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11-18 06:51:41

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有效教学心得体会篇1

有效教学,通俗地说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提高和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厌学到乐学。

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乐学且有收获呢?以下几点体会作抛砖引玉之用:

一、教师要“活用”材教。我们在解读教材时要有课程意识和教材意识,撰写时要有目标意识和年段意识,上课时要有生本意识和训练意识。教师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老师可以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宽、重组,或添或删,灵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开放性,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如此“活用”教材还会怕学生不乐学吗?

二、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众所周知,教学是“教”与“学”双方面的活动,要进行有效的教学,在思考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更重要的还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掌握、应用。这就需要教师在对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有足够的了解的基础上,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全面而充分地考虑到课堂上学生可能的发言,可能遇到的困难,对课堂有足够的预测。有备而来,有备无患,这样做可以有效避免教师在课堂上为了实现教学预设而越俎代疱。

有效教学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 有效教学 自我修养 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有效教学是在新的教学形式下出现了,有效性教学可以使得老师采用各种手段各种方式用最短的时间来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从而能够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所以加强教学的有效性在当下是非常必要的。特别对于数学这样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更要做到来加强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在未来的学习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首先要把教材进行有效性的研究

对于老师而言要关注上课的内容是什么,同时要知道教学目标是什么,对于学生要做到充分的了解才行,并不是说上课的内容越多越好,越难越好,而是针对学生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教学。所以要做好各方面的工作,既要对课标、大纲有一定的研究,还要对课本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研究把握,对于课堂的效率也要进行相应的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研究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对教材进行有效的钻研整合,才能真正的用好手里的数学教科书。

二、教师在有效教学中占有主导的地位

对于每节课的内容及其讲解的结构等都是由老师来进行设计指导的,所以教师本身在课堂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教师的自身业务能力在数学的教学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说教师加强自身的素养是非常关键的。教师在了解自身优势的同时,更要认识到自身某些方面的不足,这样教师才能在自身能力上得到不断地完善,才能给学生教学带来更好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可能忽视课下学习的时间,知识注重课上和课前的教学,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自身不能进行相应的反思和再学习,所以教师在平时也要注重课下的时间,同时还要做到和其他老师进行交流,只有这样在不断的学习交流中才能使得教师的能力水平不断地提高,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认清学生在数学有效性教学中是主体

对于数学教学能够有效学生是最最直接的反应,随意教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相应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首先在课堂形式上

对于数学的课堂教学形式而言不能只是单一的进行灌注,教师在数学的教学上可以采取多种形式,除了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外,还可以进行自学提问和分组讨论的形式,这样不但可以加强学生们之间的合作交流,而且还能在讨论中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得全体的学生更好的参与的课堂的教学中去,从而更好的体现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是新的课堂新式不能使为了热闹而热闹的,要发挥每一种课堂形式的作用价值,不能让课堂教学知识流于一种形式,所以教师在这方面考虑的药全面才行,找到一个合理的课堂形式才是关键。只有具有良好的课堂教学形式才能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领悟课堂内容更深的内涵。

(二)其次注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情况

根据相关数据的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当下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并不是时刻集中的,经过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的前二十分钟注意力是比较集中的,所以作为教师要注意到学生这一点,在内容的讲解安排上要做到灵活的处理,不需要满堂灌注,要合理充分的利用好时间,对于重点难点有所侧重。对于数学这门逻辑性较强的课程而言,有时候少说一点可能会更好一点,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幽默生动的讲解,这样学生可以更好的接受知识,甚至在必要时做一些小游戏来调节一些课堂的气氛。

(三)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做好问题的设计

对于数学这门课程来说,有时候会了一道题目的方法,其他的同类型的题目可能会迎刃而解,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要注意问题的设计,只有经过精心的设计才能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同时问题的提问要具有引导性,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学习,这样才能使得学生不断地进步。课堂问题的合理设计可以让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的享受大脑高速运转的乐趣,从而在学习中能够不断地树立自信心,更好的提升自身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老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四)课堂教学中要进行分层教学

对于能力不同的学生而言,分层教学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分层教学可以使得每一位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所以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分层教学,在作业的布置上也要进行分层,特别对于数学这门课程而言,有的学生总是善于挑战自我,善于做一些难题,所以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要分成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针对课堂上的所有听课学生而言的,而选做题则是对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准备的,这样就可以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能力,也不至于有什么压力了,使得学生能够在不断的挑战自我中进行学习进步。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加强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心得体会的探讨,认识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做好各方面的总过才行,教师要完善自身的能力,寻求多种形式来进行教学,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也要不断地进行各方面的总结反思,只有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得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刘志强.以学定教 生命课堂:有效教学从理念到行动——坪山高级中学校本实践的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有效教学心得体会篇3

