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息构建研究

时间:2022-07-12 02:33:10

社会信息构建研究

摘要 用户社会需求的强化和社会软件的应用促使社会信息构建现象的诞生,并成为信息构建2.0的核心内容。从多方面深入分析社会信息构建的内容和特点,特别指出社会信息构建的复杂性特征。通过考察相关web2.0站点和调研相关文献,从复杂适应系统的角度探索社会信息构建的形成和作用机制,扩展和深化信息构建2.0的内容。

关键词 信息构建2.0 web2.0 社会软件积木块 社会信息构建 反馈

分类号 C931.6

Web2.0强调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组织方式,使人们的社会关系在互联网得到了空前的扩展和强化,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信息搜寻与信息交流的方式和习惯。这一切的实现,都是建立在人们的强烈的社会需求以及各种社会软件广泛应用的基础上。这种显著的社会性特点,使得网络信息构建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成为信息构建2.0m的核心内容――社会信息构建。基于Web2.0的人与人之间、人与信息之间、信息与信息之间存在的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都可以统一描述为社会信息构建,因此,对社会信息构建的研究具有对于设计、控制和充分利用这种网络社会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社会信息构建的产生

人与人之间、人与信息之间、信息与信息之间的这种社会关联之所以在Web2.0中能够得以扩展和强化,从而产生了社会信息构建,主要因为人们本来存在的社会需求的强化以及各种社会软件所提供的技术与环境支持两个方面的原因。

1.1 社会需求

人们的社会需求是普遍存在的,在Web2.0环境下,用户的社会信息需求得到了空前的强化,特别是社会化的信息搜寻需求、社会化的共享需求以及社会化的信息交流需求。

1.1.1 社会信息搜寻需求 以往,在人们考虑该如何去获取信息时,通常会想到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或数据库。然而,信息取得有一个很重要但却经常被忽略的部分,这就是社会网络。社会网络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关系网络,其理论基础是六度分隔理论。六度分隔理论表明社会中普遍存在着“弱纽带”,它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社会性网络连接互联网社团,使用户能通过这些社团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能够通过信息找到信息,找到人,同时,还能通过人去找信息,如图1所示。

1.1.2社会分享需求 人都有着一定程度的与他人分享情感、经历、资源等的愿望,这种分享作为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得到别人的认可,相应地也能得到潜在的收益(如分享他人的资源等),使人们乐此不疲。例如,网络书签、照片、视频、课件、音乐等等内容成为人们分享的热点。

1.1.3 社会信息交流需求 在当今世界,人们已经很少能长时间和自己所关心的、联系密切的人呆在一起,这时如果能提供一种简易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就很好了,例如,Twitter是一个很好的信息交流工具,用户可以对自己的好友发送一句话消息,随时告诉自己的亲友现在所处的状态。许多人也愿意把自己的近况在个人博客或空间上,也是处于这种情感信息的交流行为。还有一种交流行为也是很常见的,用户在探讨某一个问题时,通常会把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出来,这时他人在看到这些信息时便会通过留言、评论、回朔引用等方式进行交流。因此,由于各种原因,人们越来越多的依赖于通过网络来交流情感和信息等。

1.2 社会软件

社会软件是一类在个人机上运行的软件或网站,用户可以利用这些软件来创建个人信息、形成群组、交换消息,还能相互评价以形成声誉。虽然如此描述,但是人们对于社会软件的定义并没有达成完全一致。为此,Geme Smith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总结和对web2,0的考察,提取了大多数社会软件所共有的特性,并将其描述为一个由标识(identity)、呈现(presence)、会话(conversations)、群组(groups)、声誉(reputation)、分享(sharing)等7个积木组成的社会软件积木蜂窝图,如图2所示:

其中,标识成为所有积木的中心,也是所有社会软件必须具备的积木。这些社会软件是以用户为中心的系统,人作为人件而存在于系统的构架中,因此,对于系统的每一个用户而言,都存在标识用来标志其身份的唯一性。“呈现”积木描述的是用户的在线状态,诸如在线、离线、隐身、忙碌、离开等;“联系”积木描述了用户之间、信息之间、用户与信息之间的普遍存在的关系,比较显著的有分众分类法和社会网络等;“声誉”积木描述了用户的网络影响力,这种声誉也通常是用户在网络上参与各种活动所获得的非货币性收益,是用户参与构架的动力;“群组”积木描述了虚拟网络上所存在的各种社会团体,这种社会团体通常是由具有相似特征的用户聚集而成,如共同的籍贯、兴趣爱好、职业、需求等等;“会话”积木提供了最直接的用户之间的社会交互渠道,如即时会话工具、聊天室、评论、留言、回溯引用等;“分享”积木提供了用户分享信息、知识以及其他资源的空间和路径。选取不同的积木,便可以构筑成不同的社会软件。这些社会软件,为人们的社会交互提供了实在的便利的载体。

