑行为和技术的理念,探讨怎样通过改变理念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联系,从过程入手推测结果,探讨怎样通过优化过程达到理想的结果;实际教学与学生实际情况的联系;教学实践与教育理论的联系等等。

有效观课议课篇2

[关键词]醛、酮 探究 问题式 观课议课 化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244-01

观课议课活动中,观课教师要利用多种感官,借助一定的观察工具来收集课堂上众多信息。如与教学有关的课题导入,课堂生成、教学设计、师生状态、互动等各个环节,教师都应认真观、认真记、课后还要认真议。一节课观下来,观课教师记录的信息五花八门、面面俱到,但对自身教学的实际指导价值并不大,特别是对本学科教学实际问题的处理几乎无借鉴之处。这种广泛的观议课方式看似全面,但观课方向不明确,无主次之分。观课结束后,授课教师教学改进的问题太杂乱,有时会本末倒置,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成效,且教研效果也不明显。

“建构‘观课议课’理念,助推中职青年教师成长的实践研究”课题就将后期的研究方向调整为“问题式”观课议课。“问题式”观课议课以教研组牵头组织,围绕教学中教师难讲解、学生难理解的内容提前预设问题;根据中职生学情,教研组教师结合以往教学经验共同研究最佳的教学策略解决。在课例实践中实施,观课中重点观察预设问题能否实现预期教学效果。

一、教学问题的预设要反复推敲,符合中职生学情。

观课前,观课、授课教师选取典型课例实践,以教研组为单位,各成员根据本课例的教学重难点对所选课例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一起经过反复思考、推敲讨论后确定本课例实践的预设问题,且预设问题的提出要符合教学大纲和中职生的学习现状。

课例分析:课例实践教材选自人民卫生出版社《有机化学》第四章《醛、酮》。《醛、酮》的教学是在学习《醇、酚》之后《羧酸》之前的又一类重要烃的衍生物,在知识衔接上承上启下,学习顺序上循序渐进,使得《醛、酮》在课例选取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醛、酮》教学中问题的预设,第一,要考虑中职生的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有限。问题预设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问题设计简单易懂,学生易理解,且问题易解决。第二,醛、酮的官能团与糖有相似之处,问题预设要为后面糖类学习打基础,还要与医学专业实际相联系。在教研组教师的反复斟酌下,《醛、酮》教学最后预设了三个问题:1、醛、酮的结构;2、银镜反应;3、简单醛、酮的鉴别。这样预设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明确本节课教学目标,同时有利于教师千方百计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预设问题的解决要集思广益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问题预设后大家要群策群力提出解决方案。如果我是授课教师,针对问题,给出自己准备用怎样的教学手段来突破问题。真正的授课教师会结合自身的讲课特点,选择取舍、借鉴其他教师有效的教学方法,最后选取最佳教学手段进行课例实践解决问题,最终使本堂课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让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课例分析:醛和酮的官能团中含有相同的羰基, 但二者又存在不同之处,比较醛、酮结构的异同之处,类比的讲解突破了醛、酮的结构还便于学生比较记忆结构。为了加深学生对醛、酮结构的认识,灵活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学生在理解醛、酮结构的基础上再学习重要的醛、酮才能做到温故知新,这种合理的调整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又能巩固所学知识,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在介绍重要醛、酮时,可适时对学生进行医学专业知识的渗透。例如学习甲醛时,介绍其医药用途即40%的甲醛水溶液即“福尔马林”用作消毒剂和防腐剂,可用于保存动物标本和尸体。

醛、酮的官能团不同,则结构不同,利用有机化学中结构决定性质这一规律,预测二者不同的性质。醛、酮不同的化学性质主要表现在醛与碱性弱氧化剂(土伦试剂、费林试剂)的反应中。而酮的羰基上没有氢原子,则酮不能被弱氧化剂氧化。醛与弱氧化剂的反应主要用实验探究法解决。

醛与土伦试剂的反应,对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实验时对土伦试剂即银氨溶液的配制要着重强调,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实验过程,指出实验成功要素――切忌加入过量的氨水,否则将生成雷酸银受热后会引起爆炸;另外,过量的氨水也会影响试剂的灵敏度。在解决银镜反应问题的同时学生切身体会到实验成功带来的喜悦感,还要让学生明确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是有联系的,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治镜”工业原理与银镜反应的联系。学生通过实验提高了观察现象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并且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为了节省有限的课堂时间,也避免课前繁琐的实验准备。醛与费林试剂的实验通过视频演示,演示让学生对实验留下鲜明生动的印象,并且激发了学生做此实验的兴趣。醛和葡萄糖有相同的官能团醛基,则二者有相似的性质,授课教师进行知识迁移顺势介绍葡萄糖与班氏试剂反应与醛与费林试剂反应现象相似,激发了学生对葡萄糖的好奇心,为糖类的学习埋下伏笔。实验探究醛与弱氧化剂的反应,总结醛、酮的不同性质顺其自然地解决了简单醛、酮的鉴别。

