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管理的统

时间:2022-07-09 04:02:04

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管理的统

【摘要】中国经济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靠传统的刺激投资和出口等需求侧的政策是不够的。当前在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加强供给侧的改革,从“三驾马车” 拉动切换到供给、需求协调发力。只有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管理的统一,才能将供给需求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增长动力。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需求管理 ,新常态,中国经济

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中国经济正处在动力切换、结构转变、阶段更替和风险缓释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在转折性变化逐步走向稳定的同时,一方面需要对传统增长动力进一步挖掘通过模式重构,结构调整、路径优化、产业升级改革“存量经济”;另一方面,更需要加快培育新兴增长力量,发展“增量经济”,释放“新经济”增长动力,以“新供给”替代“老供给”势在必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驾马车” 拉动切换到供给、需求协调发力。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和需求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没有需求,也就没有供给。但供给与需求在时间、空间、数量、质量、品类等方面存在着匹配关系。供大于求时,商品过剩,物价下跌;供不应求时,商品缺乏,物价上涨。今天讨论的供给侧,是从社会大生产的角度提出的,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商品,还涉及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和政府资源配置等问题。一般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在潜在增长率到一定的时候通过刺激需求端以实现经济的平稳增长、调整经济周期。但是,从长期看,经济增长取决于长期潜在增长率,也就是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所以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仅靠需求侧的政策是不够的。必须通过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来提高潜在增长。

一、中国经济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一、传统要素增长红利放缓。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经济表现出“高增长、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成本”等显著特征。然而,随着要素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的空间逐步缩小,技术追赶和要素转移的步伐相应放慢,数量型扩张的经济模式已经难以支撑如此庞大的经济体量实现高速增长。特别是随着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资源配置效率和要素供给效率下降,全要素生产率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贡献率,正逐年降低。单纯依靠物质资本的投资作为供给方面的经济增长源泉,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影响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已发生了明显变化。

第二、三驾马车需求拉动模式已无法持续。长期以来,出口、投资、消费一直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更确切地说,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投资和净出口。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2012年以来,传统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净出口等三大需求均呈下行走势。数据显示,2012―2014年,投资增速回落4.9个百分点,消费增速回落2.4个百分点。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负拉动更是延续了几年。现实需求“疲弱”掩盖着巨大的潜在需求无法实现的现实,“供需错位”已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住房、教育、医疗甚至打车等问题无不显示出有效需求的不足。一方面,传统的中低端消费品供给严重过剩,如衣服鞋帽玩具等传统消费价格持续下滑。而另一方面,高品质消费品供给不足,中国居民在海外大量扫货。以上的现象反映了经济供需结构不匹配的深层次矛盾,其背后的实质是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和经济结构调整滞后的问题。从影响消费需求增长的因素看,除了收入分配、消费模式等因素影响个人消费需求增长之外,在我国总供给结构中,长期以来依靠政府提供的各类公共产品一直处于短缺状态,抑制居民消费需求。从影响净出口需求增长的因素看,近几年,发达国家欲借“再工业化”重夺国际贸易竞争主导权,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以比中国更低的成本优势,成为接纳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新阵地,对中国出口形成“前堵后追”之势,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

第三.是供给结构偏重失衡。改革开放30多年来,钢铁、煤炭、电力、化工等行业,走过了一条短缺、扩张、产能过剩的路子。钢铁产能从1976年2045万吨扩大到2014年的11亿吨,稳居世界第一。其中河北省钢铁产能为4709万吨,为中国第一。对GDP、税收、利润的无限制追求,造成产能大量过剩。煤炭业和煤化工业走了同样的路子。

第四,是供给质量偏低。多年来,大家都在抢占市场,低水平扩张,产品质量和档次处于低水平状态。三聚氰胺事件,使中国的奶产业声誉扫地。国人到香港抢购奶粉,致使香港特区政府颁布法令,每位内地游客只能购买1.8公斤奶粉。中国游客到德国买刀和锅,到日本买电器、马桶盖、药品,到韩国买化妆品等,无不是被高质量的产品所吸引。

二、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管理的统一,重塑中国经济增长红利

技术和产业的演进、供给和需求结构的变化,以及供给与需求循环往复的交互作用是形成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力量。从供给端和供给结构变化出发,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新供给形成阶段、供给扩张阶段、供给成熟阶段、供给老化阶段。如果一个经济体中大部分行业处于新供给形成和供给扩张阶段,这个经济就会充满活力,其经济增长速度就会提高,整体运行趋势是向上的;反之,如果一个经济体的较多行业处于供给成熟和供给老化阶段,这个经济体的活力就会下降,其经济增长速度就会降低,整体运行趋势就会向下。这个时候,无论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抑或是通过计划手段增加或抑制老供给,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周期和供给老化问题。

第一,放开新产业供给约束,减少新经济供给抑制,发挥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当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出了问题,有太多处于供给成熟和供给老化阶段的产业,那么无论是刺激需求,都无法改变经济结构转型的问题。在实践中,真正有效正确做法是通过“放松供给约束”的系列政策,通过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制、证照分离商事改革、结构性减税、简政放权、减少和规范审批、健全金融市场等一系列改革,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打破生产销售僵局,让市场通过成本价格传导机制快速消化过剩产品,在较短时期内恢复均衡,并通过要素转移更新供给结构,为市场释放新供给创造条件,引导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一旦资本、资源、劳动开始向新供给集中,老产业的产能过剩将自然消除,最终通过经济供给和需求结构的调整,开始新的增长。

第二,大幅度降低企业各类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制度易成本、各种税费、融资成本、社会保障成本等。比如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进一步正税清费,研究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降低社会保险费,研究精简归并“五险一金”;降低企业财务成本,金融部门要创造利率正常化的政策环境;降低电力价格,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降低物流成本,推进流通体制改革等。这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改善供给结构,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第三,推进供给侧改革,从“三驾马车” 拉动切换到供给、需求协调发力。总需求方面,应内需与外需并重。当前全球需求增速下滑、欧洲债务危机严重、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扩大内需是内生的动力。同时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又要着力改善供给侧,财政政策要承担更大的责任,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是必要选项。“阶段性” 强调的是要把握力度,财政和货币政策不宜过度扩张,防范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将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发挥稳增长的政策效应。

从企业层面上看,首先企业应迅速转型升级,从供给的角度研究消费。要关注到消费在升级,市场越来越呈现高质量、多样化、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其次,投资要优化,追求绿色、环保、节能、循环、耐久、综合利用、人性化和安全,质量重于数量,减少无效投资,加强规划科学性和引导性。同时企业要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培育发展新产业、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扩大有效供给。

总而言之,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通过全面改革培育新增长动力,通过全面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还要发展新产业,即一方面要尊重和顺应经济规律、市场规律, 及时淘汰过剩产能,让市场及时出清,避免资源浪费,及时化解经济泡沫,避免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等,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只有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管理的统一,才能将供给需求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增长动力。

参考文献:

[1]文伯. “去产能”与供给侧改革.上海企业.2016,第2期

[2]贾康.问道供给侧改革.上海证券报.2015-11-12.

[3]张茉楠.供给侧改革释放中国增长新红利.金融博览,2015,第24期

[4]陈宪.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汇报.2015-11-18.

[5]王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与路径. 中国报道.2016,第1期

[6]居新宇.供给侧与生态圈.中国纺织.2016,第1期

上一篇:浅析股权风险溢价的测量 下一篇:浅谈翻译专业教员的必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