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出版新趋向及价值诉求

时间:2022-07-08 06:34:48

儿童文学出版新趋向及价值诉求

出版是联系创作与市场的桥梁,出版人是沟通作者与读者的纽带。从出版的角度回望儿童文学,出发点是要落到促进儿童文学创作上,落到出版如何更好地为创作服务,如何更好地引导读者阅读;出版人如何与作家、读者形成良好互动,如何构建创作、出版、市场、读者等出版要素之间互动互利的积极关系,如何合力打造一个有利于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的产业链,如何营造一种有利于儿童文学又好又快发展的和谐环境。

大众化趋向:更加娱乐化、新闻化、通俗化

近两年来,儿童文学出版保持引进版畅销书、原创儿童文学、重组名家名作 “三分天下”的基本格局,总体感觉平淡无奇,没有大波澜,没有大事件,缺少热点,缺少亮点。但静心搜索,又能感觉其间的暗流涌动以及由此形成的“新现实”,即在市场化转型、新媒体挤压、快餐阅读引领下,儿童文学出版正迅速与娱乐场、新闻场相联通,表现出娱乐化、新闻化、通俗化的大众化出版趋向,纯文学出版被功利出版、浮躁出版逼向一隅,成为需用心经营的美好愿景。

综合北京开卷市场信息和行业其它有关数据,近五年来童书市场整体表现持续上扬,2003年、2004年出版童书数量约占图书市场总份额的8.5%,2005年、2006年上升到9.5%,2007年达到11%,同比增长24.40%。

分析童书市场各板块竞争力之此消彼长,会发现儿童文学市场份额随大势持续走强,对童书市场贡献率呈增长态势。有媒体指出,2007年,儿童文学作品约占整个童书码洋的半壁江山(接近50%),在100种畅销童书排行中,儿童文学约占80%;在前50名中,约占90%;前10名全部是儿童文学作品,单品种销售册数在8万至30万之间。“虹猫蓝兔七侠传”、“淘气包马小跳”、“哈利・波特”、“超级冒险小虎队”和“小鲤鱼历险记”等一批所谓的“儿童文学畅销书”,成为拉动2007年我国图书零售市场快速增长的主力军。

然而,从学术的儿童文学研究的视角看,在我们平时阅读印象中那些有价值、有分量的儿童文学作家作品,并不在排行之列;那些非典型的儿童文学,诸如影视联动的动漫作品和引进版玄幻作品则大行其道。这让人联想到在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在出版社市场化转型和读者娱乐化阅读的双重挤压下,已有的“儿童文学场”开始明显地发生倾斜,“文学的”阅读与“大众的”阅读分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分明,这给当下儿童文学的教学、批评、评奖、研究带来新的问题,甚至动摇学术界对儿童文学既有的一些基本认识,让人感到繁华背后有明显危机。

儿童文学需要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但长久形成的儿童文学得以独立的那些基本的艺术标准不能动摇,降低进入儿童文学的艺术门槛,便会导致真正的儿童文学开始走向衰退。

三大突围: 绘本文学、网络出版、走出国门

绘本文学成为一种明显的出版现象。有人把2007年称为“绘本丰收年”。绘本这一出版形式经过十年来的倡导,特别是近三年来的出版实践与市场预热,原来三五千册出版社不敢印,现在印到三五万册的为数不鲜,《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兔》《活了100万次的猫》等经典绘本,都有非常好的市场业绩。

很多作家热衷绘本创作,众多出版者亲昵绘本出版,一大批读者追捧绘本“悦”读,引导了儿童文学概念的大转变:将绘本作为“幼儿文学”的一种典型样式,作为一种时尚的新型儿童文学来推广。

出版社关注绘本出版不再是追赶时髦的行为,更多地是从国际童书市场发展大势中得到启示,抢先投入,抢占先机,为的是抢占未来童书市场的制高点。但出版社的行为决策又不是孤立的,首先得益于经济的持续发展,极大地激发了大众对文化的需求,提高了大众购买力,促进了消费观念转变,出版投入也有了经济保障;另一方面,“70后”、“80后”父母群开始成长起来,他们文化素质高,观念新,对图书选择的标准也越来越高,消费追求唯美时尚,已经成为绘本读者群的主体。文化繁荣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成正比关系,这不仅仅因为文化建设、文化发展需要经济投入做后盾,还因为经济持续增长提高大众购买力,这一点突出表现在绘本出版的成长性上。