由这些积木可以清晰的看到社会软件所具备的功能,它使得系统中的信息之间、文件之间、信息与文件之间能发生广泛的联系和交互,从而为社会信息构建提供了实体基础。社会软件提供的是一种中信息构建,为用户的社会需求的实现提供了物质载体和环境条件,广大的用户都参与到系统构架中来,并不断的输入信息和进行广泛的社会交互,实现自我需求和价值。由于各种信息的输入和各种社会关系的发生,使得社会软件成为一种开放的和非线性的复杂适应系统。当这种信息的输入和社会关系的联系达到一定阈值时,便涌现出了社会信息构建。由此我们可以知,社会信息构建是复杂关系相互作用所涌现出的产物。

2 社会信息构建的定义与特征

由于Web2.0所体现的上述特征,使得社会信息构建成为信息构建领域的又一个新的课题。然而,由于社会信息构建的产生是以社会软件中普遍存在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交互为背景的,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因此,社会信息构建的研究与传统信息构建的研究以及信息构建2.0其他层面的研究有着独特的内容和特征。

2.1 定义

Geme Smith在IA2007峰会上,提出了社会信息构建的概念,认为社会信息构建是一种对用户共享空间的半结构化设计。Geme Smith认为web2.0网站的信息构建就是社会信息构建,然而,正如文献中所指出的,相对于web2.0网站而言,其信息构建命名为信息构建2.0更为合适,因为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笔者将社会信息构建看作是信息构建2.0的重要内容,而不将其作为信息构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社会信息构建是半结构化信息环境的共享设计。这种信息环境应支持用户对于信息的自我表达和自我获取,即读与

写两方面。在这种信息环境下,用户的行为创造出了环境的部分或全部的结构,而用户的这种集群智慧又能解决信息构建问题,如在信息环境中寻找、使用信息和进行信息交互等。

2.2 特征

与其他的信息构建相比,社会信息构建具有显著的特点,认识这些特点,是笔者设计社会信息构建的基础。

2.1.1 自下而上构建方式 社会信息构建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区别于传统信息构建的特点,那就是信息是由用户生成的,然后系统根据这些用户生成的信息,来建立起信息之间的联系,并采用一定的方式可视化这种联系,从而形成了可以供其他用户搜寻和使用的整体信息结构,成为一种自下而上的信息构建方式。

2.1.2 社会性 社会性在于通过信息之间的联系建立起用户之间的社会网络关联,社会性的特点来源于六度空间分割理论等在软件中的应用。这种社会性体现在社会软件积木块中的“联系(relationships)”积木,它代表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普遍关联。这种普遍管理便形成了系统中的社会网络,社会网络是用户搜寻、发现和创造信息与知识的核心途径。

2.1.3 复杂性 复杂性来源于复杂性科学,这里所指社会信息构建的复杂性,在于强调系统的开放性,系统中信息与用户主体的非线性、信息结构的和用户结构的涌现性,以及用户与用户、用户与信息、信息与信息之间交互所产生的反馈循环的特性。非线性强调元素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不同于原始信息的效果,涌现性表明了一定的信息结构并不是事先设置好的,而是通过对用户行为的追踪和整合而成的结构,反馈循环促使用户不断的改变自信息构建策略,从而使信息趋向有序。

2.1.4 显性与隐性 依据社会信息构建的可视化与明晰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极端。隐性涌现信息构建和显性涌现信息构建。隐性涌现信息构建指的涌现信息构建来自于用户行为而不是由用户自觉创建的,如在Ama-zon中,“买了某某商品的用户还买了其他的哪些商品”的这种功能就是一种隐性涌现信息构建,Amazon保持跟踪任何人所做的任何事,然后根据一定的算法来控制,最后演化成上述的潜在信息构建;显性涌现信息构建则是指信息构建是由用户自觉创建的,如在维基中,如果没有用户自己创建信息,信息之间的任何联系或关系都是不存在的。除了这两种极端的涌现信息构建之外,更多的是处于两者之间的涌现信息构建,如标签和分众分类法,在人们从事一些显性的标签应用的活动时,它们是显性的;它们又是隐性的,因为标签的聚合导致了原本不存在的却又能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的分众分类法和其他社会性元数据的出现。

3 社会信息构建的作用机制

传统的信息构建通常被认为是由分类组织系统、标引系统、导航系统和搜索系统4大系统组成,相应的,传统的信息构建师的任务是完成对信息的分类和标引,设计良好的导航系统和提供符合用户需求的检索方式。而在信息构建2,0中,信息是由用户生成的,在何时何地会产生什么样的信息内容和结构,信息构建师事先并不知道,所以其分类和标引的工作完全不可能由网站信息构建师来完成。而导航也一样,网站信息构建师无法设计恒定不便的导航系统。这些不同也就导致了作为信息构建2,0核心的社会信息构建的组成和传统的信息构建会有较大的差别。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是,社会信息构建在对于信息搜寻和使用者方面,仍然是和传统信息构建一致的,在对于信息的者方面,也遵循着这4大系统的基本要求。但对于社会信息构建的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而言,与传统信息构建又是不同的。

