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模式选择与路径安排

时间:2022-07-17 08:10:56

人民币国际化:模式选择与路径安排

作者简介:何慧刚(1966-),男,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上海,200433),教授。研究方向:国际金融理论。

[内容摘要]人民币国际化既是我国经济生活的热门话题,也是大势所趋。从现实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具备一些有利条件,同时也存在诸多障碍。在目前的现实经济条件下,人民币国际化应走“弱经济――强制度”模式,遵循“人民币周边国际化一人民币亚洲化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渐进路径,并在宏观经济政策和区域经济货币合作等方面做出具体的制度安排,最终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模式选择路径安排

1999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鲁迪登布森指出,20年后世界上将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种货币:在南北美,美元将通用;在亚洲,人民币有可能占据主导地位;其他地区则是欧元货币区。2000年11月30日出版的《远东经济评论》刊发的文章也指出,中国入世5年后人民币将对外开放,那时,中国“人民币”将属于世界,特别是亚洲人民的货币。“欧元之父”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蒙代尔也预言,亚洲迟早要有一个共同货币“亚元”,而人民币将在亚元体系中扮演主角。

从国际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当一国经济实力增强以后,本国货币必然要走国际化道路。人民币国际化将带来诸多收益,如节约外汇储备;增加铸币税收入(人民币国际化带来年均铸币税收入至少可稳定在25亿美元左右);优化外债规模和结构;降低风险,扩大贸易和投资等正的财富效应。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条件

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必须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硬通货,能在世界范围内自由兑换、国际结算、国际储备和执行价格标准。目前,在世界范围作为国际货币的货币有美元、英镑、马克、日元、法郎、瑞士法郎、欧元、SDR等不足10种,比较通用的有美元、马克、日元和欧元。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一国货币在没有强权情况下被其他国家广泛接受,应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一是流通条件,即雄厚的经济基础和高度开放的经济、金融体系;二是调控条件,即足够完善的银行体系和充分的货币清偿能力;三是稳定条件,即相对平稳的宏观经济政策;四是保障条件,即强大的政治力、军事力等为内容的综合国力。

从当前的中国实际经济状况来看,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具备下述有利条件。

1.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多年来,我国GDP一直保持快速的增长态势。我国外汇储备大幅猛增,截至2006年10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突破10,000亿美元大关,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商品进出口额大幅增长并持续保持顺差。同时,我国政局稳定,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在国际上的地位和政治影响力不断提升,这些因素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2.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具有良好的国际信用以及充足的国际清偿能力。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一直稳中有升,对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增强人们对人民币的信心,逐步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和国际化,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保障。

3.金融体制改革提供了体制保障。目前,我国金融企业上市步伐不断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银行不良资产逐步剥离和核销,金融监管体制不断改善,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正在推进。这些改革措施促使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现代化的银行制度和一个比较完善和发达的金融体系,使之适应国际金融市场,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创造了有利的软环境。

4.我国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加快。QFII便利外资进入中国股市;QDH允许中国资本投资海外;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并允许经营人民币业务;进一步放松外商投资中国市场的条件等都表明金融市场国际化趋势和人民币国际化走向十分明确。

5.人民币正从区域化走向国际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接受人民币。同时,由于各国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加深,这些国家对人民币的储备需求也将进一步增强,因此,人民币区域化的范围必将进一步扩大,区域性货币的地位也将日益稳固,最终推动人民币走向世界。2003年,人民币在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流通总量(余额)至少有1510亿元人民币。在一定程度上,人民币已经成了一种事实上的区域性货币。

但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也存在诸多不利的障碍因素。

1.中国经济实力还不够强。研究表明,一国货币要成为世界性货币,该国的经济总量至少应达到世界经济总量的8%。而中国目前的经济总量还不到世界经济总量的4%。GDP总量无论是与美国、欧元区还是与日本相比都具有相当大的差距,大约只有美国的1/9、欧盟的1/8、日本的1/4。

