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要让人亲近

时间:2022-07-24 04:52:39

明亮、简朴、雅致,3月29日,我们《中国德育》杂志社的同事到滕纯先生家拜访,他和老伴亲自到门口迎接,满面笑容地把我们迎进客厅。

滕先生离休前曾担任过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副所长,教育科学出版社社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

《中国德育》承担着重要的使命

《中国德育》是中央教科所主办的全国德育重点刊物,滕先生一直对它关爱有加,我们刚一落座,话题就从这儿打开了。

“我们国家的教育一直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国德育》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要办得有高度,有影响,对全国德育工作起引领作用。古今中外都有丰富的德育资源,《中国德育》既要办得博大精深,又要使人喜闻乐见。”滕先生首先说。

沉吟了一下,他接着说:“但是刊物具体怎么办,是有相当难度的,我们应该以报道中国的德育实践为主线,在这个基础上再上升到理论上进行探索。当然德育的领域太宽泛了,我们可以重点反映学校,尤其是中小学为主的德育实践活动。”

《中国德育》常务副主编邓友超说:“滕先生的话对我们启发很大,近一两年我们一直在探索大德育、主题化、低重心、高品质的办刊思路。”

顺着这个话题,滕先生向我们推荐了一系列中小学校的德育实践活动,许多活动都是他亲自参与指导、总结的。下面举几个北京的案例:

北京一师附小的快乐教育:一师附小让所有孩子走进学校后身心愉悦,不仅要做到学习活动的快乐,而且德育活动也要充满乐趣。德育如果不能让孩子们愉悦,它就难以让人接受。

北京史家小学的和谐教育:史家小学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了教育要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现在,他们正在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北京光明小学的“我能行”教育:从让孩子们抬起头来走路,到我能行,我参与,我快乐,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北京广渠门中学的生命教育:广渠门中学原来以开办宏志班闻名,现在他们针对青少年中存在着随意轻生,不珍惜生命,给家人和自己带来悲剧的现象,开展了生命教育,使学生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幸福。

“北京十一中学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中,围绕如何适合当代青少年的发展需求,加强了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德育实践中作了有益探索。”滕先生说。

我们请滕先生也推荐几个京外学校的德育实践典型。滕先生哈哈一笑:“我过去每年都往外地跑,我跑了200多个县市区,访问过1000多所中小学,参观过上百所幼儿园,听了2000多节课,跟许多校长和老师交了朋友,从中获益良多。两年前我满80岁了,我就不往外地跑了,怕给别人添麻烦!我今年82岁了,还经常参加北京市教委、北京教科院和区县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也经常观摩德育活动和听课,差不多每个月每个星期都有,使我的晚年生活很充实,对防止落伍、跟不上时代和防止老年痴呆,大有好处。”

滕先生还饶有风趣地说:“要想不显老,常到学校跑。一到学校,见到那些天真活泼、积极向上的孩子,哪能不健康长寿呢?”

对于京外学校的德育实践典型,他讲了当年考察安阳人民大道小学、沈阳134中学、焦作许衡中学、南京滨江中学等学校的案例,给我们很大启发。

德育要让人亲近

谈到中国德育的历史和现状,滕先生显得思绪万千。

“过去,在革命战争年代,在建国初期(1957年以前),那时候的德育,在人们的心中,是有很高威信的,大家都是很崇敬、很亲近的,人们都以政治进步、思想进步为荣。搞德育的政治老师也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羡慕。后来,德育被搞得太狭窄了,变成说教了,板着面孔训人,搞‘打通思想’那一套。特别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和‘’时期,德育变成了整人的工具,以至于人们一谈到德育便心有余悸,对德育敬而远之,惟恐躲避不及。做德育工作的人,内心对德育也并不是心向往之,而是生怕招惹事端,自己都把德育看作一个。”

滕先生说:“德育是滋润人、涵养人的,是启迪人、引导人的,要让人感受到如坐春风,那样才行。德育要让人喜欢她、亲近她、参与她。”

滕先生以自己的德育调研活动为例说,他所喜欢的德育活动,都是以孩子为主体的,是让孩子们在活动中,精神得到鼓舞,在体验中,情感得到满足,老师和学生打成一片,共同营造出良好的德育氛围。

“有的学校,一进去,就看见张贴、悬挂了很多德育标语,可都不是孩子们能看懂的语言,高度也不是孩子们抬眼就能看到的,我心里就明白,这是做给领导看的,做给考察组看的,是学校的形象工程,做的是表面文章。”滕先生说,“有的学校就不同,提出的德育口号、标语都是以孩子为中心的,是用孩子们自己的语言凝练而成的,分布在孩子们经常活动的场所,还有很多内容是孩子们自己实践、自己总结、自己归纳的,我一见这些就知道,这所学校的校长是真正懂教育的,在他的心中,真正有德育、有孩子,是在做孩子的德育,而不是大人的德育,是符合儿童年龄心理特点的德育。真正的德育是生动活泼的,是寓教于乐的;是春风化雨的,是循循善诱的;是潜移默化的,是熏陶感染的。这样才能深入人心,化为灵魂,变成血肉。”

滕先生反复强调德育要以孩子为主体,要让孩子亲近这一观点,足见他对德育的现状既有反思,又有期待。

德育要改革,要创新

“20多年前,我去美国考察回来,发现我们的学校缺少三个办公室:心理咨询室、学生学术性向评估室、学生就业指导室。在美国,这三个办公室是中学普遍都有的。”滕先生说。

滕先生知道,国内很多中小学也开始设立心理咨询室,一些高中也开展了学生生涯规划指导等,但他认为,还做得不够,这些方面正是新时期德育工作值得关注的内容。

滕先生认为,德育承担的使命和中国德育走过来的道路,都要求今天的德育一定要改革,要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比如公民教育,现在全国一些地方在搞。有人担心公民教育会取消德育,这是误解。德育与公民教育,是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的逻辑关系,公民教育不能代替德育,它是德育的一部分。”滕先生说。

德育中的政治要求,也许是一些人对德育的改革创新有所顾虑的原因,滕先生对此倒颇为豁达,他说:“德育的政治要求和价值取向,古今中外,概莫例外。”他强调,要与时俱进地来看,以开放的眼光、进步的眼光来看。他反问道:“美国的公民教育不也有政治上的要求吗?在美国校园里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场合,最引人注目的是升国旗和唱国歌。学校的办公室和教室到处悬挂国旗,唱国歌时将手放在胸前表示对美利坚合众国的誓死效忠。最近日本发生强烈地震后,那些侨居的外国公民选择离开,日本人不会说什么,可是日本人要离开本土则被称为‘非国民’,就是国家叛徒的意思,这就是日本的公民教育、德育给日本人留下的心理特征和固守的道德底线。”

中国的教育每年都有这样那样的争论,很多都涉及到德育。滕先生认为,有争论是好事,反映人们的关切,是希望把事情做得更好。现在社会上对教育的共识在增加,对德育的共识也在增加。他强调要与时俱进地来看,以开放的眼光、进步的眼光来看。中国德育正在改革创新,一定会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上一篇:主体缺失的学生道德评价是教育大忌 下一篇: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切实坚持德育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