三、有的放矢地观课可使观课、授课教师双方获得共赢。

在观课过程中,观课教师焦点集中在预设问题的教学上,围绕问题尽可能全面收集课堂信息,详实填写观课记录表,观察课堂上预设问题的解决亮点,思考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观课教师亲临课堂带着问题观课,不仅能使观课目的明确,还能启发自己的教学,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观课、授课教师都受益匪浅。

课例分析:授课教师引导学生条理地分析、对比醛、酮结构,启发学生结合以前所学有机物性质和反应类型的知识打开思路,预测醛、酮可能发生的反应。实验导向探究醛与弱氧化剂土伦试剂、费林试剂的反应,充分体现了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认识规律。同时教学过程中又生成了新问题,如课堂穿插有关醛、酮结构和简单醛、酮的即时练,学生会更好、更快地理解掌握知识点;课堂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怎样才会更快捷有效;课后问卷调查对预设问题掌握较差的学生又如何指导其进一步学习。以上这些新问题都需要教师课后议课反思讨论来增强教学效果。

四、课后跟进问题、集中议课,议出更多可能的教学策略。

课后教研组观授课教师围绕观课问题、实际教学与预期教学的差异集中议课,跟进课堂困惑和教学中生成的新问题,围绕问题深入思考,商讨更多的教学策略,达成共识。教研组长针对问题总结每位教师的成功对策,相互补充,提出更多的教学可能性供教师对照选择。

醛、酮课例教学中,课后议课对教学过程进行了补充改进。课前教师提前布置预设问题,学生阅读教材预习;教师备课时准备关于醛、酮结构及鉴别的即时练;课堂上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上网找有关甲醛、丙酮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资料;课下第一时间统计学生对“问题式”教学的评价表,掌握学生听课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教师在下节课教学中及时补充强调。

观课、授课教师在课例实践中,围绕两三个预设问题,带着自己的教学经验共同思考商讨,共同分享成长,“观”课优势,“照”己不足。同行们围绕预设问题交流讨论――观课思考――议课反思的过程中有针对性调整教学,共同改进课堂教学、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增强了观课议课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郁华.主题式观课议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有效方式[J] . 教学与管理,2007(1).

有效观课议课篇3

摘 要:观课议课是一种平等民主的教研教学活动,它侧重于以一个平等同事的角度去分析课堂上师生互动、学生自学、生生互动的质量和效果。与传统的听课评课相比,观课议课更适合将中职学校的教学活动从单一引向多元,从单向变为互动。针对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差、欠缺学习能力等学情现状,本文建议了在中职学校观课议课教研教学活动中,采取多元化的有效策略,以促进中职教师共同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在保证学生发展的同时促进中职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 :中职学校 观课议课 策略 多元化

中职学生较普通高中学生文化素质低,没有升学的压力,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普遍对学习不感兴趣。由于家庭因素或心理因素影响,部分中职学生对学习有不正确的看法。针对中职学生学习现状,笔者将最近参加的“观课议课”课题研究策略应用于中职学校的观课议课中,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观课教师以合作者的角色,与授课教师进行平等对话,互动交流,一起探讨对策,解决课堂问题,使教学充分体现有效、高效,重新激发和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通过观课议课策略多元化,可有效促进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中职学生发展,促进中职课程发展。

一、观课策略多元化

1.重视观课前的准备工作,不观无准备的课

观课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数据分析、利用一定工具的观察研究过程。观课要提前开好观前会议,会议上要与授课教师充分沟通和交流,大家达成一致的观课主题。观课教师要提前利用多种渠道学习与观课内容相关的理论知识,一方面在不干扰授课教师教学思路的前提下,对授课教师在备课与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给出合理化建议;另一方面还可以站在高层次教学理念下观察课堂,分析课例。因此,授课和观课教师在课前达成充分的理解和信任是观课准备的关键。

观课教师要提前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对所观课程的态度及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等。提前了解有助于观课教师提高观课能力,并促进观课者深刻理解课堂教学;也为今后观课者的课堂构造、教学案例设计积累素材。同时,观课教师要提前了解观课议课记录表所填写的相关内容,提前填写表中与课堂内容无关项目(时间、班级等);对表格中的课堂内容,要在观课时随时填写,为议课积累资料。

