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范文

时间:2023-03-01 00:09:35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范文第1篇

在大多数院校,宏观经济学的教学都是由若干教师同时承担的,这样就可以形成教学团队。研究性教学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如果单凭个别教师的专业知识,在指导学生的时候可能会感到捉襟见肘,因而充分利用不同教师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资源至关重要。如有的教师对西方理论与中国经济的结合颇有研究,有的教师对宏观经济学的多媒体教学倍感兴趣,有的教师偏好于宏观经济数据的分析,有的教师热衷于对社会经济问题的认识,有的教师对计量经济模型较为精通等,这些都是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所必需的资源,因此,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要尽可能采用团队形式。近三年来,由笔者指导的学生论文,1篇论文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奖,3篇论文被评为“江苏省优秀论文”,2篇文章获得“江苏省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等奖”。这些虽然形式上是导师的成果,实际上是一个团队(这个团队有研究生、年轻教师、经济管理部门的领导和专家)的成果,是由团队共同努力而取得的。因为,无论理论探讨、数据调查,还是结构分析等,都是由团队一起来完成的。特别是涉及到计量模型,往往是这个团队的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研究方法,再由一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专门给予指导。青年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掌握了更多计量模型的运用方法,个人也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果,成为一股新生的教学和科研力量。

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还要以教师的科研来促进学生的研究。一方面,教师要有科研,科研造诣高,教师在课堂上才会给学生更多的启迪和思维[2]。不做研究,只搞教学,只是教书匠;只做研究,不搞教学,则不是教师。近年来,笔者所在教学团队的教师主持国家、部省级、厅局级课题近30项,大多数是围绕现实经济问题而设计的。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团队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参与课题资料收集、实地调查、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一批成果。此外,要做好教学工作,还必须进行教学研究,通过教学研究课题去研究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规律、教材和教学方法,等等。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学生参与科研训练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研究小组中,承担部分基础工作;一种是学生自己提出项目方案,并在校内或校外自主联系指导教师。笔者在进行“经济增长理论”教学设计时,曾组织师生参与了一个地区委托课题的调研工作,主要探讨该地区民营企业的状况,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等。通过历时近一个月的调查,学生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职工来源、文化程度、工资水平,企业家成长过程,企业投资选择及并购,产品生命周期,市场销售及竞争等诸方面感受很深。这份由学生完成的调查报告得到了该区区委和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此该区还组织了广泛的学习和宣传;研究报告获得了“2006年江苏省大学生优秀调查报告一等奖”;并且,其中一名学生还利用调查中的数据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获得“2007年江苏省大学生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

二、要以厚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数据资料为基础

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力,善于观察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出问题[3]。但对于刚接触专业基础课,缺乏理论知识基础和宏观经济的感性认识,又习惯于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教学模式的大学低年级学生来说,这种能力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又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数据资料。

首先,开展研究性教学要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经济学学派很多,不同的学派假设条件、理论基础、分析方法、政策主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一种经济现象可以用不同学派的理论来解释,而同一种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不同的经济现象。从理论体系上来看,如果不能让学生涉及到更多学派的理论,学生即使对现实经济进行了调查,也无法选择适当的理论给予合理的解释,从而也就难以达到教学的目标。在开展研究性教学之前,要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主要学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结论、政策主张作详细的讲解。比如,为什么现在用GDP而不用GNP作为最基本的经济总量?根据消费函数,消费决定于收入,是什么含义的收入?投资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是利率、资金数量,还是长期利润率的预期?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解决?凯恩斯反对用削减工资的方式增加就业,但克林顿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却采用了低工资政策,实现了高就业,带来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对此应如何理解?等等。在教学中,笔者团队遵循“理论—问题—政策”的思路,首先强化理论模型的讲解,让学生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我们还设计了“走近经济学”等经济学基础知识竞赛活动,通过竞赛,让低年级学生认识经济学的基本要求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让高年级的学生看到他们在经济学基础上存在的差距,特别是给准备进行社会经济调查和考研的学生指引方向。

其次,要给学生提供中国和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的背景资料。社会实践、原型启发、问题意识和丰富的资料等,都是创造性思维不少缺少的条件[4]。考虑到该课程理论性强,分析方法独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流派林立,并且随经济现实的发展而发展,是一门发展变化最大的课程。对此,笔者所在教学团队研究与借鉴相结合,为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提供丰富的理论与实践资料。近三年来,为了及时跟踪理论前沿,我们组织教师就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新进展和新发现、宏观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宏观经济理论的运用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探讨,形成研究报告近20份;为了强化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结合,我们组织教师对中国经济分析面临的挑战、可持续发展理想模式的探讨、新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投资与经济增长、失业问题及其对策、经济波动与经济政策、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等进行了专题研究,形成研究报告10份。这些专题性教学辅助资料,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相对便利的条件。

三、要重视指导学生掌握经济问题研究的方法

宏观经济学有很多独特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则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如何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去研究现实经济问题呢?第一,在课堂讲授中,要教会学生对经济变量进行科学的界定(即定义)。比如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简单的一句话,却有多层意思,首先,经济问题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引起的,没有资源的稀缺也就不需要经济学了;其次,由于资源的稀缺带来了两大经济问题,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由此引导学生去了解和掌握这两个基本问题;再次,解决经济问题与基本经济制度有关,不同的制度之下,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方式是不同的,这样引导学生去了解有哪些类型的制度及其特点;最后,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以此可以激起学生了解经济学发展历史及其演变的欲望。第二,注意假设条件。假设是一种理论所适用的条件,任何理论离开了假设可能就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了。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往往习惯于现成的答案,满足于对结果的记忆,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假设的重要性。教师在讲授之前可以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三角型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小学生都知道的,大学老师问出了这么简单的问题,学生很少有直接回答的,他们在思考!如此,教师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事实上,180度是有条件的,即平面上)。通过与过去知识的联系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学经济学不是背概念、原理或结论的。第三,关注理论的表述方法。一般来说,经济理论可以用文字、表格、图形或函数关系来表述。在既往的学习中,数学与经济等理论是分离的,也许一个学生数学学得很好,但在经济生活中究竟有什么意义,他可能不太清楚。比如,曲线的斜率表示什么?它表示不同变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正斜率越大,表明横坐标的变化比纵坐标的变化速率要慢,即横坐标的变化对纵坐标的变化不够敏感,或者说是缺乏弹性的。教师可让学生回忆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并对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诸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产生联想,从而创造性地用几何方法分析更多的经济问题。

四、要引导学生观察问题、改变错误的认识

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非这样不可”、“非理解不可”、“非搞出个新方案不可”、“人家能干我也能干”,这些心理情绪使得人们爱动脑筋,这样就能排除困难和挫折,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达到创造发明的目的。怎么去找问题呢?方法是很多的。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或进行资料数据的检索,或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与所设想的事物(现象)相似之处,从而引起联想。比如,可以组织低年级学生去应届毕业生招聘会调查,这样他们不仅能了解一个层面劳动力市场状况,还能了解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好就业的准备。我们在讲授失业与就业理论时,指导两个苏南籍的学生在苏南地区选择典型地级和县(市)级单位各一个,分层次探讨劳动力需求结构特点;两个苏北籍的学生在苏北选择典型地级和县(市)级单位各一个,分层次探讨劳动力供给结构特点。进而合作研究了江苏农村二级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性,并提出了“订单教育”是解决江苏农村二级劳动力市场非均衡问题有效途径的建议。学生将理论知识准备、数据的收集整理、论文的撰写等通过合作研究形式,融为一体,最后不仅这份研究报告获得“江苏省大学生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等奖”,而且这四名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均被评为优秀。另外,教师指导的学生开展研究性教学取得成绩的时候,对以后的学生也产生了示范效应。一方面,学生研究成果的推广,丰富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他们开展研究的积极性。

