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作品范文

时间:2023-03-06 06:38:44

儿童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作品范文第1篇

关键词:儿童文学作品 翻译

中图分类号:I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182-01

儿童文学是一个人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最早接受到的文学内容。它的对象是最为天真单纯的儿童,儿童文学的内容是人生学习的起点。优秀的儿童文学会让人永远记住,例如灰姑娘、小红帽、白雪公主、哈利波特等等。因此,将优秀的儿童文学翻译过来变成了至关重要的工作。

一、语言内容准确

语言内容准确是儿童文学翻译中最为基本的原则。翻译者应该对原文信息的准确表达,其中包括对原文客观环境的描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准确表达。译文和原文应当是有内在关联的,缺乏准确性或者大量删改原著的“翻译”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在翻译优秀的儿童文学时更不能随意更改,否则就会破坏文章内容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文章中应有的真、善、美的含义就无法表达。译者在对语言进行翻译时,为了保证翻译的准确性,有时不能逐字逐句的进行翻译,要联系上下文去判断作品的内在想表达的含义。以英语作品为例,在英语的表达中常常习惯用大量的it/they/there等词作为指代,这时就需要译者考虑到其真正指代的是什么,有时一句话中出现多个指代词,更需要仔细揣摩。英语和汉语一样都会出现一词多意的现象,例如always在英语中表示和平时一样,和往常一样,总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就有差别,当原著用到这个词时,译者就要考虑是事情总是这样,平时就是这样,还是今天总是这样。在翻译时译者不仅要考虑到词意还要注重表达的准确性,联系上下文考虑语言的逻辑性。

二、语言文字的可读性强

可读性是儿童文学翻译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儿童文学作品的特征,儿童文学的可读性与不同,它要求适应于儿童的心理特征,语言特征,简洁、流畅、朗朗上口。儿童文学理论家May Hill Arbuthnot认为,在儿童文学中,词语应该意义饱满、读来顺畅、听之悦耳。芬兰儿童文学翻译理论家Oittinen认为能够大声朗读是儿童文学及其翻译要具备的典型特征。儿童文学经常是由老师和家长以读的形式让孩子们接受,孩子们是通过听来认识文学内容的,语言的朗朗上口显得尤为重要。

译者需要熟悉儿童语言的特点和风格,了解他们的语言世界,这样才能适应儿童读者的需求。翻译时既不能将语言词汇太过成人化,也不能太过幼稚。太成人化会让儿童失去对文章的兴趣,理解不了语言含义,太幼稚又不利于儿童在阅读时学习新的词汇。因此,充分的了解儿童的语言特征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翻译的过程中,语言要简化、有口语感、节奏感和童趣。儿童文学译者在翻译时尽量多用一些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描述内容,这样文学作品就会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给孩子带来亲切感,容易产生共鸣。这也就要求译者对文本内容非常熟悉,再在目标文本中转换和再现文章中含有的幽默因素。口语化的词汇和简洁的语句是能够吸引孩子们注意的有效手段。中国孩子在语言上习惯使用短句子,而英文的书面语中经常出现多个从句,这与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不相符合,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文章意思将复杂的句子变成简短的句子,最好再有一些押韵的句子,这样更加符合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三、具有儿童文学性

儿童文学性通常是指儿童文学作品所特有的符合儿童阅读心理以及认知和审美特征的文学性。俄国形式主义评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在20世纪初提出文学性的概念,意指文学的特殊性、本质特征。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注重“使文本成为艺术品的技巧或构造原则”。也就是同一类文学作品中普遍采用的构造原则和表现手段,例如,文章结构、情节节奏、语言修饰等,文学性是单纯的语言、结构和形式方面的特点,与文学内容无关。内容是已经既定好的,但是不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会让文章在阅读时产生较大的差异。不同的作者翻译同一内容可读性就会产生差异。如前文所述,儿童文学作品在语言上应该简短、口语化,但是这与文学性并不冲突。儿童作品的文学性对儿童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帮助。有一些儿童文学翻译者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儿童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上,轻视其语言、结构和修辞手段。然而,事实上,儿童文学翻译、特别是优秀经典作品复译最大的问题在于无法将作品的文学性再现。作品原著具有外国文学性,而翻译到中文时就很难保证准确、流畅的同时又有中文的文学性。在对比多部译本时可以发现,缺乏文学性的翻译作品不能称作好的翻译。

在翻译的过程中检视翻译作品的文学性,可以重新观察原著修辞手段。修辞手段可以帮助作品增加“童趣”和文学性。修辞手段有时体现为“可译性”与有时又会变成“不可译性”。在矛盾中,译者需要重新审视文章整体内容和语言文字,依据中文的阅读习惯和儿童阅读的特征进行判断,以此决定是否需要翻译。

如前文所述,优秀的儿童文学译文需要真实准确再现原文,准确性是再现原著内容的有力保障,可读性和儿童文学性可以促进儿童对文学作品的喜爱,准确性、可读性、文学性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保证了儿童文学翻译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曾自立. 英语汉译漫谈[J].中国翻译.1982.

[2] 徐德荣.儿童文学翻译刍议[J].中国翻译.2004

[3] 钱冠连.语用学:统一连贯的理论框架[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4] 蒋风.韩进.中国儿童文学史[M].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儿童文学作品范文第2篇

儿童作品中的小动物经常作为儿童的化身在故事中担任角色。小读者可以在这些拟人化的小动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动物文学既是文学,就不免带上‘人学’的成分,带上了浓淡不等的寓意性”[5](P8)。作家们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教给儿童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勇敢、自信、友爱等正能量。在林良先生的《给史努比的信》中,小狗史努比就像是一个小孩子一样需要别人的照顾和注意,同时也有自己的缺点。在这篇文章中,林良先生就将小狗史努比当成是一个小孩子给他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向他表达大家对他的爱,以及对他的缺点进行批评。史努比将绿地拔得寸草不生,将木瓜树的叶子摘光,将盆栽毁坏,而林良先生谆谆教导这调皮的小狗“我们把‘爱’跟‘惜’当做同一个观念来看待,爱他,就要惜他”。[3](P15)在林良先生的作品《从水牛到铁牛》中,水牛不仅仅是农民在田地里耕作的帮手,也是一种文明的象征。“爷爷从前种田,过的是‘一个人,一条牛’的艰苦日子,现代农人种田,过的是一个人管理许多机器的日子”。[6](P25)作为动物的牛,曾经是作为大力士般重要的存在,拉犁、拉耙、拉耖,是农家搬运东西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如今却渐渐被耕耘机、曳引机、收割机、拖拉机等工业文明的产物所替代。水牛这一种动物,在文中不仅是单纯的自然界生物,更是作为原始手工文明的代表与作为现代工业文明代表的“铁牛”做对比,体现的是人类历史的前进。很多作家都写过动物,老舍的《猫》,梁实秋的《鸟》,夏目漱石的《我是猫》……将他们当作宠物或将自己当作动物,他们笔下的动物与林良先生为儿童创作的动物都不相同。林良笔下的动物角色们都生动可爱,保持着它们自然的形态,这首先源于作家对动物的仔细观察,而这观察之中,又饱含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林良说,他当初创作《我要一个家》,主要的动机就是来自对流浪狗的同情。“他长得并不好看,有一个大脑门儿,脸是瘦长的。两只大眼睛,像近视眼那样的露出茫然的神色。最忙的是头顶上那两根触须,挥动不停,几乎没有一秒钟的休息。六条细腿,不知道是按什么样顺序,踩动不停。他带着卡通式的匆忙,紧张的探索前进,像一只鼻子挨着地找路回家的狗。”[3](P30)(《蚂蚁军团》)细致地描写,形象的比喻,虽然作者对蚂蚁的感情从感兴趣到极端的人类主义者再到后来的感觉美好,少年时代的淘气已经被如今思想的成熟所替代。如上引文中作者是以叙述者“我”目前追忆往事的眼光,所以这正是思想转变后的观察。面对成年后的自己,“鸽子并不受惊气氛,不在意我在它们的群中散步。我仿佛觉得自己也是一只鸽子”。[4](P150)(《每天与鸽子海鸥约会》)作者喜欢这种人和动物和谐共处的状态,除了鸽子,作者还提到了乌鸦、松鼠等,人和动物之间“互信”的关系,让人感到美好,“人类在大自然里还有许多‘乡亲’”。在他的生活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动物,他喜爱他们,听鸟儿的歌唱,分析小狗的话语,并以平等的身份对他们讲话,给他们写信。