2.善于捕捉课堂信息,充分认识、理解和把握观察对象

中职学生欠缺课堂配合能力,观课教师要课前进教室和学生沟通和交流,在师生间建立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观课位置要从学生身后移到学生身边,从不同的多角度进行各种观察。观课教师主要致力于观察发现课堂问题。一般中职课堂存在学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被动、不善于思考、知识衔接有断层及部分知识理解不到位等问题。鉴于中职课堂的特殊性,观课教师首先要利用感官,听、观课堂发生的表象,还要观学生的听课状态、师生互动、学生接受能力等。观课教师要想在教学中是否考虑根据中职学生的学情因材施教,还要想在教学中是否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及时记录观课信息,有条理地记录授课教师的教学思路、过程及多种教学方法及策略;简单记录授课教师是运用何种课程资源来提高学习主动性的,对课堂的精彩和缺憾处,在记录时要做标记。观课教师课后要与典型学生及时沟通,反馈教学预期效果。教学本身就是大量细节的组合,细节往往最能反映教学的理念、功底和内涵,为了不让感知出现断层,不影响对课堂的深入研究,观课教师在集中注意力捕捉课堂信息时要学会观察记录教学细节。

观课教师应尽可能捕捉课堂表象,用心灵感悟课堂,真切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观察对象,而且应能够将课堂中发现的问题和现象在议课中“对症下药”改进课堂,使中职教学收到实效。

3.积极主动思考,让思考产生共鸣

在观课时,观课教师要积极主动思考为议课做准备。首先要思考授课教师教学过程是否符合中职学生的学情,教学内容和学生专业有多少联系等。这种思考使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和探讨不是为了“观课议课”的研究而教学,而是学情和教学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其次要思考“我和授课教师对换角色,课堂能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角色对换思考使观课者身临课堂,做旁观的“教者”。最后还要思考议课时交流什么和怎样交流。通过观察采集课堂信息,在议课时就能抓住课堂特点,就能提出自己有见解性的思考;在和授课教师交流时要平等而不强加意愿,让授课教师自然接受,使大家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共鸣,有利于双方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

二、议课策略多元化

1.议课思维碰撞要直面问题

观课议课是中职学校的一种教研教学活动,议课需要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我们在议课时应“就课论课”,从宏观思考,从微观入手,结合中职课堂,努力寻求中职教学中的“亮点”并给予赏析和肯定。对于课堂共性问题、教师间思维碰撞产生的交集问题,大家共同分享;对于教学分歧问题产生思维并集的问题,大家共同商讨,取其建议的精华,策略地解决问题。授课教师要直面教学问题、直面课堂病态,参考大家在“议”中的合理建议,从而改进教学。观课教师根据观察到的教学问题及课堂现象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便今后在教学改进中参考。

2.议课借鉴提升议课效果,议课反思实现教学相长

在议课时会产生许多对教学有用的信息,观课教师要注意收集,因为议课中的信息不仅对授课教师有指导意义,而且对观课教师的教学也有借鉴作用。观课教师与议课教师借鉴成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教法和学法改进;借鉴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现学科间的融会贯通;选择、借鉴实用型课堂策略进行自我课堂实践。借鉴让议课“议”出成效,让教研活动经验得以积累。

在观课议课活动结束后,中职教师要及时总结经验和反思教学中暴露的问题。对教学成功经验要交流借鉴,对教学问题要议课交流,讨论研究,集思广益,有效地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相长。通过总结反思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提升教师的教学艺术,还可以让观课议课活动在中职学校得以巩固和发展。

3.理性看待课堂遗憾,构建有效的观课议课链条

再完美的教学都存在美中不足之处,而教师对完美教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叶澜教授说:“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的,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陷的。”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说:“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觉得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 说明教学的艺术就是遗憾的艺术。通过议课引导教师理性看待课堂遗憾,构建“准备—观课—议课—反思—改进”的观课议课教学活动链条,使课堂遗憾接近无限小。

观课议课让中职教师扮演了知识传授者和教学研究者的双重角色,为中职学校搭建了教研教学活动的平台。观课议课可以不断超越自我教学,不断完善中职课堂。运用好观课议课策略,会使中职课堂更加精彩绚丽!不断完善更新观课议课的策略,会对解决中职学校的教学问题更加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陈大伟.走向有效的观课议课[J].人民教育,2007(3).

[2]雷敏,李巧玲.谈如何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J].中国医药导报,2007(16).

有效观课议课篇4

1加强理论学习,为“观课、议课”打基础

首先,教研组把崔永t老师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及陈大伟教授的《有效观课议课》论著等作为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通过教师自学与开展教研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对观课议课的目的、观课议课的具体操作流程有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研组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这些主要问题在教研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初步尝试确定每次观课议课的主题,每次活动围绕一至两个主题展开,听课老师分视角观察课堂上的变化,课后再进行研讨,共学共进.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为有效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创设了积极的活动氛围和扎实了理论基础.