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改变以往错误的认识。如总量是反映了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较多的经济总量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由于缺乏对实际的了解,学生学习时往往凭感觉理解理论,容易形成错误的观点。比如:A=B,能否得出A+C=B+C?这在数学中是没有问题的,但以此来解释经济现象时,就要考虑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了。如果等式两边是独立变量,不受其他因素影响,上述结论是成立的。当等式两边是非独立变量时,如在左边增加C时A会增加,右边增加C时B会减少,上述结论就不成立了。由此,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和三种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之间的关系了。再如,从现实经济运行来看,究竟是欠发达地区,还是发达地区资金短缺?学生的感觉上是欠发达地区穷,缺乏资金;而发达地区富,资金充裕。事实上,资金在发达地区投资收益更高、机会更多,从而发达地区更容易出现资金短缺;考虑到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系统中反而资金过剩。

五、要关心学生并为之提供必要的条件

低年级学生对研究性教学有热情,但往往把握不住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与学生一起对主题研究的重点进行分析,并充分估计到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采用SWOT法,根据参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性格特征等,对以往学生活动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剖析,帮助学生做好知识和心理的准备;同时,要对主题研究的外部环境利弊进行分析,提高研究活动的针对性,减少学生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比如,在调查过程中涉及到个人隐私或企业秘密时,如何打消被调查者的思想顾虑获得可靠的数据,这既要辅导学生有关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又要指导与被调查者接近和交谈的方式等。此外,建立可供学生进行调查的渠道,对研究性教学活动也是很重要的。在教学设计时,要尽可能征询与主题有关的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专家的意见,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建立调查访谈渠道,为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和便利条件。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团队已经培养了一大批各种类型的学生,他们中很多人或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或在经济管理部门工作中取得很大成就,邀请他们参与指导学生,或直接对他们进行调查,使得研究性教学更加经济和有效。

[参考文献]

[1]李福华.高等学校研究性教学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4,(6):66-67.

[2]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0-74.

[3]刘智运.论高校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J].中国大学教育,2006,(2):24-25.

[4]张丽华,沈德立.论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有利条件[J].教育科学,2006,(1):88-89.

[摘要]宏观经济学具有理论的复杂性、发展性,表述方法多样性和实践多变性等特点。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不是仅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性教学需以一定的创造性思维为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使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达到目标,需以厚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数据资料为基础,以教学团队形式和教师的科研来推动实施,要重视指导学生掌握研究经济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问题并改变错误的认识,要关心学生学习并为之提供必要的认知条件。

宏观经济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宏观经济学 宏观调控 经济增长

一、引言

我国经济与发达国家经济的主要区别在于我国农业人口占据比例极大,自古以来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由很大的农业劳动人口基数,极为不平衡的东西部经济发展以及不合理的人口密度分布,造成农业劳动力力转移规模大,对中国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劳动力转移自然而然地与中国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短期波动以及区域文化的传播形成了紧密的联系。然而中国经济的这些特点尚未体现在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背景依托的当代宏观经济学中。因此,以中国乃至世界上大多数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经济为背景的马克思宏观经济学的中心概念转变为农业劳动力转移率。

二、宏观经济学简述

我们所谓的宏观经济学即从古典西方宏观经济学一直演变与发展至今的诸多流派的各种经济学理论混合与杂糅的宏观经济学。但其终极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更好地造福全人类。是人类不断探索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的结晶。基于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及其政治体制所特有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因此其经济框架及其的发展战略必然有别于当代欧美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由此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宏观经济理论与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体系。

三、宏观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一)马克思宏观经济学与中国国情的结合。

劳动力转移率相当于我国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的瞬时速度,其冲击作用极强,对国家经济造成的短时期的影响也最为显著; 中国背景的宏观经济学要解决的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缓冲瞬时速度,致使让其对市场经济的冲击作用减小,实现经济软着陆;对各时态瞬时速度实现最大化的均衡。我国社会主义再生产采取的是以商品形式为依托的社会化大生产,因此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时所揭示的如何去实现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和规律,同样也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社会主义特色经济体制过程中合理构建经济增长动力提供了理论基础。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投资、出口和消费的拉动作用。但究其根本而言,仍要归功于对马克思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的熟练掌握与和利运用上在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正是有宏观调控这条看不见的纽带来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我国经济能够在低水平的前提下每年保持以不低于7%增长速度快速崛起。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证。其中,投资在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系统中一直稳居比重之首,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不可替代的推动力。然而与之相比较,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的要素中,始终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主导作用,从一方面来说是由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所左右的,但究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以贫穷且在中国占绝大多数比重的以农民为代表的中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现状以及中西部落后的发展所决定的。

(二)马克思宏观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影响。

自1993年我国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出现经济运行过热和通货膨胀到1997年实现经济发展"软着陆”。从1997年到2003年的经济发展周期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次次经济周期经历了由亚洲金融危机导致的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到国家通过宏观调控逐渐克服了通货紧缩,实现新一轮经济较快增长的发展历程。自2003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的经济发展周期,在这个周期内,我国在面对各种突发自然灾害的同时能够快速高效的消除2003年以来粮食生产滑坡、投资出现过快增长、滥用耕地现象突出、煤电油运全面紧张、国外市场萎靡、进出口贸易赤字不断增大等不健康、不稳定因素,仍然能够保持经济平稳、有序地运行。最近的一轮周期开始于2008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发展经受住了着全球金融危机严峻的考验。

四、未来中国经济的展望

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规律、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过程,而且在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有关现代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原理及其规律对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今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研究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在对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进行历史定位,结合时代的发展以及现实中国基本国情统一互动的进程中对其当代价值及其未来趋向进行深入的研究与预测;因此,无论从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还是我国日后平稳长效的发展来看,坚持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与中国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特色经济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五、小结

着眼于当今国家经济市场的有序运行,宏观调控能够很好地抵御全球金融风险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灾难性的影响,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我国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鉴于此,我们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要求,凭借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为依据,以实现消费、投资与出口 “三驾马车”的有机结合,协调互补,相互促进和相互协调最终形成拉动经济增长动力系统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段晓光.试论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的特点及其现实性[J].理论学刊,1996,(6).

宏观经济学范文第3篇

一、引言经济的增长从来都充斥着无法预知的变数。从凯恩斯革命以来,宏观经济学家们都一致假定,经济受到暂时性的需求冲击后最终将恢复到原有的增长轨道,短期波动不会对长期增长造成影响。然而现实表明,经济增长的轨道却是不稳定的。一些曾创造过举世瞩目的增长奇迹的国家和地区,遭受突发性冲击后,经济步入衰退并长时间地停滞在低增长甚至负增长的困境中,脱离了原先高速持久的增长轨道。有例为证,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在90年代债务危机的冲击下,经济一落千丈,连年衰退,彻底背离了20世纪60、70年代的高速增长轨道。身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的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后积重难返,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期处于低迷状态,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更是雪上加霜,2001-2002年接连两年出现负增长,始终无力走出衰退的阴影。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东亚奇迹”,却不敌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其后一波三折,复苏乏力,四小龙国家中除韩国外都难以摆脱经济疲软的阴霾。

