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参与探析

时间:2022-07-23 09:41:56

网络政治参与探析

【摘要】当前,网络政治参与日益普遍。对此,一方面需要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体系,提高政府驾驭网络政治空间和应对网络信息危机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从中不断汲取智慧和经验,将网络论政等新型公民政治参与方式与现实政治生活有机连接,全面提升政府的公共管制之道。

【关键词】网络政治 政治参与 政治文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普及,网民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群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数量达2.98亿,且未来几年这一数字增加的幅度和速度还会提高。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在实体社会之外已悄然形成一个新的社会――虚拟社会,即网络社会。

如今,互联网已经全方位地介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乃至工作方式。在网络空间这一独特的、虚拟的平台上,因公共利益、公共事务和公共意志的推动,诞生了诸如网络论政、网络监督、网络宣传、网络评判、网络互动等新型公民政治参与方式,并开辟了扁平化、交互性、及时化的网络政治空间这一新型政治参与载体。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既可以让人们自由地表达政治观点,也会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政治参与的正面效应,消除其负面效应,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网络政治参与的含义和特点

政治参与是指公民或公民团体影响政府活动的行为,而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形式,是伴随着网络的普及而发展起来的,指人们通过网络来表达个人或集体意愿,从而影响政治决策过程的行为。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参与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

网络政治参与的广泛性。由于网络是开放的,无论年龄和阶层如何,每个人在网上都是平等的一分子,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由于上网成本比较低廉,人们只要点点鼠标,就可以对国家大事表达看法,提出意见。网络政治参与搭建起了一个公民和政府之间的交流平台,大大降低了公民参与政治的门槛,提高了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

网络政治参与的开放性和虚拟性。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有些信息是真实积极的,有些则是虚假消极的。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各种信息可以到处传播,在这样一个空间中,人们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而由于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的虚拟性和网络监管技术的限制,政府却很难对这些信息进行必要的监控和管理,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网络政治参与的平等性。在网络上,任何网民只要达到法律允许的条件和能够上网,就具有平等的主体地位、平等的政治权利、平等的参政机遇、平等的网络权利。网民可以对国家大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政府的政策交流彼此的看法。这样既给政府提供了一个了解民情、关注民生、科学决策的平台,同时也为网民们提供了一个利益表达、评论政策的通道。

政治文化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

所谓政治文化,是指一个社会关于政治体系和政治问题的态度、信念、情绪和价值的总体倾向。由于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关系密切,政治文化研究也就成为政治体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又由于政治文化反映了政治体系的特点,故而研究政治文化的特征可以作为研究政治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因此,研究网络政治不得不研究政治文化。

传统政治文化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是臣民文化,对应的是威权主义制度。在这种社会制度下,民众只能作为决策的执行者顺应政治权威的安排,他们对政治的影响微乎其微。同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包含的务实、德政、“和合文化”等内容总是与人的行为相联系,因此,人们被动服从的意识要远远大于积极参与的意识。另外,在长期的臣民文化影响下,中国人的从众心理比较突出,政治表达欲不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政治沟通能力较弱,公民对政治的参与热情不高。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主流政治文化受到一定冲击,人们的政治意识虽然大多数仍统一于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之下,但不可否认的是,政治文化分化日益加剧,各种政治文化、政治观点、政治情感交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公民个体政治意识不强,政治情感淡泊、政治价值观摇摆、政治信仰不坚定等因素也都存在。在这种环境下,带来了网络政治参与动机的复杂性以及参与的非理性。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政治文化认识多元化,主流政治文化遭分化。随着互联网的全球化传播,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明显变化,人们的具体倾向如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策倾向等方面出现了分化,网络中各种政治文化碰撞、融合,使主流文化面临严峻挑战。而西方政治文化的不断渗透也冲击着主流政治文化,影响了公民个体的政治认知和政治立场。主流政治文化原有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的继承机制受到影响。

