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引领:教育技术学硕士生培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7-24 02:24:38

创新与引领:教育技术学硕士生培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如何培养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后信息化时期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培养必须解决的大课题。实践表明,通过创新目标为培养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者、研究者、创新者和教育改革的设计者,创设新的课程体系,采用跨国远程教育、跨校委托培养、能力目标导向培养、研创式教学、助奖激励、项目培养等措施推动培养模式改革,以“三师”、“优博”、“借师”为抓手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可使教育技术学硕士生培养适应新形势,引领新发展。文章概括分析了江苏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的做法和经验。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后信息化时期;“20个一”能力培养制

【中图分类号]0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8-0042-05

一 培养改革探索缘起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进入“十一五”以后,以网络和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第二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化浪潮,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迫切需要教育进行革命性改造,在此形势下,我国提出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重要方略,将教育信息化放在战略高度予以前所未有的重视。比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用专章论述教育信息化(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教育部成立袁贵仁部长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教育部2012年制定和颁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教育部将信息化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与国际化并列的另一翼,袁贵仁部长认为全国教育工作千头万绪,但不管有多少项重要工作,教育信息化一定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我国教育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21世纪的教育技术的重要任务是教育信息化研究与建设。如此重要且体系庞大、发展迅猛的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高度关联,这无疑对教育技术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时代性新要求。

国家始终对教育技术有巨大期待。早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教育部专门设有“电化教育司”(电化教育是教育技术的前身);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议并拍板建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育部早在1979年就成立中央电化教育馆,并于2001年成立与中央电教馆合署的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世纪之交,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至立同志高度评价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制高点;2001年教育部建立高等教育专業教学指导委员会,为教育技术学二级学科设立了通常一级学科才有的专業教学指导委员会;民政部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设为部级一级协会,这些无不说明教育技术对于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

我国正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正在建立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进,“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这必然呼唤教育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够通过改革创新适应国家建设的新需求,并一定程度上引领教育改革的新发展。教育技术人必须具有时代自觉,必须勇于时代担当,本培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是在催人奋进的时代背景下起程,同时它是教育技术学省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己持续4年多时间。

二 创新探索与实践

起于2008年的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创新探索,主要抓住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从目标创新、课程创新、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创新等方面进行。

1 目标创新

培养目标创新是人才培养创新的灵魂。从我国1987年开始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来看,教育技术学硕士培养目标是与时俱进的,但是定位不够高,有些学校定位于培养解决技术问题的“匠人”的程度上,没有上升到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教育模式变革的高度对教育技术进行定位,培养的学生虽然能够适应社会需求,但难以创新引领教育发展,难以成为教育改革的促进和推动力量,这与国家对教育技术的巨大期待有相当大的距离。

本探索将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在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者、研究者、创新者、教育改革的设计者,培养的学生要长于研究、善于创新、勇于实践,“理论、技术、艺术、工程”四位一体培养,力图将研究生培养成未来学校的CIO Chie(Information Officer)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CIO。

高目标定位与我国人才培养通常要求志向远大、仰望星空是一致的,与国家对教育技术的期待相吻合,与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相匹配。高目标定位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活力和内驱力。

2 课程创新

高定位的目标必须有高质量的内容、相适应的课程提供支撑,为此需要通过不断改造已有课程和创造新课程来实现。4年来本硕士点先后新设计了教育信息化研究、教育技术发展研究、教育技术人发展研究、教育技术创新研究、中外教育技术比较研究、科学技术研究方法、学习科学、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与开发、数字校园建设、基础教育改革、交互媒体设计等课程。创设这些课程总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创新课程的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国际视野、时代眼光、责任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信息化研究》课程着眼于教育信息化的总体结构、意义、内容、发展历程、现状与未来以及建设者所需要的理念、技术、艺术、理论、方法、能力进行宏观、中观的研究。

《教育技术人发展研究》课程探讨教育技术人该如何工作、学习和成就事業,是教育必须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只有一个个教育技术人发展好了,教育技术才能更好发展。

《教育技术创新研究》课程是教育技术创新本质属性所要求的课程。教育技术是与教育的创新紧密相连的,在创新型国家建设时期,以课程的形式探讨如何借助于教育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教育,系统性地探讨创新,显然十分必要。

《科学技术研究方法》课程是对学生在本科阶段已学习过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的提升。教育技术学科既有教育学科的属性,又有理学学科、艺术学科、管理学科的属性,甚至于还有部分工科的属性(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業目录(修订二稿)》中规定,教育技术学本科专業可授教育学、理学、工学学位),是技术、艺术、理论、工程的结合体,并且有由小教育向大教育发展的趋势,而且教育技术前身的电化教育本身就是从社会教育开始萌芽发展的,本科教学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主要关注的是教育的研究,且是狭义教育的研究,而教育技术学的跨学科性质决定了更高层次上的教育技术研究要更多的综合运用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开设《科学技术研究方法》,为学生未来优选最合适的方法进行最恰当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CSCL中课堂教学和网络学习关系模型探究 下一篇:专业之指南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