现实对传统的宏观理论提出了挑战:可能并不存在与短期因素相独立的长期增长轨道。人为地排除短期冲击的影响,研究稳定的增长路径,将是缺乏解释力的。二、文献综述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将短期波动和长期增长一分为二,作为两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早期的宏观经济研究集中在周期波动和稳定政策等问题上。在正统凯恩斯主义者的眼中,经济波动是一种非均衡现象。而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则在理性预期和持续市场出清的假定下,对经济波动给予了均衡性解释,继承了现代货币主义者提出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在经济的长期趋势与短期波动二分法的视角下,经济学家设想经济沿着索洛模型中所描述的平滑的长期趋势演进,而需求冲击导致经济围绕趋势进行短期波动,从而将长期趋势从经济周期中分离出来。这种传统方法被正统的凯恩斯主义者、货币主义者和新古典主义者一致采用,一直到80年代早期。尽管三家对于波动是否属于均衡现象存在纷争,但在一点上却是一致的,即都把总产出的波动视为对增长趋势的暂时性偏离①。产生于80年代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RBC)对传统方法提出挑战。代表人物Nelson和Plosser(1982)在研究美国的数据时,发现GNP服从随机游走模型,造成的原因是一系列持久而随机的技术冲击。GNP表现出的经济周期的特征不是对平滑趋势的偏离,而是趋势本身的波动,每一次持久的生产率冲击决定一个新的增长轨道。几乎同时,Kydland和Prescott(1982)在RBC的另一篇开山之作中也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实际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技术冲击。造成宏观经济持续波动的既可以是连续的单方向的技术冲击,也可以是一次性重大冲击。后者之所以引起宏观经济的持续波动,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假设:一是新资本设备订购以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生产出来;二是随着收入的变化,家庭并不立即彻底改变当前的消费模式,而是分好几个时期来实现它②。但是,尽管RBC的目标之一是要将增长和波动整合到同一个框架中,大多数的模型还是把技术进步看作是外生的,认为外生的持久性生产率冲击是经济周期扰动的主要来源,而将波动解释为对新古典增长模型稳定解的偏离。沉寂了近二十年的长期增长理论在80年代中后期重新受到关注。以Romer(1986,1990)和Lucas(1988)为首的新增长理论家,摒弃了新古典增长理论中将经济增长归因为外生技术进步的观点,认为经济可以通过内生化的技术进步或内生化的人口增长实现长期增长,为增长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在RBC和内生增长理论的研究基础之上,一些经济学家试图将增长与波动联系起来。其中一条被广泛接纳的思路是:经济周期会改变增长过程,从而对经济有持续性效应。在Shleifer(1986)的模型中,由于存在总需求外部性,技术创新的实现需要多个时期都维持较高的总需求,因而周期对于增长至关重要。对于衰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学家莫衷一是。Stadler(1986)认为衰退对边干边学具有负效应,因而货币冲击使内生增长的产出成为非平稳过程。与此对立的观点是,衰退是一个“清洁”阶段,研究的机会成本相对生产活动较低,因而会激发更多的研发活动(Hall,1991)。Fatás(2000a)在Shleifer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就周期对增长的效应给出更丰富的解释。在总

