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9 10:25:15

儿童文学论文

儿童文学论文范文第1篇

儿童文学课程不应是理论知识的空洞灌输,对学生来说最具有吸引力也最具有信服度的是具体可感的文本。教师在选择文本上,首先考虑的是儿童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因为经典往往代表了一种高超的境界、一种值得信赖的价值判断。对经典文本的细读和阐释不仅可以用生动充实的案例为理论作注,并可以让学生从中把握到评判的依据,即以经典作品所体现的追求和达到的思想和美学的水准为尺度。但是,高校课堂里儿童文学的文本教学不能唯经典是论,还要不断输进新鲜血液,要关注新出现的重要的文学现象和实践中的诸多重要阅读现象,关注当下的热点文本,主要包括两大类:近年获奖作品和畅销作品。关于获奖作品,在界,人们会普遍关注每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及其代表作品,而在儿童文学界,同样也要及时关注国际儿童文学大奖的获奖情况,如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每两年评审一次的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每年一次的国际林格伦儿童文学纪念奖等。2014年安徒生奖的作家奖获得者是日本的上桥菜穗子,她的代表作是幻想小说《兽之奏者》等,插画奖得主是巴西的罗杰•米罗,代表作如图画书《羽毛》等,显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准。国内也设有多个儿童文学奖项,如全国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等。尽管获奖者并不一定代表最高水平,但是一般而言均会有其独到的文学贡献,藉此可了解儿童文学新的发展与成就,而将近年来中外儿童文学获奖者的创作情形作比较,有助于发现差异或差距。热点文本之二是畅销作品。以小说为例,翻译引进的儿童文学畅销作大多集中于如上文提到的英美幻想小说,其中有一类比较特殊的小说文类是“恐怖小说”,如英国作家达伦•山的《吸血侠传奇》,美国作家的R.L.斯坦的“鸡皮疙瘩”系列等。对于恐怖小说的美学理论和阅读效果需要介绍和讨论,以更好地帮助儿童进行有益的阅读选择。近些年国内的畅销作品主要以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等为代表的校园小说,要和学生一起探讨这种畅销的原因及其作品本身的成败得失,养成学生敏锐的判断力。文本选择要多元化,不仅要关注外国优秀文本,也要对本土创作多加关注,不能因本土创作的艺术质量总体不如外国的上乘而忽略本土。事实上,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在各个阶段也出现了一些颇有水准的重要作品。如在介绍图画书时,教师常会以获得诸多荣誉的西方和日本的优秀图画书为主要个案来精讲,但也要涉及本国的原创图画书,看到其努力,也看到其问题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涉猎中外的文本对举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推进中国儿童文学的雄心。

二、兼顾儿童文学的多种媒介形态

随着媒介传播的多样性发展,儿童文学也有了新的传播形态。儿童文学的阅读已不再满足于传统出版的纸质文本,也延伸到了电子文本,网络儿童文学创作也在迅速发展,如“网络后童话写作”等,阅读对象主要为青少年。网络儿童文学可以随时、更新在个人的博客空间,相对比较自由,但因为没有传统刊物编辑的把关,因此这些网络儿童文学作品的质量很难保证,往往良莠不齐,有些题材和叙事方式对少儿阅读和审美不一定适宜。因此儿童文学课程要关注这一时代性课题,引导学生去分析这种网络儿童文学的特质,看到其价值,也要看到其显在或潜在的问题。此外,儿童电影也是儿童“阅读”的一种重要形式,将根据儿童文学改编的儿童影片和原著结合讲授,比较原著和改编的异同,给予学生从文字文本到影像文本的感知,也有助于更好地辨识不同媒介的不同手法以及所能达到的不同的艺术效果。如“哈利•波特”系列,“纳尼亚传奇”系列、《夏洛的网》、《秘密花园》、《仙境之桥》、《草房子》等电影版都拍摄得相当优秀,将小说和善于制造奇观的电影结合观赏和讨论,可以丰富课堂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图画书改编的动画短片能更好地增强学生对于图画书作为“静态动画”艺术的特质的了解,发现动画在视觉和听觉艺术上的配合所能达到的美学效果。另一种倍受儿童(尤其是低幼儿童)欢迎的媒介是系列动画片,如美国的《猫和老鼠》、《海绵宝宝》系列,日本的《樱桃小丸子》、《机器猫》系列,近些年国内原创的系列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和《熊出没》等。儿童文学课程对于这些热播的动画片也应给予关注和评析,对其内容和表现艺术的特色、成就或不足进行讨论。对于当下多元媒介表现形式中的儿童文学这一课程内容的添加是一种“接地气”的方式。

三、培养批评性读者和创作者

高校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于泛泛介绍儿童文学的基本知识体系和文本的感性欣赏,应致力于培养“批评性”的儿童文学读者,可介绍研究儿童文学的方法,以指导该课程科研小论文的写作。通过传授儿童文学美学分析的工具,促使大学课堂里的讨论向专门的学术研究转化,即不仅让批评变得有“据”(原理)可依,而且有“具”(方法)可使。中的文学批评理论(如心理分析学、女性主义批评、叙事学、狂欢理论、读者理论等)可以转换性地使用进儿童文学的研究,根据儿童文学的特殊性作选择和调整。玛丽娅•尼古拉耶娃在《儿童文学的美学方法导论》中指出:“美学分析不仅不会阻挠阅读的乐趣,而且通过对文本多重构成机制的深入考察,还会增进对文学的理解。”她通过具体的分析来演示各种理论工具如何才能得以最好的使用,选取了读者熟悉且容易认知的文本特征来安排章节,讨论了各种文本构成元素的美学问题,包括作者、创作、体裁、内容、构思、场景、人物、叙事、语言、媒介、读者共十一种,涉及文学批评所关注的主要层面,并从中挖掘儿童文学美学批评的独特之处。本科生的教学中不一定需要面面俱到地讲授研究方法,但是在具体的文本阅读中可以结合运用理论工具进行深入分析,以提升学生的理论视野和思辨能力。与联系当下儿童文学热点的阅读现象相仿,理论介绍中也应将国际重要的研究成果和前沿的研究动态及时地介绍,开拓学生对于儿童文学研究的多维视角。如讲解英国童话《小熊温尼•菩》,可介绍国外两本从哲学方法来进行研究的专著TheTaoofPooh(《小熊温尼之道》),WinniethePoohandPlato(《温尼•菩和柏拉图》)。此二书分别从中国的道家思想和西方的柏拉图思想来解读这部童话,发现其故事背后的哲学底蕴。再比如,讲解“哈利•波特”小说时,可介绍HarryPotterandPhilosophy(《哈利•波特的哲学世界》),这种从哲学角度对幻想小说进行的阐释新鲜有趣,且颇有深度。对于这些批评研究方法的介绍,可以给学生方法论的多种启示。高校儿童文学课程在拓展学生的儿童文学阅读视野、提升儿童文学的理论修养之外,还应倡导儿童文学的创作实践。课程作业形式可以多样化,可写研究性的小论文,也可鼓励儿童文学的创作。事实上,儿童文学创作也渗透着创作者对于儿童观、儿童文学观等相关理论问题的认识。中国儿童文学作品与世界儿童文学经典杰作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在高校儿童文学教学中鼓励儿童文学创作,激发学生对创作儿童文学的热情,不失为培养潜在的生力军的一条渠道。

四、结语

目前师范院校的儿童文学课程主要开设在中文系或教育系,但其实应该拓展作为所有专业可以选修的博雅课(通识课)。儿童文学是儿童生活、儿童心理、儿童内外世界的形象化表现,大学生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是对自己过去童年的一种重访、对童心的重温、对成长过程的重思,而且也能从儿童文学中汲取到许多人生的滋养,可以对照儿童文学中蕴含的对于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去调整人生观和世界观,并且为未来的教育事业(身为教师或父母)提供重要的帮助,对于理解儿童和指导儿童阅读都具有实际的作用。总之,高校儿童文学课程应该吸纳更多的大学生进入这样一个蕴含了丰富的趣味和智慧的天地中来。

儿童文学论文范文第2篇

在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三种类型的文本,作为儿童文学课程建设赖以参照的内在基础和价值基准,作为儿童文学课程教与学的主要媒介对象。一是著名儿童文学大师创作的古代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二是最新获得各类儿童文学奖项的现代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三是关于儿童文学的最新研究经典学术著作或论文。关注这三类文本,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儿童文学特殊的敏感性和热情,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儿童文学学习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儿童文学学习能力。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具备四个要素:爱、美、快乐、苦难。爱是儿童文学的基本母题,也是儿童文学存在的基础;儿童文学原本就是爱的产物,是成人对儿童爱的产物。美是儿童文学的核心,也是儿童文学的首要价值;儿童文学就是要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丰富儿童的审美意蕴。快乐是儿童文学的引力,即能够给儿童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让他们沉浸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之中。苦难不仅是成人所要面临的话题,也是儿童不可避免的人生经历;儿童文学中主人公的困难经历会为儿童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苦难提供一种经验,有助于他们在苦难面前更健康的成长。无论是哪一个要素,儿童文学集中表达的就是两个主题:一是积极的“阳光”主题,二是积极的“雷雨”主题。所谓的“阳光”主题就是童心、童真、童趣等愉快的享受,而“雷雨”主题就是离别、死亡、人性、存在等生命的教育。无论是“阳光”主题还是“雷雨”主题,对儿童的成长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关于儿童文学最新研究的研究的成果,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儿童文学教育教学和从事儿童文学教育教学研究提供借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和研究能力,有利于卓越小学语文教师的培养。

