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办教师“转正”琐议

时间:2022-07-17 07:41:46

中国民办教师“转正”琐议

【摘 要】 文章梳理了国家关于民办教师转正的好政策;以纪实手法书写民办教师口述的“转正”辛酸历程;最后,分析了国家关于民办教师“转正”的好政策与现实民办教师辛酸“转正”历程之间的矛盾,试图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公平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 民办教师;转正;政策;历程

建国伊始,百废待兴,在国家财政不足、师资紧张的情况下,民办教师挑起了中国农村教育的重担,[1]成为“扫盲”、“普九”的脊梁。民办教师转正,是国家整顿教师队伍的手段,也是对民办教师教育贡献的肯定。然而这场轰轰烈烈的民办教师转正浪潮却开启了民办教师百转千回的坎坷“转正”历程。“转正”对全国数以万计的民办教师来说,既是一个美丽的梦想,也是一场残酷的斗争。自2012年以来,笔者与团队走访陕西、甘肃、山东、安徽、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对七十多位民办教师进行深入访谈,在访谈过程中发现,几乎每一位民办教师说到“转正”都特别激动和“嗦”。为此,笔者对民办教师“转正”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思考。

一、国家出台民办教师“转正”好政策

为了稳定教师队伍,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办好农村基础教育,1978年1月7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工作的意见》通知要求:“公办教师的自然减员,应由教育部门当年如数从民办教师中选择补充。”[2]首次提出民办教师转正。这一让民办教师振奋的消息揭开了民办教师转正的序幕,民办教师们对改革开放下海经商热潮开始冷却,他们开始积极参加进修学习,全心投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教学工作中,为成为一名公办教师而努力。

在民办教师转正政策的正式落实上,国家从民族团结大局出发,率先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转正工作。1979年10月,国家对边境136个县(旗)、市8万多名中小学民办教师,分两批全部转为公办教师。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议》提出,国家每年安排一定专用劳动指标,经过严格考核,将合格的民办教师分期分批转为公办教师。

在总结少数民族地区民办教师转正工作经验的基础上,1983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根据国家财力物力状况每年安排一定的劳动指标,在考核的民办教师中,转一部分为公办教师”,[3]民办教师转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此后,国家不断完善民办教师转正政策,逐步解决民办教师转正的细节问题,最具标志性的政策是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出台了《关于民办教师工龄计算问题的复函》,提出了民办教师转正之后的工龄计算方法。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和重,民办教师转正成为体现教育战略地位的焦点问题。1992年,国家确定了民办教师转正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关、招、转、辞、退”五字方针。1993年,国务院《关于的实施意见》指出“今后不再增加新的民办教师。现有合格的民办教师经考核认定后逐步转为公办教师,不合格的要予以调整。国家计委、人事部及各地要做出规划、分年度实施,争取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民办教师问题”。[4]

1994年,国务院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农村中小学民办教师,为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各地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改善民办教师待遇,逐步做到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同工同酬。合格的民办教师要逐步经过考核转为公办教师,不合格的要予以调整,有关部门要做出规划,分年度实施,争取在今后六七年内基本解决民办教师问题。”[5]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各地方政府制定了完成民办教师转正工作的步骤和时限,全国开始了大规模民办教师转正。1995年3月,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在《关于1994年教育事业发展的统计公报》中指出,在“五字方针”中,“转”是最主要的。1997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通知》规定:“要有计划地将合格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九五”期间,国家每年安排20万人左右专项指标,至2000年共计80万人。要坚持考核、考试相结合。考核要以思想品德、工作能力、教学水平和对农村教育事业的贡献为主,考试要以相关学科为主,要根据当地和民办教师的实际情况,对长期从事民办教师工作,在边远地区、贫困山区任教多年,担任学校教学领导工作,以及教学成绩突出等的民办教师制定一定的免试政策”。[6]到2000年,全国多数省份实行“一鞭子赶”政策,即只要坚持工作到2000年的民办教师全部转为公办教师。“2000年,民办教师问题得以彻底解决,全国累计有200余万民办教师转正”。[7]