需求外部性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下,增长率由企业进行的研究数量决定,而最优的研究数量取决于创新带来的期望收益,后者是总需求的函数。当经济衰退时,总需求的降低将减少对创新的激励,从而减少企业的研发投入数量,致使产出偏离原有趋势而永久地滞留在低水平上。Wälde(2002)则认为,经济增长率和在受技术冲击影响下的波动均是内生的,新技术带来的创造性破坏既带来经济的长期增长,又造成短期的波动。研发过程是离散而不确定的。一旦研发成功,全要素生产力会突进,形成技术冲击,而技术冲击发生的概率又由经济上的激励来决定:当资本相对现有技术水平较缺乏的话,资源会用于资本积累;当资本相对丰裕,则投资研发有利可图。这样,投资将在资本积累和研发之间变动,致使经济增长率发生波动。经验方面的研究也为增长与波动的相关提供了支持。不少经济学家的检验结果都表明,波动与增长之间存在着或正或负的关系。通过对92个国家的综列数据及24个OECD国家的子样本进行检验,Ramey和Ramey(1995)得出结论,较高波动性的国家具有较低的增长率,否定了增长与波动无关的传统命题。Fatás(2000b)的分析结果则与之大相径庭:增长率高的国家,对应的波动持久性也较大。对此Fatás的解释是,持久性与波动性的含义并不相同,前者只代表了产出中的趋势成分的变动,而后者意味着产出的所有变动。本文沿用Fatás(2000a)的思路并予以扩展,试图构建一个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来探讨短期总需求冲击影响长期增长的可能机制。通过引入受总需求冲击影响的技术进步,本文拟得到“总需求冲击GDP波动R&D投入波动GDP增长率波动”的影响机制。三总需求波动影响研发投入及经济增长的模型1.模型的设定假设经济中存在固定数目的同质家庭,每个家庭均无弹性地提供单位有效劳动(表现为人力资本)。他们有相同的偏好,并追求效用最大化。每个家庭通过向后代提供遗赠,在无限期界上进行最大化效用决策:(3.1)ct为t时期的家庭消费数量,为相对风险厌恶系数,为贴现率,>0,>0。考虑一个单生产部门的经济系统,该部门通过研究开发活动“生产”新的技术,并不断使用新技术为整个经济提供物质产品。产品的生产需要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作为投入,且存在哈罗德中性技术进步。由于技术具有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Romer,1990),创新成功的企业必须对新技术具有垄断定价权才能激励研发活动的开展,因而产品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假设经济中的人力资本总量H恒定不变,在t期将按照的比例分配到研发活动和生产活动两个领域,。为简化模型,物质资本只用于产品的生产,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只需要人力资本投入。整个生产部门由一个进行创新活动的垄断企业和一群模仿企业构成。所有企业的生产和研发是同质的。新技术的发明者在当期便可将之用于生产,并且对新技术产品具有垄断定价权。假设新技术的专利保护只能维持一期,到下一期其他模仿企业就会获得这项新技术而用于生产。此外,创新的成功与否是不确定的。假设研发过程“无记忆性”,即当期创新成功的可能性只取决于当期的研发投入,而与过去的投入无关。因此成功的概率是utH的函数,用来表示,,且满足,,即为严格凹函数。假设企业的生产函数为Cobb-Douglas形式:(3.2)At为t期的技术水平,0<<1为物质资本的份额。技术水平的提高来源于垄断企业的创新活动。一项成功的创新使当期的技术水平提高为原来的倍,即(很显然);如果创新失败,则停留在原有技术水平上:。在各生产要素价格给定的条件下,企业会选择生产要素的数量使得各要素的边际成本与净边际收益相等。考虑垄断企业的决策行为。其视总需求Dt为外生给定。如果垄断企业成功地进行了一项技术创新,则生产技术的提高使其要素的边际成本降低,那么企业最好的定价决策就是将价格定为其他模仿企业的边际成本,即技术创新之前的边际成本,使得所有的模仿企业都被排斥在市场之外。如果其定价高于此,则模仿企业将占领市场,如果其定价低于此,垄断企业又将损失一部分利润。设垄断价格为Pt,总需求满足。因此,对于一个创新成功的垄断企业,其利润函数为:(3.3)其中为常数,总需求唯一地决定了企业进行研发活动所获的利润。垄断企业通过选择在研发中的人力资本投入utH使得期望利润最大化,其最大化决策为:根据一阶条件可以得出:(3.5)(3.4)式清楚地说明了短期总需求与研发投入之间的联系。对于一个垄断企业来说,在给定wH的条件下,最优的研发投入是当期总需求的函数。由于假定为严格凹函数,当短期总需求Dt上升时,企业会增加研发投入utH。在下一节中我们将得出,短期总需求的变动通过影响研发投入如何影响到经济的长期增长率。在垄断企业最优化决策的条件下,由于企业的同质性,在t期整个生产部门的期望技术水平应当和单个垄断企业期望技术水平相同,即,从t-1期到t期的技术增加量为。所以整个生产部门的技术进步可近似地表示为:(3.6)2.一般均衡与平衡增长路径③(3.5)式反映的是垄断企业面对给定的总需求时,为了利润最大化所选择的最优研究开发投入。而对于整个经济来说,当utH决定之后,家庭所获得的利息、工资和利润收入也因之而定,三者之和即为总收入,在均衡时其应与总需求相等。家庭出租资本获得利息收入,投入产品生产中的有效劳动获得工资收入④,而利润收入为垄断企业的期望利润,即。因此总需求可以表示为:根据附录中关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成本的推导,得到总需求关于utH的函数表达式:(3.7)(3.7)和(3.5)式共同决定了在一般均衡时整个部门中的最优研发投入量utH。下面将分析短期总需求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如何进一步传递到经济增长率中。物质资本的积累来源于代表性家庭的投资,即物质产品产出中除去消费之外的部分,因此物质资本的积累方程为:(3.8)为避免家庭在信贷市场上“拆东墙补西墙”,采取一种叫“蓬齐游戏”(PonziGame,巴罗、萨拉伊马丁,2000)的融资行为,对物质资本给出横截性条件:(3.9)换言之,最优化的家庭在无穷期界结束时会消费掉所有的物质资本。我们所求解的家庭动态优化问题可以描述为,(3.1)在(3.6)、(3.8)和(3.9)的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其现值汉密尔顿函数为:和分别为物质资本和新技术的影子价格。对于代表性家庭而言,价格均为给定量。根据ct、Kt满足的一阶条件和(3.9)式可以证明,在长期的稳定增长轨道上必满足。将物质产品生产函数对数化后对时间求导,得到产出的增长率。由于在稳态中必有,又,于是。因此,根据(3.6)式有:(3.10)由此可见,产品产出、消费和物质资本投入和技术水平均以相等的固定速度进行增长,整个经济系统位于平衡增长路径上。平衡增长率是技术进步的参数、和人力资本投入的函数。在给定和的条件下,较高的均衡人力资本投入将带来较高的平衡增长率,其中均衡的人力资本投入由(3.5)和(3.7)决定。根据(3.5)和(3.10)两式,我们可以完整而清楚地描述总需求冲击对于整个经济长期增长路径的影响机制。当某种外生性冲击(如出口冲击、政府支出冲击等)导致总需求大幅降低时,企业进行创新活动所能获得的利润减少,对研究开发的投入就将因缺乏激励而随之降低。投入的缩减会降低企业成功地实现技术创新的概率,以致技术进步较之原来变得缓慢。而经济增长是处于平衡轨道之上,技术进步的减缓牵一发而动全身,产出、消费和物质资本都将随之减缓增长,整个经济由此步入较低水平的增长路径。四、R&D投入与GDP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我们从两个方面对模型进行了计量分析。首先是关于经济持久性的检验。采用Cochrane(1986)设计的持久性指标来表示波动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该指标是GNP多阶差分的方差与一阶差分的方差的比值,当GNP趋势平稳,指标值为0;当GNP服从随机游走过程,指标值为1;若介于两者之间,GNP则应视为趋势平稳过程和随机游走过程的组合,持久性没有随机游走的程度高;若大于1,则具有比随机游走更高的持久性。所使用的数据来自Summers-Heston数据库的PWT6.1版本,选取了其中时间范围完整且呈现正增长的87个国家的人均GDP,分别计算各国的持久性指标。结果表明,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持久性指标均大于1,表现出比随机游走过程更具持久性的特征,由此验证了经济会在长时期内受到波动的影响。在波动具有持久性影响的基础上,我们对R&D投入与GDP增长的关系进行检验。选取美国和韩国各年的R&D投入数据,将其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一同绘于趋势图中(见附录2)。可以发现R&D投入并没有像新增长理论家预想的依照平稳而独立的路径增长,而是与GDP增长率存在着近似顺周期的波动关系。然而两国的顺周期程度并不相同。美国表现得非常明显,而韩国则只在部分年份出现。我们认为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实际中的经济增长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技术进步的内生增长理论。进一步,我们采用Jones(1995)的动态反应模型来检验两点,一是人均GDP的波动是否确实会引起R&D投入的波动,二是R&D投入的波动是否会导致GDP增长率的波动。回归模型如下:(4.2)(4.3)(4.3)中用从(4.2)得到的拟合值来表示受GDP波动影响后的R&D投入。滞后多项式A(L)的最优滞后步长依据AIC准则选取。对于美国和韩国,两次回归的都显著地大于零。这表明,R&D投入将显著地受到GDP波动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会被显著地传递到GDP的增长率中去,由此证实了模型所设想的“GDP波动R&D投入波动GDP增长率波动”的影响机制。五、结论与启示本文探讨了总需求冲击通过研发投入的变化引起增长趋势变动的一个可能机制,重新对传统宏观经济学中短期波动与长期增长无关的命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计量分析的结果为模型提供了支持。虽然模型和计量分析思路有过简之嫌,还需进一步完善,但仍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新的启示。第一,经济的短期冲击对于长期增长的影响不容忽视。纵观20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因为不敌某次突发性危机的冲击,经济在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陷入衰退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世界范围的经济冲击,如20-30年代的“大萧条”,70年代的石油冲击,都对其后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全球经济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而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范围内出现的经济、金融、财政和货币危机,也往往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造成了持续的甚至是长期无法摆脱的负面影响。教训给世人以警告:如果只注重经济单指标的高速增长,而忽视了提高经济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那么经济一旦遭受危机的冲击而无法抵御的话,有可能难以继续以往的高增长。尽管危机爆发的起因并不一定来自于总需求冲击,如拉美债务危机是实际汇率上升导致经常项目持续赤字,无力偿还外债重负所致。然而总需求作为经济总体运行态势的体现,无疑会对外生性危机迅速做出反映,形成内生性的波动。例如在经济危机的阴影下,企业因对经济感到前景堪忧而缩减投资,消费者为抵御危机带来的风险进行预警性储蓄,减少消费支出。因此,防范总需求波动的负面影响是抵御外生性冲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二,应深入分析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无可否认,由高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几乎可以作为近一二十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标志性特征。科学技术的飞跃式发展使得其在增长的作用更为直接而迅速。然而,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是以总需求的扩大作为前提的。在一个受到总需求不足制约的经济体中,单方面的技术进步难以对经济的增长有很大作为。此外,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进步本身会加剧这种制约,增添不稳定的因素。尽管技术进步大幅度提高了世界经济的供给能力,却没有对称地创造需求。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生产力提高是世界性的,然而其利润却绝大部分为发达国家所得。技术进步创造的是这些国家的需求,而并不能使发展中国家的收入提高,需求增长很少。一旦需求发生波动,这些新形成的生产能力就会大量闲置,大量商品卖不出去,面临着生产能力过剩的危险⑤。高科技进步还可能产生“新经济”泡沫,导致经济非理性、非健康的增长。以美国为例,“新经济”的美丽光环刺激了居民和企业的“非理性亢奋”,拼命增加消费和投资,结果造成IT、航空、汽车、能源等行业的大量过剩生产能力,储蓄率持续下降,经常项目赤字巨大。一旦泡沫崩溃之后,经济将要为这些后遗症支付长期而沉重的代价。因此,不能为高科技进步带来的绚丽景象冲昏了头脑,也不要因噎废食,过分地谨小慎微,以致将发展的契机拱手相让。审时度势地发展高科技产业,不一味地追求电子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的过快发展,对于维持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有重要的意义。注释:①(英)布赖恩·斯诺登,霍华德·文,彼得·温纳齐克.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各思想流派比较研究引论.苏剑,朱泱,宋国兴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第288页。②钟伟,覃东海.商业周期理论的协动性和非对称性综述.世界经济,2003(1):第73页。③平衡增长路径指经济中各个变量均以相等的固定增长率进行增长,稳定增长路径则指以不变但不必然相等的增长率进行增长,后者又简称稳态。④研究开发中人力资本的工资收入已经包括在利润当中。⑤易纲.萧条经济的回归: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国际经济评论,2002(3):第7页。参考文献:[1](美)罗伯特J.巴罗,哈维尔·萨拉伊马丁.经济增长.何晖,刘明兴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Cochrane,JohnH..HowBigIstheRandomWalkinGNP?.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8,96(5),893–920.[3]Fatás,Antonio.DoBusinessCyclesCastLongShadows?Short-RunPersistenceandEconomicGrowth.JournalofEconomicGrowth,2000a(5):147–162.[4]Fatás,Antonio.EndogenousGrowthandStochasticTrend.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2000b,45:107-128.[5]范卫清.基德兰德-普雷斯科特模型及其扩展.经济学动态,2002(4):66-69.[6]Hall,Robert..RecessionsasReorganizations.NBERMacroeconomicsAnnual,1991.[7]Jones,CharlesI..TimeSeriesTestsofEndogenousGrowthModels.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5,110(May):495-525.[8]Kydland,FinnE.andEdwardC.Prescott.TimetoBuildandAggregateFluctuations.Econometrica,1982,50(6),1345–1370.[9]Lucas,RobertE..OntheMechanicsofEconomicDevelopment.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88,22:3-42.[10]Nelson,CharlesandCharlesPlosser.TrendsandRandomWalksinMacro-economicTimeSeries,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82,10:139–162.[11]RameyGareyandValerieA.Ramey.Gross-CountryEvidenceontheLinkBetweenVolatilityandGrowth.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5,85(5):1138-1151.[12]Romer,PaulM..IncreasingReturnsandLong-RunGrowth.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6,94(5):1002-1037.[13]Romer,PaulM..EndogenousTechnologicalChange.Th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0,98(5):s71-s102.[14]Shleifer,Andrei.“ImplementationCycles,”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6,94:1163–1190.[15](英)布赖恩·斯诺登,霍华德·文,彼得·温纳齐克.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各思想流派比较研究引论.苏剑,朱泱,宋国兴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6]Stadler,GeorgeW..RealVersusMonetaryBusinessCycleTheoryandtheStatisticalCharacteristicsofOutputFluctuations.EconomicLetters,1986,22:51–54.[17]徐长生.短期冲击对长期增长路径的影响——兼论经济周期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的相关性.第二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18]Wälde,Klaus.TheEconomicDeterminantsofTechnologyShocksinaRealBusinessCycleModel.JournalofEconomicDynamicsandControl,2002,27:1-28.[19]易纲.萧条经济的回归: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国际经济评论,2002(3):5-8.作者简介:徐长生(1963-),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金融经济学Tel:027-87556494,13808614187;Email:chshxu@盛抒杨(1981-),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经济增长Tel:027-62064393,87549262;Email:shengsy1981@附录:短期冲击对长期增长的影响*一、问题的提出1.为什么拉美国家曾经有良好的发展业绩,也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制度环境,却在80年代成为“失去的10年”?2.为什么曾经被作为发展中国家学习榜样的东亚国家和地区,有着良好的宏观经济业绩和经济发展条件,却在1997年突然爆发东亚金融危机?危机后经济迟迟不得复苏,它们会不会步拉美国家后尘,也失去10年?3.为什么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日本,在“泡沫经济”破产后,一蹶不振,90年代也是“失去的10年”?可见,短期性冲击对一国的经济增长具有长期、持久的负面影响。长期增长(潜在GDP增长率)不受短期波动因素影响的传统理论值得怀疑。二、现有增长模型:长期增长不受短期波动因素的影响1.AS-AD模型短期:AS线正斜率长期:AS线垂直于潜在总产出水平结论:长期增长不受短期AD波动和AS冲击的影响,而由长期生产函数决定。2.增长模型(1)哈罗德-罗马模型:Y=F(K),。(2)新古典增长模型:,。(3)新增长模型:上述三个模型的假定:(1)AS=AD或S=I,故排除了需求约束;(2)不考虑制度因素,如短期冲击对制度变迁的影响;(3)不考虑货币、利率、汇率、价格总水平等被视为短期性因素的作用。增长模型的结论:短期冲击不影响长期增长。三、短期冲击影响长期增长的可能机制1.潜在增长率的可变性2.短期冲击影响长期增长的可能机制(1)需求约束的刚性,使经济长期处于AD摘要:传统的宏观经济学认为,短期波动不会对经济的长期增长造成影响。然而现实中,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在遭受短期性冲击后,却长期地陷入停滞或缓慢增长的困境中。本文运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探讨了总需求冲击影响长期增长的一个可能机制。总需求冲击通过对研发投入和技术进步的影响作用于产出增长率,从而改变经济的长期增长。通过计量分析本文对模型的结论予以了检验,并试图提出新的启示。关键词:总需求冲击、长期增长、R&D投入、技术进步R&DInvestmentandEconomicGrowth——AnInquiryontheMechanismthatAggregateDemandShockAffectsLong-RunGrowthChangshengXuShuyangShengAbstract:Traditionalmacroeconomicsbelievesthatshort-runfluctuationhadnoeffectonthelong-runeconomicgrowth.Infact,however,somecountriesandareassankintolongrecessionsorslowgrowthaftersufferingshort-runshock.Byconstructingadynamicgeneralequilibriummodel,thispapertriestoinquireapossiblemechanismthattheshort-runaggregatedemandshockmayaffectthelong-rungrowth.AggregatedemandshockhaseffectontheGDPgrowthratethroughitsinfluenceontheR&Dinvestmentandtechnologicalprogress,whichwillchangethelong-runeconomicgrowthpath.Throughtheeconometricanalysisthepaperteststheconclusionofthemodelandgivestwoproposalseventually.KeyWords:AggregateDemandShock,Long-RunGrowth,R&DInvestment,TechnologicalProgress.