二、分享阅读感受,培养文学素养

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认为,“语文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2]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儿童文学作品,也就是说,小学生的文学素养主要是由儿童文学作品来完成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他们的文学素养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文学素养。那么,培养职前小学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是什么呢?当然是阅读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教师要借助儿童文学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来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品味,加强学生的文学语言感悟,提升学生的文学语言品位。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应该培养学生阅读经典作品的习惯,在阅读中,汲取儿童文学经典作品的精华,使学生形成儿童文学视野,为未来的儿童文学教学储蓄必要的资源,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能够承担起未来小学语文教学领航人的重任。美国著名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说过,“你读得越多,你就知道得越多;你知道的越多,你就越聪明;你越聪明,你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就越长;你学习的时间越长,你获得的文凭就越多、越高;你获得的文凭越多、越高,你工作的时间就越长;你工作的时间越长,你赚的钱就越多。”人类80%的知识是通过阅读获得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大学期间阅读大量中外儿童文学经典作品。教师在精选儿童文学经典作品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由阅读,进而组织学生分享阅读感受,促发学生多元解读,激发学生儿童文学思维,培养学生儿童文学素养。分享阅读只是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一种手段,“分享”是途径,核心是“阅读”。“分享”是为了“阅读”,“分享”服务于“阅读”,“分享”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阅读”。所谓学会阅读,就是对阅读产生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具备独立阅读能力,能够进行阅读实践。在经典作品的分享阅读中,使学生学会阅读是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分享阅读重视的是学生思维的自由飞跃与驰骋,重视的是学生的自愿与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分享中感受儿童文学的爱与美,体悟生命的自由、尊重与理解,体会阅读的快乐是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精神目标。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4]。不同的读者由于性别、年龄、爱好等等的不同对同一部文本会有不同的解读。即便是同一个读者在不同时期阅读同一文本时,也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感受。作家毕淑敏在谈到安徒生的童话《美人鱼》的时候说,它给她一种常读常新的感觉:8岁时,读到美丽和可爱的人鱼公主,居然变成了大海上的泡沫,感到倒霉和伤感;18岁时,读出了爱情,感受到了美人鱼无私和高尚却不求回报的爱情;28岁时,读出美人鱼早逝的母亲对美人鱼深深的牵挂;48岁时,读出这是一篇美人鱼寻找灵魂的悲壮而凄美的故事……如此看来,个性解读和多元化解读是一种必然。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分享时,要保护学生的个性解读和多元解读。在进行分享阅读活动时,应该减少对学生阅读结果的评判。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阅读结果,并指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阅读感受。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个文本只有一个作者,这个文本也就只能有一个主体解读,围绕这个主体解读,开展个性解读和多元化解读,既围绕一个核心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个性化思维。

三、组织问题讨论(或专题研究),尊重个性解读

在组织学生自由分享阅读感受时,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感受进行适当的记录,在关键处点拨,引发学生问题的讨论,讨论结束后,由抽签方式选取三个小组进行汇报(一个学生汇报一个学生黑板记录),师生按照汇报情况进行共同解读和不同解读,最后由教师进行整体点评,提出具有深度的个性解读。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就文本进行专题研究。问题讨论(或专题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讨论思维,形成独立讨论行动,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在该环节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就经典作品的阅读发现问题,有人曾说,“问题就是课题”,有发现问题的眼光,才有科学研究的行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就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在研究讨论中,调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本讨论(或专题研究)的题目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教师设计的题目,二是学生设计的题目。教师可以根据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作品内容、学生已有水平设计文本讨论(或专题研究)问题。关于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具体来说,主要就是围绕写作背景、作者观点、体裁特点、作品主题、艺术特色、文本价值等展开。在这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在学生进行分享阅读感受时,组织来自学生的教学资源,从中筛选设计讨论(或专题研究)问题。在问题讨论或专题研究中,同学们个性解读的碰撞会更加激烈,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解读结果。在整个研讨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指导调控研讨和评价的角色。教师是整个研讨开展和进行下去的调控者和引导者,同时也是实施研讨评价的主角。在研讨评价中,可以开展教师评价学生、生生互评、学生自评三种评价方式。在教师评价学生中,开展具有“全人教育”特质的发展性评价和动态性评价。一是知识与技能,如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等;二是过程与方法,如研讨中学生的言语表达情况等;三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学生研讨的态度等。教师对学生的研讨评价,既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又要面向学生的未来发展。“生生互评”重在文本体味和感悟评价,以“学生学会保持自己观点,尊重他人见解”为精神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鉴赏能力”为发展宗旨。“学生自评”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师评价学生和生生互评。这两种评价是学生自评的参照与模板,它们会让学生找到自评的角度和切入点,对发展学生自我评价具有奠基性作用。

四、提升文本价值,加强生命奠基

古人云:“少年之记,如石上之刻;青年之记,如木上之刻;老年之记,如沙上之刻。”可见,儿童时期是孩子们的记忆黄金期,这个时期阅读儿童文学经典作品,更有利于为儿童的成长,为儿童的幸福人生奠基,为儿童的生命成长奠基,帮助儿童打造精致人生。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对每一位儿童的人生与生命成长都具有积极的重大意义,她能提升儿童人生与生命的深度、广度和厚度。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以“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最新研究的经典学术著作或学术论文”为教学媒介,以“学生学会挖掘和提升文本价值,引导儿童生命成长”为教学目标。在文本讨论(或专题研究)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走出经典,提升对文本的认识,结合儿童的生活和成长特点,挖掘文本价值,发挥经典为儿童精彩成长和儿童生命奠基的价值。儿童文学是从儿童视角出发,站在儿童的立场,专门为儿童创作的。它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心灵,体现儿童的思维,与儿童的精神需要相吻合。挖掘和提升文本价值的基点是“儿童本位”,关键点是找准文本切入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准切入点,以一个或两个切入点为准,不要面面俱到。这个切入点的出发点是文本的特点,服务对象是“儿童”,关注的是儿童的生命成长。由于儿童文学多元化价值和作品多元化解读的存在,一个文本的切入点有时很多,这时要结合文本特点,根据儿童心灵的成长、性情的涵养、人格的完善、文化的建构和能力发展的需要,找到最好的切入点。所谓最好的切入点就是最适合儿童理解文本的切入点,就是最符合儿童个性特点的切入点,就是最有利于儿童成长的切入点,就是能够为儿童生命成长提供最多价值的切入点,能够展现童真、童趣、让童心飞扬,为儿童生命奠基的切入点。

五、开展多元活动,促进综合发展

随着现代儿童教育理念的逐渐形成,我国教育界已经普遍认为,儿童文学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综合素养,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更适合开展多元活动,更有利于促进儿童能力的综合发展。儿童文学作品体裁类型丰富,在阅读和学习不同的体裁类型中,可以开展不同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不同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在儿童诗歌学习中,可以侧重读一读、写一写;在儿童故事学习中,可以开展复述故事、讲故事、画人物像、做拼贴图、写人物或故事概要活动;在儿童小说学习中,可以开展评一评、画一画、改编小说为戏剧;在童话学习中,可以开展学生编、导、演童话活动;在儿童戏剧文学学习中,可以开展把小学课文改编成戏剧剧本的活动,并深入小学指导学生表演;在儿童科学文艺学习中,可以开展相声表演活动等等。儿童文学课程的多元活动应该由教师的设计与参与逐渐过渡到学生自我的设计与参与,让学生就自己每一次阅读的作品,设计实践活动,或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活动。

六、形成学习成果,构建就业能力

儿童文学是儿童重要的精神给养,它可以培养儿童的读写能力、表演能力等显性能力,还可以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隐性能力。这些能力都是职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就业能力。在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与活动,教师要指导学生形成儿童文学学习成果,并组织汇报和展示学习成果活动,构建就业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铺垫。儿童文学学习成果可以是作品创作,学习论坛,朗诵、讲故事、辩论、创作、表演等各种形式的比赛,学术报告和学术论文,儿童文学活动社团等。这些学习成果既是对学生儿童文学课程学习结果的考核,也是对构建学生就业能力的一种锻炼与培养。它们要充分体现鲜明的儿童文学课程特点、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和学生个性特质,还要与学生的未来就业紧密相连。

儿童文学论文范文第3篇

儿童文学的影响。儿童文学之于小学作文教学意义重大。“儿童文学通过艺术的形象化的审美愉悦来陶冶和优化儿童的精神生命世界,形成人之为人的内在最基础、最根本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夯实人性的基础,塑造未来民族性格。”儿童文学可以弥补传统作文的缺失,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高扬起小学作文改革创新大旗。在儿童文学的视野下审视小学作文,小学作文的理想形态应定位为以“儿童”为本位的文学,童真应成为小学作文的内在心理基质,而想象力、创造力应作为小学作文的一个重要追求。阅读儿童文学能让孩子善良,增强孩子审美的意趣,能让孩子的心灵变得丰富敏锐,写出来的东西更具灵性,能增强语言驾驭能力,使孩子们在表述内心、认识世界以及人际情感沟通方面较为出众。引导小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使他们充分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亲近语文,热爱语文,使母语文化能够渗透到学生人格中去,成为他们精神成长的养料。因此可以说,儿童文学为促进作文教学构建了一个新的平台,它是提高儿童写作水平行之有效的途径,它能让儿童作文更贴近自己的生活。儿童文学给予孩子丰富的情感养料,是其他形式的教育难以替代的。善良而柔软的心,深邃而丰富的情感,经得起摔打的结实筋骨,这是好的文学作品应该赋予小读者的三样东西。这就像阳光、清风和雨水,对于成长的小苗来说缺一不可。如果孩子们从儿童文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结合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拓展了想象的空间,积累了厚实的语言,就一定能写出富有童趣的的作文来。

二、儿童文学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升

儿童文学资源利用和开发,对提升小学生写作能力大有益处。阅读儿童文学可以激发小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生活。在小学作文指导中,如果只是从书本到书本,或者就观察谈观察,往往事倍功半。而将儿童文学的创作方法引进小学生作文教学,激发小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生活,就会事半功倍。叶圣陶先生在创作童话《稻草人》时,怀着一颗纯真童心,用儿童眼光看事物,用儿童耳朵去倾听,用儿童心灵去体会生活,将童话幻想植根于现实土壤,并敢于让儿童从幻想世界走向现实人生。鲁迅赞扬《稻草人》“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这条路就是现实主义道路。小学生作文之所以无话可说,之所以有畏惧心理,是因为离现实太远,离小学生生活太远。小学生作文要回归自然,回归生活。

