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07-12 01:15:53

地方高校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在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首先分析地方高校创新型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然后探讨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要素及整合方式,重构面向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立足地方需求,建立校内外多层次开放式协同培养模式,最后给出了协同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长效运行与保障机制。

关键词:地方高校;创新型研究生;课程体系;协同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9-0153-03

Research of Local university creative graduate training model

CAO Yang PEN Xiao-feng

(School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 Autom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graduate education shoulders the important task to cultivate the high quality innovative talents for the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ak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firstly, the dilemma of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graduate student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alyzed, the composition and integration practices for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graduate students are discussed, Re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is analyzed, multi-level open collaborative training mode is established, in the end, the long-term operation and guarantee mechanism of collaborative training innovative graduate students are given.

Key word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novative graduate student; Curriculum system;coordination

1 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也面临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等多重难题,社会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也在发生变化,要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和深层次矛盾,其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而研究生教育正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1]。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纵观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现状,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还不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尤其是科技、产业创新的要求,这使得我国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任务愈显重要而突出,研究和探讨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与要素,如何构建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已成为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问题,它具有广泛的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2 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存在的困境

近年来,重庆理工大学通过承担一批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目,重庆市科技攻关等项目,建立了一批教育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使得研究生培养的软、硬件条件更加完善。以我校“通信与信息工程”学科为例,我们培养的研究生很大一部分已在各自的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积极投身到重庆市的经济建设中,但与高水平大学相比,培养的研究生规格还不能满足区域内人才战略发展需求。研究生培养中的不足表现如下:1)课程体系所需的基础和交叉知识不够,宽厚的基础和交叉知识是创新型人才培育的土壤,学者薛永武指出,理想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应是“山”型人才培养,“山”型形象的解释:即“一横”代表基础知识面,用“长竖”代表专,用“两短竖”代表辅助方向,也就是具备交叉知识素质。2)研究生所需的国际化视野培养欠缺,普遍对本学科或领域前沿动态缺乏了解,这主要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地方高校缺乏国际化视野教师,二是地方高校研究生参加国际交流或会议机会少。3)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平台不够充分,研究生参与创新活动积极性不高,处于被动学习地位和聚敛性思维,缺乏主动思考和发散性思维。4)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教学内容脱节于日新月异信息产业发展;5)研究生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学术活动空间囿于师徒间狭小圈子,不利于研究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并进一步影响了研究生投身学术和科技创新的热情[2]。

3 研究生培养的要素整合

从研究生教育培养条件、导师队伍、科研实力、获取资源的能力和渠道来看,地方高校与部委属高校存在多方面的差距,因此,部委属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所取得的经验在地方高校推广和借鉴价值有限[3]。地方高校要破资源限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研究生培养要实现理论和实践并举,形成校内、外多维协同培养体系:知识体系即要注重基础理论,又要强化学科知识的融合,人才培养形式突破单一导师制,组建跨学科和校外专家协同培养的导师组,强化与行业的开放式协同培养,切实保障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4,5]。

3.1 重构面向“夯基础 强交叉”的课程体系

研究生课程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息息相关,研究生课程在其培养体系中处于

核心地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应体现出广度、深度、前沿和交叉等多方面特征,同时,研究生课程体系也应符合产业发展、学校特色、学科方向和培养定位多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促进作用。在研究生课程体系的重构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6]:

1) 在所属专业的一级学科下,要注重夯实研究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前提。基础理论知识包含了稳定性、适用性和拓展性等属性,在知识传授中,通过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再培养和深化,就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有利于培养学生广泛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把培养目标的基础理论要求落实在培养方案的具体环节中,探讨夯实基础理论的矩阵实现途径。

2) 强化学科课程的交叉。我们整合和统筹了不同院(系)课程资源,一是开建立跨学院(系)的课程设置与研究生申请机制;二是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在学校和产业界充分协调下,增设一些精、短和实践性强的课程,可以由企业方面的专家授课。

