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6 22:43:19

高等教育大学论文

高等教育大学论文范文第1篇

对高校所承载的历史使命的突显是《要点》的另一个特征。在新的历史语境中,高校的历史使命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广西师范大学作为高校所承载的上述四个方面的历史使命《要点》都有具体的工作部署。《要点》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内容中提出了6项任务,这是对广西师范大学所承载的教书育人历史使命的认可与践行,是把履行历史使命落实到工作实处的具体体现和表征。《要点》第五大方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的内容中提出了4项任务,体现对广西师范大学所承载的科学研究的历史使命的认可与践行。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广西师范大学专业与学科建设的工作要点。《要点》中第六大方面的内容“提升科技创新与服务地方能力”提出了3个要求,一方面既是对师大所承载的科学研究历史使命的进一步强调,更是一种品质超越和升华,服务社会就是科学研究的归宿与出发点。在“增强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一项,要求加强海外华教育和汉语国际推广,体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要点》也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首先,有的地方语言表述上故意含糊其辞,如在总要求中提到“为建成有特色高水平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这种表述对广西师范大学的办学目标没有明确,到底是国际“有特色高水平一流大学”,国内“有特色高水平一流大学”还是广西区内“有特色高水平一流大学”没有明确界定。这种对广西师范大学办学定位上的表述糊糊性,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广西师范大学现实办学境况的一种真实反映:广西师范大学的办学综合实力在国内达不上一流,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也不是龙头老大。这种办学的现实困境使得这份工作要点对广西师范大学今后办学定位的表述也是显得尴尬。总体上另一个不足之处是这份工作要点没有充分体现出广西师范大学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一所大学如果没有形成其自身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至少这所大学是不够成熟、不够完善的。对大学精神的提炼和大学文化特征的表述充分表明这个学校的高层领导班子的理论水平与办学理念。广西师范大学在其悠久的办学史上形成了其独特的“独秀”大学精神。这种“独秀”精神不是天下皆浊我独清的孤傲,不是天下皆差我独好的自足。广西师范大学的“独秀”大学精神是全体广西师范大学人对真、善、美的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的精神境界,强调是的是全校师生人格上的诚实与独立,人品上的完善与诚挚;彰显的是全体师生对真理追求、对学术探索、对科学创新的一种独立精神、首创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精神;表现的是全体师生的精神风貌和一言一行的良好形象。广西师范大学在“独秀”大学精神指导下的工作有创新有成效,学习有追求有效率,生活有目标有品位;广西师范大学“独秀”大学精神指导下的教师是秉承师大文化传统,“教书育人乐奉献、科研创新图富强、服务社会勤致富、文化创新留清名”的一种新时代教师的典范;广西师范大学“独秀”大学精神指导下的学生是秉承师大文化传统,好学上进求真知、诚实做人人人爱、踏实做事事事顺、知书明理的社会有用人才。《要点》中,似乎没有对这种广西师范大学独秀精神的突显和强调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措施,在措施表述也没有任何提及。如果《要点》能够把广西师范大学的“独秀”大学精神突显出来,整个《要点》将是另外一个面貌。《要点》没有体现广西师范大学作为高校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职能;没有突显大学文化、大学精神。

《要点》对本年的招生工作和财务工作似乎没有提及。在整个工作要点中,有对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要点,也有对毕业学生就业的工作要点,除在第七大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提到“进一步扩大长短期留学生的招生规模”外,全文没有提到招生工作。招生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该项工作做好了,即是对一份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一种极好宣传方式和宣传途径。《要点》对招生工作的只字不提不知出于什么考虑。无论原因是什么,在年度工作要点没有提及招生工作,似乎使人难以理解。究其原因,可能是广西师范大学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的原有影响特别好,学校领导班子对广西师范大学招生工作相当自信。无论是这种原因还是其他理由,似乎都是《要点》的一点缺憾。高校财务工作是高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账务工作在某种意义上讲是高校很多具体工作的催化剂和油。一所高校是否善于理财,是否能够做好其财务工作是直接关系到这所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教学基础设备、教职工的福利待遇。《要点》中提出了诸多民生工程的工作要点,如加快推进“安居工程”建设和基建维修工作中提出:“督促润松公司按时按质完成雁山校区教职工住宅建设;推进东院二期教师主房建设的前期工作和争取在上半年开工;推进王城东、南区危房住户搬迁工作和朝阳乡半塘尾43亩土地(东院三期)建房的前期工作业推进育才校区北院排水(排污管道)改造和校园侯车棚修建等基建维修项目。”等多项具体任务,但没有把财务工作单列提出,不知出于什么考虑。