作文要说人话,说真话,不说鬼话、假话。只有紧贴现实生活,勤于观察,在观察中培养想象力,才能展开奇异想象,磨砺出写作的火花,好的作文才能源源不断。例如,观察物品写童话。学生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都是编童话的好材料,在学生眼里,这些东西都是有生命的,都是会说话的。如一位同学仿《桌椅的对话》,写了一篇《钢笔的自述》,是讲一个小朋友不爱惜钢笔的事。还可以写《钢笔和橡皮》,想象它们之间的故事,如钢笔瞧不起橡皮,以为自己作用大,后它慢慢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作用。又如,观察大自然写童话。小学课文中的《要下雨了》、《我是一条河》等都是关于大自然的童话。我们也可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进行童话的编写。如根据四季变化写《大自然四姐妹》,观察星空写一写《我和月亮打电话》。再如,观察动物写童话。孩子最喜欢动物了,因此,让学生观察动物编写童话,是他们所乐意的事。可根据动物的外形特点展开想象编写童话。比如根据小兔的红眼睛、三瓣嘴、短尾巴,编一个《小白兔学吹笛》,讲小白兔为了考取森林音乐学院,苦练吹笛子,结果把眼睛熬红了,把嘴巴吹裂了,把尾巴磨短了的故事。阅读童话正是儿童的天好,童话阅读多了,并对童话作品有了自己的思考,学生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积累了丰富的童话素材与表象,而这正是写童话作文的良好基础。阅读儿童文学可以激发小学生用自己的灵性丰富想象。挪威奥斯陆大学音乐学教授罗尔•布约克沃尔德通过研究发现了“本能的缪斯”。认为它“是人类每一个成员与生俱来的一种以韵律、节奏和运动为表征符号的生存性力量和创造性力量,是人类生存和人类自我意识的基本源头,是人类获取语言和文化内部规则的钥匙,是人类在无数复杂情势中对生活进行探索的导引”。

儿童是“泛灵主义者”,儿童也是“浪漫主义者”,他们身上具有“本能的缪斯”。我们要从儿童文学资源中开掘小学生与生俱来的灵性,在小学生写作中丰富和提升想象力。为此,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杨鹏提出了“保卫想象力”的口号。杨鹏认为,儿童文学图书,包括科幻小说、侦探小说、武侠小说、惊险小说,无疑能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培养孩子的人文精神和悲悯情怀,同时也饱含着中国孩子所缺少的理性思维以及最重要的营养———海阔天空的想象力。在杨鹏儿童文学作品中,处处洋溢着想象力的狂欢。他的代表作《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系列,就建立在一个奇异的想象世界中:爸爸在妈妈的骂声中逐渐变成了一个小人,只有1.8厘米。小爸爸被装在儿子口袋里,跟儿子一起上学,但一次不小心竟被小偷给偷走了……《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系列童话故事的主人公杨歌的爸爸在被妻子反复的攀比与斥责中越变越小,最终成为拇指大的小人儿,被杨歌装在口袋中共同经历了一系列神奇而有趣的故事,深受亿万少年儿童的喜爱。写作本应该是一件赏心悦目、十分愉快的事情。人类创造了文字、语言,不仅仅是出于实用的目的,还出于精神上的欲望:文字、语言的恰当的、出其不意的运用,使人的内心世界得以呈示,使人不吐不快的内心情感与郁积得以抒发与释放,使人在面对由文字、语言所构造起来的世界时获得审美享受。而当下中国,却呈现着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小孩拒绝、厌恶写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现行的写作模式使孩子们失去了写作的快意。这是一种完全格式化了的、在框架中来完成的所谓写作。

以叙事性的写作为例,这种格式就是:见景入境抒情升华煞尾点题。这一基本格式经一代又一代的承续与流传,已成为一般小学作文写作的唯一格式。这些,都是因为缺乏想象而引起的。那么,怎样提高自己的写作想象力呢?一是知识积累。想象无非是对已有的知识、表象和经验进行改造、重新组合、创造新形象。因此头脑中储存的表象、经验和知识愈多,就愈容易产生想象。有这么一个故事印证了想象的力量。在法国的巴黎,一个盲人在讨钱,他把帽子摆在面前,帽子前面放了一张纸,上面写了一句话:“可怜可怜我吧,我从小就双目失明。”结果一上午过去,没几个人丢钱给他。一个诗人经过,跟他的朋友说:“我可以让他的帽子里丢满钱。”这个朋友问:“你有什么办法?”诗人把那张纸拿过来,在反面写了几句诗:“春天来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他把这张纸摆出去,很多路人纷纷掏钱给盲人。用文学语言,路人自然会想象盲人看不到春天美景的痛苦,换个说法后变得富有亲和力,很容易就激起别人同情。这就是想象的魅力。因此,在小学生作文指导时,必须扩大学生知识范围,多积累表象,为想象力的形成打好基础。还必须从一些具备精品性质的语言材料中吸取营养,唤起学生的感知再认,从而积累记忆的表象。二是联想训练。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可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任何一组信息,无论从外表看上去多么风马牛不相及,只要有联想力,总能找到彼此的联系。联想训练正是通过分步骤的思路训练,使学生的这种联系思维能力得以开发,为学生写作思路的打开提供帮助。要善于把不同种类的表象加以重新组合以形成新的形象。《西游记》中的猪八戒(猪性)、孙悟空(猴性)等艺术形象就是用这种组合法想象出来的。要善于把同类的若干对象中的最具代表性的普遍特征分析出来,然后集中综合成新的对象。“阿Q”(精神胜利法)的形象,就是鲁迅先生用这种方法想象出来的。要善于抓住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想象。想象可以通过比喻的途径来完成,比喻的关键在于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例如人们常常把“爱心”比作滋润心田的雨露,从而将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联想丰富了,小学生作文也就如潺潺细流,滔滔不绝。

三、儿童文学精神与写作改革路径

儿童文学精神,说到底,是人文情怀和创造精神。小学写作教学改革,说到底,也要渗透人文情怀和创造精神,关键在于提升孩子们的想象力。在小学写作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用儿童文学精神观照小学写作教学改革路径,显得至关重要。小学写作教学改革要渗透儿童文学“游戏精神”,将小学生从索然无味的写作状态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真正体验到写作的快乐。游戏是儿童的天职,是他们的主导活动,正如皮亚杰所说:“游戏并不是主体想服从现实,而是想把现实同化于自己。”〔小学生在具有游戏意味的活动中,身心愉悦,趣味盎然,有想说、想写的冲动,文字从心田流淌,感情从肺腑流露,作文也就会随之亲切自然,清新感人。小学写作教学改革还要高擎儿童文学想象的大旗,将小学生从呆板沉闷的写作状态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突发奇想,放飞梦想,真正迸发出创造的激情。儿童文学所表现出的想象是超自然的世界,即幻想的世界。史密斯认为:儿童文学是“把想象的东西用独自的方法表现,或者是说,把真实性和现实性,赋给了幻想的、架空的故事,组成一个特别的幻想世界”。〔4〕创造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这些人富有个性和开拓性,不墨守成规,思维独创,灵活性强。如果一个儿童总是人云亦云,四平八稳,那他只能成长为一个碌碌无为的“庸人”。所以,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就必须打破常规,追求卓越。

从这个意义上说来,儿童文学视野中的小学作文教学就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小学写作教学改革更要努力搭建读写互促的平台,在儿童文学经典文学阅读与小学生日常作文指导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由儿童文学作品链接到写作灵感、思路、技巧的点拨,将作文要点寄寓于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中,让孩子在阅读故事的快乐中自然领悟写作方法。以童话式作文教学为例。童话是一种古老的文学体裁,它以神奇瑰丽的艺术境界、无拘无束的自由精神等美学特色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进行童话式作文教学,有助于促进当前作文教学。童话最基本的特征是其丰富多彩的幻想,幻想是童话的灵魂。童话作文教学要营造一片幻想的空间,任学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在幻想的梦境中畅游,打开通向另一种生活的窗子。奇异色彩的幻想世界打破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局限和羁绊,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用心灵去感知世界,真正为儿童打开通向幻想王国的大门。童话作文教学还要打开学生真实的心扉,让学生用真心去贴近自己缤纷的生活,用真心去描绘自己幻想的王国,用真心去感受童话带来的一束斑斓的色彩,让童话充实孩子丰富多彩的生活。

儿童文学论文范文第4篇

拟人,又称人格化,是指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的语言表达手段[4]。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多是篇章化拟人,并且拟人的对象具有普遍性,除了人以外的事物都是被比拟的对象,如秋弟弟、春姑娘、燕子姐姐、青蛙妈妈等。林小杯的儿童诗《我被亲了好几下》通篇用拟人的手法,把阳光、风、衣服,甚至石头和水滴都赋予生命和感情,使作品呈现一种天真活泼的稚拙美,在读者的心理上产生激荡,引发读者对美感的体验。究其根源与学前儿童“泛灵论”的思维有关,学前儿童往往将自身的感情投射到周围的事物上,被人格化了的世界,在幼儿看来却是最本真的最自然的。拟人修辞是幼儿文学创作中的宠儿,可以说拟人是幼儿文学的灵魂,没有了它,幼儿文学便是死的文学,没有了它,幼儿文学便如同折断了翅膀的小鸟,不能在儿童的心空上飞翔。两套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语言注意到幼儿对拟人修辞的喜爱,拟人化语言符合幼儿“泛灵论”的思维发展特点。

二、以相同或相似的语言反复为主,情节反复为辅

教材中作品语言的重复多以词语、句子的反复为主,情节反复为辅。反复可以给幼儿安全感和舒适感,也可以让幼儿获得内在秩序感,形成最基本生命的秩序感。如南师版儿童诗《欢迎》中:“欢迎!欢迎!大树真好。”词语反复出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跃然纸上。故事《鼠小弟的背心》,通过小鸡、海豚、狮子、大象反复试穿鼠小弟的背心,最后鼠小弟的背心成了一个布条。情节反复增强作品的趣味性,让幼儿在兴奋、高兴之余,无形地融入作品的情境。但儿童文学的反复是有细小变化的重复,不是单调的重复,苏教版有些作品语言反复单调,没有趣味性。如中班上的儿歌《我爱上幼儿园》:“念念儿歌,跳跳舞。动动蜡笔,画画图。

