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产生力量

时间:2022-07-10 05:48:18

深夜,喧嚣了一天的校园变得格外寂静,几乎完全被黑暗笼罩着。然而,位于校园东侧一栋四层小楼透出的灯光显得异常的明亮,楼门外数十台自行车依然整齐地排放着,楼里的老师和学生们还在静心研究科研项目。还在实验现场反复地做着实验。这里。就是2007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东北大学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EPM实验室)。

早在1996年,东北大学赫冀成校长就在国内率先倡导并建立了“材料电磁过程”学科和创新研究基地。2000年,EPM实验室成立,材料电磁过程研究在东北大学有了专门的机构,成为国内最早从事材料电磁过程研究的单位之一。而此时,作为中国材料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崔建忠教授责无旁贷地担任了实验室主任一职。

“人才是实验室发展最关键的因素。”

“人才是实验室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崔建忠不假思索地说。5年来,实验室始终以人才建设为中心,在学校的政策支持下,大力引进人才,先后引进国外回国人员8人,引进国内有突出成就的学者1人,大大改善了实验室的知识结构,为进一步发展增添了后劲。其中不乏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获得者佟伟平、德国洪堡基金获得者高建荣等,他们在EPM实验室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天地中奋力拼搏,挥洒才华,成为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主力。此外,也有些引进的人才(如王沿东)长期在国外做研究工作,他们把发达国家对材料电磁过程的研究思想第一时间传达到实验室,使得实验室始终与世界最先进的技术保持“最亲密的接触”。

崔建忠经常强调说,现在的科研,不像牛顿时代仅凭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做出很大的研究成果,而是需要一群人的合力。为此,实验室形成了分别以赫冀成校长、左良副校长和崔建忠教授为首的三个梯队,分别致力于钢的电磁连铸、强磁场材料科学和有色金属电磁连铸,三个梯队“各司其职”,却又相互融合、交叉,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梯队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科研项目。这样一种机制调动了每个人拼搏进取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年轻人的成长成才。5年来,EPM实验室破格晋升了2名教授和4名副教授。其中有2位博士生仅仅毕业一年就争取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并因研究成果水平突出而被晋升为副教授,这在东北大学的历史上极为罕见。2002~2006年实验室有6名同志被评为跨世纪人才,有3名中青年学者获得了国家新世纪人才称号,有10余名教师进入辽宁省人才计划的百人层次和千人层次。无怪有人赞叹地说,EPM实验室是一个人才诞生的摇篮,是年轻人实现梦想的天堂!

“在EPM实验室,从主任,到普通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很努力。”

围绕高效、节能、解决制约我国钢材和轻合金性能提高的瓶颈问题以及强磁场材料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问题,实验室在电磁冶金、强磁场材料科学和轻合金电磁过程三个研究领域展开研究工作。近5年来,在学术带头人赫冀成校长和崔建忠教授的带领下,实验室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课题90余项,获得总研究经费3000余万元。在电磁冶金与材料电磁制备领域主要开发了电磁软接触连铸技术、电磁制动技术、电磁搅拌、磁偏析烧结布料、电磁铸造复合轧辊、电磁旋流水口、电磁引流、强磁场下各种金属凝固行为与材料制备技术、多物理场的耦合数值计算等研究工作。部分研究结果直接应用于宝钢,获中国冶金科技一等奖两项、辽宁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5年来,600余篇,其中SCI收录170余篇。EI收录300余篇。主编教材2部,出版专著4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

几年来,崔建忠教授带领的梯队一直研究镁合金的电磁连铸,实验条件不仅艰苦,还伴有很大的危险。崔建忠教授虽已近60岁,却每次做大型实验都亲自到实验室指导学生,把握关键性问题。同时确保学生们的安全。

危险不仅仅存在于在平时的实验中,也存在于很多不可预知的事情里。有一件事至今令崔建忠主任感动不已。有一次实验室有一个设备忽然着起火来,由于设备中存有很多用于储电的硫酸,随着火势的蔓延随时有爆炸的可能,情况十分紧急。然而,实验室副主任王恩刚及王强、李德东等很多教师完全不顾自身的生命危险。冒火冲上前去,奋力扑灭了大火,保证了实验室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在艰苦中磨砺,在奋斗中成长。实验室的每个人都深知其中的道理。

提起崔建忠教授的敬业精神,实验室很多人的评价都是“他就是玩命地干”。每天,崔教授除了要做正常的科研,还要处理整个实验的行政事务。每天都是晚上10点以后才会离开实验室。每次出差甚至出国回来。他都会直接到实验室工作,好像他有忙不完的工作,真正做到了以EPM为家。

在崔教授的影响下。王恩刚、于福晓、许光明以及年轻的乐启炽等等,都经常加班到下半夜才回家。实验室很多工艺实验非常艰苦,但是每个人都以坚强的毅力克服了高温、危险。由于实验的连续性,有的实验一做就是20多天,即使赶上节假日也不会停下来。用实验室人事副主任李锦红的话说,就是“在EPM实验室,从主任,到普通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很努力。”