网络写作渐成儿童文学新的出版方向。近年来,以网络出版、手机出版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新媒体出版异军突起,形成与传统单一纸介质出版分庭抗礼的态势,而且传统出版受制于新媒体出版的案例已经非常普遍。

网络用户的主体和儿童文学服务的对象都是青少年,网络与儿童文学出版的融合是必然趋势,虽然目前出版与网络的结合主要表现在在线组稿、在线编辑、在线阅读及销售宣传某些重要的出版环节,但各专业少年儿童出版社都在积极主动地谋划童书数字出版工程,必将给儿童文学出版带来革命性的转折。

这里要说的是必须得到尊重与重视的民间网络写作现象――冲破“自办出版社”政策瓶颈的作家网站。几乎所有的有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都有自己的网站,他们自由地发表自己的作品,自由地讨论创作心得,自由地交流观念看法;他们还通过播客、博客的形式直接与网络的读者沟通交流,最能了解读者的需求,最能贴近生活、贴近心灵。面对多层次的网络读者,特别是少年儿童和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年轻人这一消费主体,儿童文学网络出版对普及社会儿童观和儿童文学意识,提升儿童文学作家知名度和儿童文学认知度,扩大儿童文学传播,促进儿童文学销售,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

“走出去”拓展中国儿童文学的国际影响。文化是属于全人类的,出版“走出去”是提升一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而儿童文学被认为是最具有世界性的文学,是最容易“走出去”的文学门类,关键在于作品水平、作家实力、出版社品牌。

中国还不是儿童文学出版强国。近年来,为了让中国儿童文学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重点是走进欧美市场,走进非华文地区,儿童文学作家和出版人一起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如郑渊洁的“皮皮鲁总动员”(30册)和童话《魔法小仙子》、黄蓓佳的《我要做好孩子》《亲亲我的妈妈》、曹文轩的《山羊不吃天堂草》《青铜葵花》、金波的《和树谈心》《影子人》、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12册)、张天翼的代表作《宝葫芦的秘密》《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等都被国外出版社买走了版权。

由于语言、文化、审美习惯、价值观念的不同,以往“走出去”的目标市场主要在华文地区。但近两年出现了重大转折,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瑞士、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越南等欧美及非华文市场逐渐成为主要输出地。

出版繁荣:儿童文学大发展的前提

出版社为什么要出版儿童文学?值得观察和研究。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出版机构,不分国有民营,都有儿童读物出版,但真正涉及原创儿童文学出版的,还非常少,更多的出版社将儿童文学出版的重点放在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的整理和重组出版上,放在与学校教育配合的课外儿童文学读物的出版上,他们的目标很明显,就是教育市场,追求的是经济效益。

原创儿童文学出版一般有较大的市场风险,而名家原创新作的出版成本往往居高不下,非品牌出版社一般难有资源拿到名家新作,很多中小出版社往往没有经济实力与营销能力来出版名家新作。在出版“微利时代”, “惟利是图”是出版企业的惟一选择。很多出版社不愿意在原创儿童文学方面冒险,更多地转向对已有儿童文学经典的重述重组,转向对当代国外儿童文学畅销书的引进。

对于一家专业少年儿童出版社来说,出版原创儿童文学是它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长期坚持原创儿童文学出版,不仅在业界有良好的声誉,而且会有更多优质的作家资源,能够带动非儿童文学的出版,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为出版社整体出版水平的提高与综合竞争力的形成,创造良好环境。

原创儿童文学作品多,被列入新闻出版总署每年扶持的“三个一百原创图书”的机会就更多,入选新闻出版总署每年“六一”前推荐的“百种推荐青少年阅读书目”的可能性就更大,评为国家“三大图书奖”的概率就更高。所以,从理论上说,少儿出版社坚持并加大原创儿童文学出版,有百利而无一害。