二、浅语与人生

浅语,是林良先生一直坚持的写作特点。他认为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用艺术技巧处理过的“浅浅的文字”创作而成的。林良文学作品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浅语的艺术”,简单易懂的语言让人读来仿佛是幼时的我们在听爸爸讲话,而在这些话中,又传递着最真挚的道理。“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写作的。它的特质之一是运用儿童所熟悉的真实语言来写。”[7](P33)在《给史努比的信》的开头这样写道“‘汪汪,汪汪汪,汪,汪汪’,算了我不会用你的语言写信,还是用我的语言来写方便些”。在儿童的世界里,他们总是尝试用动物自己的语言来与动物对话,而在这篇文章的开头,作者就仿照小孩子的方式对小狗讲话。表面来看,是作者试图用小狗的语言同小狗交谈,而另一层面来看,他这正是用儿童的思维,用儿童熟悉的语言来创作的。“一切有创造性的文学作品,都是以‘浅语’打底的。”如果作家一直通篇以浅语写作,其他没有任何可以创新,那文章就显得浅显,而“作品所以能发出光辉,主要的是作者在写作的时候运用了多采多姿的文学技巧。”[7](P40)林良的作品之所以受到小读者和成年读者的喜爱,就是他将‘浅语’化为艺术,每一篇文章都是作家艺术品。林良将生活的道理,人生的哲理蕴含在这些‘浅语’之中,使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语言里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他笔下的小动物们也成为小读者的人生导师,向他们传递道理。在《孔雀是不妒忌的》一封信中,林良爸爸对女儿说,“一个发现了自己的人,就能有自信。他不妒忌,而且像孔雀一样,深信自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动物”。[8](P87)他用女儿生活中的事同孔雀联系在一起,孔雀成为自信的代言人,道理浅显易懂而又使读者印象深刻。浅语的罗列容易使文章浅显,而只讲道理又容易晦涩。让小动物们用浅语讲道理,则别出心意,符合儿童的心理接受,印象深刻而意义长远。在传统的龟兔赛跑故事中,骄傲自大的兔子最后输给了努力的乌龟,骄傲作为谦虚的对立面,兔子一直是被批判的对象,而乌龟的努力认真则是被宣扬的品质。一正一反的对比中,更突出正确的一方。又如“梅花香自苦寒来”“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等故事宣扬的在困境中成长的刻苦努力精神更加让人印象深刻。但是在林良先生看来,“儿童文学作家在作品里描绘一个‘理想的世界’,等于‘为花苗营造暖室’……他宁愿描绘‘理想的世界’,宁愿用‘美好的暗示’来塑造孩子的品格,不愿意在花苗的根茎没长牢固以前,就把它‘送’进暴风雨里了。”[7](P94)因此,他笔下的世界是一个光明的、理想的世界,他塑造的小动物形象都是正面的形象,向小读者们传递着正能量。他认为如果暖室里的花苗经不起暴风雨的摧残,那为什么非要用暴风雨摧残呢,在《蜗牛强强》中,强强是跑得最快的蜗牛,却不是最快的动物。可是强强却抱着一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的积极向上的态度与金钱豹等其他动物一起赛跑。尽管最后失败了,可是蜗牛爷爷说,与豹子比跑步,与鸟儿比飞翔,与鱼儿比游泳这些强强都是赢不了的,比谁跑得慢的话,强强一定会赢。失败是成功之母———林良爷爷用最简单的话教给小读者们怎样面对失败,总结失败的原因,而不是躲起来。与上文的龟兔赛跑的故事相比,作者没有贬低对手而突出蜗牛的形象,而是从自身出发,正确看待自己,继而寻找失败的原因。又如历来被作为批判对象的猪,被打上好吃懒做的印记。而在林良先生笔下,他为这些猪们辩护,猪身上的美好品质,是人类需要学习的。“猪把农家无所事事的闲暇,不再新鲜的食物,一一变成黄金”,“猪的好脾气,使猪成为和谐的象征。”[3](P109)(《猪的美质》)甘于奉献自己肉体、勤俭致富、性格温顺的猪取代了以往又脏又丑、又笨又懒的猪。“在文学的世界里,儿童文学所要反映的必然是‘理想的人生’,所反映的却应该是‘现实的人生’”[7](P96)。顾城说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这是成人的世界。给儿童写书,林良先生用一双充满阳光的眼睛看待事物,所以反映在他笔下的世界是充满阳光的,而正是这个温暖的阳光世界教给小读者们积极乐观的态度。

三、结语

不管是图画书、诗歌,还是小说、散文、话剧,只要有孩子的地方,就有小动物的存在。孩子们喜欢动物,所以热爱孩子的大人们就把这些动物写进孩子们的故事里。林良先生作品丰富,种类繁多,各种动物以多种姿态出现在这些作品中。他的作品是一个温暖的儿童世界,也是一个热闹的动物世界。他爱孩子,所以他写故事给孩子。他喜爱动物,所以小动物们成为他笔下的常客,有时还替他讲故事。虽然彩虹只有七种颜色,可是它确是世界上最美的事物之一。林良先生的话语就像彩虹一样简单,却包涵深意,饱含爱意,成为打动人心的话语,而话语之中,也包括他想讲给孩子们听的道理。林良先生就用这些,为小读者们塑造了一个温暖的儿童世界。

儿童文学作品范文第3篇

【关键词】儿童;阅读推广

儿童文学家秦文君女士曾说过,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以简单有趣的文学形式,揭示生活的真相,回答世界是怎样的,呼唤全人类共同的道义。[1]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一代一代传承着东西方关于善良、真诚、独立、感恩、勇敢、探索等价值观。因此,儿童文学阅读一直是儿童教育中备受重视的内容。在很多欧美国家,儿童阅读推广都上升为国家工程。如今,我们进入了新媒体传播时代,阅读的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各种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出现,在让人们便捷地获取阅读资源的同时,也轻而易举地得到许多良莠不齐的碎片化网络信息。有专家认为,我国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缺乏儿童文学元素,儿童阅读结构失衡。[2]有家长认为,孩子学业负担太重,缺少阅读时间。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孩子在选择阅读资源时缺乏引导,满足于阅读一些娱乐性、时尚性太强的网络碎片,而真正能带给他们心灵滋养的儿童文学作品却无人问津,,尤其是国外原版优秀儿童文学。作为全民阅读中心的公共图书馆,在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筛选、推荐和引导方面,担负着重要责任。作为外文阅览室的图书馆员,笔者觉得有责任把国外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推荐给更多的中国孩子,引导孩子走进斑斓浩瀚的文学世界。可是,长期以来,在这个被“浅阅读”信息占据的时代里,外文阅览基本是少数成人读者的专属,我们需要怎样做,才能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跨越语言隔阂、亲近世界优秀文学作品呢?基于此,笔者近两年来以英文原版儿童文学书目推荐、与国内外教育专家和机构合作开展儿童英语读书会活动、利用新媒体传播平台推荐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等三种方式,在原版儿童文学作品阅读的推广上做了一些新的实践尝试,而且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上了外国儿童文学,外文原版作品也渐渐被儿童读者所关注。

一、英文原版儿童文学书目推荐

文学作品的筛选与书目推荐是图书馆馆员最基础的一项工作。自2010年以来,随着图书馆外文原版图书购书经费的增加,图书的进书数量及种类也在逐年上升,儿童绘本、文学作品等越来越繁多。为了适应不同年龄层、不同英语程度的小读者的需求,笔者对英文绘本进行了筛选,并按西方图画书分级理论和儿童语言学习规律,把所有英文儿童绘本从易到难分为三级,并制作了英文启蒙绘本读物书目。尽管英文读物的分级能满足一部分英语初学者的需求,但对于有更深层次阅读要求的小读者和家长来说,就显得不够了。因此,笔者参考了在国际儿童文学领域获得成就的书作,整理出百部终生受益的儿童文学作品书目,以及获美国纽伯瑞奖、凯迪克图画书奖、金风筝奖、英国卡耐基奖、澳大利亚年度儿童文学奖、爱尔兰文学奖等文学奖项的专题作品书目。有了专题书目的引导,小读者在找儿童文学阅读资源的时候,就能有的放矢地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在整理书目的过程中,笔者也进一步了解了部分获奖作品及作家的成就,为今后的深度推荐打下了基础,也能了解到最新出版的国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及时补充馆藏。自2010年至今,外文阅览室已经设立了含分级阅读绘本、获奖儿童文学作品、儿童科普图书三个主题的英文原版少年儿童图书专架,共有近3000册图书。

二、与国内外教育专家、教育机构合作,开展儿童英语读书会

即使是用不同语言写出来的故事,也能引导孩子走进五彩斑斓的阅读世界。2014年6月至8月,阅览室与来自美国威斯康辛州奥布里奇植物园的教师志愿者ElisaZinda合作,举办了每周一次的暑期儿童英语读书会。参与读书会的孩子主要年龄在5-10岁之间,大多没有英文基础。笔者与外教商定了亲子、植物、动物、情绪、昆虫、旅行等6个主题,每次围绕一个主题,挑选3-4部绘本作品与孩子们分享。外教从始至终不讲一句中文,仅在她认为需要的时候,笔者才配合做些中文翻译。外教用生动活泼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描述故事内容,孩子们沉迷其中。如她在讲述《和爸爸在户外玩耍的一天》(AwilddaywithDad)和《我很生气》(Iamsomad)这两本故事书的时候,所有的小朋友都跟着她学小猴子摆手、学袋鼠跳,跟着她做生气时的表情。外教声情并茂的讲述引发了小朋友们阵阵笑声。教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增加了英文绘本阅读的趣味性,让儿童读者也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与作品中的主人公一同经历故事的发展。这不仅帮助儿童理解作品主题,也让他们在阅读、模仿、想象中慢慢学习英文阅读。此外,每讲述完一个绘本故事,外教会穿插与主题相关的儿歌或互动游戏。比如,外教在讲完《饥饿的毛毛虫》这个故事之后,把毛毛虫演变的四个生命阶段制作成四幅填图卡片,请孩子们给卡片涂色。在此过程中,孩子们很快地记住了毛毛虫生命演化过程的四个单词。为了让孩子们巩固每次读书会学到的新单词,笔者与外教商定,每次读书会结束之后,按照孩子们的理解能力,从故事中挑选10个单词,制作成彩色单词卡,让家长帮助孩子加深记忆。在气氛活泼的英语环境里,孩子们对单词的领悟能力比死记硬背要有效得多,很轻松地就能记住。2015年5月至今,图书馆与英语学习机构的外教合作,在2014年读书会的基础上,将参与读书会的孩子按年龄分为3-7岁、8-14岁两个组别,按照每个组别孩子的理解力,笔者与外教商定,挑选难易程度不同的绘本故事和孩子们分享,并且在讲故事的方法上也做了一些改进。对8-14岁的孩子,外教在讲故事之前,会介绍该绘本的作者以及创作背景。比如,在2016年6月的读书会中,外教在给孩子们讲述2012年获得凯迪克银奖的绘本作品《我是简妮》之前,用较慢的语速简单地给孩子们讲了作者出生、成长的经历,并利用世界地图帮助孩子认识作者的家乡。对3-7岁的幼童,外教则更多地运用表情、肢体语言和押韵儿歌来帮助他们理解故事的内容。费尔蒙特大学美国文学专业毕业的Lawler老师在讲完故事之后,把人体的头、肩、鼻子、眼睛、嘴巴、膝盖、脚趾等部位编成了押韵的儿歌,所有孩子一边唱,一边在自己的身上指出相对应的部位,唱完三遍之后,很多孩子都能准确记住人体这些部位的英文发音。讲述、肢体语言和儿歌的融合,让英文绘本中的人物跃然纸上,这样孩子们就不会觉得阅读枯燥了。在这几年的努力中,笔者也从不少家长反馈的信息里了解到小读者在英文阅读方面进步很大。有家长说,孩子第一次参加读书会的时候还听不大懂,但第二次读书会就能够跟着英文儿歌做动作,能大致理解老师的意思,坚持参加几次以后,孩子在听力和理解力上慢慢有了进步,甚至能够和外教进行简单的英文对话了。