2006年中国金属学会电磁冶金与强磁场材料科学分会成立,并挂靠在东北大学,赫冀成校长当选学会首届理事长。2007年,由EPM实验室牵头,组织清华大学、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上海大学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申报了国家“973”项目;参与申报了有关镁合金研究的国家“973”计划项目。

除了在国内电磁过程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外,实验室在国际同领域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从2004年起。实验室举办了4次国际会议,与会国外学者达60余人次。2007年,正式实施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下达的“电磁冶金与强磁场材料科学与基础创新引智基地”项目,总经费600万元,创新引智基地汇集了世界主要强磁场材料过程研究的顶尖科学家。共同进行有关强磁场材料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研究。这一切无疑都为实验室搭建了与科技前沿接触的平台。为实验室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在EPM实验室读研究生很苦,很累,但是很值得。”

科学研究是实验室至死不渝的使命,而培养学生也是实验室义不容辞的义务。

在学生培养方面,实验室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改革,承担了两个学科的本科生、研究生授课任务。为激发本科生的学习热情,扩展专业知识面,尽早熟悉本专业的研究前沿问题,主动安排大三、大四学生进入实验室参观,安排老师介绍本专业的研究前沿问题、与目前所学课程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密切了本科生与实验室教师和研究人员之间的联系,加深了了解和沟通,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实验室对学生培养的重头戏在于研究生。“在EPM实验室读研究生很苦,很累,但是很值得。”这是每一个从实验室

完成研究生的学生发自内心的感慨。

实验室对研究生的要求十分严格,特别是对博士生的要求甚至比学校的要求还高,每个博士生在答辩之前必须在国外的杂志上。在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培养上,实验室可谓“煞费苦心”,他们要求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紧密联系实际,结合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高层次科研工作中开阔学术视野、培养创新能力、得到实际锻炼;他们制定奖励办法鼓励研究生撰写高水平论文,对在著名国际期刊上的研究生给予重奖;他们邀请同领域知名学者定期在实验室举办短期讲座。此外,他们还经常组织研究生的课题阶段性答辩会,多位教师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在与老师的交流中,学生们不仅能够使课题更加完善,还锻炼了口才。

“在这里,研究生能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不断提高综合能力。EPM实验室要培养真正适合国家工程需要的人才。”崔建忠带领大家,始终这样坚持着。

几年来,共毕业博士研究生20余人,硕士研究生70余人。共300篇。多名研究生在各岗位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有三名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获得辽宁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励。

科研之外,这里温情无限

在科研的世界里,EPM实验室像一个无情的“资本家”,吞噬着“工人们”的心血,鞭打着他们不停地工作;在日常的生活中,实验室更像是一位慈祥的母亲,对她的“孩子”悉心呵护,关怀无限。

实验室领导十分重视关心教职工的日常生活。及时了解和掌握了实验室人员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和困难,做好其思想工作,解决困难,很好地解决了实验室教师的后顾之忧。让每一个教职工感受到实验室带给他们的实实在在的家庭般的温暖。每逢教职工甚至家属身体不适,实验室都会派人去看望。在一年中屈指可数的闲暇时间,实验室也会组织大家出去会餐、旅游,在欢乐中凝聚人心。

实验室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科研实力的不断提高,还与实验室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工作密不可分。在李锦红老师的办公室里。墙边的书柜里整齐地排列着实验室所有人员的工作成果:发表的论文、所获奖项、参加各种活动的照片等等。“只要我们需要的档案资料,在办公室都能找得到。”王恩刚赞许地说。

金属材料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我国已经成为钢铁和铝合金生产大国。但是在产品质量、品种、能耗和环保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下,辽宁省确立了作为国家原材料基地和先进制造基地的发展战略,也赋予了实验室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开展高水平研究的责任和为发展地方经济做出贡献的使命。实验室正进一步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密切结合现代成形与控制技术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促进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电磁场在材料制备过程中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工艺方式,孕育着很多新的科学现象,对实验室的研究提出了瞄准和引领国际前沿,组织队伍开展重大基础理论研究的要求。实验室全体人员正以饱满的热情、严谨的科学态度迎接着未来的挑战。

采访中,从不同的采访对象那里,听到最多的就是“和谐”二字。“我们EPM实验室是一个和谐的团队”。每个人都充分肯定其他人的工作,令人颇为感动。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每个人都在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能量,凝集在一起就是无穷的力量,成为实验室勇往直前的强大动力。在这里。他们以国家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他们研究和开发冶金与材料制备过程中的新理论和新技术,他们努力将实验室建设成为科技创新基地,汇集和培养高科技人才的基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地。在这种强大动力的推动下,他们,正在向着一直追求的目标――国家重点实验室,冲刺!

上一篇:构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 下一篇:情系山水 缘结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