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日益引起关注

时间:2022-07-08 02:42:14

中国模式日益引起关注

如果中国能够在社会和经济的战略选择方面开辟出一条新路,那么它也会证明自己有能力给全世界提供中国和世界都需要的礼物。这个礼物应该是现代西方的活力和传统中国的稳定二者恰当的结合体。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

“中国走出了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它应当有一个不同的标签。”23年前,美国学者汤森和沃马克在他们关于中国政治的论著中写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便引起外部世界的极大关注。“苏联模式”解体之后,作为一个有着与西方完全不同传统背景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似乎注定要独辟蹊径。中国被赋予若干的标签,预测中国的未来也始终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中国崩溃论”、“中国”、“中国责任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西方学者又预测,中国将成为21世纪的超级大国。

中外学者开始越来越多地运用“中国模式”来探讨中国的发展道路。尽管这一概念近来才为媒体所热切关注,但学术界对它的关注却很早就开始了。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认为,这一概念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就成为学界关注的课题了。特别是中国能够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保持比较稳定和快速的增长,使得中国的发展战略和模式引发更为广泛的关注和认同。“‘中国模式’已经历时30几年而不倒,并且也没有衰落的迹象。所以最近美国政界就有重新评估‘中国模式’的努力。”郑永年教授这样解释中国概念渐热的背景。

清华大学胡鞍钢把中国模式的形成归结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统一。天时是指中国所处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经济全球化和知识革命的时代。地利是指整个亚洲的高速增长和崛起,以及中国良好的周边环境。而人和则是指内部的和谐社会和对外的和平发展。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诠释中国模式的内涵。学界很早就有将以日本为代表的、发展模式不同于西方世界的经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国家称为“第四世界”的概念。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发展经验与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发展模式类似。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认为,中国模式和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同样属于“亚洲后期快速发展的一种模式”。然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陈君峰教授认为,中国模式还是有别于东亚模式。他认为,中国模式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中,已经被证明或公认的成功经验主要有六个方面:“改革、发展、开放、渐进、试验、稳定”。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可以归结为“改革、发展、开放”;而取得成功的原因则在于“渐进、试验、稳定”,即中国“保持了长期政治稳定”,“始终坚持了中国特色,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采取了渐进式改革的战略”。

美国加州大学洛黄宗智教授认为,60年来,中国走过的发展道路是非常独特的。前30年,中国在党政国家集权制度之下,工业化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改革开放后,中国没走苏联和东欧的道路,而是在旧有体制的基础上,采用计划和市场的“双轨”进路,摸索出了一条市场化的道路。而且,独特的政治体制又使得资源和人才等能够得到高效率的使用,从而创造了中国3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奇迹”。

对于认为中国只有经济改革,没有政治改革的观点,郑永年教授认为,这种从西方民主化的观点出发的看法,妨碍人们更为清晰地认识中国模式,特别是其中政治改革的经验。因为,“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基本国家制度建设。国家制度建设就是中国30年政治改革的核心。中国领导层一直在强调国家机构改革,民主化只是中国政治改革的目标之一,不是唯一目标”。他认为,中国在政治改革方面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是渐进的、分阶段的改革。

也有学者从中国传统智慧的角度去探索中国模式的含义。中央编译局副秘书长杨金海用“刚柔相济,执二用中”来诠释中国模式的精髓,他认为:“中国模式从总体来看,就是集古今之智慧,汇中外之优长;不走极端,而取中和;灵活多变,不失其刚。”共产党的领导作为在改革开放中始终坚持的原则,体现出了不断与时俱进的特色。俄罗斯科学院米哈伊尔・列昂季耶维奇・季塔连科院则认为,中国成功的秘密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够适应时代变化,用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最大限度地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自我调整。在政治制度上,中国模式吸收了西方模式和苏联模式的优点,又克服了它们的缺点。中国的政治体制“既保持了政治秩序的稳定,又体现了广泛的民主,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不仅提供了宽松的执政环境,也积累了丰厚的政治和社会资源。”杨金海副秘书长说。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崛起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在这一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无疑是全人类的财富。中国模式首先引起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关注和认同。西方世界输出的民主政治模式,不仅没有在第三世界国家建立起民主制度,甚至还造成政治失序、经济落后。中国的发展道路为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在埃及等第三世界国家,“中国模式”被正式使用。正如陈君峰教授指出的,“每个国家的发展模式都是不一样的”。中国模式是否具有普适性呢?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教授认为:“中国的发展道路是独特的,所以我不认为有一种可以被借鉴的‘中国模式’。”在他看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经验的根本之所在,这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模仿和重复的。此外,中国的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也是塑造中国独特发展道路的因素,这同样是中国所独有的。而中国模式的独特性,也让这一模式面临一些挑战。王缉思教授认为:“中国如果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中国文化就要有更多的普适性。现在的中国文化在包容性和普适性方面还没有达到西方文化的水平,还不能被普遍认同并有效影响世界。”中国模式甚至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黄宗智教授指出,造就中国经济奇迹的中国模式,某种程度上也是今天中国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和环境危机的来源。

中国模式仍然在发展和丰富之中,陈君峰教授认为中国模式的探索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已经明显看出是成功经验;第二种还在摸索,仍在摸石过河;第三种是尚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紧迫问题,包括中国能否成功应对此次金融危机,将是对‘中国模式’的一次检验。他说:“某种程度上,中国模式仍在过程中,还很不成熟不完善,也许再经过30年,即当中国真正或大体上实现现代化时,再去论证似乎更合适。”

郑永年教授认为,尽管“中国模式”的概念还是模糊不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正在认识其内在的合理性和经验的可取性。“中国模式”从目前来看是非常成功的,但它能否真正具有世界意义,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未来的社会改革能否成功。

陈君峰教授援引了人民网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其中认为中国模式成型的有14.3%,60.25%的受调查者认为“中国模式”还是一种在探索中的发展模式。“我认为我国国民正在成熟,比较客观。”他说。

责编 乔天碧

上一篇:带上它! 游遍台湾 下一篇:澳门馆:童趣里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