三、利用新媒体平台推荐国外经典儿童文学作品

在对英文原版儿童文学作品进行筛选、书目整理,以及举办读书会的基础上,笔者于2014年12月开通了儿童文学有声故事微信公众平台,选择一部分英文儿童文学作品的中译本,或对暂时还没有译本的作品进行翻译、分角色播讲、录制,借助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手段,为小读者们全文播送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通过两年多的努力,该微信平台为小读者推荐了40余部绘本故事及9部国外获奖儿童小说,收听儿童文学作品的固定小读者已经达到了300余名,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的孩子也会因为喜欢某个故事,特意到图书馆寻找原版作品对照阅读,这对孩子的英文阅读也是一种帮助。年龄小一些的孩子甚至还展开自己的想象,对作品中感兴趣的情节进行再创造。比如,曲靖一名3岁的小读者在听完美国儿童小说《青蛙和蟾蜍在一起》之后,学着书中的主人公,用橡皮泥捏了一盘自己想象中的甜饼;还有小读者请妈妈专门带她到图书馆来看望笔者。微信平台中播出过部分原版绘本故事,这些故事书的借阅率从零逐渐提高到平均每月每册借阅5-7次。综合以上三种方法的尝试,英文原版儿童文学作品的普及与推广,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笔者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通过阅读英文绘本和听外籍教师讲故事,帮助孩子学习英文。有趣的儿童绘本故事里,充满着丰富的修辞方式,小读者深入到故事情境中,便很容易理解和模仿主人公的表达方式,这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英语思维能力;反之,英语思维也可以帮助孩子理解阅读中遇到的英文书面表达,这也是帮助孩子阅读英文儿童文学作品的一种方法。通过对优秀英文绘本的了解和阅读,笔者也对儿童的心理有了一些认识,对英文儿童文学作品的推荐有非常大的帮助。

(二)为孩子们阅读理解儿童文学作品创造了一个空间,鼓励孩子亲近文学经典。儿童阶段的阅读,大多偏向于对形象的具体理解,把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环境描写等生动地展现在小读者面前,他们便很容易对文学作品产生兴趣,在家长的配合下,帮助孩子从图书馆的专题书目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儿童文学作品,逐渐培养儿童阅读的习惯,迈出亲近文学经典的第一步。英文原版儿童文学的甄选和推荐工作,也要求笔者必须在不断地学习国内外儿童文学评论的基础上,大量阅读西方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有了阅读和理论知识的结合,才能向孩子们推荐更多贴近时代、传播人类善与爱的优秀作品。

(三)共享馆藏资源。图书馆是一个实体空间,它的读者群往往受到地域的限制,住在图书馆附近的孩子可能会常去,而一些家和学校距离图书馆较远的孩子,可能没有机会经常去图书馆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有声故事微信平台突破了图书馆的实体空间,让更多的孩子能听到好的作品,享受到图书馆的资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效地提高了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儿童文学是启发儿童思维的文学作品,是沟通孩子心灵的桥梁,阅读资源的繁多、传播手段的便捷,不应该成为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障碍,而应该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和探索,让它们成为帮助孩子追求梦想的助力。优秀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属于每一个孩子,它应该是每个孩子童年成长的最好陪伴。

参考文献:

[1]秦文君.漫谈儿童文学的价值[J].南方文坛,2007,(1):35.

[2]常青.中小学儿童文学阅读现状分析探究——以山东省淄博市为例[J].昆明学院学报,2014(4).

儿童文学作品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格林童话 老妇人 儿童文学

0前言

在当前各国之间往来逐渐密切的社会环境中,文学作品的创作思想是否能够进行融合发展值得深思。就当前我国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发展情况来看,所受到的局限性影响较为明显,创新是我国儿童文学作品创作与创新发展的首要方向选择。为此,是否能够借鉴欧洲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思想或写作方向来实现我国儿童文学的创新发展,是当前儿童文学创作领域应该关注的主要问题。

1《格林童话》的“老妇人”形象

《格林童话》由大量故事构成,涉及到众多形象的塑造,而其中老妇人形象是一个比较容易形成记忆点的形象。在某一篇故事中,一个小女孩在暗黑的森林中遇到了一个王子,王子想到女孩的家中逗留一晚,而小女孩向王子告知家中有一个继母,继母善用魔法,且对陌生人极不友善。后来女孩带着王子回家,在后续的描绘中应用到大量的魔法、恶意、女巫、老巫婆等词汇来塑造这个老妇人的形象。欧洲儿童文学作品中会出现很多老妇人经典形象,而这些形象中仅有小部分是和蔼可亲的,其他都是相貌丑陋且性情古怪,极具恶意的形象,而《格林童话》中的老妇人形象也大多如此。《格林童话》中的老妇人多是利用黑魔法将王子变成动物、将公主变成树木的形象,包括《青蛙王子》、《十二个兄弟》、《森林里的老妇人》等故事。

在传统欧洲童话故事中,女巫、魔法、老太婆是基础元素,就语言描述来看,恶毒、丑陋、巫婆似乎成为了老妇人的代名词。但是在现代童话中,这些初见便能够看出来的女巫形象已经不复存在,或者是继续做坏事,但是已经伪装成为美丽的好女人,或者已经彻底转变,变成了骑着扫把M天飞的好女人。而这种经典的形象也在孩子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似乎没有了女巫的故事便不能够被称之为童话。

2我国儿童文学作品中的老妇人形象

我国童话故事中或其他类型的儿童文学作品产量较少,曾有学者评价道“中国向来缺少为儿童的文学”,而在为数不多的童话故事中也存在着一些老妇人形象。中国童话故事中老妇人多是和蔼可亲的或者乐于帮助人的形象,这与欧洲童话故事中的老妇人形象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这些老妇人形象中当然也会存在着一小众并非善良的人物塑造,例如,《牛郎织女》中的王母娘娘,虽然不至于称之为坏人形象,但也或多或少的表现出一种缺少亲情的冷面形象。在整体上来讲,中国童话故事中的老妇人还是以善良的形象出现居多。

在中国儿童文学作品中,出现过一些男性形象,而这些男性多是负面形象的代表,包括《白蛇传》中的法海、《哪吒》中的李靖等。可以发现,在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多是善良的,负面的形象多为男性,就这一点来看与欧洲儿童文学作品中负面形象的安排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3对比之下的我国儿童文学作品的创新发展路径分析

中国传统童话故事多被传颂于民间,很少有人会专门从事儿童文学工作,但是,随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儿童文学领域逐渐受到重视,也出现了一批儿童文学作家。在此背景下,我国儿童文学创作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呈现出诸多儿童文学作品。在这些故事中也会时常出现老妇人形象,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老妇人的形象塑造多是以善良、和蔼可亲为主,例如,《小鲤鱼历险记》中的鲤鱼奶奶,是一个在鲤鱼湖中德高望重的长辈,这也是普遍中国儿童文学作品中老妇人形象的一个经典代表。中国传统童话故事中并没有出现女巫这个元素,直到现代文学创作中才逐渐吸收到欧中童话故事中的魔法与女巫等元素。在各个文化的融合发展之下,中国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也势必会更多的参考欧洲文学创作特点,而就老妇人形象而言,这种女巫所营造的神秘色彩确实会引起儿童的关注,这便是值得我国儿童文学作品创作与创新发展借鉴的经验。

4结论

文学作品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创作出来的,基于此,我国文学作品与欧洲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也便是文化形成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会在各国文化的逐步融合下被缩小,就儿童文学作品创作而言,可积极的借鉴欧洲童话故事的形象塑造或情节安排,实现我国儿童文学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项思琪,张白桦.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以张白桦的《格林童话》译本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02(06):121-123.

[2] 陆霞,杨武能.百年来围绕格林童话的论争――纪念格林童话2012年诞辰200周年[J].外国文学动态,2013,03(02):55-56.

儿童文学作品范文第5篇

一、小学教材和儿童文学之间的关系

18世纪的时候,已经有研究学者阐述了儿童文学和小学教育之间的关系,但是一直到目前为止,我国都还没有很好地将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进行良好的联系。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面对的教学对象都是儿童,所以二者的共同点都是要承担起丰富儿童精神世界,弘扬民族文化接力棒的作用。从这里可以看出,儿童文学中包含的价值,其本身和小学语文的价值是相近的。而儿童从对儿童文学进行欣赏,能够做一个初步的社会与人生的窥探,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小学生的阅历和理解能力都不够丰富,儿童文学正好有着语言质朴易懂、表达准确和童趣丰满的特点,这一连串的特点正好与小学阶段的儿童阅读特点相适应,因此选择儿童文学当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更有助于吸引这个阶段儿童的学习与理解。

二、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编选情况统计

1.低年级段选编情况苏教版低年级小学语文教材当中选择的儿童文学作品,包括了儿歌、儿童诗、童话、故事和散文。

2.中年级段选编情况中年级段的儿童文学作品选编基本包含了整个儿童文学的所有体裁类型,具体参见表1。3.高年级段选编情况高年级编选的儿童文学作品,加大了儿童小说的编选力度,总的类型有所缩减,具体参见表2。二、.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作品选编的不足1.幻想类作品幻想质感不足时代的进步是依靠想象力和创造力才得以实现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又和幻想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对学生开展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这项重担同样是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相比知识和想象力,无疑想象力更突出。这是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却是无限的,丰富的想象力能够推动人们朝前的步伐。但是对教材中的选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所选文的幻想力都不足,苏教版只有《九色鹿》和《航天飞机》这两篇超人体童话,而且这些超人体童话的幻想质感也不强,且大多有明显的教育性质。另外苏教版选编的童话中有11篇科学童话,有着明显的道德训诫性,而像《雪孩子》、《去年的树》等有丰富审美特性,同时又能激发学生想象与深思的作品却很少,选编质量还有待提高。2.戏剧文学不足儿童戏剧文学是一种专门创作给儿童观看的戏剧文本,但是在教材中的选编却很少,苏教版只选编了依照历史故事改编的《公仪休拒收礼物》和《负荆请罪》两篇。儿童戏剧不但能够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演出,而且儿童戏剧也是语文学习中的调节剂。儿童天性好动,且想象力丰富,在戏剧演出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文章中表现出的思想美与人物情感,能够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感受课文,并从中获取快乐与积累经验。