二、微观视角分析

在明确《要点》总体优势特征和不足之处的基础上,很有必要对该工作的八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微观解读,以进一步加深对工作要点的理解和解读。加强党的建设是《要点》的第一方面内容,含8个工作,在篇幅上占了整个工作要点的四分之一。加强学校的建设工作要点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紧扣党的方针政策,加强党在高等教育事业中的领导,巩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在高等教育事业中的指导地位,注重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夯实高校党组织的党的基层队伍建设。同时,推进党的民主工作机制建设工作。第二,加强和突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建设,推进干部选优选能制度。第三,群众路线和统战工作在工作要点中也提到战略高度,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作风高度一致。第四,工作要点中,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中最后一点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这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这与中央的八项规定是高度一致性的。以上四个方面的特征体现了广西师范大学工作要点所具有的政治敏感性,是对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坚持,是对中国共产党在高等教育领域领导权的一种坚决拥护。《工作要点》的第二方面的内容是:抓好顶层设计,含四个工作要点。一是完善学校发展定位规划。二是全力推进省部共建工作。三是做好办学结构和布局调整。四是制定绩效考核制度办法并探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这一块工作要点的优点体现如下:第一,广西师范大学学校定位把师大的教育事业放在中国高等教育职业转型的文化语境下,把国家教育发展的长远规划、广西教育发展决策部署和广西师范大学自身的发展融为一体,加强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第二,这份工作要点的顶层设计注重学校内涵发展而不仅仅关注学校的数量发展,以冷静的理性思考审视广西师范大学的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第三,工作要点提出要“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并探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体现工资收入的公平、公正,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体现多劳多得。《要点》的第三方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工作是学校的生命线,是一切工作的重点。对教学工作的重视是高校教学中心地位的具体体现。《要点》中这方面含8项内容:稳步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积极打造优秀教学品牌、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大力推进教师管理与改革、做好学生帮困助学和就业工作。注重提高各个层次学生培养质量是这一方面工作要点的首要特征。稳步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和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两个工作要点直接强调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而积极打造优秀教学品牌、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是从教学具体层次提出保障学生培养质量提升的工作要点,而大力推进教师管理与改革则是对保证学生培养质量提升的师资要求。但在这方面最后一个工作要点中把帮困助学及就业工作放在学校教学工作要点中,至少在感觉上给人一种分类不够明确的感觉。不能说助学工作及就业工作与学校教学工作及学生培养质量没有关系,也不是教学工作就不管困难学生及学生的就业工作,但在传统做法,这两项工作往往是划分在学生工作中,不是归属在教学工作中。教学工作6个要点总体上而言以学生培养质量为核心,各个方面紧密形成一个整体,这是这份工作教学工作的一个特点。另一个特点是以教学改革,尤其是实践教学为契机,教学常规工作、教学研究工作和优秀教学品牌的打造三位一体,本科学士、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齐抓共进,师范教育、教师在职进修和非师范教育三方面各有特色,平衡协调发展。教学工作在高校工作中的重要性在这一块的工作要点中没有得到很突出的体现,教学工作要点中没有富有特色的工作措施,没有特别吸引眼球的工作亮点,都是传统的老一套,没有保障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专业和学科融合工作机制,教学工作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关联不大,但人文关怀体现的较好。《工作要点》的第四方面: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包括3个工作要点: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加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建设与管理。这三个方面的工作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没有关注高水平学科团队和高品质教学团队的打造与培养,更没有提出高层次人才的校本培养工作机制。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当然很重要,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高层次人才的校本培养更加重要,只有形成富有特色的高效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机制才是解决广西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专业人才的不断层的人才饥荒。工作要点表明广西师范大学重视对青年教师的管理和培养,利用中央财政专项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进修提升。但工作要点中学校本身在运用专项资金支持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方面,没有给出任何说法。整个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措施没有特点,没有亮点,没有创新。