2聚焦课堂,初试“观课议课”

依据课题实施方案的具体安排,课题组的老师们都尝试采用课堂观察量表进行观课议课.通过课前说课、课中观课和课后交流三个环节达到解决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研组的第一次“观课、议课”活动是由邓淑君老师执教的物理课《光的直线传播》开始的.课前,上课老师和参与观课议课的老师就本节课的关注点做了沟通,并在课题负责人的指引下明确了观课教师们在观课议课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并与观课议课教师、授课教师一同讨论确定了“有效课堂活动情况”、“学生活动有效性”、“提问有效性”和“情境创设有效性”四个观察点.会后各观察组根据说课教师的说课内容设计制作了课堂观察量表:课中,各观察组根据自己的观察点,选择合适的方式观察记录;课后,上课教师首先反思自己的课堂,随后针对各观察点,教师们集思广益,依据观察点对上课教师课上的优缺点进行反思评价并提出了合理化的改进建议.一串串数据,一个个分析有理有据.第一次课堂观察,带着一份新鲜的冲动,一点成功的喜悦,一丝无奈的遗憾,落下了帷幕.

经过这次c以往听评课活动方式不同的“观课、议课”活动,与会的老师一致认为,观课议课与以前的听课评课有本质的区别.一位老师在此次观课议课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以前我一直以为,所谓的观课议课就是我们以前教研活动中的听评课,只不过起了个新的名称而已.今天,才发觉两者是不同的,这是一次上课教师和观课议课教师合作参与、平等互助、交流分享的民主平等的教研对话.尽管本次观课议课活动让我们花费了很多时间,但值得.这次教研活动太有效了,下次我要上课,你们来观察我,给我好好诊断诊断,多提些改进的建议.

一位教师后来和笔者交流时说,自从观课组提供了她上课提问理答的一组数据后,在以后的教学设计时她都尽可能地以问题链的形式组织教学环节,问题的指向也尽可能做到明确而具体,让学生一看就懂问什么.上课时笔者也时常提醒自己尽可能多地以追问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上课尽量避免集体回答问题.

3在观课中成长,在议课中提升

参与课题研究活动的教师认识到,观课议课的目的是改进课堂教学,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所以,无论是上课者还是观课者,都不能仅仅满足于这一课的顺利结束.应该立足于一课而放眼于将来,要通过眼前这一课的研究与思考,对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观念进行批判、反思、重建,以求得自身教学相长.

表1是课题组教师邓淑君的两次观课议课中,提问、理答、回答的统计结果,从中可以看到观课议课带来的变化.

案例一: 光的直线传播

从以上数据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问题指向明确,表达清楚.从最后的统计分析可知:学生能根据教师的提问作答,“无应答”的一处是教师没给学生回答的机会就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了.

(2)提问的思维层次搭配合理,从分析结果来看识记12次,理解应用5次,综合分析3次,应该说搭配较为合理.

(3)学生的回答方式有待改进.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学生集体回答问题次数占总回答问题的75%,从这个数据看,显然学生集体回答问题的次数占的比例太大,这样提问回答方式不利于教师发现个别学生学习新知时存在的问题.

(4)教师的理答方式有待改进.一般地,教师的理答方式可简单分为满意或不满意,满意通常表现为称赞,不满意通常表现为打断、代答、批评、不理睬、追问,重复答案则是教师强调或学生回答不够清晰.对学生回答不满意的种种表现中,追问是一种更积极的态度,但从本节课教师理答方式的统计结果来看,鼓励称赞2次,追问也只有2次,各占总理答次数的10%,这说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答题的情况评价还不到位,多是给学生应答的重复答案.利用追问引导学生作深入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强,对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还是以老师代答为主.

改进建议:

关于提问,一堂课中教师涉及的问题不宜过多,应该针对本节知识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几个能够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通过学生思考自主解决问题.教师理答方式应以赞赏鼓励,追问为主,尽量避免重复学生的答案.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次肯定的点头都可以起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当学生回答的答案不甚清晰,有部分或大部分学生还不太理解时,教师要给予恰当的追问,通过追问一步一步地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始终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使学生的思考有方向性,最终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第一次课堂观察结束后,教研组的教师们感觉尽管建议是针对邓老师的课提出的,但在自己的课堂上是不是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该怎么做?

案例二: 电功率

从以上数据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问题指向明确,表达清楚.统计分析表明:学生能根据教师的提问作答.

(2)提问的思维层次搭配合理,分析结果表明:识记10次,理解应用7次,综合分析7次,应该说搭配较为合理.

(3)学生的回答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学生集体回答问题次数占总回答问题的29.2%,这个数据与第一次的75%相比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说明我们的观课议课效果明显,尽管这样我们仍然认为学生集体回答问题的次数占的比例还是有点大,这样不利于教师发现个别学生学习新知时存在的问题.在一些学生容易模糊的问题上还是要多采取个别回答的方式.

(4)教师的理答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从本节课教师理答方式的统计结果来看,重复答案9次,占总理答次数的37.5%;鼓励称赞8次,占总理答次数的33.3 %;追问7次,占总理答次数的29.2%.尽管教师重复答案的比例下降了,但37.5%还是比较高,说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答题的情况评价还不到位,多数时候给学生的应答都是重复答案。评价语言不到位,会直接影响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课堂上如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有效评价还需要老师好好琢磨.但追问的次数与第一次听课的统计结果相比变化很大,教师能够在学生回答的答案不甚清晰,有部分或大部分学生还不太理解时,给予恰当的追问,通过追问一步一步地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使学生的思考有方向性,最终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解决问题.