导入的方式很多,常用的有直接导入、温故导入、情境导入、问题导入及其他方法导入。方法虽多,但都是以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迁移为目标的。那么在教学设计时如何找到最适合的教学导入呢?我有以下不成熟的想法:

一、关注教学内容,选择合适导入

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导入方法,肯定是与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数学的抽象特性,要求教师尽可能联系生活实际,而这时候情境导入可能会有比较好的效果。如在教授《认识方向》一课时,有以下两种教学导入:1.我们之前用上下、前后、左右来识别方向,这样的方法有着一定的局限。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些新的方向……

2.小明第一次去朋友家玩,发现自己在路上迷路了,如果你的小明的朋友,你会怎么指导小明找到你的家?

当然,两种不同的方式都可以将新课的内容引出,也都能帮助学生从之前的知识迁移过来,从但是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上情境导入有着更好的效果。但是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情境导入的,如数理运算规则、运算法则等内容,很难设置现实生活的情境,刻意为之,反而会降低效果,变得十分勉强。所以合适的导入才是最好的导入,不追求时髦,而要追求实效。

二、考虑内容难度,选择导入深度

在这么多的导入方法的选择下,我们也应该注重导入的深度。导入地太浅,学生能比较好接受却可能缺少思考,课的流程因此会变得缓慢。导入地过深,可能出现学生理解上的差异,造成一些思维能力不强的同学的困惑。那么,教师应该结合自己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去合理选择导入的深度。

在比较好理解的内容上,教师可以选择比较开门见山的导入方式,如观察导入、类比导入、提问导入、计算导入等,可以让学生第一时间明确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教师在引导时就可以注重细节以及过程性的内容加以巩固。

那么再难度较大的内容上,教师设计的导入可以有这两种方向:

1.仍然是开门见山,直抛问题。但这时的目的应该是一种挑战性的教学方式,意在让学生感觉到难度,而产生学习的动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问题导入、悬念导入,它是学生产生神秘感,富有挑战的问题也会使学生有更强的学习欲望。

2.分割问题,化难为简。教师将有难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分割,变为几个学生能够接受的,这样的处理方式能让更多的学生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及目标,但相对的整个课的流程也会相对比较缓慢。在引入方法中可以使用实验导入、作图导入、辨析导入等。在教师给的一定的台阶上去完成新授内容的学习。

三、结合生活实际,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创设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学习数学内容还是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要让数学从生活中来,运用到生活中去。并且,符合生活认知的情境学生也有较好的理解。所以教师在设置情境的时候,要切合实际,不能产生这一部分中的学生错误理解,使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导入的材料要切合教学内容的用途,所用数据也要用真实数据,学生在对内容熟悉的同时,也对相应的数量有了常识和经验。

有效教学心得体会篇4

在适宜的时机运用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避免教学过程形式化、流程化,防止“花架子”的出现

4月4日听了彭老师上的“抽屉原理”一课,感觉本课的教学过程扎实有效,下面仅就预防教学过程中的“花架子”谈谈本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总体来看,本课中教师围绕“想要保证‘至少数’,就要进行平均分”这一重点,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分析理解了“抽屉原理”的基本要义,教学过程优质、高效。

本课在教学例1“把4枝铅笔放进3个盒子,怎么放?有几种放法?”时,教师首先让学生个人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摆放方法,再全班反馈独立探索的结果,在反馈中总结出(4,0,0)、(3,1,0)、(2,2,0)、(1,1,2)四种摆法,然后第二次提出思考性问题:观察四种摆法,你有什么发现(不管怎样摆,总有一个盒子至少有两枝铅笔)?最后顺势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怎样通过摆一次就能得到这一结论?在这一例题的教学中,教师在各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各教学要素相结合的原则,做到了在适宜的时机采用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如:教师没有在探索摆法时让学生小组合作,而是把小组合作学习放在了规律的发现这一难点上,因为规律的发现其实就是由动手操作的表象积累上升到内涵的认知的过程,是由具体表象认识提升到抽象认识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有难度,因此把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放在这是比较准确的。避免了为了合作而合作的空洞化、形式化、流程化教学形式的出现。教学中,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及小组合作探究,动、静结合,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协调配合及合作学习的能力都能得到发展与提高。