《工作要点》的第五方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包括4个工作要点:抓好学位点申报与建设,抓好专业学位的规划与建设,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和加强导师队伍管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学科建设工作是对教学专业工作的提升和总结,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是学科建设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工作要点中的学科建设一个亮点是探索自主调整学科设置的机制,加强广西师范大学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另一个工作亮点是加强专业学位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当下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中高校职业教育转型的文化语境下加强专业性强的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工作要点一个很重要的的方面。同时,工作要点中学科建设似乎相对忽视优势学科与基础学科、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特色学科与普通学科之间的平衡。从长远规划来看,一所高校的学科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具有扎实的基础学科为支撑,优先发展特色鲜明的拳头学科,保持传统优势学科,结合自身的条件发展新兴学科,才能真正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合理的学科结构,否则,始终会影响学校学科的总体发展。有些急功近利的学科发展措施给学科发展造成的伤害迟早会在学校长远发展的过程突显出来。工作要点对兼顾各学科之间的平衡与发展提及相对较少,眼光应该可以放得更长远些。工作要点的第六到第八方面的工作在宏观评价中已经谈到,这里不再赘述。

三、建设对策

基于对《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工作要点》的特征、优势及不足,特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彰显广西师范大学的“独秀”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把这种大学精神贯彻在工作要点的各个方面,提升广西师范大学的办学品位,使每一个广西师范大学的人无论是世界的哪一个角落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独秀”精神指导自己的一生,使“独秀”精神成为广西师范大学人的文化生命内核,成为广西师范大学人的精神血液和骨髓,彰显广西师范大学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悠久优良传统。二是加强学科建设的平衡与发展,形成基础学科良性发展、优势学科强大、特色学科突出的合理学科发展结构布局;在学科建设上摒弃急功近利,使基础学科真正起到支撑作用,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理论支持,形成一批沉得下心做基础研究的科研人才团队;在学科建设上突显优势和特色,打造一批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拳头学科,进一步促进基础学科的深入发展,形成一批特定专业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学术团队。三是强化特色文化创新的工作建设,形成具有广西师范大学自身特色的文化创新品牌学科,创建彰显广西师范大学的“独秀”大学精神的文化企业,创新培养广西师范大学的“独秀”大学精神的学生培养工作机制。

高等教育大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大学与生俱来的职能———培养人才

最早的大学产生于中世纪时期的西欧,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稳步上升,社会逐渐稳定下来,经济基础的不断发展促使上层的政治制度一步步走向完善,形成了一批新兴的市民阶层,他们不同于农业生产者,他们没有田地,大部分是自由的生产者,于是在文化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追求学问开始成为时尚。同时,促使成千上万的基督教徒到东方,加强了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交流,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了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以前,大学开办的目的就在于传授高等学问,大学中其他一切事务都是为教学服务,这就决定了中世纪大学的职能是培养人才,并且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于文、法、神、医四大学科之中。

(二)柏林洪堡大学的示范作用———发展知识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法国开始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在思想、制度、经济、教育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普法战争中拿破仑的失利,使得德意志民族开始重新审度自身、思索民族复兴之路,意识到国家的富足强大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只有智力上的成果才能够补偿国家在物质方面的损失。于是德意志民族把振兴的希望寄托给了大学。洪堡、费希特等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提出,振兴民族事业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柏林洪堡大学就是以此理念为基础创办的第一所以发展知识、进行科学研究为己任的新型大学。在柏林洪堡大学中,培养人才的同时更加注重知识的发展和应用,提倡学术自由。柏林大学的教师也独具特色,教师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知识如何求得的方法;并且,除了正常的课业之外,还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教授的科研活动。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和众多教育思想家们的共同努力下,柏林大学日益展现出作为一所现代大学特有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至此,大学的第二职能———发展知识产生。

(三)美国大学的创举———服务社会

美国的高等教育先于美国而产生,殖民地时期的美国大学无异于英国传统大学的翻版。1636年哈佛学院成立,这是美州第一所大学,教学内容仿照英国的模式,阅读《圣经》和祈祷赎罪,对于实用技术类的教育涉及不多;农业技术人才的严重短缺,导致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生产率不高,第一产业的畸形发展影响到第二产业的发展致使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引起了广大平民的强烈不满。1862年《莫雷尔法案》的颁布改变了这一现状,为美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奠定了法律上的基础。根据《莫雷尔法案》的内容规定,各州纷纷开办新的农业学院或者在原有大学中开设农业和机械学院,这是美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创举,这些学院被称为“农工学院”或“赠地学院”。赠地学院的出现使美国高等教育的结构发生了改变,美国的高等教育由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逐渐地向重实践过渡,也为发展美国的职业技术,尤其是农工业职业技术培养了不少人才。作为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发端,美国大学开了大学面向经济社会、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先河,以及联邦政府运用经费资助手段影响大学发展的先河。此后大学服务社会职能在美国大学中逐步得到了完善。作为高等教育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维斯康星思想深刻地指出:威斯康星大学应该为实现本州的改革目标服务,成为全州人的大学,为州的发展和全维斯康星人民的需要服务。在“威斯康星思想”的指导下,威斯康星大学充分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为维斯康星州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创举使得众多州立大学竞相效仿。至此,大学史上一种新职能———服务社会职能,在美国大学开始发挥作用。