举起手儿数一数。有趣故事读一读。上学快乐又幸福。”中班下的儿歌《上学最开心》:“唱唱儿歌,跳跳舞。动动蜡笔,画画图。举起手儿数一数。有趣故事读一读。上学快乐又幸福。”这两篇儿歌内容除了名字和内容中的“念念”和“唱唱”不同外,其余是完全重复的。

修辞性语言代表语言运用的高位水平,修辞的运用有利于儿童认知、情感及审美的发展[5]。幼儿教师应做到顺应儿童修辞天赋,引导儿童分析儿童文学作品中国语言的修辞特征,鼓励儿童自由使用语言,并不断加强自身关于儿童文学修辞学的知识学习,促进学前儿童修辞性语言的发展。

儿童文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其实,中国文化市场的本土化自觉早已经出现,对原创作品的呼声也一日高过一日。然而在市场经济竞争中,效益为先的原则导致了出版界的急功近利,唯钱是用。一旦某个品种或某位作家的作品受到欢迎,各大小出版社往往一哄而上,争先推出,导致重复雷同之作比比皆是。刘绪源指出:“(即使是)最优秀的儿童文学,比如,像怀特那样的作品,如果真的抢占了全部图书市场,一走进书店,到处都只有《夏洛的网》《吹喇叭的天鹅》《精灵鼠小弟》,那么,除了最初的惊喜,很快,它也会造成一种无法排遣的单调,让人无以承受。”作为经济实体,出版社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必须以经济效益为考虑的首选。但经济效益有长期和短期之分,在对手如林的出版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拥有强韧的生命力,必须要打造自己的品牌,走特色之路。在这方面,许多出版社已经开始了积极的尝试。如2009年华东师大出版社推出了一套“阅读树”丛书,共21种,内容全部为国内原创图画故事,物美价廉,广受欢迎。

信谊出版社的思路也颇值得借鉴。台湾“信谊基金会”于1978年成立了我国台湾第一家幼儿图画书与教育玩具专业出版社,1987年又创设了“信谊幼儿文学奖”,以促进原创图画书的发展为宗旨。2005年,南京信谊儿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它是信谊基金会在大陆的分支机构。这个出版机构在数年间编辑和出版了大量本土图画书,还设立了“信谊图画书奖”,推出了一系列原创图画书精品,如《团圆》《宝儿》《一园青菜成了精》等。台湾一直很重视本土文化与文学发展,台湾童书出版的质与量都优于大陆,可见本土化发展策略的积极影响。

二、是找宝,还是寻根

在国际市场上要展示“中国制造”的特色,必须扎根本土,以稳定的民族风格为基础,以鲜活的本土生活经验为内容。越是贴近本土文化、具有中国民族风味的作品,越是能在世界范围显出独特性与价值。因此,中国原创作品的出版,必须走本土化道路。中国儿童文学出版业的目光,更应放在凸显本土精神的作品上,这些作品可以从以下三个线索去寻找:第一,回归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头,博大精深的传统哲学、艺术、伦理观念,乃至日常生活方式,仍然渗透在当下的现实中,构成中国人的精神底色。儿童文学作为精神产品,必然离不开整体社会的文化浸润,也同样不能忽视文化传统的绵延。第二,扎根地域中国文学史上不仅有南北之分,更有地域派别之异,这是土地辽阔的国家必然产生的现象。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事实上也形成了一些以特定地域为中心的创作群体,不仅有南北之异,还有东西之分。这种地域性的百花齐放,正是一个文学大国应有的气象。第三,立足现实文学是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即使是幻想之花,也要开在现实的土壤上。真正好的作品是应当有根的,以贴近现实的态度,显示文学的“真”,才能唤起读者的共鸣。

具有本土气质的作品,必然应当立足本土的现实生活,写出中国孩子的喜怒哀乐,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中国儿童文学界正信心勃勃地向“儿童文学大国”的目标迈进,无论创作、研究还是出版,都在这条道路上谋取着整体与自身的同步发展。本土化策略,是中国儿童文学在全球化背景下既能融入国际文化舞台,又能显示自身实力的有效发展途径。

儿童文学论文范文第6篇

综观邱勋创作,我们可以发现邱勋善于表现人类与大自然、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之道。这一特点不仅升华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增添了几分厚重之感,还显示了作者自觉的审美意识。在作者笔下,大自然已成为少年儿童灵魂栖息的充满诗意的家园,已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动物们同人类一样,拥有喜怒哀乐、对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作者总是以一颗最柔软的心,怀着无比赞美的笔触去描写大自然和这些小动物们。在《微山湖上》这篇作品里,作者写到“风从芦苇深处吹来,清凉得很。这风也许刚刚在湖水里泡过吧,早晨的湖是碧绿的;太阳落山的时候,湖水是金黄的;现在呢,湖水迎着太阳,一片银光。雪团儿似的云朵儿在蓝天上飘,一片片白帆在银湖里荡……”①在这里,作者勾勒出一副多么美的自然风景画!诸如这种不惜笔墨来勾勒自然风景的地方比比皆是。自然环境、自然风光的呈现不仅能渲染出小说故事的氛围,还能烘托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类只有接近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才能还原人的本性,并获得心灵的净化和释放。康德曾说:“对自然地美抱有直接的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②无论是去微山湖放牛的小驹子、二牛,还是原本住在湖上的荷花及同学等少年,他们都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呼吸着大自然里的空气,享受着大自然馈与他们的划船、捉鱼、抓蟹等美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少年们无不流露着天真烂漫、活泼、积极向上的性格。这样的作品读来也让人觉得轻盈明快。动物是大自然中除了人类以外的另一种生灵。在作者笔下,动物和人类有着非常和谐的关系,作者往往能描绘出一幅人与动物友好嬉戏的美图。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可以给人带来快乐。小鸡、麻雀儿、牛肚儿等都曾是少年们的朋友,都曾给他们带来过安慰和欢乐。动物们也是有灵性的,它们同人类一样有着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虽然它们不会言语,但是从眼神、发出的声音就可判断出高兴与否。《微山湖上》里当二牛为了惩罚小黄腱把它捆绑起来时,“小黄腱仍旧不服气,口里吐出很多白沫来,鼻子弗弗响。眼鼓鼓的地,射出愤怒的光。”③《雀儿妈妈和它的孩子》里的雀儿妈妈所表现出来的伟大母爱,最后一双死不瞑目的眼睛“好像还在寻找它的孩子”。《鸡丧》里“我”去看藏在蜂窝煤堆里的四只小鸡时,写到“它们蜷伏在黑暗中,在我的抚摸下一定不动。没有一只鸡轻轻叫一声,连翅膀也不煽动一下,没有弄出任何声息。”④小鸡们好像知道了形势的严峻与危险,血管里的每滴鲜血都充满了恐惧,一颗心仅仅收缩着。所以说,充满了灵性的动物们与与人类惺惺相惜,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是作为同人类一样重要的生命体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事实上,作者这种亲近大自然、亲近动物的思想理念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这种理念不仅存在于他的小说中,还存在于散文和童话中。仔细阅读他的作品,你会发现作品中的少年儿童的生活场地一般都是拥有田园自然风光的农村。农村赋予了孩子们最天然的生存环境和最纯真的欢乐,村里的小河可以成为孩子们游泳,捉鱼、抓蟹的绝妙宝地,小树林可以成为游玩嬉戏、爬树掏蛋、逮麻雀儿的游乐场,还可以亲近自然界中的万物生灵。童年时期生活在大自然怀抱中,接受来自大自然的爱的浸润,对少年儿童性格和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邱勋深受传统齐鲁文化影响,其作品深深扎根于齐鲁文化大地,严格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属于典型的现实主义文学。不同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对宏大叙事和故事情节的消解,摇摆不定、零散破碎的人物形象,现实主义文学讲究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典型的人物形象。邱勋紧跟时代步伐,创作内容都来源于社会现实,来源于身边的生活。他的每篇作品里都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有开头、发展、高潮和结果,整个故事常常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现实主义文学中创作的中心是描写生活,而人作为现实生活的主体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文学创作的中心。一切背景、事件都是紧紧围绕人物的行动来展开,以人物为中心进行创作。邱勋的小说中就刻画出了一系列优秀的典型人物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把人物形象分成“扁形人物”和“圆形人物”,“扁形人物”个性单一,或趋向类型化,往往可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来概括,其缺点是人物性格固定化,模式化,始终如一,没有发展变化,缺乏性格深度。“圆形人物”是指人物性格比较丰满,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其优点是性格中的矛盾会能产生足够的张力,体现现实的本真面目,丰富作品内涵。《微山湖上》里的小驹子、二牛、荷花、老爷爷,《换儿姐》中的换儿姐等都属于“扁形人物”。活泼机智、勇敢善良的小驹子,心直口快的二牛,活泼调皮、友爱的荷花,一心为公、敢于担当的老爷爷,还有善良可爱的换儿姐,他们都是性格较为单一的人物,这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内容是相一致的。到了《雪国梦》中,作者打破了人物塑造的类型化,在“圆形人物”的塑造上作了大胆的尝试。喜鹊妈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在丧夫失子母女相依为命的情况下,娘俩经历了人间辛酸和苦难,性格刚强而坚毅。她一方面渴望爱情,希望小能爹能当她的丈夫,但另一方面又满脑封建迷信思想,害怕死去的前任丈夫不同意。这说明了她性格中矛盾的一面。当最后选择了小能爹当她丈夫时,她变得不顾一些,藐视一切,浑身充满了力量。她的这种复杂性格折射出社会的复杂和社会的真实面目,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力度。小能爹、满行老汉、三拐古爷爷、石榴爹妈等都是一个个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丰满人物形象。

从叙事视角看,邱勋大部分小说作品都采用了传统的全知全能视角。虽说全知全能视角容易造成由于作者的过多干预而使作品和读者有距离,甚至降低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性,但在作者这里几乎不存在这些问题,这得益于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和叙事语言,有效化解了这一问题。《雪国梦》突破了以往作品中的全知全能视角,转而选择儿童叙事视角。以10岁女孩喜鹊的眼睛来看世界,用她那稚嫩纯洁的心灵感知理解这个儿童与成人相交汇的世界,越发显得社会和人生的复杂性。从叙事语言看,语言简洁易懂,偏口语化,读起来轻盈明快,符合少年儿童的阅读趣味。同时,还善于运用富有地域特色的方言和俚语。比如形容静悄悄没有声音时,作者说成“悄没声地”,小女孩被叫成“小闺女”,这样的语言让读者读起来觉得非常有人情味,可以拉近和读者的距离。四21世纪初始,已经70多岁高龄的邱勋先生又开始执笔写起童话。可以说,作为一个优秀的儿童作家,他的创作应该是丰盛的,全面的,对邱勋来说,这也有着某种本位意义。评论者孙亚敏根据其创作内容的不同把童话分为大致三类,“民间童话、诗意童话和讽刺童话。”