有效教学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教师;优化;体育教学;课堂心理气氛

1 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含义

体育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相对稳定的集体情绪状态,它是教学中集体心理动态结构的特点之一,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心理背景。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完成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和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难免对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重视不够,而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在每次课中都客观存在,只是表现出的状态不尽相同,并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教学的实效性。教师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有意识地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集体的情绪处于适度的亢奋状态,这无疑有助于学生认知——操作能力的发挥和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

2 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必要性

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教师仍然起着主导作用,关键是教师对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是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优化,还是视而不见,任其自然,这对教学效果和完成本次课教学目标都会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由于情绪的产生,有时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人受到挫折刺激后产生的暂时性激愤或消沉,受到意外成功刺激后产生的狂喜,激动等[1]。同时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学生的情绪较高时,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练习积极,教学效果好;而当学生情绪不高时,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低沉,学生参与练习不够主动,教学效果相对较差。面对体育教学中出现的这一明显反差现象,教师首先应明确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与提高教学效果并不矛盾,并且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不要担心把时间花在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气氛上会挤占技术动作的练习时间,因为课堂教学心理气氛能使学生的自我感觉,认知和情绪受到影响,从而对其工作效率发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正如钝刀砍柴,费事甚多,用力颇大,收效甚微,要想提高功效,就需下功夫先磨好刀,花功夫去磨刀,看来失去了时间,实际上是赢得了砍柴的速度,提高了砍柴的效率。这是人所共知的生活哲理 [2] 。当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得以优化,就可以对学生的工作效率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发挥其潜力,有利于加快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没有视学生情况对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进行优化,从表面上看,教师抓紧了教学时间,但实际上不仅会对学生的工作效率产生消极的影响而且也难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春季上体育课时,尤其是下午学生常常表现出困倦的情绪,提不起精神,也不想参与活动,整个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处于沉闷的状态,此时面对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如果不首先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仍按过去老一套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相反,如果教师随机应变,先灵活地利用逆反口令法,轻微口令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紧接着安排一个运动量适度,新颖有趣的游戏,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然后,再进行教学,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再如;在炎热的夏季,太阳大,温度高,大多数学生精神不振,情绪不高,不愿到阳光照射下的操场上去上课,即使听到集合的哨音,有的学生还不时出现怨言,而平时教师要求学会集合整队要做到“快、齐、静”,此时,如果教师一看学生这个散漫的样子,就烦躁地抱怨或责备学生,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会对本来就情绪不高的学生产生进一步的消极影响,有的学生甚至出现抵触情绪,从而使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压抑、紧张,这种心理气氛伴随着教学的进行,教学效果肯定不会理想。相反,如果教师服装整洁,仪态大方,精神抖擞,情绪饱满地率先走向运动场,以身作则给学生做出榜样,这本身就可以影响和感染学生,集合整队后,教师再以亲切的话语鼓励学生:“大家不怕炎热,坚持上体育课,说明大家不怕流汗,不怕困难,只要大家继续保持这种精神,就能战胜困难,超越自我,就能上好体育课。”经教师的语言鼓励,学生的情绪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受到鼓励会愉快,产生积极的情绪,起到增力的效果。受到批评和指责会不愉快,产生消极的情绪,起到减力的效果。[3] 这样,教师自身的影响和语言鼓励相结合,就能营造出积极的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为保证教学质量创造条件。因此,教师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3 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方法

