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教育大环境下的高等教育

时间:2022-07-11 12:05:11

宏观教育大环境下的高等教育

摘 要 在宏观教育的大环境下,高等学校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分析总结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教学模式,采用慕课、翻转课堂、微课及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切实可行的操作方式,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机集合起来,将高等教育大众化,打破高校与高校之间、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之间的壁垒,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的平等。

关键词 互联网+;高等教育;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097-02

Higher Education under Environment of Macro Education//SHI Jianying, LYU Jing, XU Yanbin

Abstract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macro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be adapted to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of it. The teaching mode of Mooc, flipped classroom, micro lesson and virtual simulation lab can be used to higher school education. All of these can make the higher education become more popularization, and it also can break the fortress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between the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non-school education, to realize the sharing and equal of the education resources.

Key words internet+; 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 resources

1 前言

教育政策是党和政府在一定历史时期为教育工作制定的基本要求和行为准则。宏观教育政策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为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任务,协调教育内外关系所提出的战略性、准则性的规定[1]。宏观教育是一个完整的多目标、多功能的社会大系统。在这种发展背景下,高等学校教育也面临着新环境下的机遇与挑战。新的教育理念,新的信息技术,大众化教育时期学生群体的新特征等,都对高等学校的教育机制提出新的要求,高校教育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规定》(国发〔2014〕19号)都对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提出相关要求。高等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办学特色,促进教育与信息的深度融合。

2 高等学校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能很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资源受限,教育形式单一,学科单一,专业重复设置,教育资源不能共享,最终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窄、综合素质差[2]。目前,多数高校教师都在凭借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组织学生学习,教学过程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方面,实践类课程很少。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和深浅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忽略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不能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与教学紧密联系起来,造成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在教育经验互通方面,虽然教育部每年都会组织高校教师赴国内外的高等学校进修,高校自身也积极组织教师与兄弟院校之间进行相关课程的交流和学习,但仍然存在人力和财力等各方面的问题,不能及时彻底地将其他学校尤其是名校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运用到自身的教育工作中来。

在宏观教育背景下,教师可以将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有效地应用到高等学校的教育中。打破高校之间不可逾越的“城墙”,将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共享,是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3 高等学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宏观教育的产生是基于一定的社会背景的。一般认为,教育的科技取向思潮、经济取向思潮、终身教育思潮、教育个性化思潮、社会价值取向思潮、全球价值取向思潮、国际化思潮及信息化思潮是促进宏观教育产生的主要动力[3]。

大学的宏观教育质量主要体现在特色、统一性和一流上。特色是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生命动力,大学办学的特色目标就是以服务社会发展为宗旨,创造领先的科研成果,培养出与众不同的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4]。

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2015年,总理在两会上首次提出“互联网+”的概念。由“互联网+”带来的产业创新和升级,将会对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主要是指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延伸给教育带来的直接改变。在高等学校教育改革中,“互联网+”的教育模式,可以是“互联网+学校”“互联网+课堂”“互联网+教师”以及“互联网+学生”。“互联网+”时代下产生了形式各样的智能教育模式,“互联网+”的教育模式彻底打破了高校之间的分隔线,为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均衡提供了保障。智能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实现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智能教育追求的核心目标。目前,比较突出的智能教育模式有“慕课”、翻转课堂及“微课”。

1)慕课与翻转课堂。慕课从其诞生到传入中国,几乎就立即席卷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课堂。慕课正在我国引发一场深刻的课堂教学革命,它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推动了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5]。慕课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或团队组织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慕课的开发和应用是实现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教育平等的重要方式之一。为了我国宏观教育的长远规划,国家和高校应该鼓励高校教师尤其是名校教师推出自己团队的慕课课程,并由相关机构对这些课程进行统一管理,让普通高校的教师、学生及社会上的广大自学人群可以花最少的钱来享受国内国际大学的一流课程。

对于普通高校而言,如何切实有效地利用好这些优质资源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教师对慕课有更全面、更直观的认识,这里给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在选中所用的慕课资源后,教师先给学生分配学习任务。完成这个任务可以采用集中或分散的方式来进行,学生通过移动终端对课堂内容进行在线学习。其次,在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组织学生进入翻转课堂环节。翻转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内容包括答疑解惑及知识的应用等。在这个环节,教师将讲台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对学习的在线课程进行讲解和总结,提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阐述。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生动的、容易理解的或者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慕课和翻转课堂的运用,在共享优质资源的同时,也对高校教师提出挑战。慕课的应用并不代表着教师只要找到相应的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本身就不必再付出任何精力了,而是将教师从准备课堂教学的复杂过程中解放出来,更多地把时间用在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增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上,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慕课”和学生之间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2)微课。微课就是课堂教学视频,是课程重点内容的片段。微课的教学视频时间很短,一般不超过10分钟,它是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微课是作为正常教学活动的辅助形式而存在的。教师可以将课程的难点问题通过微课视频展示给学生,鼓励大家对此展开讨论。当然,学生也可以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收获制作成微课视频与他人共享。

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设 虽然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慕课、翻转课程、微课与自身的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但这并不能解决实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目前,高等学校在实验室建设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实验室环境复杂、成本高;实验设备和环境需要持续的人力和财力上的投入以进行维护;现场实验安排困难,或者一些危险性较高的专业实验如何安全有效地开展;等等。因此,开发替代性的虚拟仿真实验系统是实验教学未来发展的趋势。虚拟仿真实验室是学科专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具有科学规划、重点突出、效率高及可持续发展等特点。

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出现也是宏观教育大环境下的必然产物,它可以解决高校之间实验资源不均衡以及传统实验室因受限于场地和时间的制约而无法实现共享的问题。它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接受在线指导,还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参与其中的实验环境。

虚拟环境下的实验仪器设备,除了看得见但摸不着以外,其他的功能都与实物相同。学生可以对仪器仪表等进行参数设置,调整信号的传输方式,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设具有网络化、开放性、简单性和可重复性等特点。虚拟实验室建设的目的并不是要完全取代真实的实验操作,而是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可以通过虚拟实验操作预先了解实验的重点内容,然后在实际操作中对这个重点部分进行重点观察,以提高效率。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更主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开放性,它能够面向社会大众开放,让广大的自学者有机会去了解先进实验的操作方法,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宏观教育是现代社会的必然发展趋势,它的目标不是针对一个人或者一个小群体,而是针对整个国家或者整个社会的教育体系。在宏观教育大背景下,高等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都受到很大的挑战。高等教育不应该仅仅关注本校学生的教育,而应该打破大学之间的“城墙”,打破自学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城墙”,让不同学校的学生都有机会去了解和学习其他高校相同学科的教育资源,让社会上的自学者有机会学习到更完善、更全面的知识体系,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的平等。

参考文献

[1]祁型雨.区域教育发展的差异与教育政策的宏观调控[J].教育评论,1999(6):4-7.

[2]杨耀丽.高等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论坛,2014(6):182-183.

[3]孔养涛.推进宏观教育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J].教育管理,2012(3):178-179.

[4]胡弼成,陈译.高等教育质量的因素分析[J].山东高等教育,2015(1):17-23.

[5]谈李清.大数据背景下的慕课研究[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4(21):9-10.

上一篇:高校研究生招生宣传模式探析 下一篇: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目标下教学资源改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