二、民办教师个体辛酸“转正”历程

1、“五官不全不能收”

安康的禹老师出生于1936年,小学五年级文化程度,主要教语文。1963年冬天在扫盲班开始了教师生涯,1965年成为民办教师,一直到1998年才转正。据禹老师回忆,他在1986年曾参加过一次转正考试,主要考教育学和心理学。教育局当时还办了一个十天的辅导班,他每天晚上睡觉时都会躺在床上回忆印发的考试提纲,当年考了275分,分数线是208分。按照分数是可以转正的,但因为眼睛差0.2,体检不合格就没有转正。

他曾几次跑到当地教育局说明情况,请求教育局看在自己从教20多年的辛苦上同意他转正,却被教育局人事科的科长狠狠地拒绝,“省上文件有规定,五官不全的不能收”,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禹老师,对他造成了很大的心理打击。

后来禹老师听说有人比他眼睛还严重都转正了,有的是花钱让医院检查眼睛的医生改结果,有的是家里有背景。尽管如此,禹老师仍然坚持教书,他说自己的眼睛不影响上课,他喜欢孩子、喜欢上课,就一直干。1998年是安康最后一拨转正,他通过考试,就直接转正了。

2、“一天睡两三个小时,头发脱了三块”

西安户县的田老师出生于1962年,1983年通过招教考试进入新阳村小学任教,1998年转为公办教师。

田老师的舅舅当时在户县第五中学教书,告诉她只要有文凭就可以转正。于是田老师在1985年挺着大肚子参加进修,她婆婆竭力阻止,担心田老师转为公办教师后不跟她农民儿子好好过日子。在这种情况下,田老师从娘家拿粮、拿钱参加进修学习。

1997年田老师有资格参加转正考试,她非常珍惜难得的考试机会。在白天她帮助外出学习的校长管理学校、给毕业班带课,晚上回家后拖着疲惫的身体熬夜复习,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因为心里着急也睡不着,就整夜地学习、记诵考点,那一年,田老师头发脱了三块,她不得不买了一个假头套,那年考试她考了全县第三,终于如愿转正。

对田老师来说,最大的遗憾不是脱头发,是给自己孩子投入的精力太少,以至于从来没有给自己的孩子开过一次家长会,她把学生看得比自己的孩子还重要。

3、好像在死亡线上挣扎一样

西安户县的余老师出生于1944年,育有一儿两女,她1966年教过耕读学校,后来因取消耕读学校,回家务农,1968年进入学校当老师,1994年转正。据余老师回忆,她做民办教师的那段时间就好像在死亡线上挣扎一样。

最早的时候余老师在本村教书,主要对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进行包班复式教学,后来因为村小被合并,就每天到邻村去教书。在她大儿子一岁的时候,她常常给儿子喂过奶后就把他一个人锁在家里,每天回到家才开始做饭,边做饭边给孩子喂奶。

有一阵子学校经常组织学习班,她就把孩子带上一起参加;因为要考电教文凭,余老师经常熬夜复习,导致身体吃不消,整个人瘦了一圈,为此得了一次甲亢;她老公患心脏病住了三次医院,她从来没有陪护过一次。只有在退休以后,才陪老公一起看病。

当年因为电教文凭没有考下来,她过了十年才有资格参加转正考试。为了复习转正考试,她在暑假一个人下功夫啃教育学、心理学等考试科目,最后如愿转正。用她的话来说,“最后算是坚持下来了”。

三、好政策与辛酸路矛盾分析

1、土政策

M管在1996年5月16日,国家教委《关于当前加强“民转公”工作的几点意见》中强调“辞退民办教师要掌握政策,遵从程序,力戒简单化和‘一刀切’。”[8]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当地“土政策”的杠杠让为国家教育奉献了一辈子的民办教师无法逾越。陕西户县贾老师,1970年被叫去学校上课至1996年退休,后又代课一年,当了27年的民办教师。1996年一次性给了700元而被清退,还是照顾,因为贾老师说“一般都是500元”。贾秀老师的丈夫拿着中央文件的复印件去找教育局,但是“人家知道有文件,人家不执行”。他还联系与贾老师情况相似的五个老师跑镇上、县上、省上,但各部门相互踢皮球,最终被按照代课教师对待,没有转成公办教师。