宏观经济学范文第4篇

本文以山西工商学院《宏观经济学》课程为出发点,总结现阶段《宏观经济学》中的教学现状与问题,并将《宏观经济学》分为七个专题,提出了针对我校课程发展的专题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建议,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宏观经济学》课程。

关键词:

专题式教学;宏观经济学;经济学模型;国民收入

一、我校宏观经济学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首先,教材的选用。我校多年以来一直选用的是高鸿业版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该版教材是“十二五”规划教材,也是各大高校首选教材,但是为了我校2017年合格评估对教材的使用,我校教材统一换成了(西方经济学)编写组编写的教材,这版教材的结构分明和合理,但是许多知识提出并没有细讲,对于我校的三本学生学习起来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其次,教师的构成。我校并没有专业的经济教研室,我校的商学院、会计学院、金融学院等均有教授宏观经济学的老师。教师的分散不利于经济类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的相互沟通,教研室活动也不方便开展。对科研的申报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再次,课时的安排。我校的宏观经济学的课时数是48个课时,并且是周三的课时,这样对于宏观经济学整本书的通透讲解在时间上存在着限制,不易于老师详细讲解。最后,对我校宏观经济学期末闭卷摸底考察结果的分析。在随机抽取的115名14级财务管理专业闭卷考察摸底中学生的成绩如下图显示,大多数学生的成绩集中在50-59这一分数段,可以看出我校现阶段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校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适应我校现阶段宏观经济学教学方式——专题式教学

(一)宏观经济学内容体系分解

宏观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我校宏观经济学开课的时间是大二的上半学期,课时量是48个课时,主要学习的是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经济理论。学习宏观经济学,首先必须在总体上把握宏观经济学的学科框架,然后将框架内的内容分七个专题讲解,七个专题中核心是IS-LM模型。第一个专题是宏观经济学的总体概述。在这个专题中要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发展历史以及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进行讲解;第二个专题是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说明,并引出第三个专题凯恩斯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即均衡的国民收入是由总需求决定的。第四个专题IS-LM模型,分别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并通过该模型教会学生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采用,理解历史上我国以及国外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原因,并会分析现阶段的宏观经济学问题。第五个专题是AD-AS模型。有许多同学在学习过IS-LM模型以后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IS-LM模型已经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宏观经济问题,那么为什么要引入AD-AS模型。因此,在讲解AD-AS模型时,一定要指出IS-LM模型的一个缺陷,即没有考虑价格的变动问题,而今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价格的变动,因此,IS-LM模型无法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通货膨胀问题,AD-AS模型的学习可以帮助理解通货膨胀问题。第六个专题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由于这个部分一般排在教材的较后章节,老师们在讲课过程中普遍反映这一部分的内容多,且不好理解,在讲的过程中除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基本理论的讲解外,建议经济增长部分只讲解两个代表性的经济增长模型,一个是凯恩斯主义经典增长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一个是新古典增长模型(索洛模型)。最后,可以用两个课时的时间向学生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动态和前沿问题。

