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湿地公园

时间:2022-07-08 05:57:50

中国第一个湿地公园

“虽无弱水三千里,不是仙人不到来”。西溪之默默无闻于世人已有时日了,但至少在民国以前,这片离西湖仅5公里、总面积约为10、08平方公里的城中次生湿地,是与西湖、西泠齐名的,并称杭州“三西”。这里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幽雅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全国乃至世界罕见的湿地天堂。

西溪始于汉晋,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至民国渐趋衰落。1800多年来,湿地内农事活动和人文活动频繁,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存和人文积淀,景观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斐然。

“西溪之胜,独在于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于上千年来人类的生活劳作构筑了水在村中、村在水中、人水交映、变幻无穷的西溪水乡风情。西溪内主要又6条纵横交错的河流围合汇聚,期间水道如巷、河汊如网、鱼塘栉比、渚岛棋布。西溪植物资源丰富,桑、竹、柳、樟、槐、莲、栀子在湿地内种植历史较长,尤以芦苇、荻、柿、梅最具规模和特色,现有保存下来的老柿树在一期工程内就有2802棵,形成了“河渚芦花”、“柿林夕阳”、“蒹葭泛月”、“西溪探梅”等一批情趣各异的水域生态景观。西溪湿地的存在,对杭城具有不可替代的调节生态、改善环境功能,故也被称为“杭州之肾”。

西溪得以传世,还在于它拥有历史与文化。西溪自古就是隐逸之地,被历代文人雅士视为人间净土、世外桃源。宋高宗赵构一句“西溪且留下”成就了西溪千古美名;清代康熙、乾隆都曾游历西溪并留下笔墨;宋魏国公洪适在西溪建“国公府”,其后人明代刑部尚书洪钟于故地重建“洪园”。“秋雪八景”、“曲水八景”等众多景点,吸引了苏轼、秦观、唐寅、张岱、厉鹗、黄宾虹、马一浮、郁达夫、徐志摩等来此赏景、修行、栖居、耕读、唱和、祭祀,并留下了众多的诗文、书画。民国时秋雪庵建有两浙词人祠堂,供奉历代词人牌位1044个,是中国词人圣地。始于唐宋的龙舟胜会是西溪湿地一项传统的民俗活动,今为西溪乡民每年端午节的一大盛事。西溪亦是越剧北派艺人首演地。1906年,越剧创始人之一的马潮水,在西溪蒋村陈万元宅邸用3张八仙桌搭台演戏,促进了越剧由落地唱书向舞台形式表演的转变。

“千顷蒹葭十里洲,溪居宜月更宜秋・・・・・・黄橙红柿紫菱角,不羡人间万户侯。”这诗描绘的就是西溪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奇妙美景。但到了近代,由于人类活动加剧,西溪湿地的自然生态、人文生态收到了较大程度的破坏,西溪虽然风韵尚存,但已风光不再。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杭州人民遵循“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农居搬迁、河道清淤、植物复种、生态驳坎、房屋整修等各种措施,对西溪湿地的水体、地貌、动植物资源、民俗风物和历史文化进行了保护和恢复,打造中国第一个湿地公园,赋予西溪新的生命力,重现西溪昔日美景。

西溪的景色特点以天然质朴为美,体现的是“冷、野、淡、雅”的意境,是都市的一剂宁静剂和红尘中的净土,是文人雅聚、渔翁垂钓和领悟自然之地。为保护西溪湿地的生态景观,工程中“制造”了许多不可逾越的“框框”,在湿地内全部实行管网配置,一改过去污水直接对西溪湿地水质和环境的影响,同时建立了生态净化系统。一期工程迁出624户农户后,湿地内建筑面积比原来减少约76%。在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地貌、植被的基础上进行了植被恢复,采用了柳树桩进行生态护坎,补种芦苇约250亩,使更多的动植物能在西溪找到合适的生存、繁殖地,既恢复了景观,又净化了水体。一期工程还在现有大块湿地、林地和草地等自然场所的基础上,在农田、养殖场,甚至房子附近的树林、院落、花园、绿地上设置了人工鸟巢等设施,吸引鸟类栖息。

西溪的地理特色是湿地景观,在首期湿地公园3、46平方公里中,朝天暮漾、虾龙滩、费家塘三大生态保护区和其他生态恢复区面积达3、2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4%,充分体现了生态有限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使西溪湿地水域景观中最精华的部分、最具有湿地特色的部分、最摄人心魄的部分完整地保护了下来。一期工程还十分注重西溪的文化遗存恢复,最大限度地挖掘、保护和恢复了西溪的文化遗存。一期工程以后,烟水渔庄、秋雪庵、西溪水阁、梅竹山庄、深潭口、西溪梅墅、西溪草堂等7个景点可供有人参观。

“缘何溪水也姓西,淡妆浓抹更相宜。”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以更生态的水乡风情向世人展现了西溪湿地之美,她必将和西湖一样,成为天堂杭州的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上一篇:探索中前进 曲折中发展 下一篇:鸡冠洞:案头山水,地上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