(四)大学职能的现代超越———文化传承与创新

当前世界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新时期,正朝着多元化、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我们要立足本国国情,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另一方面,我们更要迎接挑战、攻坚克难发挥合力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奋斗。国家的富强主要表现为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的增长需要科技作为支撑,科技的发展在于人才,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教育在其一直以来的发展历程中都是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创新才是教育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此时就要充分发挥教育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又一大新的职能,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思维。2011年前时任国家主席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讲话时强调:“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主席的讲话,明确了把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大学的第四职能,这是领导人依据当前社会的发展现实,根据高等教育的社会适应性理论,对大学发展规律做出的又一重要认识,是我们今后发展高等教育、建设一流大学的政策依据。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反映了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中华五千年文明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大学来向当代青年人传播,这就要求高等学府以文化创新为己任,在传承的同时,依据新时期的时代特点,对文化进行创新,大力发挥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功能,不断地纳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鲜血液,使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能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纵观大学职能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大学职能的不断发展变化正是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特别是受到教育外部发展规律的制约和影响,大学职能作为教育内部发展规律的一个要素正是随着外部关系规律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同时,外部规律的变化又要通过内部关系规律的变化而得到实现,这正符合高等教育“适应论”的观点和此论点的正确性。

高等教育大学论文范文第3篇

大学生就业问题,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自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精英化”教育时代逐渐远离人们的视野,代之而起的是“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到来。它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不断变革的必然产物。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根据自己的理论将高等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精英高等教育阶段(高校在校生人数占适龄人口的15%)、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高校在校生人数占适龄人口的15%—50%)、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高校在校生人数占适龄人口的50%)。可以说自2003年始,我国就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虽然高校的招生总人数有趋缓的发展态势,但依然处于递增状态,而招生人数与毕业生人数是成正比的,这就使得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更显紧张,形势严峻。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更使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受到严重冲击。一些与国际市场紧密联系的高端化、国际化、信息化行业受到影响,随之而来的自然是与这些市场紧密联系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危机,以及与其紧密相关的专业及课程设置的重新审视和调整。另外,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已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而改革开放后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的一些众多类型的经济制造业也在这次危机中受到巨大打击,这也使得原有的就业市场大大缩水,尤其以中小企业、个体经济为甚,企业内部不得不对员工进行调整,甚至裁员减薪。虽然国家针对这种现状做出了诸多努力,但客观现实依然不容乐观。当然,这种由供需来决定就业市场的现状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有其发展的历史必然性。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计划经济体制逐渐为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大学毕业生“统包统分”的就业政策也逐渐过渡为由供需决定就业市场的“双向选择”制度。这种“双向选择”使得大学生与就业市场直接面对面,既拓宽了大学生的自主择业面,也提升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过去那种大学生毕业后即由国家分配的现象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种大的改革环境下,相当程度的大学生在思想和观念方面并没有跟上国家经济发展的脚步,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现状。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劳动力就业市场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而高校的扩招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与此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当然,高校的扩招本身并没有错,它旨在提高国民素质,将这种高等教育变得更亲民化、大众化。然而这种扩招所遇到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出现,使得大学生与就业市场之间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环节,这也是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出现困难的必然原因。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及其变化特点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内涵

