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核心+岗位”课程体系实践探索

时间:2022-07-13 09:27:10

高职“核心+岗位”课程体系实践探索

摘要:在对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多年实践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核心+岗位”课程体系的结构,并分析了该课程体系的特征。“核心课程”体现“高职”中的“高”和就业适应性教学,“岗位课程”体现“高职”中的“职”和就业针对性教学,“核心+岗位”课程体系能比较好地解决目前高职教育既要考虑适应性能力培养,又要考虑岗位针对性能力培训的矛盾。该课程体系结合计算机类专业进行了多年的实践,证明是比较符合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能比较好地实现“既能上岗又能转岗”高职教育目标。

关键词:高职教育;核心+岗位;课程体系;课程结构

作者简介:黄崇本(1961-),男,浙江浦江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教育、高职课程开发、数据库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4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0-0018-03

2002年3月,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凭借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教学改革的东风,结合对大类专业(专业群)各教学计划进行认真分析与研究,发现大多数专业课程与职业岗位要求有比较大的距离,课程没有形成与职业岗位相关联的系列课程和技能体系,没有与职业资格证书内容相衔接。因此,我们于2002年开始按大类专业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工作,通过研究、实践、完善、优化的循环过程,形成了“核心+岗位”的课程体系(Course System of Kernel course and Post course,简称为“CSKP”)和相应的实施方案,改革成果显著,实践证明:CSKP能比较好地解决高职教育要同时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适应性与岗位就业针对性的要求。

一、构建就业导向的CSKP基本思路

(一)CSKP的基本含义

所谓CSKP(“核心+岗位”课程体系)是指:(1)核心平台课是指大类专业公共课程体系,主要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发展适应能力;(2)岗位课是指根据岗位(群)工作要求和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而设置的岗位系列课程,岗位系列课程一般包含:职业核心平台课、岗位技术技能课和岗位综合实训课,主要培养学生实际岗位工作能力;(3)每一个专业在核心平台课的基础上,根据具体培养目标选择相应的岗位系列课程进行培养,核心平台课和岗位系列课程共同建设、资源共享。

(二)构建CSKP的总体思路

根据行业、专业及岗位调查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形成了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基本方法:构建“核心+岗位”课程体系、建立岗位系列课程模式、实施课程建设岗位制度。提出并有效实施了适合CSKP构建的总体思路:

1.根据专业建设指导思想,CSKP必须充分体现“就业需要->确定岗位->确定能力(技能、技术)”的前提下,坚持CSKP的职业适应性、岗位针对性和资源共享性为基本原则。

2.依据专业岗位群(即大类专业)统筹建设思路,构建适应专业群的职业核心平台课程体系(素质、发展、基础)和供各专业选择的岗位系列课程群集(技能、技术、能力、职业证书)。大类专业群中每个专业一般要确立1个主要岗位和2个辅助岗位,不同专业的岗位可以交叉,但主次必须明确。

3.每个职业岗位能力可以分为个人能力(责任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关键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和技术(技能)能力。每一岗位技术(技能)能力通过实施相应的岗位系列课程教学工作进行培养。

(三)岗位系列课程构建原则和思路

1.以就业岗位为依据确立系列课程培养目标。首先开展岗位调研,对现存或潜在的有一定发展持续度的职业(技术应用)岗位进行认证或定位,依据该岗位所需的能力构建系列课程的培养知识架构。

2.提高系列课程内聚性。同一系列内课程应围绕系列培养目标来确立其既有延展性又有独创性的知识技能结构体系。

3.减小课程系列间的耦合性。为了系列课程开发的独立性、可扩展性,尽量减小课程系列间的耦合性。

4.提高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合度。职业教育提倡实施双证书工程,一个岗位系列课程应尽量能高度融合一个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5.每一个岗位系列课程一般由2-4门课程组成,其中必有1门岗位综合实训课程。

二、“核心+岗位”课程体系的结构

(一)CSKP的总体结构(山字结构)