三、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作品选编的优势

1.符合学生儿童心理从低年级段到后来的高年级段,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儿童文学作品数量下降了将近40%,种类也有适应的缩减,这种规律和儿童的成长规律相适应,有助于学生过渡进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另外,苏教版教材中选编的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大多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例如低年级的教育要重视儿童化,要紧密贴合儿童用语,将儿童经验和想象世界之间的关系纳入选材考虑范围内,因此低年级的选文大部分是童话、寓言和故事;但是学生年龄增长至中高年级,在教材的选编上就要重视多元化的表现,适当地加入科普作品是不可缺的。苏教版的教材就很好地表现了这点内容,这和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也是相适应的。

2.选编教材多种多样从统计情况分析,选编的各种儿童文学作品,种类丰富多样,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儿童文学形式,主要的选编类型是儿童故事、儿童诗和童话,这种选编也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例如儿童诗内涵意境丰富,且更为精致,很受儿童的欢迎;童话故事中有奇妙的幻想,和儿童天马行空的思维特点相适应;儿童故事有多样丰富的故事情节,能够起到吸引儿童关注度的作用,不管是处于哪个时代的儿童,都不会失去爱听故事这一特性。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选编,是经过了编者深思熟虑的,从儿童文学的选择上可以很好地体现出编写者要提升儿童学习兴趣的目的。但是在编写过程中选材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未来还需要继续深研。相信不久之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必然会更加科学与实用。

儿童文学作品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结构转换 《柳林风声》 儿童文学

一、前言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儿童文学生动有趣、简单易懂、想象丰富、寓教于乐,对儿童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上述特点也决定了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特殊性,在儿童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选择尽量贴近儿童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的语言来传达原文的意思。近些年来,国内对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策略与语言层面上,对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结构转换则几乎没有研究。

《柳林风声》作为英国家喻户晓的儿童文学作品,自引进中国以来便得到了广大儿童与成人的好评。书中生动饱满的动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浓厚活泼的生活气息与俏皮易懂的口头语言,使得这本书成为研究儿童文学不可多得的作品。《柳林风声》的中文译本非常之多,其中杨静远先生的译著在翻译策略和语言组织上都处理得十分巧妙,对结构转换的处理更是独具特色。“结构转换是指在翻译中发生于同一语法层次上的语言结构的变化,涉及到源语与译语之间语法结构的变化。在结构转换范畴内存在多种形式,包括因语法要求而产生的词和短语的顺序调整,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之间的转换,物称主语句和人称主语句之间的转换,等等”(张小胜、殷丹,2013)。本文以《柳林风声》为例,从“增词、语序的调整、肯定与否定的转换、主动与被动的转换”这四个方面来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结构转换。

二、增词

“译文不能对原文的意思任意增加或减少,这是从事翻译必须遵守的一项基本要求,但这并不是说译文在文字上不能有任何增减,有时,为了确切、充分地表达原意,或为使译文生动、通顺,符合汉语习惯,往往需要在译文里做必要的文字上的增补或省略。”(张震久,袁宪军,2009)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儿童的认知理解能力有限,为了便于儿童对译文的理解,增词减词显得尤为重要。

(一)増译

(1)原文:But did I overhear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we” and “start” and “this afternoon”?

译文:“我好像听见你刚才说什么‘咱们’,什么‘启程’,什么‘今天下午’,是吗?”

(2)原文:Travel, change, interest, excitement!

译文:“到处旅行,变换环境,到处有乐趣,刺激!”

“口语表达是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另一关键因素。”例(1)中,由于英语语言本身的语言特点,原文由“and”将“we”“start”和“this afternoon”连接起来显得非常自然,口语化很明显,读之一气呵成,而在将这句话译为汉语的时候,再用一个“和”字将这三个词语连接,则显得有些不符合汉语口语表达习惯,小读者阅读时也会感到有些吃力。译者在原文的基础上加上“什么”进行限制,再用逗号隔开,在遣词造句方面达到了与原文一样的效果。在例(2)中,英语原文中用四个单词来传达作者的意思,这本身是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若在翻译的过程中直译为与之对应的四个汉语词语,则有悖于汉语表达习惯,读之会让人感觉词不达意,不知所云,而杨先生的译文则添加了一些补充成分,使得译文读之朗朗上口,让人一目了然。

(二)省略

(3)原文:Here today, up and off to somewhere else tomorrow!

译文:今天在这里,明天在那里!

(4)原文:The Return of Ulysses

译文:荣归故里

童趣在儿童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否将翻译过来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处理得生动有趣,充分吸引儿童的眼球也是翻译成败的关键性因素。示例(3)中,英语国家读者感觉“up”和“off”两个介词将作者的意思传达的十分精准,但若译者逐字逐词翻译,翻译过来的句子就会显得十分累赘。译者果断地采用省略译法,用对仗的两个分句来对应原文,也是为了契合儿童对韵律对仗的需求。例(4)中,英语国家的读者对“Ulysses”的故事简直是耳熟能详,而中国儿童则对“Ulysses”的故事比较陌生,若将原文以为 “尤利西斯的归来”会让小读者们困惑不解,而直接加注的话又不符合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原则,译者直接将其译为“荣归故里”则避免了这一典故可能引起的不解与困惑。

三、语序的调整

“英语的顺序是有关系的,顺序作为英语结构的一个特征,翻译中也发生了这方面的结构转换”(卡斯福特,12)。语序的调整使得译文的语言更加口语化,生活气息浓厚,主要体现在词、短语和从句语序的转换上。笔者发现,杨先生的译本中有大量语序调整的例子。

(5)原文:There were badgers here, I’ve been told, long before that same city ever came to be.

译文:听说,在那座城池出现很久很久以前,这儿就有獾。

(6)原文:Once he met a fox, who stopped, looked him up and down in a sarcastic sort of way, and said, “Hullo, washerwoman! Half a pair of socks and a pillow—cases short this week! Mind it doesn’t occur again!”

译文:有一回,他碰上一只狐狸,那狐狸停下来,讥讽地朝他上下打量了一番,说:“喂, 洗衣婆,这星期少了我一只袜子,一个枕套!下次留神别再犯!”

例(5)中,原文是宾语在前,紧接着是主语和谓语,状语在后,这是为了强调作为宾语的内容,而若译文也采用这样的结构,就会使文章语言变得不伦不类,从而失去了翻译的目的。例(6)中,原文用了很长的定语从句来修饰句子的宾语,若译文不改变语序进行直译,译过来的句子就会显得臃肿不堪,令人不能卒读,而杨先生在原文的基础上,将原句译成后置的并列分句,言简意赅,读来让人一目了然。

四、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转换

“在英语中否定形式的表达比汉语中更为常见。英语表达否定意义的范式比汉语丰富得多,由于汉、英两个民族在心理文化和思维模式上存在着差异,在表达方式上也不尽相同,这样,在英汉转换过程中,肯定和否定表达经常发生转换。”肯定与否定的转化不是绝对的,而是由具体语境及表达习惯来决定的。而儿童文学作品的特殊性要求这种转化必须贴近生活,符合口语表达的要求,这就为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增加了难度。

(7)原文:Fancy a washerwoman driving a car as well as that, the first time!

译文:想不到一个洗衣妇开车能开这么棒,从没见过!

(8)原文:But remember you are a widow woman, quite alone in the world, with a character to lose.

译文:不过要记住,你是一位寡妇,孤身一人在世上生活,可不能丢了名声呀。

例(7)中,译文将“the first time”翻译成“从没见过”,是典型的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转换。译文也有了这样的转换才更能契合作者的原意,也更符合中国人的口语习惯。若翻译成“第一次”则显得有些突兀,与前文衔接不自然。例(8)中,若将“with a character to lose”直接译为“一个将要失去的名声”,会使译文显得晦涩难懂,只有将肯定变为否定,才能表达出原文所要传达的意思。

五、主动与被动之间的转换

汉语与英语中都存在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可对于这两种语态的应用却十分不同。总体来说,英语里使用被动语态的频率高于汉语,这主要是因为这两种语言在句法角度和文体角度存在着诸多不同。在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过多被动句的使用会增加儿童阅读的困难,这就使得主动与被动之间的转换显得非常必要。

(9)原文:He generally had to be caught, if you wanted him badly, as he slipped quietly along a hedgerow of an early morning or a late morning。

译文:一般说,如果你急于见他,你就得在清晨或黄昏时趁他在树篱旁悄悄溜过时去等他。

(2)原文:At last daylight began to show itself confusedly through tangled growth overhanging the mouth of the passage.

译文:末了,透过悬在隧道出口处杂乱的草木,终于看到了零碎的天光。

例(9)中,原文是一个被动句,这在正式书面英语中非常常见,相比较之下,汉语中的被动句出现的比较少。因此,若将原文以被动句的形式翻译成汉语,译文会不符合汉语语言习惯,也会对小读者的理解造成困扰。例(10)中,原文中同样出现了被动句,而译文则将之译成主动句,语言流畅,语意清晰,读者读来会感觉文字如同行云流水一般,过度自然,毫不做作,让小读者在接受语言所传达的信息的同时,欣赏到语言的形式美。

六、结语

儿童文学作品翻译要与一般的文学作品翻译区别开来,知名儿童文学作品翻译家任溶溶认为儿童文学的翻译原则有三个:童趣、口语表达和创造。在儿童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应时刻注意,小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否获得与原文读者同样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任老师曾说过:“我是把原作者用外国话讲给小朋友听的话讲给我们的小朋友听,他用俏皮话,我也用俏皮话,他说得严肃,我也说得严肃,他用外文文字游戏逗小朋友,我尽量变成中文文字逗小朋友。因为是说给小孩子听,还要注意到小孩子的理解能力。”要做到这些,译者需特别注意翻译结构的转换,既要忠实于原文的行文风格,又要兼顾译入语的语言特点,增强小读者对故事情节与语言表述的兴趣。

杨先生的中文译本《柳林风声》是译作之中的佳作,译者对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结构转换更是处理得恰到好处。无论从语句、语段还有语篇上来讲,都十分契合汉语的语言习惯,并且生动传神地再现了原著的精华,透过纸背,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小动物展现在小读者面前,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确是中文译作中的楷模。

参考文献:

[1]Kenneth Graham.The wind in the willows[M].London: Wordsworth Editions.

[2]格雷厄姆.柳林风声[M].杨静远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3]杰里米·茫迪.翻译学导论[M].李德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卡斯福特.翻译和语言学理论[M].穆雷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

[5]王珊珊,任溶溶.儿童文学翻译思想研究[J].翻译研究,2008,(6).

