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江苏农村中学历史开放性课堂模式的创建

时间:2022-07-23 10:39:27

探究江苏农村中学历史开放性课堂模式的创建

【摘 要】开放性课堂是课改的必然趋势,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基于农村中学的具体情况,历史开放性课堂模式创建难度更大,但同时意义也就更大。惟有教师认真研究、勤于实践,才能开创出适合本校学生的开放性教学模式。

【关键词】农村中学;历史;开放性课堂

新的教学理念必然催生出新的教学模式,建立开放性教学模式已经势在必行。在听课和学习过程中发现,城区中学历史课堂开放性很强,师生都有较大的变化,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模式。反观农村中学,由于种种原因,仍然没有形成开放性的教学模式,甚至于个别教师不愿意做出尝试。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见闻,谈一谈对于创建的想法。

一、观念先进,认识到农村中学开放性课堂模式创建的重要性。

首先,开放性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时代的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已经成为世界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教学理念和模式亟待创新。变“教书”为“教育”,变“封闭”为“开放”,切实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开放性,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其次,认识到农村历史教师肩负的神圣使命。由于江苏新高考侧重了语数外的学习,历史作为选修科目,客观上对于有能力考取二本以上的学生有较大影响。客观上讲,由于部分农村中学学生基础薄弱,一部分学生无法升上本科,学习历史的意识就并不是太强。部分教师的意识也有降低,没有认识到历史学习真正的重要性。历史作为一门基本的人文学科,并不仅仅是考试的等级参考,更是培养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载体,更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之一。

最后,农村地区学生迫切需要开放性课堂的模式。通过广泛的知识交流、多样的评价方式,农村学生将会开阔自己的视野,树立开放的意识。对于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对于以后人生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尊重现实,考虑到农村中学开放性课堂模式创建的艰巨性。

农村中学创建开放性课堂模式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首先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做好心理准备。从客观上分析,开放性课堂资源相对缺乏。农村中学能够提供的相关资源偏少,缺乏网络资源、图书资料。学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很多知识只能仅仅从教科书上获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知识的积累,学生与师者的交流肯定会存在一定的难度。从主观方面看,农村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留守子女”,父母远在外地,隔代教育的现象比较普遍,缺乏成长期间的真正的交流。因此,农村中学学生往往有点不够“大气”,性格偏向内向,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求知欲望往往被其他情绪所掩盖。因此如何激发学生,让学生走出自己,走进课堂会是重要一环。离开学生的主动参与,任何改革都是无稽之谈。

三、多管齐下,改变农村历史课堂内外的各个环节。

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要把形式和内容紧紧结合起来,形式是学生进入轨道的向导,内容是领会知识的核心。把一堂课的学习作为学生整个学习生活的一个核心环节,这一个点立足于前一个点,同时又是下一个点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调整教学各环节的安排。创建开放性课堂模式,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概否定,而是科学的加以思考和扬弃,结合新的教育理论,建立出新的课堂模式。

1、重合作学习:深挖教材,精心设计问题,精心设计探究案。

课改以来,历史教科书首先实现了开放性。在教科书框架、内容安排上都明显有别于过去的教材,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合编,设计为相关的专题,并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打破了以往的通史体系,建立了更强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教师自身应该首先弄明白课程设置之间的联系,单元组合的原因,为更好的设计探究案做好准备。

既然历史教材发生了变化,学习方式也要随之改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案,进行问题教学。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案,深入思考,设计成不同的问题情境,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形成问题解决方案。在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2、重课堂呈现:精确语言,激发学生思维,推进小组活动。

历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语言表达的机会,学会精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无论对于考试、还是以后投身社会都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于农村学生突破自己,提高交流能力有巨大的意义。因此在学生评述小组成果时,其他小组,教师都应该认真倾听,及时引导学生使用规范的历史语言。同时保证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

规范语言的同时,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也重在展现学生思维的过程,最终达到新课标三维目标的最高境界,全面提高人文素养。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组织学生参加课堂活动。根据学生实际状况,指导和帮助学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教师“引导”的作用。利用语言的生动、趣味和幽默,引导学生感悟历史,同时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有意识的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营造环境,用活动促进知识的获得。在开放性的课堂上,要将刻板的历史事件情景化,用活动的方法灵活的展现出来。比如《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将各家的思想予以辩论,达到学习的目标。开放性历史教学要求打破封闭课堂空间的局限,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社会实践,走进社会,走进家庭,走进图书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进互联网,使社会成为学习历史的大课堂。唯其如此,才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才能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开阔视野。

3、 重方法引导:运用史料,培养分析能力、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城区学生有机会参观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增强了对历史的感官认识和兴趣。农村学生由于接触的史料数量、种类比较少,因此分析能力相对薄弱。史料是历史学习的基础,因此,农村中学历史教师利用一切条件,搜集更多类型的史料。在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经过长期的训练,养成实事求是的做事习惯。

开放性的历史观要求用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使得对历史事物的认识更加全面。目前中学接触到的主要有阶级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生活史观等。如必修2《新航路开辟》一课,按照全球史观的观点,新航路开辟最大和直接的意义就是结束了各大洲之间的孤立状态,开始走向汇合。又如2009年江苏高考设置了一道材料题,要求考生从社会关系、生活史观的角度出发,分析婚姻习俗的变化。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4、重作业评价:多元评价,重视过程,体现个性特征。

作业是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有力衡量,是巩固记忆的必要方式。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同样离不开作业巩固,并对作业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放性教学模式要求作业形式多样、富有层次、体现个性。传统作业形式的同时,可以布置专项调查作业、小论文写作、选作题、讨论题等等。根据学生的层次设计含量和难易程度。题目要能够反映新高考的动向,切实训练学生思维。使学生做出兴趣、收获快乐。

总之,历史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创建还有其他很多值得借鉴的方法。可以将板书的书写权还给学生,也可以让学生上一节公开课等等。因此在创建过程中,教师应该大胆创新历史课堂教学形式,以教学内容的开放为核心,教学评价的开放为灵魂。将开放性的观念、形式、内容,评价有机组合,不断优化。集思广益,加强集体备课,将开放性教学意识融入到每一节历史课堂、每一位莘莘学子。

【参考文献】

[l]斯塔夫里阿诺夫.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陈璐.积极营造开放性课堂,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读与写(下旬) 2012,09(3).

[3]肖美云.开放―让历史课堂教学更自信昂扬[J].成功(教育版),2011(10).

[4]高媛.开放性历史作业充满生命的活力[J].考试周刊,2011(7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教育部基础司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著,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李建平.聚焦新课程[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张昕,任奕奕,主编.新课程教学设计[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浅谈戏曲教学中艺术素养的培养 下一篇: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问题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