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生命观及培育探析

时间:2022-07-12 03:05:01

当代大学生生命观及培育探析

[摘 要]生命观是人对自己、他人及其他生命体生命存在和价值的根本观点,生命观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部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观发生了一定的扭曲,校园自杀和他杀现象也频频发生。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对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的正确教育,切合大学生生命观偏颇的实际问题,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生命观 教育

[中图分类号] B82-0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120-02

一、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现状

(一)对珍惜自身生命的意识不够强烈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自杀现象频频发生。根据相关统计显示,在我国,大学生自杀事件自2001年至2010年就发生了将近600起。当代大学生已经成为主要的自杀群体之一,他们在遇到来自学习、情感、家庭、人际交往、就业压力等问题时,脆弱的心灵和承受能力无法应对,部分学生就产生轻生念头,甚至走向极端,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课题组对贵州省某高校的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显示:11.7%的大学生表示当遭遇到挫折时想到用结束生命的方式来解决,27.5%的大学生偶尔有或经常有自杀的念头,5.69%的大学生认为死亡是解决一切痛苦的办法。以上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对自身生命的珍惜和保护意识整体上还不够强烈。

(二)对尊重他人和其他生命体的认识不够充分

在当今高校里,暴力事件也经常出现,特别是他杀事件作为最严重的暴力行为,已经成为影响校园和谐发展的一大因素。杀害同学、杀害老师、杀害学校工作人员的事件不再是高校里的新鲜事。例如,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的“药家鑫事件”,这样的事例都是危害极其严重的事件。校园暴力事件的隐患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根据课题组的调查,49.2%的同学承认对其他同学有过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

(三)对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观念树立不够正确

人的生命和动植物的生命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人的生命存在并不是指单个的躯体的存活,而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和意义的存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但要进行死亡教育,更重要的还要进行对生命认识、态度、价值、意义等方面的教育,让他们从根本上理解生命的本质。随着社会各领域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媒体的发展、中西文化碰撞和社会文化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尽管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其中,大学生不能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表现。据中国人口宣教中心的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2010年调研报告显示,“高达29%的大学生对大学生活感到迷茫和困惑,觉得无聊、没意思”。 生命教育应该突破狭隘的教育理念,从哲学的高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

二、影响大学生正确生命观形成的因素分析

(一)家庭环境的不利影响和家庭教育的不健全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是人出生和成长的最基本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国前女子乒乓球单打世界冠军邱钟惠在回忆自己的少年时代时说:“在认识人类的过程中,对我影响较大的,在家中。”因此,家庭对人的影响也是最原始和最根本的。随着家庭物质条件的不断优越化,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青年出生和成长在养尊处优的环境里,从小心理上就很脆弱。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家庭矛盾和家庭的不完整,也对孩子的生命观形成有重大影响。同时,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和受社会功利化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也走向偏颇。

(二) 学校负面校风的影响和生命教育模式构建的不完善

学校是培养学生的主要阵地所在,学校教育具有专门性和目的性。高校日益形成的浓厚的功利化的校园风气,在观念层面上潜移默化地对当代大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正如鲁洁教授所言:当今的教育从根本上偏离了它本真的意义,成为一种在工具理性操纵下的功利主义教育。大学生在学校里遇到的人际交往困顿、情感纠结、目标模糊等现象,都与学校校风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高校在生命教育模式和预防自杀机制构建方面的措施还不完善。部分高校没有提前做好充分的预防机制,特别是没有形成生命教育模式从理论研究到制度构建、从课堂教学到生活领域、从集体到个人的有序、有机、系统的整体模式。

(三) 社会文化环境的不良影响与大学生“本我”和“自我”的失衡

社会是建立在人们共同的物质生产基础上的共同体,社会对家庭、学校、个人的影响都是紧密而又潜移默化的。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各领域的改革在不断深化,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扩大,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型媒体也在迅速发展,这些都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同时,也在产生一些不良的文化现象,需要我们警惕和辨别。如部分大学生模仿网络上面的“安乐死”,相信“死亡是结束痛苦的”谬论。受不良文化的影响,他们消极怠惰,失去人生目标等。由于大学生人生阅历的有限和心灵的脆弱,在面对社会大环境时,容易在“自我”和“本我”之间失去平衡。一方面,他们对社会不能有足够的心理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对社会各种负面文化和不良现象缺乏明确的辨析能力和坚强的抵抗能力。

三、高校对大学生生命意识的培育和生命教育模式构建

(一)强化生命教育认识和深化生命教育理论创新

生命教育是一个宏观的概念,但又包含着许多细致的内容,包括提高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调试心理、疏通感情、化解矛盾、促进身体健康、强化人生责任等内容。上世纪90年代,我国内陆的部分高校开始尝试生命观的教育。由于生命观教育在我国内陆地区起步相对较晚,所以到目前,我国内陆高校在生命教育方面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规模。但是,我国古代文化中早就有丰富的生命教育的理论,古人已经为我们奠定了重视生命教育的基石,特别是在儒、道、佛文化中,提倡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例如,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孟子曰:“知命者,不立乎危垣之下” ,佛家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都是讲求对生命的爱惜和尊重。在进行生命教育理论创新的同时,更好地挖掘中华文化中关于生命教育的精华,创造性地运用到今天的高校生命教育当中。

(二)加快生命教育课程建设和完善生命教育机制构建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内容和形式,应当具有独立性和完备性。当前,我国高校在生命教育专门课程设置上还没有取得有效性的进展,很多高校都把生命教育融合在心理咨询、思想政治课教学当中,把生命教育当做附加教学内容。只有设置专门的课程,才能提高生命教育的系统性。在生命教育课堂上,给学生讲述生命的起源、发展、伟大、价值等内容,才能全面强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论认识。课堂生命教育只是生命教育的理论环节,还需要加强相关的责任制和规章制度建设,严格规定各学科、各部门以及个人等承担的生命教育的内容和做好突发事件的预防。

(三)拓展生命教育的实践模式和创造生命教育良好文化氛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确的认识来源于实践。生命教育在进行理论课堂教学和课程建设的同时,必须深入实践,在实践中进步和完善。引导学生到生命教育实践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参加公益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参观革命英雄事迹等。激发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生命的高贵和无价,懂得珍惜生命,珍惜生活的重要性。好的文化对人的成长起着熏陶作用,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也对生命教育至关重要。特别是高校要加强生命保护和珍惜人生的宣传,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先进作用,扩大生命教育的影响。建立生命教育网络平台是新形势下有效的教育举措。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抵制和杜绝各种不良文化的侵蚀,净化校园文化环境;加强网络监督和网站建设,净化网络环境。采取由点到面,面面俱到的措施,创造生命教育的良好文化环境。

[ 参 考 文 献 ]

[1] 徐海元,张艳红,付海玲.大学生生命意识及生命价值取向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09,(1).

[2] 刘继荣.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培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4).

[3] 周满江.孟子选注[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168.

[4] 郭猛.学生突发事件信息传播中辅导员“把关人”功能探微[J],大学教育,2013,(1):56-57.

[5] 管凯.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渗透素质教育方法探讨[J].大学教育,2012,(9):31-32.

上一篇:无害的新贵:平庸的大多数 下一篇:化学实验教学设备的有效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