[6]张小胜,殷丹.电影字幕翻译中的结构转换[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7]张震久,袁宪军.汉英互译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儿童文学作品范文第7篇

【关键词】儿童文学作品;危机;《童年正在发育》

一引言

近日读现在网络比较热的由儿童天才蒋方舟撰写的小说《童年正在发育》,看后联想到我国当前儿童文学作品的种种迹象,尤其是成人把儿童的成名个案商业化现象,从某一侧面揭露了当前儿童文学作品存在的问题。由于作者的年龄特殊,在网络上炒得人尽皆知。这本小说在内容方面主要是介绍两性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等,用调侃的语气、讽刺性的话语对主导性的价值观念全面大胆颠覆。为了调侃而调侃,展现的更多的是媚俗的世界,完全丧失了对现实世界的敬畏感,可以看出现在儿童的叛逆心理与压抑的扭曲。总体来说,这体现了两个重要的信息:1、这是一种成人化的同步现象,儿童在讽刺化的同时自己也在成人化。面对成人呼吁的要让儿童儿童化,远离成人世界的污染,保持自己的纯真,班马却提出了“反儿童儿童化”的论断,反对成人把自己所认为的儿童应该的样子强加给儿童,其实儿童渴望改变自身的发展状况,而这种变化本身也是儿童化的一种形式。

二 当代儿童文学作品的危机

儿童的成长关涉人类的前途命运,整个社会应该重视对于儿童的精神关怀,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 我国儿童文学读物目前存在的问题

1、华而不实。我们如果仔细翻阅一下儿童读物就不难发现,大多华而不实:几十元一本的书, 不是薄薄一本,就是字体巨大、留白过多,还有的依靠大幅的插图拼凑内容。价格贵得离谱, 内容和设计上却粗糙。由于儿童读物人工成本十分低,只要在古典诗词里抄一点,在中外童话里找一些,七拼八凑一本书就出来了,这也是现在儿童图书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很多是因为送礼需要,给孩子的礼物,所以只买那些包装精美的礼品书,收礼的人也只是将之束之高阁,来作为摆设点缀家居。

2、缺乏创新,重复出书。儿童读物随处可见, 表面上看起来丰富了, 实际上家长、孩子只是不断地发现同一内容的不同版本罢了。这些相互复制的图书,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克隆”现象, 在童话、作文、古典诗词等少儿图书方面显得十分突出。各种童话书, 有些虽然书名和出版社不同, 包装也各有各的特色, 但内容却大同小异。让人感到纷乱无序, 同时也造成信息的模糊, 浪费严重。

3、盲目引进。少儿读物引进多, 输出少, 引进的外版图书成了中国少儿图书市场里的畅销货。如今走进任何一家书店, 撞入眼帘的儿童读物很多是国外引进图书, 它们已成为书市“新贵”。对于引进优秀儿童文学读物的重要性, 相信很多人都能说出诸多益处来,但引进版儿童书正在不断抢夺本土儿童读物的读者和市场, 时下的中小学生对哈利・波特津津乐道, 却不知道“开天地”、“女娲补天”这样的中国神话故事, 这是可悲的。这种对少儿一代的“文化渗透”或“文化侵略”, 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觉。新时代的少年儿童, 急切需要富于优秀的民族文化气息和喜闻乐见的本土少儿读物。

4、科普原创书匮乏。儿童科普读物承载着科教兴国的使命。不少小读者反映, 不是他们不爱读“科技科普读物”, 而是书店中很难找到能引起阅读兴趣的科技新读物。孩子们心目中的少儿科技书仍旧还是50 年代、60年代的《十万个为什么》《动脑筋爷爷》等。

5、忽视弱势群体儿童。由于我国儿童人口数量巨大, 在将近3 亿的儿童人口中,城市儿童数量仅占8000 万左右, 绝大多数还是农村儿童。城市与乡村版读物比例失调, 使农村少儿读物奇缺。儿童对图书的人均占有量较低, 远未达到理想的目标。我国儿童读物主要分布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大、中城市, 占儿童总数的84% 的农村儿童较少有机会享有这些资源,也由于农村儿童经济条件远远无法适应上述那些昂贵的儿童书。这无形之中又加剧了城乡儿童的差距。

6、原创作者队伍老化。这里主要是指观念老化和创作的作品老化。目前中国文坛主流的作家大都是些老作家还是停留在很多年以前的固有观念水平,没能跟上这个多变的时代,而后起新秀们也要在这些所谓的老作家带领下战战兢兢,没能与广大的儿童读者互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最大、观念最新的应该是最富活力的儿童,事实上,网络文学的出现,也是电子民间文学的诞生,给了我们作家零距离接触读者的机会,但我们的文学文本的作家往往瞧不起网络文学,不与为谋,也使自己失去了一个了解读者的窗口。

(二)在现实社会中,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以及出版受多方因素的制约

1、出版社自负盈亏,效益承包制,使编辑们只是从经济指标出发出版社都是自负盈亏,责任到人,很多编辑为了生存只能从商业视角着手,是刊物迎合广大市民的兴趣,而不是真正的为了儿童的发展,也不是为了儿童文学的发展。这就使儿童文学过多的掺杂进商业的东西,而忽略了本质的东西。儿童文学作品没有受到广大家长的普遍重视,一些有研究意义的文章,书籍几乎无人问津,导致很多刊物没有经济来源,被迫停刊。即使有的刊物能有人投稿,勉强办下去,也因为发行量不够,陷入经济危机,无法继续出版。

2、儿童文学地位下降,儿童作家身价降低,很多作家为了生计发财致富,纷纷下海经商。与其他学科相比,尤其是,儿童文学显得非常薄弱,使本身就很少的一部分从事儿童写作的作家更是势单力薄,收入更是少得可怜。无奈之下,只能另谋他路。

3、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加剧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文学作品被其他娱乐性的东西替代。如带孩子外出旅游,请家教辅导文化科目等等,儿童单独进行儿童作品阅读的时间很少很少,这也是儿童读者逐渐变少的原因之一。

4、经济的发展与儿童文学的发展成反比,虽然表面热闹,实质创作萎缩。在新的传播媒介、传播方式面前儿童文学缺乏竞争力。电视、电影和网络分散了儿童的经历,孩子崇尚发达国家的文化和文明,如好莱坞的大片,给儿童耳目一新的感觉,《超人》、《蜘蛛侠》、《蝙蝠侠》等电影无疑为儿童自我精神世界的实现创造好了最佳园地。儿童这一活跃的文化消费群体便把视线投向国外的作品,中国本土的文化不被重视,原创儿童文学无疑也要承受当代消费者无情的冷眼和排挤。

三结语

把健康的精神食粮送给孩子是每个出版工作者的责任和追求,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愿望。通过阅读儿童文学可以获得知识与讯息, 可以启发想象力及创造力, 可以了解外在世界, 建立对各种事物的积极态度。益处随处可见,为孩子们多出一些有益有趣的各类文学读物, 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完善合理的阅读“营养结构”是现如今儿童文学作品界的重中之重。让孩子爱上阅读, 首先要从我们的儿童文学读物开始。

【参考文献】

[1]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04-2005年

[2]中国出版年签,2004-2006

[3].cn.新华网,2007.2

[4]王泉根.中国儿童文学现象研究[M].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

[5]诺斯特林格.儿童文学与现实[A ].长满书的大树[C].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3

[6]黄云生.儿童文学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5] 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 浦漫汀.儿童文学教程[ 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

[7] 蒋风.儿童文学概论[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

[8] 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儿童文学作品范文第8篇

【关键词】童话翻译 曹文轩作品 读者意识

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于2016年4月4日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接着在2017年3月31日获得2016-2017“影响世界华人大奖”。国际安徒生奖(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ward)被誉为“儿童文学的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儿童文学领域的最高荣誉。曹文轩也成为国际安徒生奖历史上第一位中国作家。

童话作品翻译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童话故事在各国间的有效传播,也会影响异国读者的成长与发展。曹文轩的儿童文学作品植根于60年代中国农村的黄土地,塑造了一个温馨美好的田园世界,给当代儿童带来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浪漫阅读体验。为了扩大曹文轩作品的国际影响力,曹文轩儿童文学艺术中心积极联系海外优秀译者,对曹文轩优秀作品进行翻译。这其中就有来自英国大英博物馆工作的汉学家汪海古士(Helen Wang)。汪海岚是一名大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近年来开始从事儿童文学翻译工作,是曹文轩长篇小说《青铜葵花》及四部短篇小说《白马雪儿》《凤歌儿》《灰娃的高地》《火桂花》英文版的译者。优秀的译本是推动作品被广泛接受的基础,汪海岚的译作不仅保持了曹文轩语言魅力,还成功将他忧郁悲悯的人文关怀体现出来,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外译研究和外译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对于中国儿童文学乃至畅销文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具有启示意义。

一、读者意识

读者意识最初是来源于写作领域,根据《写作词典》中的定义,读者意识是指“写作者从接受者的角度考虑和调整写作内容、形式的主体意识。读者意识的核心在于写作主体不仅意识到读者是写作行为及其成果的接受者、判断者,而且明确读者作为接受主体”。写作是这样,翻译更是如此。翻译中的读者意识是指译者从接受者 (包括一般意义上的读者和听者)的角度来处理翻译材料的内容和形式的主体意识。读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趣味素养不同,因而他们的接受能力、欣赏水平、审美趣味也不尽相同。译者的读者意识越强,越利于译文为读者接受。

童话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翻译,要求译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读者意识并将读者意识贯穿翻译过程的始终,设身处地的站在儿童读者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只有这样翻译作品才能被儿童所接受。

二、曹文轩英译作品中的读者意识

童话创作者的读者意识在于“童话与儿童永远互为相互依存的,作为创作者,在他创作伊始心目中就有了想象中的读者接受模式,这种潜意识中的预设接受贯穿于他的整个创作过程。”曹文轩形容自己的童话读者不分年纪长幼,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那些困苦的儿童的生活,而非单纯塑造快乐至上、天马行空的儿童世界。汪海岚的翻译中则保留了其中的儿童视角,用诗性的美学效果带给不同读者审美趣味。在童话翻译中实现良好的读者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读者意识的前提――译者需具备一颗童心。童话故事内容简洁易懂、有趣新鲜,小读者在阅读后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另一方面童话语言符合儿童读者的语言能力,阅读童话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译者想让读者引起共鸣必须带着一颗童心去体会原作,在准确传达原文意思之外,将原作的“童趣”译出来,保证了译文的可读性与趣味性。

例:时间一到,无数双小手抱住了桂花树,一个个倾伏着身子,高高地撅着屁股,随着雀芹爸爸的一声“e”,一起用力摇动,只见花枝乱颤,那桂花如稠密的雨珠纷纷飘落下来,直落得树下的孩子一头一身,一个个成了金黄色,抖一抖身子,花又落到席子上。 When the time came, their little hands would grab hold of the tree, and their little bodies would lean forward, pushing their little bottoms up in the air. When Queqin‘s father said, “Shake”, the children would all shake the tree at the same time. The flowering branches would become a rustling blur, and showers of tiny flowers would rain down, covering the children from head to toe. Then those little gold figures would have a good shake and the flowers would fall to the mats.