总之,通过再次对邓淑君老师的课进行观察,笔者发现:与第一次观察到的情况相比较,课堂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一是说明邓老师积极进行教学反思,能够针对观课老师提出的自己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二是说明观课议课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4观课议课,营造了教研组的合作文化

自从课题组开展观课议课后,课题组的老师就改变了原来单兵作战的工作方式,从教学上的孤立的个人主义走向合作的专业主义,因为完整的课堂观察程序不能没有教师的合作行动.每位课题教师都能主动向课堂观察合作共同体的成员开放自己的教室,接纳不同的力量进入课堂,共同来探讨课堂教学与学习的专业问题.通过课堂观察,课题教师在心理与行为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变得开放、民主与善于合作,使教研组变成合作共同体的联合体.如在邓老师上电功率一课前的课前会议上就提出了电功率这一概念的建立问题,以前引入电功率概念时没有让学生对其必要性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而是直接给出物理概念,致使一部分学生只是死记物理概念而没有真正理解物理概念的实质,电功率的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成为空中楼阁.而新课标提出,物理概念教学应由“重知识”向“重过程”转变,请大家出出主意,想想点子,看怎样做才能使学生发现、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经过教研组教师集体研讨一致认为可以这样试一试:

(1)演示实验:将功率不同的灯泡接入电路中,观察电能表铝盘转动的情况.

①先将15 W的电灯接入电路,合上开关,灯发光,同学们观察电能表铝盘转动的情况.

②将15 W的灯泡取下,换上100 W的灯重复前面①的实验.

同学们观察并比较电能表两次转动快慢情r.

③将两只灯泡并联接入电路,合上开关,两灯均亮.再观察电能表的转动情况,并和前两次做比较.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几种情况下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不同,得出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由此引入电功率.

(2)比较下例三种情况下:电流通过甲、乙用电器做功,电流通过哪个用电器时电流做的功多?电流通过哪个用电器时做功快?为什么?

①甲:1 s内电流做功100 J.

乙: 1 s内电流做功500 J.

②甲:2 s内电流做功500 J.乙: 5 s内电流做功500 J.

③甲:1800 s内电流做功72000 J.乙: 120 s内电流做功12000 J.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得出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实践证明,教研组老师们设计思路切合学生实际,学生都能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电功率的概念在学生的体验中很轻松地解决了.

分享集体智慧,使得教研组教师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得到不断更新、重构和迁移,达到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增进友谊、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目的.课题组的一位教师说得好:“合作真好,要是单干,像我们这样的年轻教师就不会有这么快的进步的.”

5观课议课,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观课议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实在在地改进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看观课议课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是否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而教师是否用于实践,并不取决于议课者说了什么,而是取决于他们认同了什么,接受了什么.因此,怎么“观”、怎么“议”就成了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课题研究一年来,教师们始终以研究者的姿态参与观课议课活动,做到了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将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和学生实际情况与授课教师进行一番比较,在比较中学习借鉴,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在观课议课的过程中,教研组的教师发现:王岩老师的课堂提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强,学生易于理解、回答,邓淑君老师的学生活动设计符合学生实际,学生的参与度高,活动效果好.朱延平老师教学情境的设计既符合教学内容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以后的教学中,教研组的老师们这些亮点在其他老师的课堂上也凸显出来了.由此可见,教师参与课堂观察不失为提高教学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年来,做中学,做中悟,思考着,成长着.观察别人,被人观察,一次次观察、一道道坎,每次都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尽管观课议课的活动使我们的课堂更具活力了,但在观课议课活动中我们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与困惑.

有效观课议课篇5

那么,在体育课堂上,如何实施观课议课,如何提高课堂效益,如何打造团队优质高效课堂呢?下面根据自己的实践活动谈几点认识。

观课前“心中有数”

