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感悟

时间:2022-07-09 08:35:20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感悟

2010年重庆的新课程正式拉开了大幕,通过前后十多天的国培学习和两年来的摸索,我对新课程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体会到历史新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认识到教学必须立足本校学生实际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以适应时代的要求,现把我的几点体会总结出来,供交流。

首先,要明确课程改革的目的,把握新课程的理念,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与学校、班级学生实际相结合,努力发挥学生主体性。

课标前言讲到课程基本理念时指出: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在内容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所以,新课程的核心就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着眼点在于学生的发展和发展学生,因此要面向每一位学生, 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由上可见 高中历史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历史专业研究人才,不必过于注重和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性,而是要通过历史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发展每一位学生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就我校的设施设备和生源来说,历史教学要做到这一点 ,最简便易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努力让学生全面参与到学习中来,自己动手,自己探索,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一些问题,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学会思考,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我具体的作法是这样的:第一,学生要在课前完成学案,即进行预习,通过完成一份较有针对性的学案,做到对基础知识有较好的把握,自己做比老师讲效果好,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的讨论才能开展起来;第二,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解决相关问题,仍然要强调参与;第三,小组派代表发言展示,要求轮流展示,努力让更多同学有机会发言。

其次,吃透课标和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分层处理知识,大胆取舍教材内容。

如前所述高中历史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历史专业研究人才不必过于注重和追求知识点的面面俱到。新教材只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素材,教学中要以课标规定为依据,区分教材内容的主次,选择性的教。我通过不断摸索和教科院专家的亲临指导后作了如下总结: 在备课中一定要跳出教材看教材,多研究新教材与新课标共性的东西,在新课标的指引下,钻研教材,进行课堂教学。以人民版教材“抗日战争”一课为例,人民版教材从“侵华日军的罪行”,“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四个方面进行讲解。新课标要求“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如果完全按照教材二个课时也不能完成,在教科院专家来我校调研听课指导后,我重新去思考反复的研读课标要求后,发现对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一目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课前自学完成。后面几个班的教学中,就注意与新课标衔接,对“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的内容让学生自学了解即可,课堂上不再处理,大胆舍掉了这一内容。根据课标结合时代性的思想,尤其突出了“侵华日军的罪行”.这样处理以后,重点突出了,三维目标也能轻松达到。

2、紧扣课标要求,挖掘教材亮点,把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思考、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如前文所述,课标关注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要达到这一点,教学设计很重要,教学设计的重点在课堂上所要交给学生探究的问题,要求设置问题明确、具体,体现考点,抓住教材中符合课标要求的内容,与现实相结合。再以“抗日战争”内容为例,新课标要求“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一目,学生在小组内自己列举了日军罪行后,进一步出示今天日本国内对这一事件的态度的材料,提出第二个问题:日本国内出现了什么趋势?让学生小组讨论可以得出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有所抬头结论;提出第三个问题:日本右翼势力的发展对中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并用事实加以说明;第四问:你认为当今的中国应该采取怎样的对日策略?本设计能达成至少两个目的,一是变讲为学,通过学生自主思考,逐步探索现实问题;二是体现时代性,关注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效利用了教材,实现了用教材教的目的。把自主学习、情感体验、小组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完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培养有用的人才。

3、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

课标明确指出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可见课标仍然强调历史知识掌握的重要性。没有历史知识的基础,能力培养及其他目标无异于空中楼阁,因此不论课改言论如何纷纷绕绕,我们每一个历史教师应该始终坚定抓基础重落实的信念。但是新课程时间少内容多,怎样落实基础呢?我把基础知识摆在课前自主学习,通过课堂检查来落实。通过课前检查学案这个环节,督促学生预习,每次课前适当提问检测督促学生课后复习。周周练是师生了解学习效果的又一个有效平台,根据练习题的完成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并且根据本校生源实际,课堂上的学习有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也用于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设计各种问题锁定知识点。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精选精练。这样学生通过听一遍、笔记记一遍、练习一遍来提高学习的效果。总之,对基础知识要反复巩固,做到知识的过手。

4、建立恰当的课堂评价机制,是落实课改的关键。

众所周知,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而目前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需要建立适当的评价机制加以激励,采用小组评价方式,能较好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我的小组课堂评价制度,分为三部分:一是评价完成学案的情况即预习,小组每个同学都完成计1分,反之则扣1分;二是课堂表现评价,每一次回答问题和展示都有相应的加分,一节课结束教师根据各组课堂集中精力程度、参与学习的情况、回答问题的准确度,评出A、B、C三个等级,A等加1分,B等不加不减,C等扣1分;三是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完成加1分反之扣1分。所有加减分计入学生平时成绩中,本部分评价加分占模块成绩的30。这一制度较好的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绝大多数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学生表现出的热情让人相当惊讶。这是一个有效的竞争机制。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要围绕教学目标,不断地去尝试去探索,对本校“四步互动”课堂策略进行适当调整的情况下有所收获,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历史课的魅力

上一篇: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下一篇:培养学生积极态度,激发历史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