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探究

时间:2022-07-13 02:06:25

摘要:《说文》错误的认为“多”从重夕,“余”为“语之舒也,从八舍省声”。纵观“多”“余”二字字形及字义的演变过程,可知“多”应从肉,本义为众多;“余”可能从“由”孳乳分化而来,本义待考。

关键词:《说文》;多; 余;本义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185-01

生活中,人们常提到“多余”这个词,但究竟什么是多余?下面,就让我们探究一下“多、余”二字的演变过程。

“多”以二肉相叠会数量大之义,那么众多就是它的本义,如《诗经・周颂・访落》:“维予小子,未堪家多难”;由众多可引申出超过,汤显祖《紫箫记・巧探》:“想他才似相如,貌多王粲”之“多”即超过之义。超过了,就必然会有多余的,因此“多”又可引申出多余之义,如《水浒传》:“(宋江)便换回酒保计算了,取些银子算还,多的都赏了酒保”。

在对“余”字考识之初,孙诒让、罗振玉等一些古文字学家都很推崇《说文》对“余”字的分析;而徐中舒等说“余”像屋顶及梁柱形,认为“余”是“舍”省,二者的区别仅是有口无口。其实,“舍”是在“余”基础上加“口”分化而来。更有叶玉森因契文余上为倒口,下从手形,便认为手指口为余,犹指鼻为自。这些解释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

了解了“余”字形演变轨迹后,再来看看“余”的字义演变过程。“余”在卜辞中常作第一人称代词,但卜辞中我们目前只见到商王一人称“余”,这当不是“余”本义,而是假借义。这和“我”、“朕”等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的情况一样。至于“余”的本义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现实中我们常用“多余”一词,但“多余”之义从何而来?原来,以前“余”和“馀”是两个字[8],表“多余”之义只用“馀”,而不用“余”。但在“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以及“损有余而补不足”及“不遗余力”中,“余”都是多余的意思,为何还作“余”?这是因为这些“余”均为通假字,通“馀”。到了今天,我们用多余,还是写作“余”,这是汉字简化的结果,把“馀”简化成“余”,让“余”身兼二职,以便于我们对汉字的运用。

参考文献:

[1]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9.

[2]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李圃.古文字诂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刘钊.古文字构形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上一篇:论色彩在油画艺术中的情感表现 下一篇:浅析“请”与“有请”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