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舞蹈的现状透视与传承保护

时间:2022-07-19 05:38:21

中国民间舞蹈的现状透视与传承保护

[摘要]中国民间舞蹈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文化体系,是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而日益精深与不断升华的中国文化。中国民间舞蹈盛行不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不断孕育着时代精神,具有民族凝聚力,是群体跃动的形象,是人民群众最喜欢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也是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之所在。保护好原生态民间舞是发展我国民间舞蹈文化的精髓。为此,舞蹈工作者应深入了解原生态民间舞,在保持其原汁原味的同时还应富予它时代感和生命力,使其在中国艺术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奔涌向前,生生不息。

[关键词]原生态民间舞 学院派民间舞 民间舞蹈文化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孕育了五千年的艺术文明,流淌着无数优秀的璀璨文化,其中舞蹈就是一颗闪亮的明珠,闪耀着与众不同的光芒。人们在辛勤的劳动过程中,创作出许多绚丽多彩的民间舞蹈。由于受各民族、各地区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生活习俗和劳动方式的影响,使民间舞蹈在舞蹈语汇、艺术风格、表现手法上各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形成了体裁形式多样、风格色彩各异、表现手段灵活、语汇朴实完整、成熟的艺术形式。中国民间舞蹈在中华民族的艺术历史上占着重要的地位,是最典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浓郁的民族气息,放射着灿烂的光芒。

一、中国民间舞蹈的起源

人们常把民间舞蹈称作“艺术舞蹈之母”,因为民间舞蹈源自中国原始舞蹈,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民间舞蹈和人民的生活有着最密切的联系。它直接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表现着他们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由于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

自古就有“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之说,这便是反映驯兽养畜,种植五谷杂粮的歌舞场面。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生活的反映,古代帝王与王公贵族们经常把民间舞蹈加工改编为宫廷舞蹈,因受帝国推崇及宫廷舞蹈的影响,民间舞蹈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愈发的完美和成熟起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民间舞蹈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二、中国民间舞蹈概念的讨论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民间舞概念的讨论一直众说纷纭。其实,在对于民间舞蹈生存传衍的空间来看,不外乎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这两种。那么在自然地理生态环境下,纯正源自于民间的舞蹈,具有浓郁的乡土农民文化特征,本色、直白、鲜活、朴实、喜逗乐,并且由劳动人民直接创造,具有鲜明的人文风俗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反映民间生活状况,表达着人们最真实、最淳朴的情感。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原生态民间舞”。是各族人民民间生活的“活化石”。

原生态民间舞在体态上习惯于使身体处于平素的自然状态,其动作姿态相对随意,不受约束,自由度较大,即兴性较强。对于老百姓来讲,是一种娱乐手段,一种自发的活动和宣泄方式。因此,原生态民间舞中单纯的情感释放或插科打诨的内容占多数,所表现的生活浅显直白,接近人民。此外,原生态民间舞在迎神祭祀中担负着重要的任务,成为民间祭礼仪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当然随着当代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在社会文化环境下,逐渐形成了学院派民间舞它是由职业舞蹈工作者将某一民族某一地区舞蹈的风格性(包括动作、运动规律、基本体态)提取出来进行加工整理改造和发展。或留其形、扬其神,或变其形、存其神,招招式式都要求规范化。学院派民间舞蹈必须反映现实,反映时代精神,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思考和文化象征,必须迎合当代的审美标准。相对于原生态民间舞而言,学院派民间舞是对原生态民间舞动作形态的抽象变形和风格韵律的极致性强化,是一种自觉的理和高层次的艺术创造。这便是两者的本质区别。

学院派民间舞提倡表现形式上的创新和文化内涵的挖掘。如喜闻乐见的《陕北腰鼓》是陕北民间舞蹈中的经典之作,它在创作手法上的纳新、动作编排上的雕琢,无疑不体现着编排者的哲理思考和文化情结,又如赞美母亲情怀的《摩梭女人》敬畏生命轮回的《阿姐鼓》等等民间艺术作品都是对民族精神、生命境界,或者人生、社会、命运、灵魂等深层文化的命题与思考。这些显然都不是农民文化所能涉及的领域。但是这些在艺术创造下的提纯和改变的出现,无可厚非。

三、中国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与魅力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幅员辽阔,因此民间舞蹈特别丰富多彩,其主要的艺术特征有:

(1)载歌载舞,自由活泼。我国民间舞蹈很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舞蹈与歌唱的紧密结合。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自由、生动,易于表现生活内容,且通俗易懂,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2)巧用道具,技艺结合。我国很多民间舞蹈都巧妙的使用道具,如扇子、手绢、手鼓、花灯、花伞等。这大大加强了舞蹈的艺术表现能力,使得舞蹈动作更加丰富优美,绚丽多姿。

