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中大学精神的思考

时间:2022-07-05 08:36:22

高等教育中大学精神的思考

【摘 要】在高等教育的新形势下,呼吁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凝聚出一种永恒的力量,保护教育的权利,捍卫教育的尊严,践行教育的真谛,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召唤学生,遵从绿色教育理念,创建绿色教育环境,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交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益于大学生终生的绿色、和谐的教育。

【关键词】大学精神 绿色教育 和谐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2-0028-02

大学教育不仅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职能,同时还肩负着传承文化的职能,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正体现出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不是虚无的,而是实实在在地体现于广大师生的行为之中;大学精神不是无形的,而是形形地渗透于广大师生的行为之中。大学精神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大学人的努力,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理想、追求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所在,是大学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宗旨、校园文化和校风学风的集中体现。因此,大学精神是一种反映大学本质的精神状态,是精神的升华。

一 大学精神的存在性

1.大学精神的辐射性

由于教师的教学活动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接触交流中进行的,那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借助所讲授的知识的载体,教师可以把大学精神的光辉映射到学生身上,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也渐渐接受了大学精神的熏陶,从而陶冶了情操,丰富了心灵。在当前高校开展的新生研讨课教学中,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实行引导、提问、讨论、启发等多种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实现知名教授与学生的零距离接触,尤其是针对大一新生的研讨课,使得学生更早地与专业教授接触,感受大学的文化和精神,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把大学精神渗透到学生的灵魂中。

2.大学精神的延展性

首先,大学时光是充满激情和令人神往的。大学是青年人梦想开始的地方,也是他们收获成长,踏入社会,开始人生征程的新起点。大学在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同时,总是不断地接收新的学生,那么在学生的交替成长中,大学精神从上一级学生很自然地传承给下一级学生,在学生的磨砺中把精华的思想延伸下去。

从深层次上讲,我们知道延展性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之一,它指可锤炼可压延程度。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能延伸成细丝而不断裂的性质叫延性,在外力(锤击或滚轧)作用能碾成薄片而不破裂的性质叫展性。我们的大学教育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各种社会变迁的重创,各种社会制度的磨砺,甚至是外国教育思想的冲击与考验,当然更有无数的教育先驱用生命捍卫我们的教育思想才得以生根发芽,在贫瘠的土壤上茁壮成长。也正是遵循着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我们的教育思想才在时间长河的洗涤中,提炼出了精华,是值得我们珍惜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3.大学精神的广域性

大学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单位,但由于其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任务,与社会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大学要吸收一批批优秀的青年入校学习;另一方面,大学把学业有成的学生源源不断地输送给社会,这些人才渐渐担当起社会的重任。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社会,是一个学习的社会。在人才由大学向社会流动的过程中,在学生身上蕴含的大学精神也随着携带到社会,把诚信做人、勤于思考、终身学习、追求卓越的品德带入了社会,并给社会带来了良好的风气,给社会注入了正能量,这种正能量将在社会上产生不可估量的“蝴蝶效应”。

二 大学精神的守护

正因为我们广大师生的行动承载着大学精神,教师的职责就是把优秀的教学思想移植到贫瘠的土壤上,用心血哺育着开花结果。用我们的行动刷新学生的意识,更新学生的观念,引导学生的行为,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强化学生实践的技能,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自立的学习能力。

1.教育思想的传承

正如黑格尔所说的,传统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它就膨胀得愈大。美国的大学也是从自己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应植根于美国的社会和政治传统。中国的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这是一笔丰厚的财富,值得我们珍惜、继承。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高度重视文明的传承,并提出要寻根,背靠五千多年,否则势必自我埋葬。他认为,中国这么一个大国、古国,中华民族这么一个经历人类五千年历史风雨而仅存的伟大的民族,如果丢失了自己的文化,丢失了自己的优秀传统,那么这是人类发展、世界文明的无比重大的损失。高校的首要任务就是传承文化,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不把育人作为首要任务,就不是学校;不把培育高级专门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就不是高校;不把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培养一流的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就不是一流的大学。人类社会、人类文明靠文化的传承而延续,又靠文化的创新而发展。

水本无色,因为有蓝天的映衬,才呈现出湛蓝的颜色。作为从事教育的教师,应有蓝天一样纯洁的心灵,才可以培育出同样晶莹剔透的硕果。尽管大自然寒暑交替,变化万千,由于万物享受着太阳的沐浴、滋润,任何一个生命不因为自己的卑微而失去生存的机会,才得以延续。这应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教育净化心灵,提升境界;教育在于引导学生的兴趣,避免受到利益驱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心与责任。爱让人自律,心有所属,领略到内心深处的安全感;责任让人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才能担负起对社会、工作的重担。

