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色彩在油画艺术中的情感表现

时间:2022-07-17 04:54:19

论色彩在油画艺术中的情感表现

摘要:在当今油画艺术中,油画家在作品中越来越注重运用色彩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内涵。油画是一门能丰富地表达人类思想感情的绘画艺术形式,并极大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本文主要从油画艺术中“色彩”与“情感”的关系,通过作品来分析色彩和情感在油画艺术中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油画;色彩;情感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169-02

艺术源于生活,油画家的创作活动是离不开色彩的,学过油画的人都知道色彩在油画艺术中是最重要的造型元素和极具表现力的绘画手段,是情感的符号,是最具情感特征、最具感染力的艺术语言,印象派之后随着油画艺术的发展,近现代油画家在油画创作中越来越注重个人情感观念和主体精神的表达,注重色彩情感表现的画家和作品越来越多,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使得油画作品中情感表达更加丰富,色彩表现手段更加多样化。但是我们在油画创作中该如何更好的运用色彩情感,使油画作品中的情感内涵表达出来,那就需要我们把绘画升华到思想精神的高度来思考和分析了。

一、色彩在油画艺术中的魅力

色彩学家伊顿曾说:“色彩就是生命,因为一个没有色彩的世界在我看来就像死的一般。在油画艺术中,色彩是具有独特魅力的,是最具视觉传达能力的要素之一和重要的表现手段,对于刻画形象、抒发感情、烘托气氛等具有独特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其它因素无法替代的。色彩是一幅作品的生命力所在,首先它具有表达空间的能力,在油画作品中除了可以通过形体的透视变化来表现空间,也可以用色彩的变幻来表现画面的空间层次。高更的风景画《干草堆》运用色彩的深浅、冷暖、形状大小不同的色块建构画面的前后层次,达到表达空间的效果。其次在油画作品中色彩具有塑造形体,活跃画面的功能,在油画艺术中,色彩可以通过冷暖色块来塑造形体的,瓦・谢鞋洛夫的《少女与桃子》,人物的脸、手和粉红色的服装形成暖色块与环境之冷灰色形成冷暖对比,人物、桃子暗部都发暖,亮部则发冷。加之有深色的椅背、头发、胸花形成的深色块的穿插,这种冷暖对比使画面活跃悦目。油画中色彩的观察与表现有着相同的规律,其丰富的内涵在于恰如其分表现出色彩相互关系、补色关系、明暗关系、画面和谐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色彩冷暖关系,它是色彩丰富的重要因素,也是在油画作品中最具魅力的的部分。

二、色彩与情感的辩证关系

前面我们讨论了色彩在油画艺术中的魅力,色彩对画面感染力的形成和精神内涵的传达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色彩的情感表达也是决定画面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色彩让世界变得缤纷多彩,人们的生活都充满了色彩的生气,同时,情感与色彩也无时无刻的色彩在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也让油画家有了强烈表现愿望。而色彩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存在时它只是一种物理现象,本身是不体现思想和情感的,之所以人们对色彩会有情感反应,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对色彩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情感体验,是人的一种大脑生理知觉反应,大脑受到色彩刺激产生相应的色彩情感联想,从而产生高兴、悲伤、冷静、害怕等不同的情绪,这种情感的反应证明了色彩情感的丰富性以及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

例如,红色象征着吉祥喜庆、荣耀、胜利、辟邪。黄色象征着光明、高贵、豪华、威严的皇权或是堕落。绿色象征着青春、和平。黑色象征庄严、肃穆、高雅或是悲哀、绝望。白色在中国象征哀悼,在西方象征爱情的纯洁、神圣。金银色在西方常被作为祭祀象征等,它们都体现了各个国家民族文化中的个性。这种个性中有普遍的共性,例如,红、黄、橙等颜色构成的暖色调能带给人们温暖、激情的感觉,而蓝、绿、青、紫等颜色构成的冷色调能带给人们安静、沉稳的感觉,色彩在用自身的自然属性吸引人们的视觉感官同时,也在向人们的心理上传达着一种情感的信息,这是最能迅速传达的情感信息和表情达意的手段,它能直接左右着人们的情绪,唤起人们的情感联想,这就是色彩情感带给我们的心理和生理特殊感受。

三、色彩在油画艺术中的情感表现

色彩作为绘画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之所以对人类生活联系紧密,就是因为色彩具有情感表现,它已经深深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了,也常常被油画家用在自己的创作中以表现作品丰富的情感内容,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以理服人的是科学,以情感人的是艺术,油画家在进行创作时留在画面上的就是油画家的真实情感,并且是他所独有的,油画家用这种独有的情感向大众传达着普遍的情感真理,以求得相互间情感上的共鸣。下面结合一些著名画家的油画作品来谈谈色彩情感在油画中的表现。

是董希文的传世之作《开国大典》,它代表了画家十几年来潜心探索民族油画风格的杰出成就。与《哈萨克少女》的不同,《开国大典》没有直接搬用中国传统绘画的符号,它是通过中国传统色彩的处理和环境的气氛,表现了一种浓郁的民族气派。在这里画家巧妙的运用中国人非常喜爱的红色基调来表现开国大典的喜庆气氛,红色有一种庄严与隆重的感觉,有力地烘手托了开国大典的主题。画面中这种近乎纯色的色调构成与西方传统绘画的灰色调大相径庭,画面里地毯的图案及灯笼、柱子和护栏等都具有文化符号的隐喻性,两者结合起来形成典型的中国审美趣味的油画风格。