2、家庭负担

贵州铜仁杨老师,1975年考上民办教师进校教书,因妻子瘫痪在床,自己既当爹又当妈,每次转正考试都能通过,但因为有上课迟到现象,不仅被扣工资,转正也拖到2000年,赶上最后一波转正,用他的话说“要是按考试早都转正了,就是这个家庭负担太重了”。而甘肃秦安的韩老师就没有这么幸运,他也1975年教书,因家境贫寒,在1993-1994年期间发不出教师工资,只靠妻子日夜不停做裁缝度日,眼看着四个孩子缺衣少食,1994年无奈辞职到工厂做会计,最终没能转正。用他的话说,“老想抱鸡娃娃,可鸡娃娃等不着么”。

3、计划生育

陕西户县任老师1977年开始当民办教师,1986年因超生遭举报(三胎)被学校辞退。而在计划生育还不太严的时候,生三胎的余老师没有离开学校最终也得以转正。在贵州,虽然也有超生而遭辞退的老师,但已经转正的杨老师也超过三胎,用杨老师的话说“没有人告你,就不算超生”。

4、退休时间

陕西户县魏老师,1968年在村小学教书,曾在四府小学担任过5年的校长,户县第一届教师代表。1995年退休,教育局一次性给了她500元,最后没有转正成功。然而97年开始,当地一鞭子赶,都转正了。魏老师说“咱就找上面。找到现在,教育局就给咱办退养。全县有7个人是我这种情况。县教育局直到现在都没有给我们解决。七个人中有四个人都死了,只剩下三个人”。

四、结语

民办教师在中国农村铺砌起教育地基,尽管他们的文化水平、教学能力、综合素质总体偏低,但是却在国家最艰难的时期为提高国民素质、输送国家栋梁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教师队伍建设也步入专业化发展的正轨,但我们不能忘了这支“野战军”的功劳,应该给予他们崇高的荣誉,并对他们晚年的生活待遇提供切实保障。

与此同时,需继续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切实提高农村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让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中华儿女享受同样的温暖,推进教育公平和社会正义不断发展。

【注 释】

[1] 本文的“民办教师”是指在新中国刚刚建立,承担我国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既做农民又教书的教师群体,该群体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都有备案,2000年这个群体从历史舞台消失。有的地方将没有备案的称为“代课教师”。根据《教育大辞典》解释,民办教师是指中国中小学中不列入国家教员编制的教学人员,由基层组织提名,行政主管部门推荐,县级行政部门审查,享受劳动力工分报酬和国家现金补贴.

[2] 何东吕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海南出版社,1998.9.1591.

[3] 国务院教育工作研讨小组办公室,国家教委人事司编.各地改善教师待遇文件汇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0.8.10.

[4][5][6]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海南出版社,1998.9.3652.3654.4265.

[7] 王殿青.中国民办教师转正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34.

[8] 顾明远.中国教育大系・二十世纪中国教育(三)[M].武汉市: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881.

【参考文献】

[1] 王殿青.中国民办教师转正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2] 曹阿娣.民办教师春秋[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

[3] 秦雅勤.农村教育的“半边天”―新中国农村民办女教师口述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4] 彭婧婧.“民转公”教师生命历程研究―以湖南省T县某小学教师群体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1.

[5] 金凤涛.“民转公”教师综述研究[J].科教文汇,2007(6).

[6] 顾明远.中国教育大系・二十世纪中国教育(三)[M].武汉市: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刘美涛(1987-)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四系・环境与资源管理系助教,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上一篇:研究生教学方法探讨 下一篇:丁玲缺席的亲笔签售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