不打无准备之仗。观课前一定要“备好课”。一是研读《课程标准》。认真学习《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题(实验)》,熟悉国家对高中学生知识、身体、技能、健康等方面的要求,进一步明确观课的目的性。同时,还要自觉主动地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二是了解教情与学情。向执教教师、学生了解教与学的基本情况,知道教师的平时教学情况,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熟悉学生的学习状况、所学教材、身体素质及基本技能。三是掌握观课要点。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提出了《对中小学体育课的基本要求》,其中一条是“体育课堂教学是否正确地贯彻了《课程标准》的精神主要看4点”。一看体育课符不符合体育课程的性质。《课程标准》指出:“体育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有些体育课不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教学手段,不以运动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如有的把围棋、象棋、吹肥皂泡等引入教材;有的用硬纸板制成预构件,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去组装房子、汽车;有的把尿素袋开发成“时装”,让学生在上课时学走时装步,等等。这些做法既学不到什么体育的知识、技能,也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背离了体育学科的性质。二看体育课是否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主要是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身体锻炼的规律、学习心理的规律及教与学的规律,体育课只有认真遵循上述规律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才能真正学到应有的知识、技能,身心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体育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有效地进行身体锻炼,而主要不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与构建体育知识、技能。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体育科研的一个重要标志。三看体育课是不是从实际出发开展教学活动。体育教学改革应结合学校自己的场地器材、师资特点、学生水平等实际情况来进行。对外来的经验,必须从实际出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加以借鉴,不能生搬硬套,警惕“追风”、做表面文章和搞形式主义的倾向。掌握了这些要点,就为我们观课提供了理论基础。四是制作观察量表。在确立了观察重点后,设计合适的观察量表,是体育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观察量表设计所选择的观察指标必须比较全面地揭示我们所要观察的内容;所选择的观察指标要简洁,便于速记、反思,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要深入思考各观察点最需要思量的问题、要素,力求特色,突出创新。

观课中“摆正位置”

观课议课是一种课例研讨活动,是教研组磨练课堂、打造课堂、实现优质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其根本目的就是以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和积极的心态去应对课堂教学改革,用先进的教育观念引导团队的教育行为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文化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三点。一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去观课。无论是哪种课型的课,执教教师必然都经过精心的准备,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亮点或是自己平时没有想到、注意到的事。因此,诚心、虚心、专心、细心,客观真实地观察、记录课堂现象成为至关重要的细节行为。二是观课重点要突出。课堂上,体育教师应聚焦课堂问题、课堂病态、课堂细节,带着要解决的问题走进课堂,研究教学。“以学定教”是观课议课的基本指导思想。教师要学会从学生“学”的角度去审视教师的“教”,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让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同时,还要学会简单易行的记录课堂现象的技巧,学会归纳、整理、分析课堂信息的方法,学会专业推断的技能,学会客观评价课堂教学的策略。三是切实做到看、听、记、思有机结合。在观课过程中,观课者要时刻观察教师、学生的活动,仔细听教师的语言引导,记录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思考如果自己是执教教师会怎么处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或突发事件。

议课时“直面问题”

观课议课最困难的地方就是直接面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执教教师要摆正心态,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也不能害怕别人对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往往就在大家的讨论过程中,我们的教学水平、综合素质得到很快的提高。如今年5月我们学校举行了观课议课活动,体育教研组全体教师参加。刘老师执教课,教学内容是手球。刘老师不是学手球专业的,但是他却敢于暴露自己的不足,不断挑战自己,课上得非常成功。课后会议上,刘老师重点说出了本节课获得成功的地方,目标的达成情况,存在的问题或困惑。观察者分别从自己承担的观察视角,依据搜集到的有价值课堂信息,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评议,结合记录的课堂现象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点评议论课堂亮点及存在的“课堂教学病态”,一方面提炼教学经验,另一方面针对“病态教学”开出“药方”,提出课堂改进建议,与执教教师及教研组成员进行平等对话;教研组各成员对每位观察者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广泛地交流,探讨出了问题解决的办法,达成了共识。同时,通过对诸多课堂现象的定性定量分析,归纳出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具有本质性、普遍性的问题,并形成校本研究课题,进行共同探讨,合作攻关,最终解决课堂问题。

活动后“自我反思”

观课议课改变着教师日常化的教研方式,改变着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同事的态度以及种种教育教学的策略;教研组成员在不断地学习,交流、合作与竞争中,共同进步和发展,形成教师个人与教研组团队协调和谐发展的共生机制。

观课议课活动之后,每位体育教师都应该深入反思。执教教师反思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自己的得与失,反思教研组各成员提出的问题,反思团队提出的整改建议,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水平。观察者要把自己当成局内人而不是局外人,在探讨过程中,多用“假如你来教”与“假如我来教”这种话语结构;在观察别人课堂的同时,要不断反思自己课堂及行为,真正实现“走进别人的课堂,观议别人的课堂;观议别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提升大家的课堂。”

总之,观课议课不仅仅是方法和技术的问题,它需要教育理论的支持,需要教学经验的积淀。在这个过程中,只要用心去“观”了,深入去“议”了,认真去反思了,就为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有效观课议课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听课评课;观课议课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7-090-1新课程提倡课堂多元主体、教师多元角色、教学多元途径、学习多元模式。这里需要的不只是教学话语,更多的是教学活动、语言任务、实践过程、学生参与等。在课堂上,可“看”的成分越来越多,“听课者”单靠耳朵是不可能获取全面的信息。所以与其说是“听”课,倒不如说是“观课”(classroom observation),即“听课”实则是“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首先,课堂观察主要关注学生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这与传统的听评课主要关注教师单方的行为有很大不同。其次,课堂观察促使教师观察他人的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另外,由于课堂观察需要学科组课前研究观察点、课后讨论分析,所以课堂观察也是一种团队合作、教师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课堂观察合作体的形成与活动的开展可以营造一种合作式的校园文化,增进教师的责任感。