2.人民币国际化会对中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带来一定的制约和负效应。大规模的货币需求可能使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陷于被动局面,中国货币政策的效力可能会受到影响。人民币作为一种国际货币,以其为媒介的资金的国际移动会影响中国的利率、汇率和物价水平。人民币国际化后将承担国际金融稳定的任务,当国际金融市场受到冲击时,在必要时应充当区域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3.人民币国际化存在诸多成本。如,汇率风险成本,即以人民币结算、储备与标价的资产损失可能性加大;利率自由化成本,即利率自由浮动,在资本项目开放条件下,国际资本移动规模、速度扩大和提高,交易成本扩大,风险因素增加;信心成本,即货币国际化过程中增强持有信心的“升值成本”和维持持有信心的“承诺成本”;政策偏离成本,即国内的溢出效应使得一国国内的货币政策没有或者只有很小一部分作用于国内经济变量,货币政策达不到预定的最终目标,而国外的回馈效应又使得国外政策会波及到国内,两种效应同时起作用致使货币政策偏离预期目标甚至失效。

4.经济之外的压力。中国经济的稳定与高速发展对东亚地区乃至全球经济与金融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许多国家还是对此保持相当警惕甚至忧虑的态度,人民币也可能因此而遭遇某种偏见甚至敌视。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模式选择

(一)货币国际化的两种模式

1.“强经济――强制度”组合模式,即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制度相结合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1)金本位时期的英镑模式和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及以后的美元模式,即由国际货币制度的中心货币演变为国际货币。首先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了货币的中心地位,然后凭借其大国的政治经济优势通过国际协议、协定加以确立和强化,并成为关键的国际货币(世界货币或全球货币)。英镑成为国际货币,除了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外,更重要的是19世纪70年代的英格兰银行建立了能使英镑币值稳定的货币制度安排,建立了一系列信用制度增强了人们持有英镑的信心。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发展,除了美国经济地位二战后的攀升以外,更主要的是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货币制度安排。在强制度的约束下,才使强经济下的货币国际化得以实现。(2)欧元模式,即在核心国主导下,联合相关国家通过积极的政策协调和推动,从贸易一体化到货币一体化,创造单一货币。同时,凭借创建的强大的经济体,使之逐步成为事实上的关键国

际货币。欧元的诞生是欧盟区内各国政府合作与政策协调的结果,是货币国际化的一种创新。在欧元成功创造的过程中,马克起到了核心货币的作用。通过建立区内的关键货币和区域合作的方式来推进货币的国际化进程,这对人民币的国际化有重要借鉴意义。(3)日元模式,即通过货币可兑换的若干阶段成为国际货币。日元和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正在通过货币可兑换的若干阶段使本币走向国际化。其中日元的国际化在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点。从1980年起,日本开始了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日元国际化和金融资本市场的自由化同步迅速发展,欧洲日元市场的放开和东京离岸市场的建立是日元国际化的关键步骤。在其经济鼎盛时期,世界贸易中对日元的需求大量增加,日元的国际化进程是自然发展的。但在日本经济出现衰退后,日本政府开始出面积极地推动日元国际化的进程,以带动国内的金融改革,促进日元成为亚洲地区主导货币。

2.“弱经济――强制度”组合模式。弱经济并非经济落后,而是还未达到目前国际货币的国家经济水平。强制度是指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去补偿经济上的不足。一方面经济总量继续提升,保持适度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在经济相对较弱的情况下,建立有效的货币金融制度和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实现货币国际化发展目标,发挥制度创新在金融开放中的作用,缩短货币国际化的进程。通过“弱经济一强制度”组合模式,应发挥政府在货币国际化中的作用,其实质是市场手段与政府手段的相配合。瑞士法郎也可视为国际货币,但瑞士的经济总量目前排在中国之后,之所以成为国际货币,更重要的在于瑞士法郎的制度安排,除了其币值的长期稳定,也体现了一种“弱经济――强制度”的最优组合。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模式选择

目前,从经济总量比较来看,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人民币国际化条件还不太成熟。但如果等达到美国和日本、德国等国发展的水平以后再去考虑人民币国际化则是不科学的。因此,必须根据本国实际发展需要和国际货币体系新的历史背景,以新的思维角度去探讨和创新,寻求一种新的货币金融制度安排去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目标。人民币国际化既不能全盘效仿日元模式,因为人民币的目标是要成为像美元和欧元一样的关键国际货币;也不能完全效仿欧元模式,因为德国和法国等都因其经济规模先天不足,迫不得已的以让渡本国货币为代价来创造欧元和接受欧元。