3) 优化和调整研究生培养的课程内容,注重前沿引领和方法传授。一是从人才需求变化、学科发展变化和课程教学效果等诸多因素,及时优化、调整和凝练研究生课程内容,以工程研究案例教学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二是重视通过对经典理论构建、关键问题突破和前沿研究进展的案例式教学等方式,强化研究生对创新过程的理解;三是加强方法论的学习和训练,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2 建立多层次开放式协同培养模式

以“信息与通信工程”的市级重点学科建设为依托,整合和配置校内各学科和重点实验室资源,我们建立高度融合、共享、交叉和协同研究平台,为多学科协同育人搭建条件支撑。课题组所在学院有两个市重点学科,学校相关学科还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等,相关科研平台有“机械检测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市现代光电检测技术与仪器重点实验室”,建立多学科交叉的协同联动机制,定期开展座谈会,形成校内多方协同合作、互利共赢的育人环境和机制。

校内外协同共享、共建创新平台,以平台为基础,突出课题研究育人促创新。加强与巴南工业园区内惠科电子、深圳桑德、重庆桴之科等高科技企业的合作,主要举措:一是邀请行业技术、研发主管部门和企业协同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将培养目标的要求落实在培养方案的具体环节中,为企业发展培养人才;二是以双方联合科技攻关产业关键技术、共同建设科研平台和实验室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大力推进协同创新育人的软、硬件平台建设,以平台促进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三是要突出源于社会需求的科研课题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 以企业、科研院所的国家课题和企业课题为导向,依托协同单位一流的科研仪器设备和科研产业基地,把创新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创新型研究生培养应针对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如区域产业或主导产业的关

键技术、产品和市场需求等,因此,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离不开校, 建立导师组协同指导制度[7]。其一,积极整合学校和各协同单位的人才培养资源,完善协同单位间人员互聘机制,探索建立研究生导师组联合指导机制,书面确定导师各自的岗位职责;其二,研究生进入直接进入科研攻关团队,实行导师组联合指导培养,导师组由相近学科领域的专家组成,导师组包括1名为校内责任导师,至少1 名企业专家导师或跨学科指导导师,建立定期的指导工作会议制度,以反馈前期限培养工作。

4 协同培养的运行与保障机制

为了保证研究生协同培养的长效落实,我们采取了以下举措:一是形成协同各单位责权利明晰的分配体系,协同方以合作协议的方式明确规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如人才培养所需的办公场所、相关科研项目和设备、合作产生的知识产权归属等;二是强化协同单位间的约束机制,从事科研课题涉及企业机密时,应另行签订知识产权协议书,协定知识产权归属,避免合作中因企业核心技术泄露而造成损失;三是形成利益的互动,以学校的“三种经历”为导向,通过选派教师到企业或相关行业单位兼职、挂职等,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一方面能够解决企业科研人力不足的困难,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为鼓励多方共同参与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当中,我们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以充分调动各培养主体的参与积极性,我们采取的主要方法有:一是不以学术成果作为唯一评价标准,而是要充分考虑教学效果、学术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等因素,充分发挥广大教师投身于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当中;二是在考核研究生的培养效果时,我们主要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还要兼顾研究生学术创新性和工程创新性,不能用简单学术论文的发表作为依据;三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企业作为培养相关方也具有一定的话语权, 企业所关心一些基本素质,如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和职业态度也是重要评价指标。最后,我们对各培养主体的评价指标进行权重。

5 总结

立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研究生培养方面,重构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整合和配置校内多学科实验平台资源,构建多层次校内外协同培养模式,建立有利于创新研究生培养的运行与保障机制,我校“通信与信息工程”学科的研究生培养经过多年实践,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参考文献:

[1] 孙宇.新形态下研究生创新创业型人才教育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26):79-180.

[2] 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 2011(2):74-82.

[3] 吴瑞林,王建中.研究性教学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3):10-15.

[4] 刘晔.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改革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1):163-166.

[5] 周向阳,李善妮,李.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38-240.

[6] 章丽萍,赵张耀,徐敏娜,叶恭银.研究生课程体系的重塑与优化――浙江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6):38-41.

[7] 杜栋,庞庆华,蒋亚东.协同创新环境下“协同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3):86-90.

上一篇:浅谈微课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企业经济管理中的目标成本管理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