善于观课者能够在纷繁复杂的课程教学中洞察其中的精华元素,轻而易举地在大脑里呈现出教育教学环节、细节,并将其不枝不蔓地描述出来:教师的表现及其心态;学生的状态及其心理;气氛与情境的呈现……在教学环节的引领中,我们身临其境般地回到了课堂生活,回到了教育现场。

传统的“评”课方式,应该转变成新课程理念下的“议”课方式。从以下四种行为方式的表达中,可以看出“评课”走向“议课”的必然。

(1)“评”有被评的对象,下结论的对象,有“主”“客”之分,这个“客”在评课活动中往往处于“被评”的地位,又有不知所措的现象。

“议”是观课的老师与授课老师一起围绕共同的话题积极互动、平等交流、彼此接纳;“议”要超越“谁说了算”的争论。

(2)“评课”活动主要将教师的“表现、展示”作为授课取向,授课教师重在展示教学长处。

“议课”活动是以“改进、发展”教学为主要授课取向,研究主题是针对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而提出,议课不是为了展示,而是以此为平台研究和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鼓励教师不要害怕出现问题,出现了问题大家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解决。

(3)“评课”需要在综合全面地分析课堂信息的基础上,指出教学的主要优点和不足,面面俱到反而有如蜻蜓点水,重点不突出。

“议课”强调集中话题超越表面现象,深入课堂事实,议出更多的教学可能性。

(4)“评”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作判断。

“议”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展开对话,促进反思。如果说评课是把教师看成等待帮助的客体,那么议课则是把教师培养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动者,帮助教师实现自身的解放。

“议”字突出了教师的专业主体地位,锤炼教师的研修能力。“议课”是用平等交流的态度、用“同在共行”的方式,围绕共同会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议出学习效果与教学假设之间的联系。

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交流,以改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一种教研活动。观课议课更是在听课评课基础上的发展和延续,是教育教学新形势新发展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尊重教师、理解教师、平等和谐对待教师的有效途径。

观议课活动也要有注意事项:1.议课不要只说空话。2.观课议课中如何发现问题?(①坐到学生中间去。②议课教师时刻关注教学、课堂、学生,不做旁观者。③如果我上,将怎样处理。④我想知道什么?⑤观议课的视角问题:人和文本之间的关系,不轻信课本。)3.议课时问题泛化怎么办?(①议课教师备课、事先沟通,达成共识,关注预设问题;②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③主持人控制;④最后说其他问题。)4.授课教师面对议课,没有成就感怎么办?议课时不伤害教师,平等交流,直面问题,追求共同发展。5.对所有站起来的学生说:请坐下!

有效观课议课篇7

关键词:听评;课堂教学;教研活动

课堂教学是学校的核心工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关系学校的生命质量。因此,听评课也就成了学校教学研究活动中最重要的关键环节。然而,从总体上来说,我们听评课的效率着实不太令人满意。

一、听评课活动效率低下的主要表现

1.组织散漫,主题离散

在学校里,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教研活动:发通知、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定主题……看上去流程齐全。但事实上每次听评课活动,观课教师对于观课的内容几乎是一无所知,既没有事先解读过相关的教材,更没有细致地揣摩过教学方法。观课之前没有主体性的准备,评课时就一片散漫,东一句,西一句,没有共同聚焦的问题,很少有充分准备与研究之后的有效建议,听评课表一填,教研活动戛然而止,其效率低下就可想而知了。

2.为听评课而听评课

一些人把听评课当作任务来做,造成老师开课是完成管理层安排的任务而迫不得已才进行的。评课时,参与听评课的老师往往更多地保持沉默,非到不得已时才发言;即使发表意见,也往往过于客套,评了和没评一个样;要么评课由教研员或专家把持,评课成了“一言堂”。这种形式主义的听评课自然是低效的。

3.评议粗放,行走于表层

课堂研究是一件细化的工作,但在常见的听评课活动中,听到广大教师擅长用的评课话语是:好像、大概、似乎、感觉……这些词语十分粗放,没有说服力。经常能听到类似评语:你课堂提问好像太多,你的学生关注面大概少了一些。这些粗放的评议常常处于表层的水平。让执教者很难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更不可能有意识地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4.语言的范式化,一刀切

范式化评课套路比比皆是。大家经常用“三二一”这个法宝去评课。这个法宝就是:三条优点,两条缺点,一条建议。其一般套路无非就是“教学目标比较明确,教学过程比较清晰,教学效果比较明显”。这种范式化评课是“去情境的,放之四海而皆准”,没有针对性,参与者怎么可能在这样的活动中有所收益呢!