(3)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我国的民间舞蹈很着重于内容,大多都有一定的故事传说为依据。因此,人物形象鲜明,人物性格突出。

(4)自娱娱人,意旨统一。我国很多民间舞蹈常常是自娱性和表演性相统一的,有些舞蹈活动对于舞者来说,他在自娱的同时也是为了表演给观众看。

(5)情之所至,即兴发挥。我国各地区的民间舞蹈在流传中虽然都有一定的格式和规范,但也都有即兴发挥的传统。特别是在一些民间舞蹈艺人的身上,这一点尤为突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的舞蹈工作者对各民族的民间舞蹈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学习,认真的整理,慎重的加工创造、创新的改编,从而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民间舞蹈,如《红绸舞》、《花鼓舞》、《草笠舞》、《孔雀舞》等,不仅受我国广大观众所欢迎而且以其独特的风采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和赞赏。由此可见民间舞蹈强调并强化着各民族人民的民族精神,于是该民族也就在这种力量的凝聚下团结、强大。因此,建立在一个民族的深厚的文化基础上的民间舞蹈文化必然被本民族的人民认同与喜爱。作为一种精神产物,它拥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群里联袂踏歌舞蹈中,把民族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为了生存而奋斗。这便是民间舞蹈所特有的艺术魅力。

四、中国民问舞蹈的发展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生产的快速发展,通讯、交通的大力改善,各民族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有了空前的提高。特别是在一些交通便利、自然环境和文化资源丰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在发展富有民族特色的民族贸易等地方经济中。接触了外界、开阔了视野。也促使古老的民间舞蹈文化正在 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向着多元、多样、复杂的态势发展。另外,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促进了民间舞蹈文化的变迁。近十多年来,节假日活动产生了质的变化,旅游业发展迅速,大量的游客走进了风景优美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民间舞蹈在新的时空环境内,展示给游人的舞蹈形态大多是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经改编加工过的,更突出了表演性和观赏性,既保持了原来的“土风味”,又适应了旅游文化的艺术欣赏品味。

五、中国民间舞蹈的传承与保护

教学是舞蹈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如何在民间舞蹈的教学中抓住风格特点,始终是民间舞蹈教学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掌握民间舞蹈的形态非常重要,但更重要和最困难的是认识和理解这些形态背后的深层内涵,这是民间舞蹈文化的支撑。因此,在教学中不断尝试从民间舞蹈文化切入,找到其深邃的内涵,给学生一个立体的知识结构,使民间舞蹈教学的传承不仅停留在肢体语言表达的层面上,而要从文化的深层次上进行文化背景的拓展,让学生不仅知道动作怎样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体现一种什么寓意。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以增加学生的舞蹈文化底蕴,使学生整体掌握民间舞蹈的精华,内外融合,身心合一地表现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使技术性与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舞蹈形态在舞蹈文化的支撑下更有内涵,更富表现力。

当然,我们在对于民间舞蹈提炼、整理、加工后用于教学这一过程中依然要依托于民俗活动即原生态民间舞蹈。因此,在传承的过程中,我们也应注意对原生态民间舞的保护。原生态民间舞的风格特点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人群的性格体现,这就要求我们舞蹈工作者不能以教员个人的审美喜好为标准,要尽可能的多保留原生态民间舞蹈的自然。淳朴的风格。在教学中尽可能少留下自己加工的痕迹,保持天然地道的乡土民间舞。另外,对于以剧场化演出表演的目的的加工、美化、创新编排,我们也应给予承认肯定,不可厚此薄彼。在实践上,允许不同的尝试、创新,不可套上枷锁。不论怎样做,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以民间舞蹈所特有的风格、审美为前提是民间舞蹈传承教材建设的原则。这一点不应动摇。原生态舞蹈的蜕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一味的闭锁不能起到传承保护的作用,而只能是事与愿违,只有合理的拓展、创新,才能使原生态民间舞蹈的生命之树常青。在这方面,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云南映象》做了很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成功。她“系着土风升华”,把一些原生态的东西大胆的移植,拓展,运用现代意识、现代技法和现代人的思维方式,重新激活了这些古老的民间艺术,既强化了原生之态,又满足了当今观念的审美需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保护。

中国民间舞蹈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它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民间舞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演进轨迹和表演系统,它是我国人民拥有的文化财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尊重和保护,并健康地沿着自身的发展规律演进。作为舞蹈工作者应更深入地研究、探讨不同层面的民间舞蹈的存在方式和价值取向。保护好传统的民间舞蹈文化遗产,完善风格浓郁、体系完整的民间舞蹈教材,创作出更多受观众青睐的作品,从而推动我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全面发展和更大繁荣!

上一篇:解读法国电影第二种生存方式 下一篇:水墨山水与中国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