实际上,很少有出版社能长期坚持下来,其中重要的原因可能有二:

一是没有人做。想做还要会做,想做还要有能力做,缺乏理解并热爱儿童文学出版的社长老总,缺乏一支了解并热爱儿童文学出版的编辑队伍。

二是没有坚持。胜利往往在于努力一下的坚持之中,但大多数出版机构不能在低谷中坚持,在困境中坚持,改弦易张,前功尽弃。呼唤经典,呼唤新人,呼唤精品,呼唤对儿童文学的坚守,成为当前儿童文学出版最紧迫的任务。

很多非少儿专业的出版社出版原创儿童文学,看重的就是它巨大的潜在市场。这些出版社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一试成功,一夜成名,要影响有影响,要市场有市场,叫好又叫座,让专业少儿社的负责人汗颜。为什么非专业的有时比专业的做得更好?也许越是专业的,越是狭隘的;越是专业的,越是保守的。思想不够解放,眼界不够远大,心胸不够开阔,能力缺乏持续提高,这可能是重要的原因所在。

十分明显,儿童文学这座大厦是由创作(作者)、出版(出版者)、发行(发行者)、阅读(读者)共同支撑起来的。要找寻儿童文学繁荣的动力,不能不从这四个矢量来考量;要评议儿童文学发展的得失,也不能不从这四个方面来探讨。这也表明儿童文学的发生发展实际上有一个内在动力结构,人们可以通过研讨四大流程的 “互动共生”的结构关系,寻找当下加快儿童文学大发展大繁荣的着力点、突破口,也就是笔者在2006年青岛原创儿童文学会议期间呼吁的“构建原创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的和谐生态”。

作为中间环节的出版,承上启下,使儿童文学生产的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对上游的创作与下游的市场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我国出版实行审批制,出版社对作家作品能否出版有生杀大权,而且很多情况下,出版社组织策划选题,邀请作家创作,包销作家作品,制造市场热点,引导读者消费,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繁荣和创作繁荣,首先、直接表现为出版繁荣。繁荣的首要表现是“量”的增长,有规模有市场,是基本面的数量指标;核心是“质”的提升,有品牌有品位。质是核心,是本质面的水平指标。一个时期的儿童文学成就,最终取决于精品的数量以及精品所达到的艺术高度。

只有被阅读的作品才是文学史的一部分。可以说,在眼花缭乱、繁花似锦的卖场陈列中,真正能让人主动购买、主动阅读的作品可能不多;给人印象深刻、让人感动、口耳相传的好作品可能更少;被当作儿童文学精品、进入儿童文学经典、能够传之久远的优秀作品更是凤毛麟角。这种基本作品非常多、优秀作品非常少、经典作品很难找的“非常态结构”,表明我们的儿童文学出版还没有进入良性循环和良好发展阶段。

有论者提出,中国已经步入了“儿童文学出版大国”。几乎所有的儿童文学作家都有作品出版,甚至有的一年中有二三十部;所有的书店都有儿童文学读物出售,而且摆在很好的位置;所有的媒体都在热议儿童文学,形成了一种文化时尚;似乎儿童文学作家已经开始成为社会最可尊敬的人,儿童文学出版开始成为社会最受关注的领域,儿童文学作品开始成为老少皆宜的馈赠礼品,儿童文学工作者开始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所有这些,似乎在传达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儿童文学走向繁荣”的春天气息。

其实,作为一名儿童文学出版经营者,我所亲历体会到的是另一番情形。我国儿童文学整体仍然处于自发、无序、自由发展的状态,在出版社改企转型与市场主体重塑的起步阶段,出版社不仅要满足市场需求与读者需求,同时,还要无条件地需要满足政府与社会赋予出版的政治任务与社会责任,要在政府与市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划定的方圆规矩内施展拳脚。

通过多方努力,当下中国儿童文学出版有了几许鹅黄的春意,但真正春天的到来,无疑还需要全社会、特别是儿童文学的作者、出版者付出巨大的努力。

上一篇:质朴平实 异彩照人――阮梅作品创作风格浅析 下一篇:一部具有研究价值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