《火桂花》原文中“抱”“倾伏”“撅”“摇”“抖”一系列动词体现了孩子们见到桂花树欣喜的状态,译者则是用grab hold, lean forward, push up, shake等极富感染力的动词和词组向读者勾勒出一幅独特的画面。

2.实现读者意识的保障。

(1)熟练掌握译语的表达习惯。童话的读者同翻译作品的受众都是儿童,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语言表达习惯,比如多使用叠词、象声词、感叹词以及儿化音等;从语言风格上来讲,童话要求使用简洁明快、活泼准确、浅显易懂、朴素的语言等,除此之外,句子应简练清晰,避免长难句和翻译腔保留特定的语言特色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例:一去二三里,先生去买米。烟村四五家,先生米到家。亭台六七座,先生米下锅。八九十支花,先生铲锅巴。

One, two, three, off to market―A man goes to buy rice. Four, five chimneys smoking?―He brings the rice home. Seven, eight bowls on the table―His rice goes in the boiler. Nine, ten sprays of flowers―He scrapes out the last spoonful.

《凤歌儿》原文中提到了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小诗,句子口语化。译文中goes, bowls等词体现了音韵美,译句短小且符合儿童认知水平与语言习惯。

(2)熟悉译语与原语的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由于社会背景、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方式具有差异性。在翻译时,译者要全方位顾及译语读者与原语读者的文化差异,避免造成翻译的失误。

例:中国的天空,北方,冬季,有几朵悲惨的云无声地飘过,发白的太阳照着他们,照着他们的对视,他们的目光相遇了,就如同两只来自不同羊群的羊,停了停,便走开了,但不一会儿又走到了一起,但依旧陌生,一眼望不到边的陌生。

In that Chinese sky-that northern winter sky-sad clouds drifted silently by, casting the white light of the sun on the two boys, who faced each other, looking at each other, like two sheep from different flocks. They might stop, move away, then come together again, but they would always be strangers.

《白R雪儿》中译者保留了中国文化的意象,孩子同日本兵的眼神里交流意境悲凉,渲染出战争地点空旷孤独的意境,唤起译语读者的情感共鸣。

(3)照顾译文读者的感受。童话翻译可以让儿童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在翻译过程中,如果遇到不利于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内容要顾及到儿童读者的感受,译者要时刻照顾儿童的心理感受。

例:终于有个孩子从坟头捡起一块刚才灰娃砍来的碎砖,并立即砍向了灰娃的头。灰娃“扑通”栽倒在坟上。

所有的孩子都吓得面如土色。

只见灰娃抓着木棒,又慢慢地爬了起来:他的额头上,一缕头发被鲜血粘住,紧紧地贴着,两三道长短不一的细细血流,正缓缓地向下流淌着。他的眼珠子似乎是红的。

Then a child picked up a piece of broken brick that Huiwa had hurled at the top of the mound. He threw it at Huiwa, and Huiwa thudded to the ground.

The children were shocked. Their faces turned turned grey.

They saw Huiwa gripping his stick. He was climbing slowly towards them. A clump of bloodied hair was stuck to his forehead. Two or three lines of blood were trickling down his face. His eyes looked red.

《灰娃的高地》中一些血腥暴力内容,对儿童成长有不利影响的地方可采取灵活翻译的方法。

简言之,读者意识可以分为三层:“读者是谁,读者有何需求以及读者需求如何满足。”儿童容易接受简单、有趣而新奇的事物,讨厌枯燥抽象、晦涩复杂的事物。童话译者明白目标读者的需求后,方能译出符合儿童的口味的作品,得到读者的认可。

三、结语

中国与海外文学上的交流存在着巨大的逆差,这不仅与文化势能有关,也常常因为缺乏优秀的译者、翻译和出版渠道。文学作品是海外认识中国的一面最直观的镜子,在构建大国形象所制定的一系列文化输出政策中文学作品应占有重要地位。我们本土翻译者和出版机构为当代文学走向海外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童话作品作为特殊的文学形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童话翻译作品获得认可也能够提升我国的文学影响力。从根本上说,由于翻译的交际过程中中终端接收者是读者,读者意识必须贯穿这一过程的始终。译者的读者意识强,能充分考虑译语读者的审美习惯及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翻译作品就会被儿童接受喜爱,反之亦然。事实表明,好的译者应该可以游刃于源语作者与译语读者之间,面面俱到,不会顾此失彼。儿童读者能够受到译作启发,获得美的感受并能受到教化,童话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1]齐大卫.写作词典[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2.

[2]曹文轩.中英双语作品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9.

[3]马红军.谈译者的读者意识[J].山东外语教学,1999(4):43-46.

[4]牛蕊.读者意识与童话翻译[J].安徽文学,2011(5):267-268.

[5]张成智.童话翻译与译者的读者意识[J].集美大学学报,2007 (3):66-69.

儿童文学作品范文第9篇

关键词:华裔离散文学 东西方文化拼合 余兆昌儿童文学作品

“离散文学”是指作者用旅居国语言创作的,描写在该国居住、生活的经历与体验的文学作品,具有跨国家、民族、文化、身份、语言的特征。在离散文学中,文化拼合现象是多元文化语境下非母语文学作品创作的一种文化现实,是母语文化与主流文化相互交融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

华裔离散文学当今已成为国内外文学研究的热门课题,为研究者提供了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考察身份认同、混杂、跨界、流亡离散等研究方向。在众多华裔离散文学作家中,曾获加拿大最高文学奖——“总督文学奖”等多种奖项的第三代华裔作家余兆昌,深受母语文化与主流文化双重民族属性的影响。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和解析余兆昌儿童文学作品中中西方文化拼合现象。

一、中、西方家庭伦理观的拼合

移居到国外的中国人,在当地所构建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男性为中心、具有严格等级界限传统氏族——家族社会结构,崇尚的是德性文化,而西方社会追求的是以个人或党派利益为基础的国家体制结构所导致的征服性文化,这是中、西文化基因的最大差别所在。

“男权至上”是余兆昌笔下加拿大华裔男人们处理家庭事务的“天条”。因此,作为“家长”的他们的所作所为在西方人看来显得十分的“不可理喻”,如《三叔的诅咒》中“三叔”对女性的歧视愚昧至极,居然打算把家里的所有的女性赶回中国,而“父亲”则把女儿当佣人使唤;《来自金山的传说·禁果》里农场主冯先生无情地扼杀了女儿和农场白人工人约翰逊的真挚爱情;《儿子与女儿》中暴发商人梅先生偷偷地回到中国,目的居然是狠心地用亲生的双胞胎女儿换来别人的双胞胎儿子,以“子承父业”;《草原的夜晚,1939》里的戈顿屈从母亲压力,宁可牺牲事业也要回国生儿子等等。

“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奉行了几千年的伦理信条。在《金山的传说:华人在新世界的故事·火车的精神》中,朱为了让父亲的“亡灵”得以安息,一丝不苟地按照“鬼魂”父亲的要求,把父亲和他的同伴“以筷子为骨,稻草席为肉,裹起来捆紧后放在山顶鹰巢之上,覆之以土,浇之以茶”。余兆昌借这个故事生动地向西方世界宣示了“子从父命”的中国孝道传统。《幽灵火车》里的单臂女孩儿春怡,不远万里来到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寻找已经身亡的父亲,在梦中受父亲“鬼魂”之托,克服重重困难画出了无数华人苦力用生命修建的铁路和他们来不及享用的火车,以中国式传统礼节祭拜先父和其他丧生华工的在天之灵,并成功地把这些魂灵送回了中国老家,让他们魂归故里。《玉项圈》中的燕颐则为了拯救父亲,把其生命中有着极其重要地位的玉项圈抛向了海里。在这两个故事里,余兆昌刻画了两位极孝顺的中国女性形象,可谓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而在西方,上帝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为了上帝可以牺牲一切,《圣经》中就记载有,亚伯拉罕打算把他唯一的儿子以撒作为燔祭献给上帝。中西文化的不同和拼合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西方文化强调而中国文化则强调世俗的伦理道德。

生活在重男轻女、男权至上家庭伦理中的中国女性更是余兆昌笔下的一大亮点。他们中有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帮助和影响下走出了中国式家庭、甚至中国式社区,成功融入加拿大主流社会,逐渐成长起来的华人女性,如《教我飞翔,空中战士》中的第三代华人移民女孩莎伦、《三叔的诅咒》中的女英雄莉莉安、《草原寡妇》中意志坚定的金美·余等;也有用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和男人一样能干的女性:《玫瑰,在新雪上歌唱》中的美琳、《儿子与女儿》中险些被父亲抛弃的双胞胎女儿等;还有以孩子丈夫为中心、望子成龙的女性,如《谁放的火?》中参孙的母亲、《竹子》里的明等;以及为亲朋好友两肋插刀的侠义女子,如《舒丽和塔玛拉》的舒丽、《今夏之事》的孪生姐姐等等。余兆昌笔下的这些女性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点:一方面,由于受家庭熏陶,她们身上有着诸如勤俭、诚实、尊敬长辈、富有责任心、勤奋、无私奉贤等中国式传统“良家妇女”的典型特征;另一方面,又由于周围环境的影响,或多或少接受了加拿大文化的洗礼,逐渐摆脱了“男尊女卑”思想束缚,自信、独立、勇于探索、个人英雄主义等西方观念也逐渐渗入他们的意识中。

可见,中国封闭的家庭模式及由此产生的传统观念和加拿大自由、平等的家庭伦理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的相互交融,促成了加拿大华人艰难却又顽强地成长,他们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摒弃着其中的不合理、荒谬成分,并逐渐融入到较为开明的加拿大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中。