另一位画家是闻立鹏,他是我国较有影响的画家之一。闻立鹏画风讲究精练和谐,向往宁静的崇高,追求悲剧性的英雄主义。闻立鹏在创作《红烛颂》油画时,反复诵读父亲的《红烛》,感受到红烛就是他父亲的形象,这幅作品刻画了一位集学者风度与战士宁死不屈精神为一身的人物形象。

在色调上画中人物头发和衣服的红与黑、动与静的强烈对比赋予此作超乎肖像画之外的感召力,红色在作品中暗夜里燃烧的红烛、烈火等象征性的红色运用蕴含了激情、光明、胜利的含义,烘托出革命者为祖国、为真理而战的崇高精神。而深沉得黑色代表着革命者坚毅的理想和不畏牺牲的大无畏精神。黑-红色调是闻立鹏在《红烛颂》之前的作品中多次使用的,因此,可以把闻立鹏80年代之前的创作称为“黑-红时期”。他自称《红烛颂》的色调曾受到敦煌早期壁画上浓重粗犷的墨线与土红底色的启示,另外闻立鹏在一些风景画创作中,通过色彩的组合,抒发自己的感情,早春的欢悦,秋景的静寂……这些取材大自然片断的作品,把自然景色中“情绪”表现放在第一位,我们称之为“表现情绪的风景画”。作者被自然景色中一种浓郁的“情绪”感染了、熏陶了、引起了感情的强烈共鸣,并把这种感受用富有诗意和音乐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沙耆是中国近现代油画史上一位杰出的色彩画家,有“中国的凡・高”之名。他有着与凡・高一样的对艺术的热情与执着,对笔触、色彩的近乎疯狂的运用,体现了他们表达情感的直接性。他一直认为绘画不是单纯的艺术形式,重要的是艺术家的情感表达方式。在他的绘画中,常常能感受到作品中那种猛烈燃烧着的激情,他用色彩的力量来表达内心难以节制的冲动与激情。在色彩运用上,他既善于运用强烈的冷暖对比色,同时也善于对同类色、中间色的处理。红色、绿色、粉蓝、蓝紫、黄色和黑色在其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如此的激动人心,像一幅幅辉煌的色彩交响曲。这在他晚年绘画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晚年他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用色彩表达内心情感上,这种画风的变化使他的作品产生一种类似于疯狂的感觉,作品充满生机,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挚爱和本真的感受。画面色彩迸发出时而火热,时而清幽的情感,使人着迷。

荷兰画家凡・高的作品《向日葵》,它是画家晚期所画得系列作品之一,在这幅作品中作者给色彩赋予了灵魂,画面以黄色和橙色为主调,用绿色和蓝色的细腻笔触勾勒出花瓣和花茎,黄色和橙棕色的色彩以及似雕塑般的技法都表现出充满希望和阳光的美丽世界,仿佛沐浴在强烈的阳光中,这些色彩如炽热的阳光发自他的内心,但又排除了暗调子和投影,因此,画中具有眩目的明亮感,这就是来自色彩本身的明亮度和感情力量。当然,这些黄色有着丰富微妙的变化,可见,他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实写照,而是他生命精神的自我流露。他用纯度很高的黄色表达了他对生命强烈的渴望和对生活的顽强追求。凡・高对色彩有着无休止的激情,它是凡・高绘画的内容,也是他生活的全部。

挪威画家蒙克曾说:“我不是画我所见到的东西,而是画我经历的东西。”蒙克自小多病,幼年丧母,青年时亲人相继去世,中年时一度精神错乱。《呐喊》正体现了画家当时的精神世界。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像鲜血一样的红霞被夸张被扭曲成了波动的线条。画作中地平线上方悬浮着大量的郁闷的、浓重的血红色,给人以不祥的预感。它与海面阴暗处的紫色相冲突,这一紫色因伸向远处而愈益显得阴沉。同样的紫色,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使画面充溢着动荡感,刺激着人的神经,营造了一派无尽孤寂氛围,令人过目不忘。画家就是用色彩――这种极富感染力的视觉语言,淋漓尽致地道出了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逼真景象――孤独。

综上所述,色彩是油画创作表现中的重要手段和灵魂,色彩能创造气氛、表达情感,也能启迪心灵,带你走人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也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使人们对于一幅成功的美术作品,不单纯感受到光的反射,还领略到形象生动、感情浓郁的艺术意境,令人浮想联翩、激励不已,激发出对美好的热烈向往与迫切追求,这是色彩的艺术魅力之所在。美好的色彩能使人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和愉快,更能体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情调之美,因此,色彩与情感融为一体能使艺术作品达到完美的境界,是艺术创作的永恒话题。

参考文献:

[1]程杰铭,陈夏洁,顾凯.色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阿恩海姆,常又明.色彩论[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3]瓦・康定斯基,查立.论艺术的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4]刘淳.中国油画名作100讲[M].北京:百苑文艺出版社,2006.

[5]埃乌拉里奥・费雷尔,归溢等.色彩的语言[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6]瓦尔特・赫斯,宗白华 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7]马晓琳,李星明,田青雁.马蒂斯[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

[8]钱锋.油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9]刘纪纲.艺术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浅析“赛乃姆”舞蹈及文化内涵 下一篇:“多”“余”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