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提起童话,最被人们所熟知的往往莫过于民间童话,可见民间童话是最为被人们津津乐道和广泛传播的。邱勋也花费了很多精力来创作民间童话。《带金星星的白云彩》《寄居蟹绰号的来历》《冬儿公主和小雨点》等都属于民间童话。这些民间童话有的是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的原创,有的则是根据民间故事进行改编和加工。比如《带金星星的白云彩》的创作来源就是民间故事《田螺姑娘》,主要表达了人和人之间的美好友情。孙亚敏所说的诗意童话,是与民间童话相对应,或许叫做现代童话更合适。作者在这类童话中充分调动其想象力,使其充满奇思妙想,妙趣横生,并还能体现一定的哲理。《飘着巧克力香味的汽车》就是一篇充满了童趣的作品,孩子们可以随着童话故事的展开充分发挥想象力,对孩子想象力的培养有一定作用。最后一类是讽刺性童话,顾名思义,这是对一些坏的行为习惯或者社会现象进行讽刺的童话。《小猴能能的官帽》讽刺了骄傲自满、自以为是和夸夸其谈的行为。《作家邱勋的官帽》是对自己的反思和自嘲。与儿童小说创作相比,作者的童话创作数量不算多,但是由于其精巧而有趣,深刻而有意味,也算得上优等之作,在儿童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位。无论是儿童小说还是儿童童话,邱勋的作品总是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和强大的感染力。究其原因,大抵是作者总是带着一颗孩童般真挚的心去寻求灵感、去创作,再加上作者一贯诗意、明朗、清新的文风,这就使得他的作品展现了无穷的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

儿童文学论文范文第7篇

19世纪末期,顺应当时社会政治变革的需求,儿童文学作品翻译开始出现,拉开了我国近代儿童文学发展的序幕。具体来看,清末民初时期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儿童文学作品翻译规模宏大,作品种类以科幻小说和童话故事为主。据现有的文献统计,从1898年到1919年仅仅20余年的时间,所翻译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数量就达到了130余部,参与翻译的译者近70人,参与儿童文学作品翻译出版的机构有20多家,报刊有30余家[3]59,可见当时儿童文学作品翻译规模之宏大。具体来看,在这些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译者中,有鲁迅、梁启超、茅盾、周桂笙、沈祖芬等中国近代文学的代表人物,这也体现出当时文学界对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关注。在参与外国文学翻译作品的出版机构中,商务印书馆、上海时报馆、中华书局、清华书局等是在当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出版机构,其中商务印书馆出版和发行的外国儿童文学翻译作品最多,占据了当时儿童文学译作数量的一半以上。除了出版机构,报刊也积极参与到了这场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高潮之中,《新青年》、《浙江潮》、《东方杂志》、《中华小说界》、《小说月报》等知名的报刊都积极刊登儿童文学翻译作品,促进了当时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在中国大地上的传播。清末民初所翻译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在种类上以科幻小说和童话故事为主,囊括了法国、日本、英国、丹麦、美国等多个国家的科幻小说和童话故事。比如1900年,薛绍徽女士完成了法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小说《八十日环游记》的翻译,并由世文社公开出版,这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所翻译的第一部科幻小说,其作者为法国的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自此之后,国内掀起了翻译儒勒•凡尔纳科幻小说的高潮,译者们先后翻译了儒勒•凡尔纳的《秘密海岛》、《铁世界》、《地底旅行》、《月界旅行》等几部代表作。除了科幻小说,这一时期译者们翻译较多的还有童话故事。1900年,周桂笙完成了对《一千零一夜》的翻译,并发表在《采风报》上,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该童话著作的翻译。随后,周桂笙相继翻译了《格林童话》、《伊索寓言》、《豪夫童话》等外国童话故事。除了周桂笙之外,陈家麟和陈大蹬在这一时期也翻译了一系列外国童话作品,如安徒生的《大小克老势》、《牧童》、《火绒箧》、《飞箱》、《国王之新服》等作品。总体来看,这一时期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以科幻小说和童话故事为主,以满足当时儿童教育的需求。

2.翻译选材开始有针对性,并改进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方法。晚清时期,由于很多中国译者都是初次接触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翻译,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在翻译选材上并没有多大考究,所采用的方法多以改译为主,有的译者还在翻译外国童话之前加上些许“评价”话,更有甚者,还在翻译过程中加入自己“家事”的描述,这使得翻译出来的译文与原文有较大的出入。进入民国以后,在清末时期大量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积累的基础之上,翻译选材和翻译方法都有了很大进步,这不得不说是民初时期众多译者留给文学界的一笔宝贵财富。首先在翻译选材上,以后,译者们在翻译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时,开始考虑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于儿童文学的不同需求,以更好地发挥儿童文学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这也是近代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一大进步。比如开明书店出版的《世界少年文学丛刊》一书,收录的大多数都是适合10—15岁儿童阅读的外国儿童文学翻译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儿童文学作品与儿童阅读能力脱节的状况。此时在翻译方法上也有较大改进,改变了过去以“改译”为主的翻译方法,代之以“直译”的方法。与改译相比,直译更加忠实于原文,能更加真实地将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展现在读者面前。比如夏丏尊在翻译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代表作《爱的教育》时,就曾经对照英文版和日语版,以求忠实原文。英国文学家路易斯•加乐尔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也是一本难以翻译的儿童文学作品,赵元任在翻译该部作品时,先是仔细阅读了原著,然后再用通俗易懂的中文翻译出来,最后再与原著反复对比。正是赵元任坚持直译的态度,加上他深厚的外语水平和语言文字功底,使得他翻译出来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在风格上十分接近原著,堪称当时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典范。关于直译,周作人在评价穆木天翻译的《王尔德童话》时如此说道“:关于译文我没什么好说的,但地名的译义似乎还有可商榷的地方。”据此可以判断,在周作人看来,儿童文学作品直译的关键在于对每一个字都要达到斤斤计较的程度。

3.实现译文古文体向白话文体的转变。在晚清时期,受中国传统古文体的影响,很多儿童文学作品翻译都是用古文体的形式展现出来的,并且很多译文基本也没有使用标点符号,而是使用传统的“句读”符号,这对于儿童而言,十分不利于阅读和理解,即便是成年人,很多译文也难以读懂。进入民国以后,特别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儿童文学翻译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有很了大进步,开始由古文体向白话文体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周作人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深刻指出陈家麟、陈大镫所翻译的文言文版的安徒生童话《火绒匣》是儿童文学的“绝对不幸”,把儿童语言变成古文,完全抹杀了安徒生童话的特色。为此,他还专门拿出了自己所翻译的白话文译文与陈家麟、陈大镫的译文进行比较。比如在陈家麟、陈大镫的译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一退伍之兵。在大道上经过。步伐整齐。背负行李。腰挂短刀。”周作人指出这句话应该这样翻译“:一个兵沿着大路走来———一、二!一、二!他背上有个背包,腰边有把腰刀。”通过比较分析,周作人认为,不能用深奥难懂的古文翻译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而应该使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如此更加符合儿童的阅读需求和特点。为了实现儿童文学作品翻译形式的根本转变,鲁迅在翻译荷兰童话作品《小约翰》时,对于一些难懂的动植物名词,还用了白话文注释,大大提高了儿童文学作品的通俗性。

二、清末民初儿童文学作品翻译对近代文学的影响

郭沫若曾经指出“:无论哪个民族的文化,在变革时期都会对本国文化的质变发挥触媒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翻译文化为我国文学、文化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儿童文学的萌芽,始于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而清末民初正是我国儿童文学翻译的初始期,因此,清末民初的儿童文学翻译为我国儿童文学的萌芽与发展都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在我国本土儿童文学极度缺乏的时代,大量儿童文学翻译作品的出现,为中西儿童文学和文化的交流架起了一座新的桥梁,使中国的文学逐渐从古代过渡到近代。不仅如此,清末民初儿童文学翻译选材与翻译方法的改进,译文文体形式的转变,都为我国近代文学翻译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借鉴,丰富了我国近代时期关于文学翻译的研究,为我国文学翻译走上规范之路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儿童文学论文范文第8篇

