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文化:人类和谐理想的精神体现

时间:2022-07-21 11:04:22

和谐文化:人类和谐理想的精神体现

无数现实的和历史的事实都证明,文化决定着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至我们生活的整个人类世界的生存处境、发展水平和历史走向,决定着每一个人类个体的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生命状态。因此,加强文化建设,形成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的、有利于社会团结进步的、既包容多样又尊重差异的和谐文化,意义重大而深远。

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按照不同的标准和方法来区分或定义,文化的概念是各不相同或不尽相同的。一般而言,人们通常根据其内容及所涉及或覆盖的领域和范围,将文化分为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意识文化三种类型和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三个层次。大文化即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通过人们的物质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的,如文物、建筑、田园、道路、机器、设备、创造物质产品等一切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精神文化大致相当于中文化,是通过人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或者虽然在物质活动中产生但主要表现在精神层面的文化,如语言文字、思想道德、科学理性、文学艺术、社会习俗、政治法律制度等。小文化一般特指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专门文化及其活动,有时候也指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部分,即意识形态文化。

无论是广义的文化还是狭义的文化,无论是大文化、中文化还是小文化,都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产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文化来源于社会实践,又反作用于社会实践;既是人的创造物,又反过来影响人、教育人、塑造人。随着人类生产方式的不断改进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文化的这种反作用力越来越强,越来越活跃,越来越具有主动性,日益成为与物质生产力并驾齐驱的又一种力量。我们看到,在当今世界,越是发达的国家和民族,越是把自己的文化视作其“开疆拓土”的“软实力”,极力增强其文化生产力,极力扩张其文化影响力。文化因而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综合实力的象征。

然而,人类精神生活和精神产品的创造又具有与物质生活和物质产品的生产不同的特点,有其特殊的规律。精神生活、精神劳动、精神产品具有很强的个体性、独立性、主观性和区域性,既无限丰富又千差万别。文化生活和文化创造亦如此。人类生活的内容、实践的领域、认识感知世界的方式有多丰富,文化就有多丰富;人类个体和群体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审美情趣、性格特点的差异有多大,文化的差异就有多大。一方面,文化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不同的国家民族、不同的社会集团、不同的阶级阶层、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地域,各有其不同的文化生态、文化形态和文化心理,即使是同一(同质)文化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也难免不统一和相互矛盾。另一方面,统一的、主体的、主流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气质,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内在精神和外在气质的表征,文化的质的规定性,规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性质,文化因素因而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前进动力的核心和重要来源,成为社会团结和谐的基本条件。因此,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对于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区域和社会集团来说,文化差异过大,以至引发尖锐激烈的文化对立和文化冲突,这样的文化就非但不能称其为强大的“软实力”,反而极有可能成为巨大的破坏力量,导致国家、民族、社会的分裂和瓦解。

所谓文化的质的规定性,即是指某种文化的本质及其属性,这种本质及其属性是相对稳定的,从而规定着精神文化的内容、特点和功能作用、前进方向等。从根本上说,文化的多样性或特殊性,是由文化本身的性质、本质、特点决定的。一种文化一旦形成,就具备了相对稳定的文化特性,即相对稳定的文化性质和文化特点,从而与他种文化区别开来。以其性质和特点来区分和定义文化和文化形态,文化就有了先进和非先进、理性和非理性、和谐和非和谐等分别,就有了高雅与低俗、欢乐与悲苦、昂扬与颓废之别,就有了宗教献身式的激情文化和生命体验式的理性文化,就有了实践理性文化和科学理性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乐”感文化和“痛”感文化、偏执激进的文化和“执两用中”、“和而不同”的和谐文化等。

所谓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它与其他各种文化形态或形式都有不同程度的关系,因此也就可能渗透到各种文化形态或形式中去,对这些文化的性质、状态和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无论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无论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理性文化还是文学艺术文化、社会习俗文化,无论语言文字文化还是制度体系文化等,都或多或少地包含着一些和谐文化的因子和要素。

就其正面和积极的意义而言,文化对社会历史的影响和功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文化对历史运动的方向引导作用和对社会人心的精神凝聚作用。当社会矛盾加剧、历史前进受阻、社会历史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或社会处于转型期的时候,文化即作为社会变革或转型的先导和旗帜,引导社会历史加速实现社会变革或转型,从而推动社会历史向正确的轨道前进。当社会变革或转型初步完成以后,稳定、团结、合作便成为新的时代要求,这时候文化即成为社会稳定与团结的精神支柱、思想基础和心理条件,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导向和动力之源,调和社会心理,协调社会关系,凝聚社会力量,促进社会健康协调发展。无论是文化的导向作用还是其凝聚作用,最终目的都是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作为动力、基础和条件的文化,本身须具有和谐的性质,须是倡导或渗透着和谐精神、和谐理念的文化,否则便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和谐文化思想存在于世界各种文化体系之中,和谐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和追求。和谐不仅是人类的一个文化梦想,更是人类在其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体会到的可以实现的一种理想的人际关系、社会政治关系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美好图景,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就文化自身发展的逻辑看,单一的文化必然缺乏充沛的生命力,多样性才能提供文化创新发展的土壤和条件,“和实生物”、“和生万物”、“同则不继”、“和而不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而,当今世界仍然存活的各种文化体系,尽管千差万别,各有其特性,但应该说,都包含有和谐文化的因素和成分。

以我国传统文化和欧美文化为例。一般而言,亚洲文化,特别是我国传统文化,更注重和谐;欧美文化,特别是欧美近现代文化,更强调竞争,但这也仅是“一般情况”而已。我国传统文化就人与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分别提出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贵和执中等观点和观念体系,形成了天人之学、义理之学、会通之学等庞大的学术文化体系和儒、释、道互补的文化结构,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强调“境界”、“气象”等与和谐相关联的创作观念和审美情趣。可以说,和谐思想、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中华民族根本的文化观念和人生态度。但同时,我国传统文化又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要求人们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克尽自己对天地万物的“参赞化育”的责任,奋斗进取,拼搏竞争。

建设和谐文化,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一个社会,如果缺乏和谐理念、和谐精神,很难想象它能达成社会共识,实现社会和谐。因此,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文化条件和文化标志,构建和谐社会就不能不建设和谐文化。而就其内容来说,和谐文化又是多样性的统一,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是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前提下形成的,因而和谐文化又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包括:是否有一个文化核心或价值核心,是否有一个全社会认同的主流文化体系或价值体系,是否形成了社会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和理想信念基础等。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多样性”的文化才能有所依归,才能相安无事,和平相处,聚合交融,最终达到多元一体,不可分离。所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紧紧围绕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来进行。

总之,要使文化成为增强社会团结、推进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要使文化成为名副其实的、足以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集团综合实力的“软实力”,就不能任由文化差异扩大,就不能让文化矛盾演变成激烈的文化对立和文化冲突;就要对各种文化资源、文化形态、文化门类、文化内部各个组成部份加以整合,并积极引导其发展方向,使之趋于协调与和谐;就要围绕社会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构建和谐文化,培育和谐精神,从而凝聚形成全社会的共同意志、共同理想;就要大力拓宽文化和谐的通道,不断累积和谐文化因素,以和谐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和谐,以文化的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就要充分发挥文化对民族精神、国家意志、社会心理的聚合塑造作用,以文化立国、文化立族、文化立人,以文化国家、文化民族、文化社会的形象自立于世,以国家文化、民族文化、集团文化等品牌文化的形式走出去,扩大、增强文化的影响力。这些既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者单位:兵团党委宣传部)

上一篇:发挥“三大作用” 构建和谐兵团 下一篇:一六三团新型团场建设实现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