CSKP又称为“山”字型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山”的横代表核心平台,竖代表岗位,竖有高底表示岗位有主次,横和竖连成整体表示岗位从核心平台中生长,即岗位需扎根于核心平台中。该课程体系能适应:“一专+多能”、“主岗位+辅岗位”、“适应发展+适应就业”及“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学目标体系的实现。

(二)CSKP中双平台结构(职业素质与职业发展)

通过岗位能力要求、职业发展要求及职业素质要求的调查和分析,构筑能适应大类专业职业岗位要求的职业素质(公共基础)与职业发展(专业基础)双平台。

1.公共核心平台。该平台按照培养“社会人”、“职业人”的社会素质、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以“够用、必需”为原则,突出基础性、强调工具性、体现发展性,着力打造作为“社会人”、“职业人”的基本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提供必需的基础知识和通用技能。

2.职业核心平台。该平台按照培养“职业人”的要求,以职业岗位(群)对职业人的职业素质、专业素质的需求为依据,以“应用、适度”为原则,突出应用性、增强适应性、体现可持续发展性,保证培养的人才具有实力应对职业岗位流动和职业岗位专业素质提升的需要,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如IT类专业的职业核心平台可由: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专业英语;计算机数学基础;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操作系统及应用;计算机系统与维护;网页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课程组成。

(三)岗位系列课程结构

岗位系列课程是根据某一职业岗位或某类相近岗位群工作能力要求而设置的一组课程,该课程组中一般包含:职业核心平台课、职业技术技能课及岗位综合实训课,它们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

在对岗位进行调研、确立岗位能力并经认证后构建岗位系列课程结构体系,如图2所示。其逻辑时序为:岗位调研―确立岗位系列课程培养目标―构建岗位系列课程知识技能体系(主要包括基础单元、能力单元、实训单元)。

岗位系列课程培养目标(ST):应依据岗位能力需求确立并为岗位能力培养服务,ST也是岗位系列课程知识技能体系构建的核心依据。

单元目标(UT):岗位系列课程结构体系中每一个单元均应达到某个具体的目标,称之为单元目标。

基础单元(FU):是岗位系列课程培养知识体系的根基,应最大化地为AU服务。FU的知识体系应综合基础UT来构建。

能力单元(AU):本单元知识技能体系构建应直接为实现岗位能力需求服务。AU的知识技能体系可以面向能力模块化,采取阶段性的技能训练方式,应为PU服务。

实训单元(PU):本单元岗位系列知识技能体系的综合应用,其单元目标应尽量与岗位系列课程培养目标接近。

现以计算机系统与维护员、网络管理员为例给出相应职业岗位系列课程FU、AU、PU配置:

1.计算机系统与维护员(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系统与维护、微机组装与维护实训)。

2.网络管理员(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网络设备与配置、企业网组建与管理、网络组建与管理实训)。

(四)大中小课程结构

大中小课程结构是指专业教学计划(或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岗位系列课程、科目课程及其之间的联系。从结构方面分析,专业教学计划主要由若干岗位系列课程组合构成,岗位系列课程由若干科目课程构成。CSKP的起始点和落脚点都是岗位系列课程,即从岗位能力分析开始,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最后到学生学会所从事岗位的能力为止。

大中小课程结构也决定了课程实施的教师队伍结构及要求:

1.大课程由专业负责人(带头人)负责进行建设、中课程由岗位系列课程负责人负责进行建设、小课程(科目课程、含单设实训课)由课程负责人负责进行建设、单元课和基本课由教师负责进行设计。

2.大课程、中课程及小课程都必须有相应的建设小组,并有相应的负责人,负责人应根据称职、经验、能力、作品及教学质量进行申报和评审。

3.大课程建设小组成员由中课程负责人组成,中课程建设小组成员由小课程负责人组成,小课程建设小组成员由单元课及基本课设计教师组成。

(五)CSKP中技能结构

作为一个社会人、一个职业人,一般都应该具备以下技能:职业素质技能、行业核心技能、专业专项技能、岗位综合技能及职业资格证书等。其中,职业素质技能和行业核心技能由CSKP中的“核心平台”课程体系完成,专业专项技能和岗位综合技能由CSKP中的“岗位”课程体系完成。