二、加拿大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民间传说、地方习俗、文化符号

中国民间传说中的“鬼”是人死后留下的魂魄,“Ghost”的英文意思是“幽灵”,两者之间有相似的文化内涵,也有本质的区别。在中国文化中,“鬼”大多是负面的、不好的,而西方人心目中的“幽灵、精怪”则不完全是恶意的。余兆昌的作品中,“鬼”是至关重要的角色。在《金山的传说:华人在新世界的故事·火车的精神》和《幽灵火车》中,“鬼”是父亲的亡魂;《亡者的金子及其他故事·深掘》中,“鬼”是借人身体以存放自己灵魂和记忆的逝者。“鬼”在《城邦里的男孩》中则化身为友善的精灵,在《金山的传说:华人在新世界的故事·信使陈和夜河》中又化身为水中忏悔的精怪。这些“鬼”或“幽灵、精怪”都不是吓人害人的妖魔鬼怪,而暗喻在白人社会中被剥夺了话语权的华人魂魄,他们因为“冤魂无处安身”,只能借助这种方式,“穿越时空”,从“前世”游荡到“今生”,向自己的亲人或同胞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和冤屈,希望在亲人或同胞的帮助下获得“灵魂”的安宁。所以,余兆昌作品中的 “鬼”或“幽灵、精怪”均是东西方文化拼合的产物。

在余兆昌儿童文学作品中,运用了大量具有中国文化寓意的特殊符号。如:(1)蛇。在中国民间,蛇是智慧、灵性、报恩、幸运、长寿、吉祥、超能力的象征。《金山的传说:华人在新世界的故事·火车的精神》中,当朱发现他用以下山的绳子变成了一条巨蛇爬上了埋葬父亲及其同伴的山崖时,顿觉有了蛇的保护,从此可以不再担心。这里的蛇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2)玉。在中国人的心中,玉乃吉祥之物,代表着吉祥、如意、财富、华贵,是辟邪、保平安的圣物,具有灵性。《玉项圈》中的燕颐把玉项圈抛向海里,拯救了父亲,这里的玉项圈显然就是保父亲平安的圣物;而在《玉坠》中燕伊的玉坠失而复得,实际上喻意着幸福的失而复得。(3)生姜。生姜本俱“令人温暖”的功能,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姜的俗语,如“冬吃萝卜夏吃姜”、“家备生姜,小病不慌”、“饭不香,吃生姜”,由此可见“生姜”在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金山的传说:华人在新世界的故事·为心而生的生姜》中,美丽的华人姑娘烨娜把生姜作为“定情物”送给了远行的情郎,自此以后,小伙子始终把它放在心口,孤独时用泪水浸泡它,碰到困难时用它来鼓励自己,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块生姜也成了他们最好的朋友。在这个故事中,生姜因为有了烨娜的情和小伙子的爱,具有了永恒的神奇力量。这块“为心而生”的生姜具有强大的感人力量和文化情愫。余兆昌作品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中国文化元素符号,如粤剧、竹子等,由于篇幅的限制,不作一一介绍。

余兆昌用西方人的文字,借西方人喜闻乐见的“梦幻、穿越”等写作套路,把中国的民间传说、地方习俗、文化符号融入其的作品中,有助于西方人理解、包容,继而接纳他们眼中“愚昧、迷信、粗鲁、不可理解”的中国人及其文化。

三、中国儒家、道家思想与加拿大国情、社会及自然环境的拼合

余兆昌的作品在努力诠释比较开放的加拿大主流社会与价值观及被移植到加拿大的中国传统的新型复杂人际关系的同时,也在尽可能地传播和弘扬儒家中庸、中和、和谐学说及派生出来的以和为主、以和为贵的文化理念。他大多数作品都有着皆大欢喜的结局,故事里的主人公无论遇到多少困难,最后都能如愿以偿。如《教我飞翔,空中战士》、《三叔的诅咒》、《玫瑰在雪地上歌唱:一个美丽的传说》、《幽灵火车》、《城邦里的男孩》、《玉坠》、《献给父亲的歌》等均是如此。这一创作思路带给人们希冀和安慰,非常契合儿童的心理需求,同时也与加拿大主流文学作品往往以悲剧结尾的写作模式形成了强烈对照,在倡导多元文化的加拿大社会,深得人们的赞赏和欢迎。

余兆昌实际考量了儒家的孝、家庭的和、民族的睦与宗族信仰等因素在加拿大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实践,提倡以忍让、宽恕和互相了解、和而不同的原则,维系和保持各自的文化特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鞭挞、批判落后、腐朽的传统道德思想。如余兆昌在其《斯特拉福克纳足球明星》、《教我飞翔,空中战士》、《谁放的火》等作品中倡导的勤奋文明、艰苦奋斗、与人为善、追求完美的儒家思想,在西方主流社会也得到普遍的认可。而对儒家传统文化中重视男孩以延续家族姓氏和荣誉、兴旺家族等传统道德思想进行了无情的鞭挞、讽刺和批判,如《儿子与女儿》、《玫瑰,在新雪上歌唱》、《草原的夜晚,1939》、《草原寡妇》、《三叔的诅咒》等。

道家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主张技法完善来自于实践,性别不是决定性因素。余兆昌笔下的女性人物的成功都体现了这一思想。《斯特拉福克纳足球明星》里,莎伦和克丽丝通过洒满泪水和汗水的训练获得了高超的足球技能,能够踢得像男孩一样甚至比男孩更好;《玫瑰,在新雪上歌唱》里,美琳的厨艺有着浓重道家神秘色彩,似乎这是她与生俱来的自然本能。此外,余兆昌还在其作品中大量运用道家思想、信条和实际技能如气功等,加强了其作品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三叔的诅咒》把道教实践和教育技巧发展到了高潮,用简单但让人信服的方式传授看似玄妙的技能、技巧。而在《教我飞翔》、《飞走》、《学习飞翔》等作品中,对“飞”的创造性使用,可谓达到了道家精神境界的极致,体现了庄子《逍遥游》中“鲲鹏展翅九万里”翱翔的原型。当然,余兆昌在其作品中对道家理念大加赞赏,除了其华人的文化背景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加拿大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为道家思想和实践提供了充裕的空间。

正是借助孩子般天真无邪的人生态度,立足独特的视角,注重传统与现代、母国与旅居国的国情、社会及自然环境的文化异同,余兆昌成功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和精髓与加拿大主流文化融合在一起,为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积极贡献。

项目名称: 本文系 2011年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美华裔离散文学中的中西方文化拼合研究”阶段性成果 (课题编号11wx16)

参考文献

[1] 陆薇.全球化语境中的跨界的华裔美国文学[J].思想文综,2005(9).

[2] 万桂莲.离散文学中的中西文化拼合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1(10):96-98.

[3] 辜正坤.中西文化拼合互补论[A]//北大清华名师讲演录[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Paul Yee.Tales from Gold Mountain:Stories of the Chinese in the New World[M].Vancouver:Groundwood Books,1989.

[5] 萧元恺.余兆昌:用英语将华人大写[N].环球华报,2011-02-11.

[6] 陈中明,魏莉.重新审视个人、社会与价值观:余兆昌笔下加籍华人女性身份的文学与跨文化研究[Z].首届加拿大华裔/华文文学论文奖获奖论文(一等奖).

[7] Nestor Garcia Canclini.The State of War and the State of Hybridization!,Paul Gilroy Lawrence Gross-berg and Angela McRobbie,eds.,Without Guarraraees——In Honour of Stuart Hall.London:Verso,2000.

[8] 章文君.论加拿大华裔作家余兆昌的儿童文学创作[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6-51.

儿童文学作品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亲情;友情;爱情。

罗尔德·达尔是英国当代著名的儿童文学家。英国《泰晤士报》在2000年的“世界图书日”期间举行过一次“我最喜欢的作家”的投票活动,获得票数最多的作家就是罗尔德·达尔,他的票数甚至超过了魔法妈妈罗琳[1]。国内的明天出版社在2009年出版了达尔作品的中文版,共计十二本,总称《罗尔德·达尔作品典藏》。这套书以想象的奇特而备受读者欢迎。读完此书后,真正让读者回味无穷的还是弥漫在作品中的那种浓浓的爱意。

达尔作品中这种“爱”具体体现为亲情之爱,即祖辈之宠与父母之爱,“一种完美的爱—一种发生在一个小孩和一个特别的、充满活力的成年人之间的爱”[2]。其次就是友谊之爱,即师生之情与朋友之谊。再就是男女之爱,即爱情。本文主要分析达尔作品这种爱的主题的具体表现,并探究这种爱的主题的形成原因。

一、祖辈之宠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格外地疼爱自己的孙辈,甚至是宠爱或者溺爱他们,这是人之常情。达尔的《女巫》与《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中就体现出这种深厚的、无条件的、带有宠爱特点的祖孙之爱。

在《女巫》中,小男孩的父母因车祸去世,成了孤儿,于是他便与姥姥一起生活。姥姥无微不至地照顾小男孩,让小男孩过得很开心。可厄运再一次降临,小男孩被女巫变成了一只老鼠。不论是作为人还是老鼠,小男孩都能从姥姥那里得到一种非同寻常的、不加条件的爱。正是因为姥姥的爱,使小男孩并不介意一直做一只小老鼠,他说:“只要有人爱你,你就不会在乎自己是什么,或者自己是什么样子。”[3]在姥姥的帮助下,变成老鼠的小男孩消灭了酒店的所有女巫,而且还乘胜追击,一举端掉了女巫的老窝。因为爱和勇气,因为姥姥的鼓励和帮助,他最终成为消灭女巫、拯救全世界孩子的英雄!

