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用评级机构规范发展问题研究

时间:2022-07-23 02:34:36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规范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实施,正式把外部信用评级引入各成员国的银行业监管。为与国际金融监管接轨,大力推进我国外部信用评级规范发展已刻不容缓。本文从信用评级机构的角度,系统分析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介绍国外信用评级机构发展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信用评级 机构 制度 管理

一、引言

信用评级又称资信评级、信用评估、资信评估或信誉评级, 是在信用关系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企业、债券发行者、金融机构等市场参与主体,就其将来完全、按期偿还债务的能力及其可偿债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的业务。其基本方法是运用概率理论,准确判断出一种金融资产或某个经济主体的违约概率,并以专门的符号来标明其可靠程度。

现代信用评级的前身是商业信用评级,它最早出现在美国。路易斯・塔班于1837年在纽约建立了以企业为评级对象的最早的信用评级机构,并于1849年发表了最早的评级理论及方法-信用评级指南。20世纪初,信用评级有了新的发展,其标志是1902年约翰・穆迪开始为美国铁路债券评级,使信用评级增加了另一类对象-金融工具。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投资方式的增多,社会对信用评级的需求不断增加,信用评级所涉及的领域也不断扩展。目前的信用评级按评级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对法人评级和对各种金融工具的评级。

信用评级之所以延续至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主要是因为信用评级的结果是客观、公正和准确的。从历史情况来看,信用级别低的,其违约率显然较高。据美国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在5年的持有期中,AAA级证券的平均违约率为0.1%,而B级证券的违约率为28%,违约率与其信用等级呈现十分密切的相关性。同时,评级机构公布或有偿向投资者提供客观、公正和准确的有关筹资者的违约概率,以及是否有能力并愿意及时全额偿还本息的相对风险等信息,还有效地解决了投资者与筹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随着信用评级的普及,它在金融交易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信用评级的结果实际上已成为筹资者进入金融市场的入场券,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有价证券价格。

二、国外信用评级机构发展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一)利用国家法律法规,促进信用评级使用范围的扩大。信用评级诞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最初源于投资者了解债券和票据等投资对象的资信状况的需要。在发展初期,金融市场对评级服务的需求并不大,但是随着几项重要法律和行政法规的颁布,信用评级使用范围持续扩大,并迅速发展成为美国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930年,美联储开始利用评级结果检查下属银行的资产组合质量,并在随后颁布的《1935年银行法》和《联邦储备法》中,规定国家银行和州银行只能购买达到一定信用评级标准的证券。其后,美国各州保险监管机构和联邦养老基金监管机构也先后采纳了这一规定,把信用评级引入了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投资管理当中。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正式成立,并要求证券发行者在发行证券时公布标准化的信用等级申明。这一规定促进了信用评级的发展,并迅速推动了信用评级收费模式由投资者付费向发行者付费转变。从第一次世界经济大危机到第二次世界经济大危机的40年,是美国信用评级行业快速发展时期,政府部门的行政法规是推动信用评级市场发展的最重要力量。

(二)实施信用评级机构认可制度,促进信用评级机构做大做强。为确保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使信用评级报告能被政府各类监管机构广泛使用,美国政府早在1933年就颁布了《证券法》,规定证券承销商不能对有价证券进行信用评级,从而赋予了信用评级机构“独立第三方”的地位。1974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规定所有发行的证券都必须经两家以上评级机构的评级。1975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又率先实施了国家认可统计评级机构(NRSRO)制度,规定NRSRO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官员以无异议函的方式认可,并首批认可了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3家评级机构。此后,SEC又陆续出台一些规定,进一步在监管和认定方面推广了对评级结果的使用,如规定货币市场基金只能持有三大NRSRO给出的最高两个级别的短期债券。信用评级机构认可制度的推行,确立了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等评级机构的权威地位,使其成为证券市场上的重要参与者,任何证券发行者和投资者都无法忽视他们的信用评级声明。

(三)充分发挥政府和专业协会监督作用,促进信用评级市场规范管理。为建立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监督信用评级机构切实履行风险揭示职责,向投资人负责,欧美等信用评级行业发展较好的国家都有一套科学统一的监管体系。在美国,信用评级市场监管体系包括政府相关部门、民间团体、协会和专业机构、国际标准化机构等。政府监管部门负责信用管理相关法律的监督和执法,其中,联邦贸易委员会主要负责与非银行有关的信用法律监督、解释和执法,而联邦储备委员会和财政部货币监管局(OCC)则负责与银行有关的信用法律监督、解释和执法。专业的民间行业组织和机构通常以信用管理协会、追账协会、信用联盟等形式存在。其作用主要在于:加强从业人员的交流,举办会议,在国会和政府为行业争取权益,协助立法,提供专业教育和培训,颁发从业执照,出版专业书籍和杂志,筹集资金和扶持研究项目,促进建立国家标准和行业规则,倡导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标准。国际著名的信用管理协会包括美国收账协会、国际信用协会(后并入美国收账协会)等。