1.职业素质技能。从事某行业或其他相关行业的职业岗位,应具备职业基本技能,如沟通与演讲、合作与团队精神、自学能力、职业道德等。

2.行业核心技能。从事某行业的员工不管从事什么样的专业技术岗位,一般应具备核心技能,如IT行业核心技能:文字录入、文稿编排、电子表格处理、系统维护等。

3.专业专项技能。专业专项技能是指从事某专业技术岗位应具备的某项专门技能,每一个专业均有相应的若干项专业技能,如计算机类专业的专业专项技能:电脑维修、网络管理、数据管理等。

4.岗位综合技能。岗位综合技能是指将某岗位所需的素质技能、核心技能及专项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如计算机类专业的岗位综合技能:网络组建与管理、网站建设与管理、多媒体作品制作等。

三、就业导向的CSKP内涵及特征

就业导向的适应性CSKP是一种扩展的“集群式”课程体系结构,即按大类专业设置核心课程集群(核心平台)和岗位系列课程集群(岗位),根据技术变化和市场对各职业岗位人才的需求情况,动态修改、增减部分岗位系列课程,也可以适当调整核心平台课。其主要特征如下:

(一)就业导向为课程体系的建设目标

课程体系首先考虑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系列课程设置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瞄准某种职业并落实到具体岗位,课程设置指向岗位需要,即根据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来确定课程内容,使“能力本位”思想得到体现;大类专业核心平台课程考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岗位方向课程满足学生即时就业需要。

(二)岗位系列课程确定了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

首先对某行业或某类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进行分解,将其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设计为大类专业核心平台课程集群;再将该类职业范围内适用于各个具体职业岗位的技能设计为满足就业需要的职业岗位课程集群;按照“职业核心平台课(FU)+技术技能课(AU)+综合实训课(PU)”的解构原则,对各岗位课程进行纵向分解,形成链式课程结构,或称岗位系列课程(或岗位链式课程),并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衔接。

(三)适应性阐明了CSKP适应变化的显著特征

适应性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大类专业核心平台课的设置使学生能适应就业岗位在行业内的变化;二是岗位方向课程的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变化保持一致,体现出课程设置的适应性;三是根据人才需求和学生就业率的变化情况,可调整选修相应岗位方向课的学生人数,体现出课程选择的适应性。

(四)针对性阐明了CSKP适应就业的显著特征

针对性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岗位系列课程的设置与岗位能力要求的保持一致,并与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衔接,体现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二是岗位系列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采用工学结合方式实施教学,技术技能课(AU)可请企业专家到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岗位综合实训课(PU)可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现高技能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出岗位课程实施的针对性。

四、就业导向CSKP的实践效果

CSKP的研究成果已全面进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计划,“多媒体作品制作员”、“电子商务技术员”等9个岗位系列课程已得到有效实施,并对相关课程的建设有了明显的成效,一个比较合适的IT类职业核心平台课程体系、岗位系列课程体系和IT类职业岗位的技能体系已建成,并得到有效实施,大大地提高了专业负责人、岗位系列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及技能项目负责人的课程建设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并明显提高了课程建设的工作效率。“基于IT类职业岗位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教学成果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教学成果获宁波市教学成果三等奖。

通过基于CSKP的实践证明,不但提高了课程建设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效率也有明显提高,就业能力大大加强,2004、2005、2006、2007连续四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5%以上。

参考文献

[1]蔡泽寰.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再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3).

[2]郭奇斌等.构建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课程结构[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

[3]宋云.对高职教育课程结构模式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5(161).

[4]黄崇本.基于“核心+岗位”的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5]黄崇本.论高职教育岗位课程模式的创建[J].职教论坛,2007,(6下).

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金资助(YB04076)

上一篇:论课程领导理念下职业学校的角色转变 下一篇:定位培养下高职IT类专业课程体系探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