大学在现代转换过程中,既要继承世界上大学千年来形成的可资接受的传统,更重要的是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建立一种体现民族精神与先进文化的大学新传统。因此,我们的教育要在传承中发展,引导青年人的行为,一个人的成功除了才华,还需要有可贵的品质和崇高的境界。我们应继承传统,立足现代,弘扬人文,崇尚科学,开拓创新,引导潮流,培育新人。

2.用绿色教育的理念和谐育人

大学的理念是指导教师和学生行为的准则,著名的哈佛大学一直谨守真理与学术至上的教育理念,才使得严谨治学成为在校师生的一种习惯。真正的大学理念是不能拷贝的,必须是自己独具的,只有当大学理念成为师生共享的精神成果时,当大学理念参与大学机制化、体制化运作时,当先进的大学理念与整个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时,大学理念才能发挥出巨大的建设性力量。

杨叔子先生最早在我国倡导绿色教育,即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的现代教育。他认为,人文知识是人文文化的历史沉淀,是人文文化的基础,是人的精神世界升华的源流,也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灵魂。因此,教师在注重个人发展的同时,应该力求把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以人为本、以综合育人为己任,全方位宏观育人;激励、引导学生夯实基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引导学生树立服务于社会的远大目标,特别要关注人文素养的培养,精神境界的培养。力求使学生善于学习,深于思考,能于实践。

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我们赞美居里夫人,不仅仅是她的聪明与才智的卓越,更是因为她的精神与人格的伟大。同样,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受到世人瞩目,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渊博的知识,更主要的是他们献身于科学的精神。所以当大学教育真正把品德与才智有机结合时,才会培育出出色的、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为了践行绿色教育的理念,作为高校应首先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在老中青教师中形成梯队,把优良的教育思想传承下来。作为教师首先做到以身作则,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在学术上求真求实,不剽窃、不抄袭,身体力行地引导学生的行为;同时,积极、有效地挖掘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绿色教育平台。作为学生,从细微处做起,培养求真至善的科学精神,既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又有实际的办事能力,创造真正和谐的育人环境。

为了守护大学精神,作为教师,从细微处做起,精心上好每一堂课,耐心指导好每一次实验,细心关注学生的每一个心理活动,引导学生关爱生命,珍惜青春,避免学生的心灵荒芜。在交流中传递正能量,让我们的学生谨记以下几点:

在人生的岁月里,用最大的耐心和宽容去面对生活,无论社会如何残酷,永远给亲人留一片宽容的港湾;学会与时俱进,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但决不追求奢华;保持自尊但不固执己见,刚愎自用;追求宁静但不迷恋安逸;学会奋斗但更要注重保全自己的健康,用一生的勤勉编织生命的图案,绝不以牺牲生命、透支健康为代价来获取某些利益。人的一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也不可能拥有所有的财富,应学会获取自己需要的,放弃多余的,人生中的物质财富和健康资本都需要量入为出,持续发展。

在人生的岁月中,无论地位多么显赫,永远不要忘记每个人只是沧海一粟,个人的见识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太多未知的领域有待探究。走出象牙塔,现实的世界不再那么斑斓,学会用两只眼睛看世界,一只眼睛看现在,另一只眼睛看未来;一只眼睛看黑暗,另一只眼睛看光明。

重要的一点,学会宽容和善待自己。人的一生不可能都事事如意,不可能完美无瑕,有时一点瑕疵更能映衬出完美。季羡林先生说过“不完美才是人生”,不完美才是真正的完美,善于原谅自己的过失,善待自己的身心,一个用爱、宽容和善良沐浴的心灵是健康纯洁的,一个被恨、仇视、嫉妒浸润和侵蚀的心灵是贫瘠的、沙漠化的、没有生命力的。

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学会用爱的力量化解生活中的矛盾,用爱的清泉浇灌、洗涤自己的灵魂,用美的阳光沐浴、滋润自己的心灵,才会拥有一个真正完美的人生。

三 结束语

大学的文化承载着大学的精神,大学的精神体现的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大学保持生命力的支柱。我们的教育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凝聚出一种永恒的力量,保护教育的权利,捍卫教育的尊严,传承教育的传统,践行教育的真谛,用我们的人格魅力召唤学生,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交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益于大学生终生的绿色、和谐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继承历史财富 不断丰富发展――由庆贺朱九思同志九十华诞而作[J].高等教育研究,2006(3):1~7

[2]杨叔子.教育:以“文”化人 育德为帅[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0):58~60

[3]杨叔子.现代高等教育:绿色・科学・人文[J].高等教育研究,2002(1):18~24

[4]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J].教育研究,2002(11):12~16

上一篇:阿尔茨海默症语言功能失调的类型及特征评述 下一篇:高校艺术教育专业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