(二)成立专业的经济教研室

针对上述的教学内容的设置,我认为应由16个教师来教授我校各二级学院的宏观经济学,建立专业的经济教研室。一个老师上课,多个老师随堂听课,寻找问题,并让各个老师各学期轮流讲解宏观经济学的各个专题。这样,不但可以加强老师对宏观经济学教学的整体把握,还可以对各个专题有所研究。每学期,给老师预留了充足的时间来备课。

三、结束语

宏观经济学专题教学的方法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我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以及我校学生的特点所提出的一些设想。针对我校实际情况的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仍需要老师们的不断摸索。

作者:邵倩 单位:山西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宝贵.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N].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3):35

[2]张玲.关于高校西方经济学饭学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6(3):81一82

[3]胡乐明.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橄学,2001(1):45一46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傲观、宏观):第三版[M].北京:中日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李福华.高等学校研究性教学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4,(6):66-67

[6]何劲,祁春节.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2006,(5):48-49

宏观经济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特点;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01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137-001

宏观经济学又称总体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同属于理论经济学范畴。宏观经济学是我国高校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各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前提条件,地位极其重要。然而宏观经济学历来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探讨宏观经济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已成为迫切需要。

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1.宏观经济学理论高度抽象

与一些应用学科相比,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该学科运用经济模型的分析方法,抽掉次要因素、规定典型环境以突出主要经济变量关系。也就是说,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一系列前提假设之上的。在这一基础之上,该学科大量使用数学工具进行逻辑上的抽象推理,将经济社会中各种不同的经济现象抽象为单纯的数学符号。

2.宏观经济学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宏观经济学理论产生于现实经济生活,指导并反作用于现实经济生活。然而,宏观经济学是资本主义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经验总结,它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规律的抽象和概括,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国情和历史背景差异很大。因此,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应该结合本国的国情,有选择性地对其中反映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法加以借鉴和吸收。有一些理论由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资源条件、市场体系发育程度的差异,在我国目前是行不通的。

3.宏观经济学派别林立

西方经济学是在16世纪以后发展起来的,从它产生到现在历经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革命以及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派别林立、观点各异的特点。宏观经济学由众多经济学派的经济理论和学术观点构成的,庞大的体系和林立的派别在丰富和完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同时,也给初学者造成了众多疑惑与费解。

二、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

1.充分认识案例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

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就是按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以案例为教材,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阅读与分析及集体讨论,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仿真环境,使其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实际问题和实际社会环境,从而会在复杂条件下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其将来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案例教学最大特点是它培养学生的实务性和创新性,而这一点正是我们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最需要的。它是将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的有效桥梁。

但是,仅仅分析一些经典案例是远远不够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的宏观经济学原理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选编本土化案例教材尤为重要。案例的选择一方面要以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为目的,另一方面选取的案例必须具有说服力、现实性、代表性和时效性。在案例教学当中应少讲重在学生讨论,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

2.采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采用启发诱导的办法,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从而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对于宏观经济学,启发式教学尤为重要。

在教学当中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循序渐进、不断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这样使学生从被动听课转变为积极思考,帮助学生摆脱死记硬背一些结论的教条,学会思考问题,培养思维技巧,达到开设宏观经济学最主要的目的。启发式教学还包括介绍学生阅读一些从现实经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活泼的经济学读物,培养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另外,还可以通过布置课下作业引导学生学习,并及时得到关于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从而更好的组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小测试,这些小测试的成绩可计人平时成绩,以督促学生平时认真学习,防止考前突击。

3.其他相关课程的支持

作为经济学各专业基本课程之一的宏观经济学同样也需要其他课程的知识和理论支撑。随着经济学的迅速发展,经济分析越来越多地涉及到一些模型推导和问题求解,数学方法作为一种工具在经济学中被广泛应用。另外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也是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因此,在开设宏观经济学课程之前,应开设数学和经济学基本原理等课程。

数学思想在追求精确和理性的经济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数学高度的抽象和严密的逻辑,有助于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素养。部分数学专业课程,包括数学分析、随机过程、常微分方程等,可作为选修课有效补充经济数学未能达到的内容。经济学原理作为经济学启蒙课,可以对经济类一年级的本科生进行先入为主的教育,帮助他们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框架,为他们后续系统学习经济学的知识打好基础,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小结

总之,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思维。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还需认真探索,积极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何劲,祁春节.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2006,(5):46-48

[2]罗君丽.关于开展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与探索,2007,(10):150-154

[3]王欣.关于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成功(教育),2011,(8):33-34

宏观经济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教学改革 创新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总体经济运行的规律及政府的政策和行为如何对总体经济产生影响的科学,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掌握其中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来对现实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但是由于其课程本身的理论性强,而民办高校校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传统的教学模式及考评体系下,很难保证保证教学的效果。

一、宏观经济学课程特点

(一)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抽象且复杂

作为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宏观经济学沿袭了微观经济学的抽象分析方法,通过提出严格的假设前提,去创造一个纯粹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环境,而这种抽象的理论分析对于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前导课程只有微观经济学的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宏观部分中的大多数理论模型及公式推导也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高等数学的基础,这对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二)图形是重要的分析工具,给初学者造成不小的困扰

宏观经济学理论可以通过平面图来形象直观的反映。但一个最终结论的得出可能需要很多图形来推导出来,这就使得学生花费很多时间来研究这些复杂的图形,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仅仅为了应付期末考试而去记住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图形,这对整个宏观经济知识体系的掌握并没有太大的用处。

二、民办高校宏观经济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教学模式被动,手段单一,无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在当前的经济学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教学手段也多以板书为主。多媒体虽然在教学中有了较多的应用,但板书仍是主要的教学手段,授课的直观性不强。教学模式上,传统的讲授式-考核式模式及“灌输教育”无法将课堂知识与实际问题有效衔接。现在很多高校讲授经济学课程的老师,虽然尝试了许多轻松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教学方法上不敢有所突破和创新,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课时量少、贴合我国经济情况的案例不多限制了学生的理解

我校宏观经济学34学时的课时安排量,相对于这门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显然比较紧张。而宏观经济学图形展示及公式推导又需要耗用较长的时间,学生也要有充足的时间来自己练习及消化所学知识。因此,要在规定的课时下完全吸收课堂所讲的内容还是有很大的难度。

且从当前教材的选取上来看,教材中与我国经济相关的案例较少。这样导致了课堂上主要讲理论与我国的宏观经济实践缺乏紧密结合,使学生无法正确认识本课程学习的现实价值,很难学以致用。

(三)学生及教师考评方式也影响力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诸多环节 ,但无论是教务处对教师教学效果好坏的评价, 还是老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都主要依据评教分数或考试分数 , 这种评价方式也会使老师和学生都忽略了课堂之外的社会实践学习。事实上 , 宏观经济学的许多经济学理论都是从社会实践中抽象出来进而又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的。

三、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及创新的几点建议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引入探讨式教学方法

与板书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先对教材的重点进行归纳和梳理,然后将国内外最新的教学内容、精彩片段、财经热点等,通过多媒体教学来展示,激发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宏观经济学中有大量的复杂图表和数学推导过程,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后,不仅可以节约教学环节所用时间,还能让学生对知识点感受的更生动具体。

宏观经济学本身就是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工具,其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过程同结果同样重要。因此,为了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必须进行教学方法改革:首先,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所有的教学活动通过小组小组集体行动来完成,其次引导小组关注经济热点,并组织小组讨论、小组比赛,教师最后点评,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宏观经济学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二)增加教学课时量,应积极推广案例教学。

由于学生本身基础薄弱 , 而宏观经济学课程的知识量又大 ,分析工具的理解及运用又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如果要实现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 那么在教学安排上适当增加课时 ,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课时量增多的同时,教学进度也放缓了,教学内容可以加入更多的贴合中国实际的经济热点案例供学生思考和分析,可以增强经济学理论的实用性,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三)改革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

改革成绩的考核方式,将课堂表现、小组参与度、及自主性思考纳入考核范围。首先将课堂表现和参与互动的情况纳入总成绩中,对于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情况进行全过程跟踪考核,这部分成绩可以占总成绩的 20%。其次,从学期初就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整个学期中的所有考核都以小组为单位,实时跟进小组完成任务的程度、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小组排名的上升情况业,对这部分的考核决定小组成员的集体分。第三,根据实时的经济热点问题,布置各小组成员思考,并形成小论文,这部分的考核要拉开档次。最后,结合期末试题,综合考核每个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因此,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还需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提升宏观经济学的整体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韩红莲,张红程. 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体会[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 6) .

