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审慎监管之文献综述

时间:2022-07-16 09:49:56

宏观审慎监管之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6-000-01

摘 要 后危机时代,宏观审慎监管问题成为全球范围内的讨论热点,国内外学者针对宏观审慎监管各个方面已做了大量深入研究。本文旨在针对国内外学者对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框架的不同观点做归纳评析。

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 系统性风险 综述

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学者对未来理想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基本达成一致:在微观审慎监管基础上,成立公正的主导监管机构,以系统性风险为管理核心,明确监管对象以维持金融机构和体系的稳定健康发展,并在兼顾各项经济政策的同时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和相配套的政策机制,实现金融经济的相互促进作用。

一、宏观审慎监管主导机构

由于中央银行在职能定位、管辖范围和政策工具上有优势,因此可考虑由各国央行作为主导机构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李妍(2009)认为央行的货币政策职能、支付清算作用以及最后贷款人功能赋予其金融系统风险管理者的重要角色,赋予央行对系统性影响的金融机构监管权是必要的。Larry.D.Wall(2010) 以澳大利亚联邦银行分离出澳大利亚宏观监管职能却没有减轻联邦银行研究有关宏观监管相关问题的任务作为例证,说明从央行分离出宏观监管是没有意义的。

学术界呼吁建立凌驾于央行和三会之上的监督管理机构,具体则有合并央行三会以及重新建立专门协调研究宏观监管的机构两种观点。杨海平(2010)认为央行与监管部门合并可实现一个监管的规模和范围经济效应。他认为在央行内部可成立类似货币政策委员会的金融稳定部门负责研究有关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工具、监管对象、监管策略等详细规划。宋家生(2010)主张增设独立于央行三会的金融稳定委员会,对我国涉及系统性风险的重大问题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并做出决策,同时注重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并监督和评价中央银行、各监管机构的实施情况与效果。

二、宏观审慎监管的策略和方式

宏观审慎监管针对金融系统所隐藏的风险作分析并及时提出预防和治理措施,其监管策略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思想、相机抉择以及基于规则上。

白川方明(2010)提出的两个维度观点得到广泛认可,一是要关注特定时间点的跨行业风险,提出宏观审慎监管要关注各项资产的收益风险相关性避免风险的传染。二是重在分析风险的未来走势,持续关注特定产品、机构、市场的风险累积状况以及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的变化情况。

此外,现有的宏观审慎监管策略主要集中在逆周期操作上,在相机抉择的基础上缓解周期性波动。朱美玉(2010)主张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进行压力测试,对资本充足率和银行拨备水平和负债率进行逆周期的硬性监控。在扩张期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在衰退期降低要求,以高补低。谢亚(2010)提出了“横截面监管”,即针对不同行业、不同机构、不同的金融产品甚至不同地区在既定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差别对待,具体表现在对资本充足率等指标的波动范围和基础差别规定。

三、宏观审慎监管与其他经济政策的关联和配合

宏观审慎监管在执行机构、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上与宏观经济管理关系甚密,在实施宏观审慎监管职能时容易与其他经济政策产生矛盾和对抗。

对于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关系,谢亚(2010)指出宏观监管和微观监管的使用工具和管理上在某种程度上相同,例如资本充足率、负债率、拨备水平等风险管理工具和衡量标准。而前者主要是针对系统性风险水平对金融机构实施逆周期资本管理,特别是重要性的机构和产品。后者则是依据某项准则如BASEL协议在整个经济周期中对金融机构要求统一资本标准。他认为宏观监管应在现有微观监管经验的基础上发挥作用,二者相辅相成。

有效地宏观审慎监管还需要一个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及健康的经济金融环境为背景。王振中(2010)提出完善央行、财政部甚至国务院之间的信息互动共享机制和危机预警机制对包括宏观审慎监管在内的宏观经济管理具有重大意义。刘仁伍(2010)建议我国建立起包括国务院、中央银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各金融监管部门的金融监管信息共享平台,以促进宏微观监管信息可以及时全面的流动和共享。

四、明确宏观审慎监管对象和范围

宏观审慎监管的历史提出是为了分析和应对系统性风险,通过对金融机构的负债率、资本充足率以及拨备水平的检查和测试识别系统累计的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大同市中心支行课题组(2010)认为宏观审慎监管应加强对具有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对这类对象可以考虑调整其风险资产的权重要求其具有较高资本充足率和风险集中度,并通过改进其风险计量和控制来降低系统性风险。而英国金融服务局于2009年3月公布的《Turner》报告提出应进一步思考金融创新和信贷证券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指出完善的监管范围应该包括场外经济主体的特定大量交易行为以及离岸金融活动。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前沿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学术界对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在框架、策略以及方法的研究上已取得很大进展。但是从具体操作角度来看,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实证模型,计量方法和评估指标等还远未成型,在这个领域还需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白川方明.宏观审慎监管与金融稳定.中国金融.2010(4):29-31.

[2]刘仁伍.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新体系.中国金融.2010(12):37-39.

[3]李妍.宏观审慎监管与金融稳定.金融研究.2009(8):52-60.

上一篇:浅谈如何加强和改进行政单位财务管理 下一篇:中国会计国际协调化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