人民币国际化既需要持续的市场化推动,又需要在确保货币的基础上加强域内国家(地区)间的货币合作。中国目前人民币国际化应走“弱经济――强制度”组合模式。这种模式是在中国经济逐步起飞过程中的过渡模式,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已经强大而还未十分强大的时期较为适应。一方面由中国经济内在规律起作用,另一方面是政府积极发挥作用,共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安排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模式决定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必须以渐进的方式推进,遵循“周边国际化一亚洲化一国际化”的渐进过程。其中,人民币周边国际化是人民币亚洲化的基础,而人民币亚洲化的最终实现,就意味着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能与美元和欧元三足鼎立,成为全球经济中关键的国际货币。因此,人民币国际化路径中最基础和最关键的阶段是人民币周边国际化及人民币亚洲化。

(一)人民币周边国际化

人民币周边国际化应随着我国和周边国家(地区)经贸往来规模的迅速扩大而逐步强化,有市场导向,和市场导向与政府政策共同推动两种形式:市场导向的国际化是贸易和金融往来中对人民币日益增加的需求而自发形成的;市场导向和政府政策支持共同推动国际化的特点是既有经贸往来中形成的对人民币的需求,又有东道国或地区政府政策的推动。比如,在我国港澳地区政府政策推动下,人民币流通的规模迅速扩大;尼泊尔政府将人民币作为中央银行的储备货币;巴基斯坦中央银行已允许该国商品对中国出口中使用人民币。

(二)人民币亚洲化

人民币亚洲化进程将是一个复杂多变的长期的渐进过程,也是人民币能否成为亚洲主导货币,真正从国际货币合作的弱势转变为强势的关键阶段。人民币亚洲化需要通过两种渠道的政策推进,一是采取签署国家间或地区间的双边和多边协议的形式积极与周边国家(地区)或接壤省际间创建自由贸易区和经济圈,在自由贸易区(或经济圈)成员中的贸易投资往来中鼓励人民币的自由兑换,鼓励用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和投融资的支付手段,鼓励自由贸易区(或经济圈)内成员将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货币并创建亚洲人民币债券市场等。另一渠道是建立区域货币联盟。这可以部分借鉴欧洲货币联盟的经验。在亚洲货币区的形成中,我国应积极主导创建亚洲货币体系、亚洲货币基金、亚洲货币单位和亚洲汇率机制,逐步提升人民币的影响力并使之成为区域内的主导货币,并渐进地提升人民币在亚洲货币单位中的权重,待条件成熟时,使人民币分步骤地完全替代货币区内其他国家(地区)的货币,真正实现人民币亚洲化。

(三)具体制度安排

1.推行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稳健的政策和制度安排以及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态势是提升人民币公信力和货币合作有效性的根本保证。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开放。应在进一步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建立有效的防范金融风险制度和健全的金融体系,提高监管水平和风险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时机加快实现人民币的可完全自由兑换,为人民币最终走向国际化做好必要的准备。

2.积极主动地建立和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在经济区域组织内部扩大人民币的作用,提高人民币的地位。目前倡导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这一行动的具体体现。为了扩大区域合作,还可以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加强双边经济合作,进一步扩大人民币的影响。

3.进一步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弹性有所增强。但是,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依然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人民币升值以来的波动幅度不到0.15%其原因在于:到目前为止,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仍然是由企业结售汇制度、银行外汇结算头寸限额和中央银行干预“三位一体”构成的。因此,要改进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首先要取消强制性的结售汇要求,实行意愿结售汇制,转变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角色,扩大外汇银行持有外汇余额的比例和培育健全的外汇市场,增加外汇交易主体。其次,确定人民币中心汇率,围绕中心汇率,确定汇率目标区,确定钉住一篮子货币中的权重。其三,抓住当前人民币升值的大好时机,改革汇率制度,在震动最小的情况下,逐步增加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退出钉住汇率制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货币政策透明度的结构与体系的非完整性 下一篇:我国经济增长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