通过对已有的web2.0网站的考察以及对已有文献的调研,可以发现,从运行机制的角度来说,社会信息构建的主要组成要素包括用户行为捕获,聚合和显示,反馈环。

3.1 捕获用户行为

用户在互联网上的行为是多方面的,用户的这些行为体现了他的个人偏好、兴趣与知识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每个用户在互联网上的体验过程,也是每个用户在互联网上表达自我的过程,这种表达不仅包括用户的带有明确目的性的行为,也包括用户的无意识的行为。前者如用户发表的博客、收藏的网络书签、使用的tag、编辑的词条等,这些都很明确的标识着用户的兴趣和爱好,而另外一些行为,如用户浏览的主题贴、搜索的tag、digg的资源等等都行为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用户的兴趣和爱好这种特点。对于用户的这些行为GemeSmith将其归纳和概括为一个泡状图,如图3所示:

在web2.0网站中,用户的行为有多种类型,如页面浏览(page views)、点击(click through)、订购(purchases)、链接(1inks)、标引(tags)、评级(ratings)、书签(bookmarking)、网络寻呼机(buddy lists)等。如图3所示,从左往右,用户行为由隐性向显性发展,从下往上,用户的行为从个人信息行为向信息分享方向发展。用户的这种不同层面和不同共享程度的信息行为导致了对系统的不同的信息输入,这种信息的输入是社会信息构建的源泉。用户的行为直接或间接的体现了用户的兴趣爱好和目标,通过对用户行为的收集,对这些行为进行分析并存储,提供了生成用户流行度、声誉、社区等的必要信息基础。

3.2 行为的聚合和显示

Web 2.0是一类特殊的CAS,主体的行为产生系统的输入,根据CAS的基本理论,主体通过聚集而形成更高一级的主体,这些主体包括:人这一类主体、信息主体。人这一类主体,是系统的核心,由于其具有适应性和学习性,而使系统能够动态的发展和演化,通过对人的聚合,可以形成各类社区以及高级社区等。信息主体通常是指在系统中体现出一定的功能特性的结构,如微内容、微资源、微元素等,信息主题是用户行为的产物,是信息和知识的载体,也是社会信息构建所直接处理的对象。

社会信息构建将会对人这一类主体的行为的产物,也就是信息主体进行聚合,通过这种聚合,将会产生许多涌现现象。社会信息构建就应当提供这种对主体的恰当聚合机制,通过对目前的典型的web2.0网站的考察分析以及相关文献的总结,可以看到一些非常典型的聚合与显示方式,如列表、排行榜、聚类、协同过滤等,

列表,在web2.0的聚合方式中,是一种采用数个标签来标识同一个资源的方式,形成一个标签组,如标识某篇博客文章可以根据内容写成{American,information science,Perterme,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2.0,web 2.0,user experience},这就是一个列表。排名,计算每个用户的行为,然后对所有用户的行为进行大小次序排列,形成诸如最新发表、最流行、链接最多、讨论最多、排行榜等的形式聚合。聚类,是将具有相同属性资源聚集在一起,如同主题、同标签、者的同地区等等,然后显示出来。协同过滤的算法则相对较复杂,通常根据一定的条件对信息进行筛选,如“买了这款商品的客户也买了某某商品”之类的筛选条件,这样信息就更具有相关性。顶,是一类促进用户声誉形成的典型工具,人们自行对所浏览和使用的资源进行评价,使用诸如“赞成”、“反对”、“顶”之类的动作来进行。为了达到良好的用户体验效果,社会信息构建需要设计良好的聚合和显示机制。

3.3 用户反馈

反馈是控制论中的一个概念,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反馈可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前者使输出起到与输入相反的作用,使系统输出与系统目标的误差减小,系统趋于稳定;后者使输出起到与输入相似的作用,使系统偏差不断增大,使系统振荡,可以放大控制作用。

社会信息构建也采用了反馈这一概念,用以改善用户体验的效果。对于信息使用者而言,这种反馈主要是用户行为和信息的聚合与显示之间的反馈。用户行为直接影响到聚合与显示的结果,聚合与显示又能不断的引导着这种用户行为。系统通过这样的一种循环方式,不断的改变着信息的质量,提高用户体验效果。

4 结语

社会信息构建是信息构建领域研究的又一个新的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信息构建的研究也涉及到许多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例如小世界原理、自组织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与建模方法,以及用户心理与行为的研究,这些来自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将为社会信息构建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然而,目前的web2.0网站的用户体验效果虽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仍然存在一定缺陷,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

上一篇:图书馆知识资源吸引力与有效配置力分析 下一篇:冲突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