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流动变化性的特点,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灵活地把握和运用上述特点。众所周知:运动技能的形成有一个从初步掌握到改进提高直至运用自如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而反复多次的练习难免会使学生产生急躁和厌倦的情绪,有的学生不愿继续参与练习,站在一旁观望;也有的学生急于去参加自己喜爱项目的练习,而不安心教师所安排的练习;还有的胆大的学生甚至催促教师快点结束练习。在这种情况下,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就会随之发生消极变化,同时也会影响本次课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样是反复练习,教师可以根据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具有相对稳定性特点,结合学生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以及学生掌握所学技术的熟练程度,适时地在课中安排一些比赛,比赛可以在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按所学动作性质,可以比快、比高、比远、比完成动作的质量或数量。如果学生学的是球类技术,可以进行球类教学比赛;如果学生学的是体操技术,就可以在个人与个人之间比完成动作的质量或数量。这些比赛过程本身就需要学生每一次以积极的心态,努力发挥好自己的技术,不能懈怠,更不能中途放弃,如果任何一名学生缺乏进取精神,对比赛抱着一种应付的态度,临场不尽自己的能力投入比赛,就会影响自己或所在小组的成绩,即使同学不说,自己也会产生一种内疚感,并要求自己下一次能尽力做得更好,这就促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稳定的情绪,认真地完成动作,顽强地进行比赛,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就会处在一种积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就有利于本次课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进行球类教学比赛,教师一要让学生轮流上场,二要对双方的实力进行适当的调整,尽量保持双方实力的均衡或不至于悬殊较大,这样,就能使比赛在对抗中进行,双方的情绪不至于出现大的波动,同时也能使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伴随着比赛的进行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状态。如果双方的实力悬殊较大,比赛开始一定时间后,实力强的一方就会感到比赛缺少对抗,不刺激,打得没有意思;而实力弱的一方就会感到难以与对方抗衡,对比赛逐步丧失信心,也会觉得比赛打得没意思,双方学生的情绪都会发生变化,比赛就难以继续进行,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也会相应发生变化,不利于本次课教学目标的完成。如果进行个人与个人间体操单个动作的比赛,教师应注意对学生完成动作的质量及时进行评价,使学生能及时知道自己的练习结果,这样,既能使学生练有目标,又能使学生保持稳定的情绪,力争把动作完成得更好,在学生相互间比、赶、超的竞争中,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就会呈现出活跃与相对稳定状态,就能促进本次课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当然,有的时候,由于教学内容、方法的改变,学生完成动作的成败等原因,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也会表现出流动变化的特点。例如:由于体育教学计划的制定不可能以学生的兴趣为依据(大学选修课除外),而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教师也不可能抛开教学计划中学生不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而只上学生感兴趣的那一部分教学内容。中、长跑是绝大多数学生不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但教师不可能因学生不感兴趣,就放弃该项目的教学。冬季天气寒冷,教师常常安排中等强度的中、长跑练习,待学生身体发热后,再进行下一个内容的教学。然而,课中当学生听到教师宣布本次课进行中、长跑练习时,立即会出现学生的埋怨声和要求教师安排其他项目练习的声音,面对即将进行的中、长跑练习,学生的情绪消极,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低沉,有的学生躲避练习;也有的学生推说今天身体不适,不愿参与练习;还有的学生即使参与练习,也不尽自己的能力跑得快一点,而是掉在后面慢跑或中途退出练习。这样,本次课教学目标的完成就会受到较大影响。针对教学中出现的情况,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方法,把过去学生沿着田径场跑圈改成音乐伴奏下的跑跳练习,在生理负荷 同等情况下仍然情绪振奋,不感疲劳,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提高。[3] 这样,随着教学方法的改变,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也由低沉变为活跃,由消极变为积极,本次课教学目标的完成就会更理想。虽然,学生跑跳练习正在兴头上,但,教师根据课时计划,要求学生转入下一个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情绪往往会迅速跌落,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也会随之发生逆转。这样,整个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就出起伏变化,而此时,教师同样应先采取相应措施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尽快使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再次活跃起来,然后,再进行下一个内容的教学。如果教师不首先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就匆忙地进行下一个内容的教学,此时,学生对前一个练习还意犹未尽,还在想着或谈论着前一个练习,还在体验着前一个练习带来的快乐,注意力就难以集中,对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相对情绪淡漠,参与练习的热情不高,这就不可避免的会影响本次课教学目标的完成。由此可见:教师结合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变化特点,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就能更好地完成本次课教学目标。

4 结语

体育教学是在一个动态环境中进行的,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表现出的情绪往往不同,形成的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也就不同,构成的教学效果同样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考虑如何完成本次课教学目标的同时,既要有意识地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又要掌握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变化特点,使学生心理互动,情绪上共鸣,从而建立起生动活泼,热烈宽松的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为“教”与“学”的过程更顺利地进行提供保障,为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新胜, 顾玉飞. 竞技心理训练与调控[M]. 北京: 北京体育

大学出版社, 2002:16.

[2] 张然.排球纵谈[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2.

[3]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5.