儿童作品中的小动物经常作为儿童的化身在故事中担任角色。小读者可以在这些拟人化的小动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动物文学既是文学,就不免带上‘人学’的成分,带上了浓淡不等的寓意性”[5](P8)。作家们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教给儿童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勇敢、自信、友爱等正能量。在林良先生的《给史努比的信》中,小狗史努比就像是一个小孩子一样需要别人的照顾和注意,同时也有自己的缺点。在这篇文章中,林良先生就将小狗史努比当成是一个小孩子给他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向他表达大家对他的爱,以及对他的缺点进行批评。史努比将绿地拔得寸草不生,将木瓜树的叶子摘光,将盆栽毁坏,而林良先生谆谆教导这调皮的小狗“我们把‘爱’跟‘惜’当做同一个观念来看待,爱他,就要惜他”。[3](P15)在林良先生的作品《从水牛到铁牛》中,水牛不仅仅是农民在田地里耕作的帮手,也是一种文明的象征。“爷爷从前种田,过的是‘一个人,一条牛’的艰苦日子,现代农人种田,过的是一个人管理许多机器的日子”。[6](P25)作为动物的牛,曾经是作为大力士般重要的存在,拉犁、拉耙、拉耖,是农家搬运东西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如今却渐渐被耕耘机、曳引机、收割机、拖拉机等工业文明的产物所替代。水牛这一种动物,在文中不仅是单纯的自然界生物,更是作为原始手工文明的代表与作为现代工业文明代表的“铁牛”做对比,体现的是人类历史的前进。很多作家都写过动物,老舍的《猫》,梁实秋的《鸟》,夏目漱石的《我是猫》……将他们当作宠物或将自己当作动物,他们笔下的动物与林良先生为儿童创作的动物都不相同。林良笔下的动物角色们都生动可爱,保持着它们自然的形态,这首先源于作家对动物的仔细观察,而这观察之中,又饱含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林良说,他当初创作《我要一个家》,主要的动机就是来自对流浪狗的同情。“他长得并不好看,有一个大脑门儿,脸是瘦长的。两只大眼睛,像近视眼那样的露出茫然的神色。最忙的是头顶上那两根触须,挥动不停,几乎没有一秒钟的休息。六条细腿,不知道是按什么样顺序,踩动不停。他带着卡通式的匆忙,紧张的探索前进,像一只鼻子挨着地找路回家的狗。”[3](P30)(《蚂蚁军团》)细致地描写,形象的比喻,虽然作者对蚂蚁的感情从感兴趣到极端的人类主义者再到后来的感觉美好,少年时代的淘气已经被如今思想的成熟所替代。如上引文中作者是以叙述者“我”目前追忆往事的眼光,所以这正是思想转变后的观察。面对成年后的自己,“鸽子并不受惊气氛,不在意我在它们的群中散步。我仿佛觉得自己也是一只鸽子”。[4](P150)(《每天与鸽子海鸥约会》)作者喜欢这种人和动物和谐共处的状态,除了鸽子,作者还提到了乌鸦、松鼠等,人和动物之间“互信”的关系,让人感到美好,“人类在大自然里还有许多‘乡亲’”。在他的生活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动物,他喜爱他们,听鸟儿的歌唱,分析小狗的话语,并以平等的身份对他们讲话,给他们写信。

二、浅语与人生

浅语,是林良先生一直坚持的写作特点。他认为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用艺术技巧处理过的“浅浅的文字”创作而成的。林良文学作品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浅语的艺术”,简单易懂的语言让人读来仿佛是幼时的我们在听爸爸讲话,而在这些话中,又传递着最真挚的道理。“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写作的。它的特质之一是运用儿童所熟悉的真实语言来写。”[7](P33)在《给史努比的信》的开头这样写道“‘汪汪,汪汪汪,汪,汪汪’,算了我不会用你的语言写信,还是用我的语言来写方便些”。在儿童的世界里,他们总是尝试用动物自己的语言来与动物对话,而在这篇文章的开头,作者就仿照小孩子的方式对小狗讲话。表面来看,是作者试图用小狗的语言同小狗交谈,而另一层面来看,他这正是用儿童的思维,用儿童熟悉的语言来创作的。“一切有创造性的文学作品,都是以‘浅语’打底的。”如果作家一直通篇以浅语写作,其他没有任何可以创新,那文章就显得浅显,而“作品所以能发出光辉,主要的是作者在写作的时候运用了多采多姿的文学技巧。”[7](P40)林良的作品之所以受到小读者和成年读者的喜爱,就是他将‘浅语’化为艺术,每一篇文章都是作家艺术品。林良将生活的道理,人生的哲理蕴含在这些‘浅语’之中,使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语言里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他笔下的小动物们也成为小读者的人生导师,向他们传递道理。在《孔雀是不妒忌的》一封信中,林良爸爸对女儿说,“一个发现了自己的人,就能有自信。他不妒忌,而且像孔雀一样,深信自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动物”。[8](P87)他用女儿生活中的事同孔雀联系在一起,孔雀成为自信的代言人,道理浅显易懂而又使读者印象深刻。浅语的罗列容易使文章浅显,而只讲道理又容易晦涩。让小动物们用浅语讲道理,则别出心意,符合儿童的心理接受,印象深刻而意义长远。在传统的龟兔赛跑故事中,骄傲自大的兔子最后输给了努力的乌龟,骄傲作为谦虚的对立面,兔子一直是被批判的对象,而乌龟的努力认真则是被宣扬的品质。一正一反的对比中,更突出正确的一方。又如“梅花香自苦寒来”“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等故事宣扬的在困境中成长的刻苦努力精神更加让人印象深刻。但是在林良先生看来,“儿童文学作家在作品里描绘一个‘理想的世界’,等于‘为花苗营造暖室’……他宁愿描绘‘理想的世界’,宁愿用‘美好的暗示’来塑造孩子的品格,不愿意在花苗的根茎没长牢固以前,就把它‘送’进暴风雨里了。”[7](P94)因此,他笔下的世界是一个光明的、理想的世界,他塑造的小动物形象都是正面的形象,向小读者们传递着正能量。他认为如果暖室里的花苗经不起暴风雨的摧残,那为什么非要用暴风雨摧残呢,在《蜗牛强强》中,强强是跑得最快的蜗牛,却不是最快的动物。可是强强却抱着一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的积极向上的态度与金钱豹等其他动物一起赛跑。尽管最后失败了,可是蜗牛爷爷说,与豹子比跑步,与鸟儿比飞翔,与鱼儿比游泳这些强强都是赢不了的,比谁跑得慢的话,强强一定会赢。失败是成功之母———林良爷爷用最简单的话教给小读者们怎样面对失败,总结失败的原因,而不是躲起来。与上文的龟兔赛跑的故事相比,作者没有贬低对手而突出蜗牛的形象,而是从自身出发,正确看待自己,继而寻找失败的原因。又如历来被作为批判对象的猪,被打上好吃懒做的印记。而在林良先生笔下,他为这些猪们辩护,猪身上的美好品质,是人类需要学习的。“猪把农家无所事事的闲暇,不再新鲜的食物,一一变成黄金”,“猪的好脾气,使猪成为和谐的象征。”[3](P109)(《猪的美质》)甘于奉献自己肉体、勤俭致富、性格温顺的猪取代了以往又脏又丑、又笨又懒的猪。“在文学的世界里,儿童文学所要反映的必然是‘理想的人生’,所反映的却应该是‘现实的人生’”[7](P96)。顾城说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这是成人的世界。给儿童写书,林良先生用一双充满阳光的眼睛看待事物,所以反映在他笔下的世界是充满阳光的,而正是这个温暖的阳光世界教给小读者们积极乐观的态度。

三、结语

不管是图画书、诗歌,还是小说、散文、话剧,只要有孩子的地方,就有小动物的存在。孩子们喜欢动物,所以热爱孩子的大人们就把这些动物写进孩子们的故事里。林良先生作品丰富,种类繁多,各种动物以多种姿态出现在这些作品中。他的作品是一个温暖的儿童世界,也是一个热闹的动物世界。他爱孩子,所以他写故事给孩子。他喜爱动物,所以小动物们成为他笔下的常客,有时还替他讲故事。虽然彩虹只有七种颜色,可是它确是世界上最美的事物之一。林良先生的话语就像彩虹一样简单,却包涵深意,饱含爱意,成为打动人心的话语,而话语之中,也包括他想讲给孩子们听的道理。林良先生就用这些,为小读者们塑造了一个温暖的儿童世界。

儿童文学论文范文第9篇

导读,顾名思义就是指导阅读,其源于20世纪80年代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提出的语文导读教学法:“‘导’,指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引导、辅导、因势利导;‘读’,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导’和‘读’的结合,勾画出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幅‘师生互动’的图景,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滔滔讲授,学生默默聆听’这种单向的‘授—受’格局”[4]。本文所说的导读并非教学方法,而是一种体裁样式,即写于作品后面,指导读者有目的地阅读文章的一段文字,也叫“作品提示”或“阅读提示”、“作品评析”。周作人认为儿童文学:“内容与形式不但多与原始人的文学相似,而且有许多还是原始社会的遗物,常含有野蛮和荒唐的思想”[5]。因此,实践理念下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整合的第一步就是从儿童视野出发,为民间文学写导读。对于导读的写作,钦州学院的做法有三:第一,导作品主题。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一样,内容体现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赞赏与追求,导读作品主题时,应抓住这一点进行分析。如钦州民间童话《金沙奇源》,讲述看牛仔六哥与谭财主丫环三妹遇仙发财,被谭财主陷害的故事。故事主题是好人有好报、坏人受处罚。在写导读时要注意从儿童心理出发,抓住童话的幻想特征,说明六哥与三妹如何遇仙,如何得到金银,又如何被财主陷害,财主如何受到处罚,分析过程中要突出六哥与三妹的善良与勤劳、财主的贪婪与丑陋。通过分析主题,引导儿童做一个善良、勤劳的人。第二,导人物形象。民间文学中的人物大都没有具体名字,但人物的性格特征非常突出,在写导读时应注意把人物的这些性格特征描摹出来。如《傻姑爷》,讲述一个傻姑爷娶了个聪明的老婆,一次岳父过生日,夫妻俩回去拜寿,路上老婆说什么,傻姑爷也跟着说什么。到了岳父家里,大家都想看傻姑爷的笑话。厨子有意看傻姑爷出洋相,给他舀了碗没苡米、没鸡蛋的糖水,也没有给他勺子。傻姑爷把途中跟着老婆学的三句话说出来,居然误打误撞被认为是最有学问的人。在写导读时,要对表现傻姑爷傻样的句子进行分析,通过他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出来。第三,导语语言特色。民间文学的语言质朴、生动、简练,易于理解,叙事结构与方式与儿童文学非常相似,在写导读时要把作品的这些语言特点找出来。如钦州儿歌《倒卷珠帘》:“年三十晚月光光,贼上屋顶偷粪缸。盲婆看见惊失魂,聋公听到吓出汗。哑仔大声喊捉贼,跛佬快快走出屋。一抓抓到贼头发,一看原来系和尚”,写导读时应说明这是一首颠倒歌,用了较多的叠词,如“月光光”、“快快”、“一抓抓”等,儿童念这首颠倒歌,不仅接受了一定的思维训练,而且体会到“胡言乱语”的谐趣。从学生所写的导读看,基本都能根据以上步骤来写,但也有“偏题”现象,把导读写成读后感,究其原因就是语言表述上不是“导”,而是“感”,教师要注意引导。