《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中查理家非常穷,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已年过九十,老得没有力气,瘦得皮包骨头,但是他们无一例外都疼爱着自己的孙子小查理。放学时,只要一听到门响,布满皱纹的脸上便露出快活的微笑。听到查理的声音,他们四个人会一下子全都坐起来,好像奇迹般地又变得十分年轻。每天晚上,约瑟夫爷爷都给查理讲故事,爷爷讲得有声有色,小查理听得津津有味。在生日那天,一年才买一块巧克力的查理没得到巧克力金券,这时爷爷倾其所有偷偷地拿出自己的全部私房钱,给查理再买一块。爷爷知道自己的冒险也许不会成功,但爷爷还是这样做了,爷爷想,至少爱吃巧克力的查理又会得到一块巧克力。最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查理幸运地得到了最后一张金券,爷爷为此高兴得一下子从床上跳了下来。当决定由谁陪小查理一起领取金券时,兴高采烈的爷爷大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气概。在爷爷的陪同下,奇迹又开始产生,小查理最终幸运地成为巧克工厂的继承者。

无论是抽着雪茄、挥着拐杖、充满战斗激情和勇气的姥姥,还是清瘦如竿、精神抖擞、意气风发的鹤发爷爷,无一例外都格外宠爱他们的孙子,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达尔的外公和外婆就对达尔疼爱有加。在达尔的自传《好小子——童年的故事》中,达尔讲述他从四岁到十七岁(十八岁去非洲),每年都要不远千里去挪威的外婆家,一提起外婆家,他就高兴得发抖。外公和外婆一见到他便露出慈祥的微笑,接着便是丰盛的家庭宴会。“在我们到达的那天下午,所有的小孩子包括只有一岁的那个最小的,都围坐在餐厅一张椭圆形的大餐桌旁边,和外公外婆一起参加一年一度的庆祝宴会”[4]。外婆家这种快乐的童年经历成为达尔文学创作中爱的源泉!

二、父母之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养育之恩是难以报答的。在达尔作品中,父母形象大多都是富有责任感并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的正面形象。

达尔在两部自叙传作品—《好小子—童年的故事》和《独闯天下》中,详细地描述了母亲对自己的关爱,不管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好小子—童年的故事》写当他七岁时,有一次,因为淘气捉弄了普拉切特太太而受到校长的杖打,妈妈发现后直接去找校长说“我出生的地方是不这样打孩子的” [5],甚至因此而让小达尔转学。在《独闯天下》中,当达尔放弃读大学的机会,选择去非洲工作、历险时,达尔的母亲是不愿意的,因为达尔是她唯一的儿子,但她故作高兴地叫道:“这是个大喜讯!这正是你想去的地方,对吗?”[6] 因为达尔的母亲知道儿子很乐意去,为了避免给儿子带来心理负担,她强忍悲伤,故作高兴并大力支持。母爱是伟大的,可以说这部作品是达尔献给母亲的赞美诗。达尔的母亲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作品中,都是达尔一生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中查理的爸爸一个人努力地工作,养活一家七口,自己不吃或少吃一口,目的是让小查理多吃一点,再穷也要在生日那天给小查理买一块他最爱吃的巧克力。《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中农场主们决意要把狐狸一家从洞里面挖出来时,机智勇敢的狐狸爸爸在责任心与爱心的驱使下,绞尽脑汁地想办法保护与解救他的孩子与妻子,使一家人一次又一次在绝境中逃生,甚至恩泽他人。狐狸爸爸对家人的爱和责任心,以及由此激发的智慧和力量,使读者不由得向天底下这样的父母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世界冠军丹尼》中塑造了一位理想中的父亲形象,丹尼的父亲每天晚上都给他讲故事,闲暇时教他学开车,跟他一起放风筝,做热气球,最后,在父亲的帮助之下,丹尼一次就捕获了两百只野鸡,成为捕猎的“世界冠军”。

如果说达尔在作品中歌颂母爱,是因为达尔的妈妈一生都爱着达尔的话,那么达尔在作品乐衷于塑造非常富有责任感与爱心的父亲形象,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达尔的父亲是早逝的。在他的成长岁月中,父爱是缺席的。父亲并没有对他产生榜样的影响,可正是父亲的早逝使他对父爱非常渴望,才在作品中塑造这些理想的父亲形象。达尔用想象在作品中描写理想的父亲来弥补现实生活中失去父爱的缺憾。当一个人,因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而感到不适时,就会企图用种种方法来弥补这些缺陷,以减轻其不适之感,这种心理作用被称为补偿作用[7]。达尔之所以在作品中塑造道德高尚和责任心强的父亲形象,其实是在这些角色身上寄托了缺少父爱的自己对于父爱的美好想象。达尔深刻地体会到失去父爱的悲哀,所以他不仅在作品中刻画理想的父亲,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他也努力扮演一位理想的父亲,让自己的孩子加倍地得到父爱来弥补自己失去父爱之痛。

三、师生之情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人师是神圣而光荣的。人们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赞美他们。达尔在他的作品中也描写了几位特别值得纪念的师者形象。如《玛蒂尔达》中,女孩玛蒂尔达一开始就特别幸运地遇到了费尔普斯太太,后者默默地支持玛蒂尔达在图书馆看书,而且还亲自指导并借给玛蒂尔达大量的世界名著看。如果说费尔普斯太太还只是图书管理员,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师者的话,那么当玛蒂尔达上小学时遇到的亨尼小姐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师者形象。亨尼小姐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关心她,为了让玛蒂尔达接受与她天才相应的教育,亨尼小姐不惜冒险去找那位一提起来就让自己心有余悸的校长,继而去找玛蒂尔达的父母,一切努力都失败后,亨尼小姐就开始自己单独教她。当残忍专制的校长要来亨尼小姐的班上检查时,亨尼小姐仔细周全地叮嘱她的学生,一定要小心,以免招来校长的惩罚。当喜怒无常的校长还是找碴体罚孩子时,亨尼小姐挺身而出,为学生求情。她关心爱护她的每一个学生。在这所壁垒森严的学校中,正是因为有了亨尼小姐,学生们才有那些难忘的快乐与学习上的进步。在这所专制的学校中,亨尼小姐为这些弱小无助的孩子拨开那沉重的阴霾的一角,使其透进些灿烂的阳光,让孩子见到一片蔚蓝的天空!

《世界冠军丹尼》中,伯德塞小姐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经验,深受学生欢迎。比如她实施奖励制度,她总是放一袋茴香籽球在抽屉里,不管谁功课做得好,她就奖他一粒茴香籽球,甚至当场让学生吃,要求只有一个,不要发出声音。这种大胆的创新教学法,让小朋友深受其益。“伯德塞小姐教幼儿班那些五六岁的孩子,她可真是个好人”[8]。考拉多先生教七八岁的小孩子,“他也是个大好人”[9]。校长斯诺迪先生,给最高年级的学生上课,他总是和颜悦色地对待任何一个学生,以至于学生们个个都喜欢他。当丹尼没敲门就进校长室,发现校长用酒代茶的秘密时,吓得校长跳得老远,学生的莽撞无礼与无意的冒犯,校长并没有怒不可遏,而是用温和的口气稍带责备地说:“你们该敲门呀!”[10]正是因为他的和蔼可亲,使得丹尼决定为校长保守这个秘密。

在达尔的作品中,除了亨尼小姐、伯德塞小姐、斯诺迪先生、考拉多先生之外,还有其他类似的师长,他们教学有方,对学生和蔼可亲,深受学生爱戴。这些可敬的师长其实是达尔现实生活中良师的写照,所以达尔在作品中一再歌颂他一生中所遇到的那些令他尊敬的师长。

四、朋友之谊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歌颂朋友之谊的诗句与典故多得不可胜数。达尔也在他的作品中极力歌颂人与人之间这种有别于亲情的美好情感。

在《好小子——童年的故事》中,达尔写小孩子之间那种可爱的义气之谊。上学时,达尔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一起分享零食。当他们一起淘气时,从来没有人去长辈那儿打小报告或者是告密,真有点“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江湖义气。最让达尔无法忘却的是:有一次,达尔受到不公正的惩罚,所有的小朋友都同情他,其中有一个叫海顿的同学义愤填膺,他对达尔说,达尔没有爸爸,他有,他一定要写信给自己的爸爸,让爸爸想办法帮助达尔。海顿说完立刻就坐在下给他亲爱的爸爸写信。这件事最终当然不会有什么结果,“然而这是一个小孩子对另一个小孩子的动人的侠义的做法,我永远也忘记不了”[11]。患难之交不可忘!达尔对他一直心怀感激!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可见朋友的重要。在另一部自传《独闯天下》中,达尔讲述的是成人之间那种可贵的生死之交。达尔在非洲工作,当地有一种叫曼巴的毒蛇,这种蛇不怕人而且一看见人就会主动攻击。要是谁被咬上一口,必死无疑!有一次,达尔应邀到福勒家做客,他发现有一条致命的曼巴蛇爬进屋里来,便迅速告诉福勒,使福勒一家大小及时从窗口逃生。还有一次,一条曼巴蛇正悄无声息地向他的男仆沙里姆飞速游来,正在千钧一发之际,幸亏达尔的及时帮助,沙里姆才得以逃生,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正是因为这种救命之恩使达尔与他朋友之间超出了一般普通朋友关系,成为生死之交。达尔自己也有几次经历险些丧命,幸亏朋友的及时相救。有一次达尔乘坐的飞机坠毁,一般来说其结果是机毁人亡,但由于三个英勇的巡逻队员对达尔的舍命救助,达尔才奇迹般地得以逃生。上述朋友之谊既是达尔作品中的表现,也是达尔对自己生活经历的记录。

五、男女之爱

爱情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一般认为这里的文学作品指,其实儿童文学与在题材与主题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同,能涉及的,儿童文学也能涉及,关键在于他们处理题材的角度有所不同,也就是说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么写。达尔的作品《小乌龟是怎样变大的》就是写机智内敛的霍皮先生是怎样巧妙地赢得温柔善良的西尔弗太太的芳心的。霍皮先生一直暗暗地爱着楼下西尔弗太太,他们都独自一个人生活着。多年来他每天都看到楼下西尔弗太太,但亲口说出自己的爱意,霍皮先生觉得很难为情。善良的西尔弗太太最关心的是她的小乌龟,并为它的弱小而难过,希望它能长大一点。霍皮先生看到这一切,于是告诉西尔弗太太一个乌龟长大的秘诀,西尔弗太太每过一星期就发现小乌龟真的长大了一点。奇迹的不断出现使西尔弗太太非常高兴,对霍皮生先感激不尽,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小乌龟是怎样变大的》讲的是男女爱情,但他的重点不在于描写相爱两人的缠绵悱恻,而是写一方对另一方的关心与帮助,这种关心与帮助不仅体现出主人公的温柔与体贴、善良与高尚,而且还体现了主人公的聪明与才智。正是智商与情商的统一才使主人公赢得了心仪已久的爱情。达尔一生中充满着爱与被爱,这也正是他作品中爱情主题的源泉。

上一篇:报告文学范文 下一篇:文学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