有效教学心得体会篇6

首先,学校的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对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巨大,主要包括学校的管理风格、教学部门的人际关系以及教师工作的条件等等,这些因素对教师教学效能感往往存在正比例的影响。比如,一些学风较好的重点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普遍较高,这与学校的完善的制度、较好的管理风格、教师之间的关系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其次,工作压力因素。高中体育老师工作压力对其教学效能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一定程度的压力可以有效激发体育教师工作的热情,增加自身的教学效能感。但是并不是压力越大,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就越强,过大的教学压力反而会消磨体育教师工作的热情,基本上中等程度的压力是最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的。而教师工作的压力来源于工作担负的责任、职业期望、学生方面的因素、考试压力、人际关系等等。再次,社会支持因素。体育教师感受到越多的工作支持就会产生更高的教学效能感,而社会支持因素主要来源于学校、学生、家长、同事、家人等等。现阶段我国高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普遍较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学校、学生以及家长等对体育课的不重视,没有给予体育教学工作应有的支持。最后,教师的学历以及教学经验因素。教师是教学效能感变量的主体,教师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结构以及技能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教师学历越高,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以及研究能力的储备越丰富,就会对自身教学工作产生更大的自信心,进而教学的效能感也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教师教学的经验也对教学效能感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自身实际教学经验越丰富,对教学工作的开展越游刃有余,会保持高度的自信心与积极性,教学效能感也随之而提升。

二、提高高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措施

首先,加强体育教师的心理引导,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担负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任,但是学校、学生等对体育教学工作的不重视严重打击了体育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热情,在这种双重的压力下,体育教师的心理压力普遍较大,学校应该加强对体育教师心理抑制状态的疏导,增强教师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进而提高教学的积极性,提高自身的教学效能感,信心百倍地开展体育教学。其次,加强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高中体育教师自身知识、技能的储备对其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获得足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可以有效提高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度,进而增强自身的教学效能感。所以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手段积极对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能力的培训,比如聘请专家开展专题性讲座、互联网远程教学知识技能的培训、教师经验研讨会、学校间的参观教学等多种形式培训,有效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帮助他们更好、更积极地开展体育教学,并在教学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高中体育教师的效能感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存在普遍偏低的不良现象,这严重影响着我国体育教学的高效改革和进步。而影响高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工作压力、学校环境因素、社会支持因素、教师学历以及教学经验因素等等。鉴于教师教学效能感对教师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以及教学质量的巨大的正比例影响,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有效提高高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进而提升高中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能。

有效教学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英语学习 自我效能感 内涵 影响因素 培养策略

 

英语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并把情感态度作为英语课程目标之一,而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情感因素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它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bandura,1984)。参照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定义,可将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界定为中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具体学习活动的能力评估(主观判断)。由于是主观判断,所以有对错、高低之分。因此,广大英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的主观推测,又要着力培养他们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能力,激发与培养他们的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一、影响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根据英语在我国作为外语的学科特点以及大量教学实践,笔者将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总结为以下几点:

1.英语学习的成功经验。

班杜拉(1981)研究指出,成功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这是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因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在英语学习方面,不断的成功会使学生建立起稳固的自我效能感,成功的愉悦感会不断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而且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并且还会泛化到类似的情景中去。相反,多次失败的英语学习经验会打击进而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学习者的替代性经验。

替代性经验是学生通过观察其他同学英语学习的成败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当学生看到与自己英语水平相仿的人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信念,从而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取得同样的成绩,最终也能取得成功。若榜样标准比学生实际高出许多,学生觉得“可望而不可及”,这就达不到激励的目的。反之,看到其他同学的失败,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败,则会降低他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也不会有任何成功的希望。

3.目标与任务的设置是否恰当。

如果英语学习目标很高,设置任务较难,这时候学生如果取得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失败不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如果学习目标过低,任务过于简单,学生即使成功也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倘若失败则会大大降低自我效能感。

4.归因方式的差异。

归因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中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的推论,也就是反思成败的原因。如果学生把英语学习中的成功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如运气好,难度小,则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如果将成功与自身的勤奋、努力等可控因素相关联,则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之,如果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差、难度大等,则不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而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因素,如怀疑自身的能力与自己的智商等时,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所以,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失败时,更倾向于从努力程度、环境条件、应对策略等方面寻找失败的原因。这种思维方式又能激发学生的动机水平,并通过加倍的努力克服困难以取得成功。

5.评价方式的影响。

传统的英语学习评价主要以终结性测试为主要方式,以相对评价为主要标准,评价方式及标准都很单一,考试主要以书面形式,这样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大部分中学英语教师只以分数来评价学生,分数低的学生就成了所谓的“差生”,逐渐失去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与兴趣,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大大降低。