二、把民间文学改编为儿童文学

民间文学属于原生态文学,表现的生活面极为广阔,囊括了劳动人民的思想、观点、道德、习俗、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内容。法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拉法格说民间文学是人民灵魂的忠实、率真和自发的表现形式,是人民的知己朋友,也是人民的科学、宗教和天文知识的备忘录。这种包容性使民间文学往往良莠交织,精华和糟粕并存。面对这种情况,钦州学院的做法是:首先对改编的民间文学进行筛选。南京师范大学刘晓东教授认为:“儿童教育,特别是幼小儿童的教材,应当主要以原型和母题为主要内容和永恒不变的内容,这些内容主要集中在神话、童话、传奇、民间故事等原始文学题材中”[6]。因此,改编民间文学,要从儿童的培养教育与审美需求出发,在内容的选择上要符合道德感化、智力开发、美育感染等要求,体裁上可选择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神话、童话、民间故事等。钦州民间文学有些也属于糟粕,如《好人死得早》、《懒人福》、《驼背娶亲》等,改编时要舍弃。其次,理清主要情节、明确线索。作为口传文学,民间文学大多描述故事轮廓,由于集体创作、世代传承的特点,很多作品在流传过程中,增加了讲述者的创造而横添了枝叶,使民间文学作品情节杂乱无序,甚至故事杂糅。因此,改编时要理清主要情节、明确线索。对只有简约故事轮廓的民间文学作品,应从故事讲述的需要出发,按情节发展的规律展开合理想象,进行情节和细节的补充和丰富,变概括的故事梗概为具体而有变化的故事情节。而对情节繁芜的作品,则应删繁就简,以故事的完整性、变化性和丰富性为核心,大胆剔除与故事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旁枝末节,从而变芜杂为明晰,使情节具体生动。如钦州幻想故事《鞋沓鱼的嘴为何歪》,用了很长的篇幅讲述小白鱼骗鲸鱼的过程,而主要角色鞋沓鱼嘴变歪的过程只用几句话就讲述完毕,与题意相差甚远,改编时删减小白鱼骗鲸鱼的情节,增加鞋沓鱼嘴变歪的情节,突出主要情节。第三,规范语言。民间文学以口头讲述为主要传播方式,在传播过程中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在口语化的表述中不自觉地注入了方言或习惯语,印上了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色彩。对于儿童来说,文学的接受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语言的过程,语言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他们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对语言的运用。因此,对民间文学的改编,必须规范语言,要注意对话语方式的运用,消除方言,以文学口语为故事的叙事手段;对句式结构的安排,要多用短句、简单句,少用长句、复句或复杂句式;对语汇词汇的使用,要多用实词、浅词,少用虚词、深词,不用生僻词。如改编钦州生活故事《三太公请客》,这是一则吝啬鬼的故事,有太多的方言俗语,改编时要注意把方言改为普通口语,如把俗语“赖账是乌龟野仔”改为“赖账就是王八蛋”,方言“得”改为“行”或“可以”,“为内”改为“好友”,“东看看,西瞄瞄”改为“东看西看”,“头壳”改为“脑袋”,等等。在叙述方式上,把文中过多的对话改为叙述性语言,突出主要情节。

三、在儿童文学课堂开展感受

民间文学魅力的专题活动德国教育大师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传递文化,体验文化价值,并培养能创造文化价值和人格。”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对象是学前与小教专业的学生,他们是未来的幼儿园、小学教师,地方文化的传承很大程度依赖于他们。地方文化的很多内容都体现于民间文学,儿童文学与民间文学又有着天然的联系性,因此,把民间文学内化到儿童文学课程中便成为两者的最佳结合。所谓“知识内化就是把教材中的外部知识经过学生的认知活动重新组合转变成其内部的知识,也就是使教材新知识与学生主体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建立内在联系,形成其新的认知结构”[7]。

(一)角色扮演

社会心理学认为“每个人在社会中都要扮演一定的角色,它是一个社会成员的思想、情感、行为和责任的集中体现,反映个体与自己、周围人群和客观事物之间发生作用时独特和一贯的行为方式”[8]。角色扮演的教学模式是心理学家谢夫倡导的一种以社会互动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模式。概括地说,就是让学生表演问题情境,然后讨论表演,借此引导学生共同探讨情感、态度、价值、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且形成处理这些情境的恰当方法。民间文学作品以角色表演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内容情节的记忆与理解。但并非所有的民间文学都适合表演,只有那些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突出的民间文学才适合表演,因为“圆滑的故事性,具体的行动性,人物性格的明确性。并且使事件具体的展开,把原因、结果交待清楚,然后加上简洁一贯的架构,动听的音乐和富有韵律感的台词,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9]。在进行角色扮演时,钦州学院的做法体现如下:第一,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角色扮演的起点,也是表演取得成功的保证。创设情境最重要的就是情境介绍,把故事发生的环境最一个简要介绍,人物的动作、神态要符合故事的发展。第二,分配角色任务。要根据学生的参与热情、表演能力进行挑选“演员”,不能敷衍了事,因为表演效果会影响接下来的分析与讨论。第三,确定表演框架。确定人选后,学生形成“演员”小组进行讨论,筹划表演内容,确定角色的台词,教师要动员其他同学帮助他们准备表演所需的场景、道具等。第四,训练“观众”。在角色扮演中让不参加表演的学生进入状态,也是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要引导与培训他们与“演员”互动,并布置一些观察性的问题,如角色表演是否真实?情节发展是否合理?有没有更好的选择?等等。只有大家都进入情境,才能营造出一种活跃的气氛,获得真实的体验。第五,进行角色扮演。这是表演的核心环节,“演员”按照计划进行表演,教师在观看的过程中切忌苛求完美。由于心情的紧张或产生新的想法,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发生忘词或改台词的现象实属正常,教师应给适当鼓励。第六,组织学生进行评议。由于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不一,学生对角色的行为取向有差异,教师要分析表演的真实性与合理性,深入挖掘表演的内涵,将评价集中在角色所作的决定上。

(二)游戏活动

《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儿童在游戏中反映着周围的现实生活,通过游戏体验着周围人们的劳动、生活和道德面貌,同时也理解、体验着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游戏是实现儿童与周围现实联系的特殊形式、特殊活动”[10]。游戏具有灵活性、积极情感、非精确性、内部机动性等特点[11],在儿童文学课堂上以游戏形式感知民间文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使学习者主动探求知识。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不仅体验到民间文学的魅力,而且有重拾童年时光的感觉,身心得到娱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钦州学院归纳出民间文学设计形式的两大原则:第一,娱乐性与认知性相结合。给游戏者带来情感的娱悦是游戏的基本特征,并不是目的本身,对民间文学的认知才是游戏的目的。只有将民间文学转化为游戏内容,才能让学生在获得游戏体验的同时也获得对民间文学的认知。如钦州儿歌《打叉叉》:“打叉叉,卖咸虾。咸虾臭,留俾阿侬送宴昼”,进行游戏时教师在前面进行操作示范,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游戏,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则儿歌反映钦州的哪些生活习俗?体现什么样的语言文化?边游戏边思考,学生很容易了解这首儿歌的文化内涵。第二,自由选择和全面参与相结合。“自由在何处止步或被限定,游戏便在那里终结”[12]。有自由选择的情感是游戏的心理学基础,因此,是否参与游戏应根据学生的意愿来决定。但并非放任自流,而是在指定的游戏中学生有选择的自由,但在一些团队游戏中,则要求全体学生参与。如要让学生了解钦州文学中的传说人物,如刘永福、冯子材、冯敏昌等,设置为“你说我猜”的游戏,第一环节可采取自愿报名的形式来决定游戏者。开始游戏时,“说”者只能说与人物有关的事迹,但不能点出他的姓名,“猜”者根据所说的事来判断。第二环节则采用团队合作的形式。按自愿组合原则组成几个团队,团队成员排成纵队,主持人把写有人名的卡片给纵队的最后一位成员看,要求他用动作把所猜的人名告诉相邻的队员,相邻的队员再把他的理解示范给下一位队员,最后由第一位队员猜。误解与错解使这个游戏妙趣横生,使学生轻松学会描述人物就是要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来显示谜底的方法。

(三)举办故事会

中山大学教授高小康认为“人是讲故事的动物”[13],故事不仅对儿童,而且对整个人类文化都有极为重要、不可或缺的价值。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就认为,我们用逻辑和抽象的规则来认识物理的世界,用故事来认识人文的世界。讲故事无论是东方或西方都是古已有之。对于儿童来说,喜爱故事、热衷于了解故事情节是其阅读的天性。现代儿童文学诞生之前,儿童就是凭借着对故事的直觉与喜爱,从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中选择具有浓郁故事性的作品作为自己的读物。因此,举办民间文学的专题故事会,不仅是学生未来工作的需求,也是学生了解民间文学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讲好民间文学里的故事呢?钦州学院的做法如下:第一,整理加工,规范文稿。民间文学诞生之初并不是为了娱乐或教育儿童,而是为了在神秘的自然力量之前,建立人际间的公众纽带。但其内容体现着对真、善、美的追求与赞赏,与儿童文学培养目标一致,且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在思维与语言上也有相似之处。但民间文学在传播过程中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有很多方言俚语夹杂其中,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因此,在讲述中应注意把这些方言俚语变为简单易懂的口语,如钦州民间故事中的“重耷耷”改为“沉甸甸”,“一轮火”改为“一古脑儿”,“五泪耙沙”改为“眼鼻嘴都流出泪水”,等等。第二,语音造形,塑造形象。所谓语音造形就是通过讲故事者富有角色感的声音来塑造角色的性格,这就要求讲述者通过情节揣摩角色,做到同一句话不同的角色有不同讲述,使听众闻声知人。如《想成龙的扁蟹》这个故事,讲述了扁蟹跳龙门的过程,有扁蟹、红鲤、海龟三个角色。刚开始扁蟹对跳龙门抱以极大的热情,声音应急促、高昂,充满激情。红鲤对跳龙门不感兴趣,只顾着去找朋友,声音应急燥、不耐烦。海龟跳龙门五百次都没过,对龙门已失去兴趣,声音应低沉、无耐,有沧桑之感。在叙述性语言与角色语言之间要注意“变口”,如扁蟹第一次没跳过龙门,却摔得浑身发疼,正在大口喘气的时候,看到一条鲤鱼从远远的地方飞快地游过来,然后哧溜一声,向龙门飞去。这给扁蟹极大的启示:“我真笨,怎么没想到要助跑呢?这样一跃就过了嘛。”在讲述这段的时候要注意“变口”:叙述语言要平实自然,扁蟹的语言则要显示出懊恼之感,不能混淆。第三,讲演结合。讲故事时为了生动形象,要有姿态、动作、表情等辅助,才能讲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一般来说,讲故事都是站姿,除了故事情节的弯腰、侧身外,脚步也要适当移动,如向左或向右移动45度来表现人物对话。动作要掌握用上区(肩以上)表示积极情感,中区(肩至腰)表示中性情感,下区(腰以下)表示消极情感。眼神和面部要表情根据情节与角色变换而变化。如《三个滑贼》有三个角色:比油滑、滑过油、跌落油缸不沾油,讲述者以自然姿态站立,当讲述到三个贼对话时,以自然站立姿态表演比油滑,向左与向右移动45度表演滑过油与跌落油缸不沾油。讲述到比油滑与滑过油吊箱子上来时要以半蹲之态,咬紧牙关往上拉绳子。箱子拉上来后要把两人决定独吞的神情表现出来,可通过眼神与手势表现两人的决定。最后,跌落油缸不沾油把比油滑与滑过油吓跑后的得意之态要夸张地表演。这样,通过姿态、动作与神情把这个故事展现出来。总之,实践理念下把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课程整合起来,可以使民间文学的传承更为深远,得到越来越多人的理解与接受,儿童文学的实践性特征也将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儿童文学论文范文第10篇