[2]赵栋强.“西方经济学”教改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 22) .

[3]彭东.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 16) .

宏观经济学范文第7篇

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认识各主要学派的思想,吸收理论的精华,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因此,要适时开展研究性教学,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理论、问题和政策的思考。第一,理论表述方法的多样性。宏观经济学是对现实经济世界的认识,是对现实经济规律的抽象,为了使抽象的理论便于传播、讲解和掌握,长期的理论和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叙述法(文字表述法)、算术表示法(表格法)、几何等价法(图型法)和代数法(模型法)等分析方法,同一种方法可以用来解释不同的理论和问题,同一理论和问题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述,灵活地选择科学的、通俗易懂的方法,是宏观经济学基本素养的一个体现。第二,理论的复杂性。经济学流派较多,不同流派在理论和政策主张上差异非常大,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很难对每一种流派都作详细的解剖,一般是以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为主线,适当介绍其他主要学派在同一问题上的观点,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与知识面。第三,理论的发展性和实践的多变性。宏观经济理论随经济现实的发展而发展,是发展变化最大的学科之一,新理论层出不穷,教材编写的滞后要求教学中必须对新理论进行补充。由于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历史传统、政策和政治文化的差异,不同国家需要解决的经济问题存在着较大差异;即使是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对的经济问题也在变化之中,尤其是开放经济下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在理论上没有现成答案,要求不断地探索和研究。第四,与经济现实的联系性。学习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目的之一是洋为中用,让学生用理论来分析和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必然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设计时,尽可能将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但是,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宏观经济学是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发展起来,并用来分析这些国家经济问题的。由于西方国家以私有制为基础,经济结构相对完整,企业有充分的活力,对宏观经济政策反应较为敏感;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发展充分,为政策在各类市场的传导和协调,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这样,无论是以需求为导向,还是以供给为导向的政策工具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由于机制惯性,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要真正成为具有经济性、营利性和独立性的主体,还需要继续改革,在受到诸方面制约的情况下会使西方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在中国运用的效应大打折扣。课序上,多数专业宏观经济学课程是在低年级开设的。由于学生缺乏对西方经济社会的了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又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来理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经常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通过研究性教学,帮助学生科学地理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和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性教学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当今世界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发展迅速,宏观经济学教学的目的不再是仅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基于强调科学原理形成过程为主要特征的研究性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面向教学的过程,通过将理论的产生、演变、作用等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创造性思维的成果,从而建构学生自己的知识和理论体系,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路径。创造性思维是相对于习常性思维(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而言的,强调主动性和创见性。通过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开拓人类认识的新领域,从而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的高级、复杂的思维,是人们智慧升华的表现。创造性思维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定义出新的变量,提出新的假设和假说,形成新的结论和创建新的理论等探索未知领域的思维活动,属于高级、尖端的思维,对历史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重大的作用,这种思维对本科生来说,很少有人能达到。广义的创造性思维则是指思维主体有新的认识、新的观点、新的价值等的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有这种思维能力,我们所讲的本科生创造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正是基于这种理解的。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固然重要,但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主体毕竟是学生,要尽可能发挥学生现实的、潜在和未挖掘的能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研究性教学,可以为学生奠定研究和创新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也是研究性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

三、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的几点思考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理念,体现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之中。它要求我们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和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才能实现教学的目标。

(一)宏观经济学开展研究性教学,要以教学团队形式和教师的科研来推动

在大多数院校,宏观经济学的教学都是由若干教师同时担当的,这样就可以形成教学团队。研究性教学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如果单凭个别教师的专业知识,在指导的时候可能会感到捉襟见肘,充分利用不同教师的兴趣爱好这一有利资源是重要的。如有的老师对西方理论与中国经济的结合有研究,有的教师对宏观经济学的多媒体教学感兴趣,有的教师偏好于宏观经济数据的分析,有的教师热衷于对社会经济问题的认识,有的教师对计量经济模型较为精通等,这些都是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所必须的,因此,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要尽可能采用团队形式。近三年来,由作者指导的学生,一篇论文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奖,三篇论文获得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篇文章获得江苏省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等奖,形式上我是导师,实际上是一个团队共同的成果(这个团队有研究生、年轻教师、经济管理部门的领导和专家)。无论理论探讨、数据调查,还是结构分析等,都是由这个团队一起来完成的。特别是涉及到计量模型,往往是这个团队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研究方法,再由一位青年老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专门给予指导。这位老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掌握了更多计量模型的运用,个人也取得了较为优秀的成果(包括课题和论文),成为一个新生的教学和科研力量。

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还要以教师的科研促学生研究。一方面,教师要有科研。科研上的造诣高,课堂上才会给学生更多的启迪和思维。不做研究,只搞教学,只能是教书匠;只做研究,不搞教学,则不是教师。近年来,我们教学团队的教师主持国家、部省级、厅局级课题近三十项,大多数是围绕现实经济问题而设计的。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参与课题资料收集、实地调查、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一批成果。此外,要做好教学工作,还必须进行教学研究,通过教学研究课题去研究教学模式、研究课程体系、研究教学规律、研究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等等。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学生参与科研训练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研究小组中,在其中担任部分基础工作;一种是学生自己提出项目方案,并在校内或校外自主联系指导教师。作者在经济增长理论教学设计时,组织教师和学生参与了一个地区委托课题的调研工作,主要探讨该地区民营企业的状况,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等。调查历时近一个月,学生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职工来源、文化程度、工资水平、企业家的成长过程、企业投资选择及并购、产品生命周期、市场销售及竞争等诸方面感受很深,由学生完成的调查报告得到了该区区委和区政府的高度重视,该区组织了广泛的学习和宣传,研究报告还获得了2006江苏省大学生优秀调查报告一等奖。一名学生还利用调查中的数据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这篇论文获得2007江苏省大学生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

(二)宏观经济学开展研究性教学,要以厚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数据资料为基础

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力,善于观察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出问题。但对于刚接触专业基础课,缺乏理论知识基础和宏观经济的感性认识,又习惯于教师教学生学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的大学低年级学生来说,这种能力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帮助学生建立理论知识基础,又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数据资料。

一是开展研究性教学要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经济学学派很多,不同的学派假设条件、理论基础、分析方法、政策主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同一种经济现象可以用不同学派的理论来解释,同一种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不同的经济现象。从理论体系上来看,如果不能让学生涉及到更多学派的理论,学生即使对现实经济进行了调查,也无法选择适当的理论给予合理的解释,从而也就难以达到教学的目标。在开展研究性教学之前,要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主要学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结论、政策主张作详细的讲解。比如,为什么现在用GDP而不用GNP作为最基本的经济总量?根据消费函数,消费决定于收入,是什么含义的收入?投资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是利率、资金数量,还是长期利润率的预期?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解决?凯恩斯反对用削减工资的方式增加就业,但克林顿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却采用了低工资政策,实现了高就业,带来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如何理解?等等。在教学中,我们遵循“理论——问题——政策”的思路,首先强化理论模型的讲解,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基础。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我们还设计了《走近经济学》经济学基础知识竞赛活动,通过竞赛,让低年级学生认识经济学的基本要求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高年级的学生,看到他们在经济学基础上存在的差距,利用在校期间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特别是给准备进行社会经济调查和考研的学生指引方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是要给学生提供中国和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的背景资料。社会实践、原型启发、问题意识和丰富的资料等,都是创造性思维不少缺少的条件。考虑到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分析方法独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流派林立,并且随经济现实的发展而发展,是一门发展变化最大的课程。我们教学团队研究与借鉴相结合,为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提供丰富的理论与实践资料。近三年来,为了及时跟踪理论前沿,我们组织教师就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新进展和新发现、西方宏观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变、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运用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探讨,形成研究报告近二十份;为了强化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结合,我们组织教师对中国经济分析面临的挑战、可持续发展理想模式的探讨、新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投资与经济增长、失业问题及其对策、经济波动与经济政策、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等进行了专题研究,形成研究报告十余份。这些专题性教学辅助资料,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较好的便利条件。