6.生理状态。

焦虑、压力、疲劳和情绪状态等生理状态都能提供自我效能的信息。因为学生有能力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自我信念,而且他们的生理状态也会有力地影响其自我效能。例如,当学生处于害怕和悲观消沉时,这些消极的情感反应会进一步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英语学习效果则会很低。再如,在面临英语考试时,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心跳、血压、呼吸等生理唤醒水平来判断自我效能。平静的反应使人镇定、自信,而焦虑不安的反应则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不同的身体反应状态会影响到活动的成就水平,从而又以行为的反应指标确证或实现活动前的自信或怀疑,由此决定学生的自我效能。

7.教师期望值高低的影响。

教师的期待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当教师认为某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有潜能、

有培养前途时,就会对该生产生良好的期待,这种期待会表现在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上,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时,就会产生符合期望的努力,这就是教师的期待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ffect)。于是,如果教师对其学生充满信心,积极期待,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生教育工作中去,就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否则,就会降低。

二、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

结合以上对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的分析,在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积极探讨提高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是非常必要的。

1.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

班杜拉(1981)曾指出:“成败经验是个体对自己的实际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是个体获得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最具体的、最主要的途径,因为它的确立方式显示了个体驾驭或掌握环境事件的能力”。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是建立在过去学习经验的基础上的,以往成功的经验会增强学生未来取得成功的信心;过去失败的经历,则会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特别是英语学习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这些学生创设更多的成功机会。

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感觉自己在英语这门科目上无论怎么努力也没有收效或者收效甚微,这就让他们慢慢地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和行为。因为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失败的经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特别在个体效能感还没有坚定地建立起来之前,所以,教师不仅应该尽量避免学生的直接失败经验,如不会回答老师上课提问;作业打“×”;考试不及格等,而且应该让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更多的体验到成功,如正确回答了老师的课堂提问、作业做得好、字迹工整、考试成绩理想等。另外,和其它课程不一样的是,英语是一门语言,教师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课堂学习,过多的把英语学习局限于课本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有些学生英文流行歌曲唱得好,有些学生喜欢用英语和外国朋友交流,这些闪光点都可以作为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能感的萌芽,要细心发现和鼓励学生的这些行为。

“一次小小的成功,如果能让个体相信自己具备了成功所需要的条件,往往能使他们超越现在的行为表现成绩,达成更高的成就,甚至会在新活动中或在新条件下取得成功(bandura, 1978b; bandura et al., 1980; williamset al.,1989)。”

2.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归因理论最早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1958),他认为,人们都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的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为的原因,并预测人们将如何作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在吸收海德理论基础上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归因和非稳定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同时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即所谓的三维度六因素。

归因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积极的归因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期望,消极的归因则会使人的意志消沉、丧失信心。教师应引导英语学困生积极归因,要促使他们认为成功是由于内部、稳定和可控的因素引起的,使他们具有自豪感与自信心,从而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将失败归于外部、不稳定等因素,这样就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对未来成功的希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造一定情景,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归因训练: (1)通过观察、交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2)指导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完成某项任务,例如词汇听写、口语对话等,并取得成败经验;(3)让学生首先在活动中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4)结合学生的归因与当时的情景,采取一定策略与技巧,分析学生成败的原因。

3.重视榜样的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替代性经验,即利用与自己相近的示范榜样克服困难的学习经验或作为。首先,让学生在替代性经验中获得自我效能感,即通过观察学习能力相近者的进步行为来培养自信心。一般说来,为学生树立的榜样最好是与之在各方面的情况都相类似的学生。例如,假定给一名英语写作成绩居中游的学生树立榜样,最好把榜样定位在写作能力一度也居中游而近来进步比较明显的学生,这样很容易使他相信,既然情况差不多,他能取得进步,自己也完全有能力通过努力取得进步。其次,指导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从自身的进步中增强自我效能感。一些写作处于中下游的学生,如果经常和学习优秀的同学去比较,会觉

得自己总是不如别人,再努力也没别人好,越比较自信心越低,越比较越失去学习的动力。如果引导他们同自己的过去相比,个人的进步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4.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一般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教学效能感可影响教师的活动、努力程度和教学的坚持性。不同的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存在差别的,高效能感的教师倾向于承担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采纳新的英语教学理念和方法,帮助学生成功,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的教学也更有坚持性,他们相信只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和努力,学习困难的学生是可以教好的。相反,低效能感的教师则会避免安排自己从事自认为在其能力之上的活动,他们责任心不强,方法平庸,漠视新理念,认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天生愚笨,教师无论对他们进行怎样的教育,他们也学不好。特别是在英语新课程实施中,这种现象很值得关注。阿希顿·韦伯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倾向于采用粗暴的惩罚性的管理策略来控制学生的行为;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一般鼓励学生自我约束,采用民主的管理策略。