罗尔德•达尔儿童作品中语言方面的幽默就是属于这种类型。读者如果读到语言结构等不同寻常的文字是就会发笑。[2]所以达尔在其儿童作品中运用了很多不和谐的语言使得小读者甚至成年人都被他的幽默所折服。这些不和谐的语言在达尔作品中随处可见,它们看似不和谐,但却引人发笑同时发人深省,这就是达尔式幽默的独到之处。达尔在其儿童作品中应用的这些文字游戏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创新词创新词即新词的使用,是达尔在其儿童作品中应用的一种处理语言的幽默方式之一。简单地说,达尔在书中根据我们所熟知的词语创造出一系列的新词。这些新词的使用给人以新的视觉、听觉甚至味觉的冲击,在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达尔的作品《吹梦巨人》(TheBFG)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HUMANBEANS:这个词显然是在humanbeing(人类)的基础上创新而成的。因为在书中所有巨人城堡里的巨人(吹梦巨人除外)都以人类为食,包括全世界的人类,从土耳其到日本,从丹麦到中国。这些人在书中被称为humanbeans(人豆)。一方面因为beans的发音和being很像;另一方面也因为在巨人的眼中,人类如此渺小,他们以人类为食就如同吃豆子一样轻松。这种比较兼顾了词的发音与意义两个方面,让读者觉得妙不可言。SNOZZCUMBER:作为巨人城堡里唯一不食用人类的吹梦巨人BFG,他的食物就是这个snoz-zcumber。这个词可以分为“snozz”和“cumber”两个部分。词的第一部分是作者创作出来的,它的发音给人以一种不愉快且恶心的感觉。词的第二部分使读者很快想起了黄瓜(cucumber)这个词,所以可以推论它应该是一种瓜类。这样一来,“snozzcum-ber”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像黄瓜的蔬菜,但形象丑陋,口味令人作呕。书中的描述和插图证明了我们的想象是对的。尽管这样吹梦巨人也不苟同于那些吃人的巨人同伴们。他的一日三餐以这种蔬菜为食,可见他的心地有多么的善良。FROBSCOTTLE:这个词完全是作者原创的,没有任何依据,但根据书中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这是吹梦巨人喝的水,是一种甜甜的、混合的、浅绿色的起泡液体,就像人类喝的汽水一样。DILLION:这是达尔在书中创造的一个表示数字的新词。他在书中这样描写吹梦巨人,说他可以做无数个梦。(BFGcanmakedillionsofdreams.)我们只知道一些表示巨大数字的词,如“million”,“billion”,“trillion”,达尔造出的这个“dillion”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它比前三个词还要大,大到数不清的程度。此外,达尔还创造出了几个巨人城堡中奇怪动物的名字,例如:SCOTH-HOPPER,WRAPRASEAL和CRUMPSCODDLE。我们只能根据词的发音和自己的感觉来想象这些人类世界中并不存在的动物。这些看似很拗口的词不但不会使小读者心生畏惧,反而能激发他们极大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二)首音误置首音误置这个词来自于一名牛津大学的专家威廉•斯普纳。一次,他在对学生说话的时候误将“downtrain”说成了“towndrain”,不小心把这两个词的首音“d”和“t”,互换了一下。而更巧的是互换完的两个词竟然组成了一个新的词组,有它新的含义,“回去的火车”变成了“城镇的下水道”。[3]这种现象在英语中被称作首音误置。达尔在其作品《吹梦巨人》中就特意运用了这个语言现象。DAHL’SCHICKENS: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首音误置,它的原词是英国著名作家CHARLESDICKENS。吹梦巨人因为没有上过学,所以英文水平欠佳。当误把CharlesDickens说成了Dahl’schickens。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变化后的新词竟然包括了作者的名字达尔(Dahl)和一个有新的意义的词—小鸡(chickens)。这样一来,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吹梦巨人的口中变成了达尔的小鸡。这不仅在发音上显示了奇特的效果,而且意思上也诙谐幽默。

(三)变位词变位词是改变某个单词或短语的字母顺序后构成的新词或新的短语。这种语言现象在达尔的《小乌龟是怎样长成的》一书中运用得恰到好处。他在书中描述了一只神奇的小乌龟,它有神奇的力量,能看懂人类看不懂得语言。可能成年人会觉得这个歌谣很幼稚无聊,但孩子们却非常喜欢。而且书的题目(ESIOTROT)也选自于这个歌谣,这会使小读者们产生好奇,迫不及待地阅读下去以发现更多的奥秘。

(四)发音和语法错误在达尔儿童作品中塑造的喜剧人物或反面人物形象中,有许多存在着发音和语法错误。这是作者为了完善他们的滑稽或丑陋形象而有意为之的。这些形象的代表集中于《吹梦巨人》和《女巫》两部书中。吹梦巨人由于没有受过教育,在说话时常常犯一种可笑的错误。他每说一句话,无论句子的主语是什么,谓语一律用第三人称单数。这种蹩脚的英语听起来令孩子们发笑,同时也提醒他们要使用规范的语言。读者随着阅读的深入会很快适应吹梦巨人的这种系统性的语法错误。然而按照这个规律,偶尔他也有用对语法的时候。这时读者反而会觉得诧异可笑。幸运的是,在故事快要结束时,小女孩儿苏菲教会了吹梦巨人拼写和语法,规范了他的语言,并鼓励他阅读书籍。最终吹梦巨人在苏菲的帮助下可以说出并写出一些标准的英语了。这同时也给小读者们做出了一个好榜样。再如在达尔的另一部儿童作品《女巫》里,大女巫有一种特殊的说话方式。她的一些发音非常怪异。例如,她不会字母“w”“r”“v”“g”的正确发音。下面是书中大女巫和其他女巫的一些对话。大女巫的这些特殊的发音使她在读者心中的形象更加丑陋和残忍。和吹梦巨人不同的是,她一直不能也不想改变这种说话方式。

二、罗尔德•达尔的幽默对儿童读者的作用

书籍对儿童读者的作用通常有两点:娱乐儿童与教育儿童。但这两点很难达到平衡。一些作者只关注书籍对儿童的教育作用,认为书籍应该帮助孩子学习知识。这样的书籍只会给儿童带来枯燥无味的体验,甚至使儿童对阅读失去兴趣。另一个极端是作者只关注书籍的娱乐效应和销售量,这种书籍只能供儿童娱乐和消磨时间。而孩子们会很快忘记书中的内容,同时也学不到任何东西。这两种极端的书籍都不是我们想要的。达尔在其书中运用的乖讹幽默使他的儿童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尔让儿童在快乐中学习的本领展示了一位作者的神奇力量。

(一)娱乐儿童儿童文学首先要做的是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让儿童喜欢阅读。一部作品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关键在于读者和作品内容的亲疏程度。儿童在阅读的时候总是喜欢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儿童喜欢在书中找到共鸣,找到自己的影子,实现自己的愿望。只有这样的书籍才会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达尔作品中幽默拉近了他和孩子们的距离。达尔作品的所运用的幽默都源于儿童的生活。作品中幽默的人物使用幽默的语言。这种语言的不和谐性引起了儿童的极大兴趣,使他们陶醉其中,期待在下一本书中找到同样的幽默情景。

(二)教育儿童儿童作品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给儿童正确的引导和良好的教育。通常儿童作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他们应该读的,另一类是他们想要读的。现实中,这两类书籍很难重合。儿童不想读他们应该读的书籍,而他们想要读的书籍又不被老师和家长认可。一本好书应该结合这两种类型,让儿童喜欢读他们应该读的书籍。达尔幽默的文学作品巧妙地结合了这两点。儿童可以轻松愉快地从他的书中学到东西。例如达尔在书中运用的文字游戏培养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在猜测这些文字游戏的过程中又会学到新的单词。学会单词的喜悦会激励他们学习更多的句式、语法等等,从而慢慢懂得去欣赏文字的魅力。达尔在一次采访中曾这样解释他对儿童作品的观点:“它教给儿童如何运用语言和用语言做游戏的快乐。总之,它帮助儿童学会不再恐惧书籍……如果我的书籍可以帮助儿童成为读者,我会觉得自己完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三、结语

综上所述,达尔在其儿童作品中运用的幽默语言源自于幽默理论中的“乖讹”学说。达尔用其幽默的语言给孩子们展示了不同人物的说话方式。对成年人来说,他们的思维方式经过多年的历练已经趋于固定,不会对这些拗口的语言产生太大的兴趣。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正在发展阶段,他们的头脑里对语言没有严格的黑白对错之分。所以他们可以尽情地去欣赏、发现这些不和谐语言中的幽默元素。

上一篇:影视作品论文范文 下一篇:多媒体课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