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争中扩大我国的国际评级话语权

时间:2022-08-17 06:36:53

在竞争中扩大我国的国际评级话语权

作为金融体系中地位特殊的信用评级业,是维护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的重要力量,代表了一个国家在国际金融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它的定价功能使评级机构在某种意义上掌握着企业和金融市场的生杀大权。

信用评级业的重要地位和中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

中国信用评级行业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最初的评级机构由中国人民银行组建,隶属于各省市的分行系统。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过几次清理整顿,评级机构开始走向独立运营。1997年,人民银行认定9家评级公司具有在全国范围内从事企业债券评级资质。2005年,在中国人民银行推动下,形成了中诚信、大公国际、联合、上海新世纪和远东五家具有全国性债券市场评级资质的评级机构。2006年后,上海远东逐渐淡出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目前规模较大的全国性评级机构只有大公国际、中诚信、联合、上海新世纪4家。去年一年全行业收入约有4、5亿元;今年收入已经达到去年的全年水平。

目前国内评级业业务规模小,经营状况还不理想。2009年在央行备案的80家信用评级机构中,有30家亏损,亏损面达到37.5%。在与债券发行人和其它相关中介机构的合作中, 评级机构的市场地位也往往处于弱势。

美国评级机构对我国评级市场的渗透

在21世纪,美国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公司利用我国在信用评级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在几乎没有任何障碍的情况下,长驱直入中国的信用评级市场。

2006年,美国评级机构开始了对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全面渗透。2006年,穆迪收购中诚信49%股权并接管了经营权,同时约定七年后持股51%,实现绝对控股。2007年,惠誉收购了联合资信49%的股权并接管经营权;标准普尔也与上海新世纪开始了战略合作,双方亦在商谈合资事宜。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大评级公司也都曾与大公国际洽谈合资,提出对大公控股或控制经营权,穆迪愿意出价3000万美元购买大公国际控股权,但都遭到拒绝。这样,目前我国四家全国性的信用评级机构除大公国际始终坚持民族品牌国际化发展外,其余已经或正在被美国控制。

扩大中方在国际评级中话语权的对策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世界评级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加强评级监管的共识已经形成,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制定更为严厉的评级监管法规,着手扶持本国评级机构发展,依赖自己的力量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如:俄罗斯总理普京宣布建立本土评级机构;马来西亚政府决定凡发行本币债券和银行借款必须由其唯一的本土机构进行评级;韩国加强了双评级管理,规定发债主体必须选择韩国的国家信息和信用评估有限公司作为双评级机构之一;日本政府出资支持其控制的亚洲评级协会扩大日本评级机构在亚洲的影响。这些迹象表明:信用评级正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通过掌握评级话语权抵制现行不公正的国际评级体系正在成为一种潮流,这就为我国参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评级规则制定,争取国际评级话语权,创造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中方应采取以下对策,扩大我国评级机构在国际评级中的话语权:

培育扶持民族信用评级机构,确保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话语权。中央应将加快发展民族信用评级机构作为国策,并纳入国民经济与金融发展规划,使国家信用评级业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中国是美国国债的最大债权国,如果没有评级话语权,也就没有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市场定价权。因此,争取国际评级话语权是保护中国核心国家利益的需要。

遏制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掌控图谋,捍卫我国的金融和国家安全。外资机构可以参与不涉及国家经济技术安全的评级业务,但绝不能允许其主导我国评级市场。目前,美国评级机构可以不受限制地参与我国政府和各类企业的信用评级,中方必须完善信用评级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

外资机构持股中资信用评级机构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世界各经济大国都是依靠本国评级机构为国内资本市场提供评级服务,严格控制外资评级机构介入和控股。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外资金融机构投资中资银行的相关规定,可规定外资机构持股中资信用评级机构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而且不能直接或间接控制合资企业的经营权。

建立资信评级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为了加强对信用评级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应建立自律性的信用评级行业协会。其任务主要包括:组织各家评级机构交流工作经验,不断提高评级质量;协助各家评级机构规范评级方法;协助政府有关部门搞好评级机构的资料审查和日常业务管理;督促检察和加强各评级机构自律管理,建立起自我约束机制。

加强评级方法的研究,设计科学的评级指标体系。评级业将通过成果来扩大社会影响力,最后得到社会的检验来提高公信力。发展我国民族信用评级业的根本之途在于确保中国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不断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提高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对信用风险的分析和管理水平,推动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规范化和国际化进程。科学的评级方法和完善的评级指标体系是保证评级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信用评级业的不断发展,为了更有效地服务广大投资者,需要加强评级方法的研究,并根据客观环境变化对评级指标体系进行相应调整。

加强评级机构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信用评级机构应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制订规范的公司章程,设置科学高效的管理和监督机构,订立科学严密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使内部管理工作具有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此外,信用评级机构还应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内控制度应包括信用评级委员会工作制度、保密制度、档案管理办法、评级人员守则等。

做好保密措施。信用评级机构和人员对于因工作需要而获得的被评对象未公开的财务资料、发展规划、投资组合及其它双方事先约定的保密事项,应当严格保守秘密,未经被评对象书面许可不得私自提供或泄露给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应该建立严格的评级资料保密制度,安排专人负责资料管理,非评级项目相关人员一律不得随意查阅;若评级报告中涉及被评对象未公开的信息资料,该评级报告全文仅能提供给被评企业,未经被评对象同意,不得提供给任何第三方;信用评级人员不得将被评对象提供的资料用于除评级外的其它任何目的。

扩大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业务范围。要使我国评级机构的业务范围逐渐扩大,在做好债券评级和贷款企业信用评级的同时,还要做好对金融机构的评级,并加强宏观经济环境分析、行业竞争优势比较、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与各大国际经济区域及国别经济形势等方面的研究,以增强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

上一篇:中国经济将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 下一篇:黄鸣:现代版的夸父逐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