因此,英语教师首先要有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言语的权威性。另外,注意对学生的表扬。并非所有表扬都会提高自我效能感,也并非所有的批评都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对容易完成的任务所做的表扬或对没有做出真正的成绩所做的表扬只会削弱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贬低性的批评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而建设性批评隐含着对学生的信任和对能力的肯定,会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5.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罗杰斯(c.r.rogers)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心理安全是指个体感到自己在被人承认、信任、理解,在受到别人的尊重时的一种心理感受。心理自由则指个体意识到自己是自我的主人,可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当个体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获得满足时,个体就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自主地塑造自己的人格,表现出极高的创造水平,十分容易获得成功。为此,我们要在自我效能感培养教育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体验成功的宽松的心理安全环境,建立宽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研究表明,当人们心情处于过分紧张状态时,获得成功的能力判断水平要比心平气和时差得多。避免指责、讽刺、辱骂等不恰当做法,而尽可能采用宽容、理解、关怀的态度,允许学生出错,开始说英语不作语法上的精确要求,能够表达意思、使人明白就行;和学生共同游戏,交流互动;建立合作常规体制,成立英语互动、互助、互查、互促小组,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总之,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能以一种比较轻松的情绪状态投入学习,增强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

6.尝试改变英语学习评价机制。

学生英语水平和基础不尽相同,单纯从应试成绩来区分学生英语学习的优良是不全面的,这不利于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而只会让基础稍逊的学生极易放弃在中学学习阶段学好英语的愿望。笔者在教学中,尤其注重对学生英语学习优良态度的倡导、英语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提倡,给基础稍逊学生更多的改善学习的机会。同时,笔者还在课堂中尝试以表演和参与性强的活动代替小测验,这样,可以给更多的学生以成功的体验,相比于测验,更能提高大家整体的自我效能感。

当然,还可以建立英语学习记录袋。每次的考试成绩,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体验、参与程度、学习态度、课余的作业、活动作品、自主学习、合作精神等都记录或存放于学习记录袋中,作为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依据。教师只有彻底改变把终结性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才能真正给予每个学生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形成对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客观、积极的评价,从而建立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随着英语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英语教师应该越来越重视学习者的情感因素,而自我效能感是情感因素的一个重要维度,它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运用学习策略进行自我调控学习,而且有利于心理的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静园.中学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4,10.

[2]刘儒德等.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 自我效能感的理论与研究现状[j].心理学动态,1999,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陈俊山.初中生英

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07,1.

[6]贾珍霞,王利华.非英语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及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6,7.

[7]李玉升, 杜平.浅析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语言文字修辞, 2006,6.

[8]刘家嘉.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 2007,1.

[9]郑晓霞.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及其培养[j].丽水学院学报,2006,6.

有效教学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效应;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236-02

一、心理效应的形成

课堂心理效应是指在体育课堂上,师生之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由学生群体产生的延续时间相对较长,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它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含有认知态度、情感交流、言语表达以及师生个性因素等方面的心理状态。其中情感交流是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对心理效应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情感交流,融洽的教学气氛,会使师生之间心理相融,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反之,缺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缺乏沟通,则是心理相融的障碍,会产生逆向的心理效应。后果便是师生之间会经常发生误解,甚至导致冲突、对抗,学生则会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情感交流的水平的高低,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或逆向的心理效应,而不同的心理效应则会导致不同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是积极的心理效应和逆向的心理效应呢?

二、积极的心理效应

积极的心理效应指的是师生之间通过积极的情感交流,从而产生一种彼此信任,相互容纳和支持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一)兴趣效应

所谓兴趣效应,就是指学生对某件事情,某个物体由好奇产生强烈的认知欲望,即而十分主动的去研究学习而产生的积极的学习探索动力。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对某一技术动作完成并做的好,首先就应激发学生对这一技术动作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感到愉悦。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在课堂上,他们会主动的、十分乐意的接受教师的指导、指令,同学之间也会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当某位同学遇到困难或挫折后能及时得到同学们的帮助和谅解,使整个教学过程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使学生在“学而不厌、练而不疲”的气氛中掌握体育知识和术技能。

(二)动能效应

动能效应就是利用各种方法,激励学生并使之产生对一件或多件事情产生强大内驱力,进而提高主观能动性的心理效应。融洽的师生情感交流,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十分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克服困难的强大思想动力和决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从而,产生对体育学习浓厚兴趣及巨大动能,使他们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三)尊从效应