(三)宏观经济学开展研究性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经济问题研究的方法

宏观经济学有很多独特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则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如何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去研究现实经济问题呢?第一,在课堂讲授中,要教会学生对经济变量进行科学的界定(即定义)。比如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简单的一句话,却有多层意思,首先,经济问题的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引起的,没有资源的稀缺也就不需要经济学了;其次,由于资源的稀缺带来了两大经济问题,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由此引导学生去了解和掌握这两个基本问题;再次,解决经济问题与基本经济制度有关,不同的制度之下,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方式是不同的,这样引导学生去了解有哪些类型的制度及其特点;最后,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以此可以激起学生了解经济学发展历史及其演变的欲望。第二,注意假设条件。假设是一种理论所适用的条件,任何理论离开了假设可能就不或不完全成立了。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往往习惯于现成的答案,满足于对结果的记忆,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假设的重要性。我们在讲授之前可以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三角型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小学生都知道的,大学老师问出了这么简单的问题,学生很少有直接回答的,他们在思考!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事实上,180度是有条件的,即平面上)。通过与过去知识的联系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学经济学不是背概念、原理或结论的。第三,理论的表述方法。一般来说,经济理论可以用文字、表格、图形或函数关系来表述。在既往的学习中,数学与经济等理论是分离的,也许一个学生数学学得很好,但在经济生活中究竟有什么意义,他可能不太清楚。比如,曲线的斜率表示什么?它表示不同变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正斜率越大,表明横坐标的变化比纵坐标的变化速率要慢,即横坐标的变化对纵坐标的变化不够敏感,或者说是缺乏弹性的。让学生回忆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并对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诸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产生联想,从而就能创造性地用几何方法分析更多的经济问题。

(四)宏观经济学开展研究性教学,要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和改变错误的认识

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非这样不可”、“非理解不可”、“非搞出个新方案不可”、“人家能干我也能干”,这些心理情绪使得人们爱动脑筋,这样就能排除困难和挫折,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达到创造发明的目的。怎么去找问题呢?方法是很多的。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或进行资料数据的检索,或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与所设想的事物(现象)相似,从而引起联想。比如,在应届大学毕业生招聘会期间,可以组织低年级学生去调查,这样他们不仅能了解一个层面劳动力市场状况,而且能了解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好毕业就业的准备。再比如观察到独生子女多了,企业开发了虾条等食品,联想进入老年社会了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在讲授失业与就业理论时,指导两个苏南籍的学生在苏南地区选择典型地级和县(市)级单位各一个,分层次探讨劳动力需求结构特点;两个苏北籍的学生在苏北选择典型地级和县(市)级单位各一个,分层次探讨劳动力供给结构特点。进而合作研究了江苏农村二级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性,并提出了“订单教育”是解决江苏农村二级劳动力市场非均衡问题有效途径的建议。学生将理论知识准备、数据的收集整理、论文的撰写等通过合作研究形式,融为一体,不仅这份研究报告获得江苏省大学生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等奖,而且这四个学生最终都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本科毕业论文。当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教学取得成绩的时候,也给以后的学生产生了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一方面,学生自己研究成果的推广,丰富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他们开展研究的积极性。

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改变以往错误的认识。总量是反映了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较多的经济总量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由于缺乏对实际的了解,学生学习时往往凭感觉理解理论,容易形成错误的观点。比如:A=B,能否得出A+C=B+C?这在数学中是没有问题的,但以此来解释经济现象时,就要考虑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了。如果等式两边是独立变量,不受其他因素影响,上述结论是成立的。当等式两边是非独立变量时,如在左边增加C时A会增加,右边增加C时B会减少,上述结论就不成立了。由此,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和三种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之间的关系了。再如,从现实经济运行来看,究竟是欠发达地区,还是发达地区资金短缺?学生的感觉上是欠发达地区穷,缺乏资金;而发达地区富,资金充裕。事实上,资金在发达地区投资收益更高、机会更多,从而发达地区更容易出现资金短缺;考虑到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系统反而资金过剩。

(五)宏观经济学开展研究性教学,要关心学生和提供必要的条件

宏观经济学范文第8篇

对我来说,研究信息不对称仅仅是实现梦想的第一步。这个梦想就是根据梅纳德・凯恩斯《通论》(1936)的精神发展出一门行为宏观经济学。到那时,宏观经济学将不再是新古典综合的应景之作,后者忽视了《通论》强调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如认知偏差、互惠互利、公正、从众心理以及社会地位,等等。我的梦想是通过把假设建立在这些行为观察的基础上,为宏观经济理论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已经有一组人为这个梦想的实现作出了贡献。

让我们花点时间来回顾一段宏观经济思想史。20世纪60年代后期,新古典经济学家看到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有种种弱点,也正是这些弱点激发了我的研究兴趣。他们痛恨宏观经济学缺乏严密性。他们抨击宏观经济学,然后以《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之后》一文,点燃了一场将宏观经济学付之一炬的熊熊大火。由他们发展出来的新宏观经济学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标准。与新古典综合一样,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也是以竞争性的一般均衡模型为基础的。但是,不同之处在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更加热情地坚持所有的决策――家庭的消费决策和劳动供给决策,厂商的产出、雇佣和定价决策,以及工人和厂商之间的工资谈判――都符合最大化行为。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放弃了刚性货币工资的假设。开始时新古典经济学家利用不完全信息来说明失业和经济波动,后来他们又用技术冲击来说明失业和经济波动。

这一新理论至少在一个方面取得了进展,这就是价格和工资决策现在有了明显的微观基础。但是,新古典模型的行为假设如此原始,以至于它至少很难解释6个宏观经济现象。在某些情况下,新古典模型的关键假设在逻辑上的不一致性导致了对这些有待解决的现象的彻底否定;在另一些情况,该模型提供的解释只不过是兜圈子。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很难解释的六个现象分别是:

1.非自愿失业的存在:在新古典模型中,如果一个失业工人愿意在其工资低于市场出清的薪水或工资下工作,他就可以很容易地再找到一份工作;因此不存在非自愿失业。

2.货币政策对产出和就业的影响:在新古典模型中,货币政策在改变产出和就业方面几乎是无效的。一旦人们完全预期到货币供给的变化,价格和工资就会同比例变动;实际工资和相对价格是不变的,因而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没有任何影响。

3.当失业很高时,通货紧缩并没有加速:新古典模型提出了一条加速度型的菲利普斯曲线和一个惟一的自然失业率。如果失业下降到低于自然失业率,则通货膨胀会加速。如果失业高于自然失业率,则通货膨胀会连续下降。

4.普遍存在的退休储蓄不足:在新古典模型中,个人决定消费多少储蓄多少以最大化跨时效用函数。其结果是,个人决定的储蓄应当是最优的。但是个人的储蓄行为通常令人失望,而且也没有保险计划,大多数人储蓄不足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强制储蓄”计划非常流行。

5.股票价格相对于其基本面的过度波动:新古典模型认为,股票价格反映了基本面,即未来收入流的贴现值。

6.痼疾难消的贫困和自我毁灭的底层社会:我开列的有待解释的宏观经济问题包括贫困的原因,因为我把收入分配看做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主题。新古典理论认为,贫困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匮乏的反映。这一理论不能解释长期存在的赤贫现象,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吸毒和酗酒的高发生率、婚外生育、单亲家庭、对社会福利的高度依赖和犯罪。

上一篇:宏观经济学课程范文 下一篇:管理学课程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