第二,网络政治参与与现实政治文化的脱节。随着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个体获得政治知识、形成政治思想和政治立场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以网络为中介进行的,而网络的虚拟化特征使政治参与去除了许多社会属性。网上的政治参与通常不必考虑现实政治的世俗和利害关系,很多在网络交往行为中形成的政治观念往往带有某种理想主义色彩。

网络政治参与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

网络政治参与或许是个陌生的概念,但却是个熟悉的事物。在人民网的强国论坛上,网友可以就当下的时事政治发表意见和看法;每年“两会”期间,在“两会”网络社区,网友可以与国家各部委主要领导面对面地交流。这些都是网络政治参与的实例。

网络在社会参与和政治动员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客观上推动着政府的开放与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本身所具有的时效性、大众性、多元性等特点使它以一种社会性的外力作用于管理者,迫使政府转变管理观念、提高管理技巧,使政府的治理更加民主化、科学化。虽然网络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其迅猛发展的趋势以及所蕴含的潜力必将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良性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网络社会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在政治统治与社会管理功能中两者相互作用的关系与产生的效果无疑也存在着良性与恶性之分。萨缪尔・亨廷顿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提到,一定的政治参与有助于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但是在没有有效政治制度规范的情况下,过度的、无序的政治参与和社会动员则会造成社会动荡。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网络固有的特点一方面使得社会成员有了表达自身利益要求的渠道,另一方面也使得网络成为矛盾表现的集合体和各种矛盾的汇聚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矛盾的复杂性和解决难度。与此同时,网络虽然实现了政治参与的扩大,但却缺乏有效的引导、规范和管理,市场的盲目性使网络无法依靠经济手段来解决政治和社会问题。这样一来,社会成员极易因矛盾在短期内无法解决而变得不满,其中的极端者甚至成为网络暴民,导致事实的真相却被掩盖,这种政治同样是非正义的。一旦网络社会的极端意见辐射到现实社会中,有可能引起群众的误解,引发甚至社会动荡,这无疑是最坏的政治状况。因此,如何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避免网络无序与混乱,实现和维护网络社会和谐发展是我们应当考虑的重要问题。

完善网络政治参与的对策

首先,理性的网络政治文化需要建构公民自主表达与自我约束的参与之道。由于网络政治空间是虚拟平台,这就意味着信息的传播与交流缺少必要的约束。作为网络政治空间的主体,每一个网民都应有为自己传播的信息负责的态度和精神,在自主表达各种利益诉求、进行网络论政和网络评判时,必须严守法律和道德的分际。尤其是在面对各种可能对他人和社会利益造成危害的信息时,要学会运用理性来甄别和判断,而不要轻易人云亦云。一个成熟理性的公民在虚拟网络政治空间中,进行自主表达与自我约束,不仅为宪法和法律的推行奠定了理性的政治文化基础,而且还可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来为网络民主(Cyber Democracy)和现实民主的广泛推行进行民主意识的培育和民主实践的训练,其意义非同寻常。

其次,建构理性的网络政治文化就需要建构政府公开、透明、包容的公共管制之道。传统上,我们对于新生事物的出现总是存在一种怕出事的心理,总是担心其负面作用超出了正面效应,总是希望将新生事物掌控在主事者可控的范围内,甚至对于一些负面的信息和批评采取围追堵截的方式,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甚至引发更大的事端和更严重的后果。实际上,网络政治空间和网络政治参与的魔力就在于信息的透明化。谣言止于公开和透明,智慧起于包容和海涵。理性的网络政治文化的建构,一方面需要我们合理区分合法与非法的界限,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体系,提高驾驭网络政治空间的能力,有效整合和提升政府应对网络信息危机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我们从网络政治参与的新方式中不断汲取智慧和经验,把因公共利益、公共事务和公共意志而推动的网络论政、网络监督、网络宣传、网络评判、网络互动等新型公民政治参与方式与现实政治生活有机连接,将网络论政中的有益做法制度化,并将有效的网络监督纳入既有的监督制度体系之中,从而全面提升政府的公共管制之道。(作者单位:潍坊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

上一篇:关于“民主”概念的广谱分析 下一篇: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