所谓的尊从效应是指被动者由于对主动者的人格、学识、地位等方面推崇之至,以至于对主动者的言行、命令产生一种下意识随从的心理效应。良好的情感交流,积极的心理效应,无形中会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个人魅力得到放大,由于师生之间心理相融,彼此信任和理解,使教师的感召力得到增强。学生会在十分愉悦的心态中接受教师的指导,增强了他们对教师的尊从感、依赖感,因而使教师的教学思想和目的得到很好的贯彻,并得到学生的积极理解和配合,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是指个体之间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通过情绪、眼神、肢体等非口头表达语言相互传递一种共同信息的心理效应。良好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一到体育课堂中产生一种莫名的兴奋和欢悦,同学们之间彼此传递着这种情感,这样课堂就会进入一种紧张有序、活泼欢快的状态之中,使同学们的心理和体力得到最大发挥空间,如果此时某同学因为诸如其它学科考试不佳、违反纪律,或对课堂中某一动作学习不好而心情烦恼时,教师会通过眼神、手势等暗示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调整,使学生很快回到当前状态,并很快入角色,高质量的完成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三、逆向的心理效应

逆向的心理效应是指:由于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在课堂交流过程中产生误解,从而产生相互抵触,甚至对抗的消极心理状态,且由此心态产生的负面影响。可分为偏见效应、挫折效应等。

(一)偏见效应

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对某个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片面的、带有成见的一种心态,此种心态初始表现在教师身上,但很快便会引起学生群体心理对应的反映,即偏见效应。比如说:教师对一个平常表现都很好但体育成绩一般的学生印象不错,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予以照顾,而对其他体育成绩较好但比较调皮纪律较差的学生讽刺挖苦,这就会引起后者极大的心理失衡,直接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不断地以各种语言、肢体动作来扰乱课堂秩序,对来自老师更加严厉的批评有时会奋起抵抗,这样不仅会引起课堂秩序的混乱,而且会大大降低教师在同学们心中的威望,并且会使一些同样感到心理失衡的同学还自觉地形成一个小群体,那么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更大的障碍。

(二)挫折效应

由于师生之间情感沟通不够,教师对学生的各种心态不能准确掌握,加之教学方法失当,使学生在一种消极、压抑的气氛中去学习,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一个技术动作不熟练达不到要求时,就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挫折,由这种心理状态反应出的学生具体表现,我们称之为挫折效应,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怨天忧人

由于对教师的某些行为作风不满,或对所学内容感到厌恶,进而对课堂纪律、示范动作、组织练习等从心理上采取一种敌对态度,并为自己的不良行为寻找各种理由进行辨解,或把责任推卸给其他人。

2、冷漠无谓

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对所学项目表现出冷漠,无所谓的态度,对一切都听之任之,成绩落后于他人也无所谓。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

3、临阵脱逃

由于失去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又担心遭到老师、同学们的讽刺和责难,所以干脆逃避练习。男生以有病、有事,女生以生理现象为由充当见习生。久而久之,就会起连锁反应,其他同学也会仿效,极大的影响教学质量。

四、对策

通过对课堂种种心理效应的分析,我们清楚地看到各种心理效应的成因及其带来的后果,如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积极的心理效应,消除逆向的心理效应,是能否高质量的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要做到这一点,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教师威信

教师的威信可以使师生的心理出现积极、亲密的状态,这表现在教师的意见受到学生的重视,他的指示与劝告为学生乐意接受和执行,他的言行会被学生当作榜样,他的人格和学识会在学生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1、教师在上课时,尤其是第一堂课要给学生一个健康、干净、开朗、正直的形象,使同学们有为之一振的感觉,这样能迅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得到同学们的心理认同。

2、课堂上的语言简洁、干脆、坚定,交待技术动作要领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给人一种干炼的感觉,使同学们乐于接受教师的任何一项指令。

3、努力钻研业务,使自己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在进行具体动作的教学时,给学生力与美的享受,从而使学生乐于模仿。

4、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使自己具有优良的思想品质,并勤勤恳恳地工作,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体育教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具有精湛的运动技能,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高超的组织运动竞赛的能力,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而又活泼的生活作风,较强的组织纪律性,高尚的道德品质等形象,那么自然会在同学们心中产生很高的威信。

(二)加强情感交流,形成心理相融

上一篇:新课改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忠诚教育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