听评课对于不同层次的老师讲评时常出现“一刀切”现象。观察与评议新上岗教师的课,主要是帮助他掌握好教学常规,学会常规观察评议特级教师或名师的课,最主要的目的是“提炼风格”。观察评议骨干教师的课,主要是帮助他寻找发展方向。避免一刀切的听评课活动才是有效的。

5.故意作秀、走秀

观摩众多学校公开课、示范课,经常犯“作秀”的毛病。这些课,经过老师、教导主任、主管校长再三评课,老师课下的教案、课件在上指下派的情况下被逼无奈,左改右改,然后再与学生进行多次彩排,最后自认为把这样成型的课拿到大家面前,师生如走秀一般展示给大家。这样的作秀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不真实的样本,常常让人感觉到听听很激动,回到自己的课堂中,一动也不动。真正让老师学为己用的精华少之又少。

二、提高听评课活动效率的措施

鉴于以上分析的传统听评课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在课堂观察中要努力促进三次转变,实现三个统一,追求三种品质。

1.促进三项转变

促进教师个人理论、教学研究方式和学校科研功能的转变,这是课堂观察的目的与成果期待。

2.实现三个统一

目的和方法、描述和诠释、建构和行动,三个统一是课堂观察的主要特征,我们在课堂观察中应彰显这些特征。

3.追求三种品质

在我们追求的一节课中,在听评课时,是以一线教师为主体的,我们的课堂要追求自己的品质。

此外,听评课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使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不断向有效教学行为逼近。要保证听评课的成功,还必须注意以下策略:

(1)建立多元化的评课目标。现代教学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从重视知识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这些转变为听评课确定了多元化的目标。

(2)确立科学合理的听评课指标体系。听评课指标要具有客观实在、准确全面、简练明确、具体可行等特点;听评课指标的权重要适当,能够充分反映课堂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水平。此外要加强对教师观念、行为的深度分析。注重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综合运用和互补,避免听评课中出现的一些不良倾向,真正使教师获益,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崔允t.听评课:一种新的范式[J].教育发展研究,2007(18).

[2]尤炜.听评课的现存问题和范式转型:崔允t教授答记者问[J].当代教育科学,2007(24).

有效观课议课篇8

一、如何做好“评教”

“评教”就是评议教师的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执教者的教进行评议:

1.评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是否恰当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这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更新,而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也要转变,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培养者、设计者、组织者。因此,评教时,我们要看教师在本堂课中的角色是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2.评议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运用是否合理

(1)从教学目标上评议。一是看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全面、具体、适宜,是否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教学中都能呈现,是否符合课题内容和课标要求,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并贴近学生的发展。二是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2)从处理教材上评议。评议教师一节课上得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到位,还要看授课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是否科学合理。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的准确性,更要注意分析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3)从教学程序上评议。评教学思路,一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具有一定的独创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三看教学思路是否层次分明,脉络是否清晰;四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效果。

(4)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评议。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是否量体裁衣,灵活运用,是否多样化,是否突破传统具有创新,是讲述法还是合作探究法,是否符合新课改理念。是否学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例如投影仪、录音机、电视、电影、电脑等是否应用于课堂教学。

3.评议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教学语言。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求准确清楚,精当简练,生动形象,有激情,有感染力,有哲理性。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组织能力。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他的课堂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对于课堂教学的成败优劣起着重要作用。教师是否驾驭课堂,是否整然有序地组织课堂,是我们评议教师基本功的一个看点。

教态和教姿。这两者是教师的外在形象和内在个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直观展示,是教师教学作风的重要体现,对教师的教学成败和学生学习效益好坏起着很大作用。

课堂板书。教师课堂板书是教学过程的简明概括,有利于学生梳理本课所学知识,总结学习收获,评价学习得失。评议者要看授课教师的板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言简意赅,是否有条理性,是否富有艺术性。

二、如何做好“评学”

“评学”就是评议学生的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评:

1.评议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课堂教学的科学化和高效化起了重要作用,传统的学习方式侧重于接受学习、机械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整合这两大学习方式并灵活使用,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从而极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实现高效课堂。在评议课实践中,要把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学生实际和结合教学内容,作出合理评议。

2.评议学生的学习状态

主要包括课堂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绪状况、交流情况和思维状况。

情绪状况。在授课者的组织引导下,学生对这堂课的学习是否充满热情,对所学内容是否感兴趣,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评议者都要思考这些问题。

交流状态。交流状态是学生学习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评课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交流,主要表现在与教师的交流、与同学的交流、与教材的交流等方面。

思维状况。在评课中,我们把学生的思维状态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状态、学习水平、学习过程好坏的重要指标。我们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否踊跃提出问题,主动思考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或者对教材、教师和同学的见解敢于质疑和否定,能提出创造性的意见。

3.评议学生的学习效果

上一篇:高考第二天范文 下一篇:端午节作文二年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