(四)建立健全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提高信用评级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准确性。随着信用评级的普及,它在金融交易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信用评级的结果实际上已成为筹资者进入金融市场的入场券,成为决定有价证券价格的重要因素。为确保信用评级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准确性,国外征信发达国家都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在美国,标准-普尔公司和穆迪公司两大最著名的信用评级服务机构建立了包括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个基本要素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其中,经营风险分析指标包括对国家风险、行业特征、竞争地位、产品与市场状况、技术、成本效率、战略与经营管理能力、获利能力及同业比较等因素的分析;财务风险分析指标包括对会计风险、财务政策、现金流充足性、资本结构与资产保护程度、流动性等因素的分析。在法国,其中央银行――法兰西银行收集数据,建立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为此,法兰西银行建立了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两个基本要素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其中,财务指标包括盈利能力、财务自主能力、偿还能力和资产负债平衡四个方面的情况;非财务指标包括企业经营者职业经历情况、金融环境和行业背景评估、公司重大事件跟踪分析、是否发生支票拒付事件或法审理程序、是否从属某个集团等。

三、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用评级机构过多过滥。目前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除了专业的50多家信用评级机构,如中诚信国际、大公国际、上海远东、联合资信等之外,还有各家商业银行及各地工商局下属的信用评级机构。机构众多,当却缺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权威资信评估机构。

(二)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不强。按照国际惯例,信用评级机构本身是一个中介性组织,必须独立于企业、有价证券发行者、投资者之外,必须是不受政府控制的独立法人。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评级机构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法人,大都直接或间接依附于某级政府机构或属于事业单位,在开展信用评级过程中受到行政干预较多,缺乏客观独立性。同时,由于地区封锁、行业封锁现象十分严重,信用评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为地分割和垄断,给评估机构开展业务设置了巨大障碍,直接影响到信用评级业务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三)信用评级机构的管理机制不健全。一是未能形成有效的行业监管体系。目前,我国信用评估的对象或潜在对象分别由不同的监管部门监管,导致我国缺乏一个对评级机构统一监管的部门,比如对评级结果缺乏全国统一的复审、监管机构,难以做到公开、公正、客观地评价企业信用级别。二是各信用评级机构内部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特别是缺乏统一、规范的评级方法、标准和指标体系,造成个机构的评级结果差距很大,不具可比性与权威性。

(四)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现行的信用评估方面的法律法规较为分散,只是在《证券法》、《公司法》、《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中有所涉及,不便于统一实施与监管。

四、促进我国信用评级机构规范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信用评级法律法规建设。一是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信用评级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对信用评级机构资格认定、日常管理、市场退出、权利和义务等方面,做出统一规定。二是进一步完善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的监管法规,推动外部信用评级报告在金融监管中的使用。

(二)建立符合我国内地实际的信用评级认可制度。一是针对目前我国内地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多个监管主体并存的现状,应尽快明确由一个监管部门统一监管评级机构的认可与监管工作,各行业监管部门分别认可其评级结果的制度。二是建立统一信用评级机构认定标准。建议借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外部信用评级资格认定考虑客观性、独立性、国际通用性和透明度、信息披露、资源充足性、可信性等六项原则,建立统一的信用评级机构认定标准,并提高信用评级机构的市场准入门槛,而且认定标准应随着信用评级市场的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三是完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国家应制定统一的评级标准,使信用评级有一个统一的衡量尺度,以增强我国信用评级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和国际适用性,提高信用评级结果的可信度,使评级结果能被广泛利用。

(三)完善信用评估行业监管体系。一是建立资信评估业务许可制度。建议由国家明确的信用评估行业主管部门,统一向资信评级机构核发信用评级业务许可证。二是建立对信用评级结果的复审、评价 及责任追究与退市制度。由行业主管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评估机构的信用评级结果进行复审和评价,对审计、评估失真酿成恶果的机构要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对违规操作、评级结果违约率过高的机构,应取消其评级业务资格。

(四)加快培育专业性的信用评估机构。一是建议尽快对我国中央银行征信中心实施体制改革,如通过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与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建立股份制(或会员制)等形式,在统一法人体制下,实行总中心、省、市三级经营,利用企业征信数据主动对企业进行分层评级,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国家、省、市三级信用评级信息披露平台,使之尽快成为一家部级品牌的信用评级机构,并以此促进我国征信评级机构国际化。二是对已有的评级机构应进行优化整合。通过重组、撤并等手段, 提高评级机构素质和评级质量。三是加强各类信用评级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尽快实现基本信息的联网,便推动信息共享,积极开展跨省区资信评估业务。四是积极推动组建中外合资、合作的资信评估公司,逐步走出国门,参与跨国评估业务,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评估水平。

(五)加强行业自律。 建议建立全国性的信用评级行业协会,其职责是:组织各家评级机构交流工作经验,不断提高评级质量;协助各家评级机构规范评级方法和指示体系;协助政府有关部门搞好评级机构的资料审查和日常业务管理;督促检察和加强各评级机构自律管理,建立起自我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林汉川、夏敏仁:企业信用评级理论与实物[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何燕芳、石丹林:银行客户信用评级[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版;

[3]郭建国、李丹等:我国资信评估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术交流,2003年,第4期;

[4]陈三毛:美国信用评级业及其未来的监管政策调整[J].当代财经,2009(3)。

[5]肖瑞婷:国外信用评级机构认可制度的经验及启示[J].《西部金融》2008年第2期;

[6]Lawrence J.White;markets:The Credit Rating Agencies;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ume24,Number2-Spring2010-Pages211-226。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郴州市中心支行)

上一篇:美日法农业信贷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下一篇:国有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