所谓就业价值取向,笔者认为即是指大学毕业生这一特殊群体对就业的理想、目的、要求、方向、意义、空间、范围等多种要素所构成的统一体的根本看法、态度和信念,它只有在就业过程中才能具体体现出来,是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选择和就业方向所持有的一种基本观点和价值判断,也是在其特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的对自己所选择行业和未来发展定位的一个初步了解和辨识。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己的就业情况,如何树立正确积极的就业价值取向即显得尤为重要。正确积极的就业价值取向,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为之奋斗。相反,不合理的就业价值取向,则会使大学生无法规划出切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理想,从而无法做出合理的人生规划,在就业道路上不断受挫,以致总是徘徊在就业与择业周而复始的迂回道路上。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趋势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也逐步趋于完善。就业不再由国家安排,而是由大学生主动投身到就业市场,与用人单位面对面,真正实现“双向选择”的就业途径。随着“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总体人数不断攀升,在就业市场中的比例也日益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竞争上岗的局面屡见不鲜。这就使得大学生在注重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也不断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了解就业形势、平和就业心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在就业市场中赢得主动地位。这一阶段大学生“自主择业”,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观点普遍占据了就业市场,大学生不再把就业方向局限于国有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而更多地涉猎金融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各行各业。另外,面对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迫于就业压力,以及鉴于就业岗位与自己人生定位、自我价值实现的矛盾等诸多因素的考虑,一部分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其中一部分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已初见成效,这也为社会所逐渐接受和认可。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特点

1.市场性特点。通过市场实现就业已成为大学毕生择业和就业的主流。在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下,大学毕业生通过招聘会、网络招聘信息、校企宣讲见面会等多种方法和途径,主动进入人才市场,积极择业、就业、创业,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市场性特点。2.竞争性特点。竞争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必然产物,有市场就有竞争。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并立于不败地位,就必须以过硬的基本功武装自己,构建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注重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职业素质技能的增强,形成积极、健康、优秀的人格品质,把竞争看作一种不断提升自己的动力,培养开拓进取精神。3.能力性特点。当代大学生已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他们更加注重的是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这种所谓的能力涵盖面十分广泛,它既包括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基本技能(即学习能力),也包括大学生自我认识和对他认识的能力、思维能力、表现能力、行为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等诸多方面。因此,这也正体现了“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能力性特点。4.学历性特点。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很多就业岗位需要有学历、有知识的人才,在一些大型的招聘会上,很多用人单位都明确要求应聘者需“具有本科或硕士以上学历,具有一年(或几年)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这体现了“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学历性特点。5.职业平等性特点。随着“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轨,大学生和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由过去的“供不应求”转化为“供大于求”,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选择也放低了姿态,不再一味地要求专业对口、工资福利待遇丰厚等,而更多注重能够发挥自身特长、展现自身才能、实践自我人生价值的岗位。这充分体现了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观点和态度上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体现了“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职业平等性特点。6.自主创业性特点。近来网络媒体报道较多的大学生创业的事例频频见诸报端。大学生自主创业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大学毕业生那种“天之骄子”的思想,体现了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国家和社会也重视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使更多的拥有创业梦想的有为青年不断加入进来,在创业道路上挑战自我、实现自我。这充分展示了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自主创业性特点。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自身的主观特性、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

(一)大学生自身主观特性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

在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诸多因素中,大学生自身的主观特性显得尤为突出。多数大学生经过十多年寒窗苦读,都希望得到一份理想中的、满意的工作。而如今的高等教育已不再是过去的“精英化”教育,“大众化”教育的概念需要当代大学生去重新审视,并以一个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它。大学生需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自我,调整就业期望值,把握好自己的定位,积极主动地去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竞争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失败。

(二)家庭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

家庭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所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环境,每个家庭都是一个小的社会载体。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择业、就业等各方面都或多或少地折射出其家庭的影子,家庭的影响早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中去。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父母既希望子女轻松快乐地度过一生,又矛盾地希望子女能够有所作为、出人头地,父母的期望值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要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家庭成员首先要身先士卒,淡化名誉利益,抛开享受思想,而更多的是要考虑如何承担社会责任,为子女做出榜样,这样才能在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观念中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

(三)高校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

高校是大学生孕育的摇篮,国家的发展离不开高校,离不开高校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随着我国“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大学生的招生规模和毕业生的总人数出现逐年递增态势,然而“精英化”的教育理念却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所谓“大众化”教育下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仍然面临书本知识扎实、综合素质及能力欠缺的尴尬局面。因此,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应是更多地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并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及综合素质。在积极开展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中,高校还应对大学生进行合理必要的就业指导,使大学生能够在了解和认知社会的过程中,结合自身能力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就业岗位,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社会价值,从而真正起到高校在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中的引导作用。

(四)社会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

社会因素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含国家的就业政策、信息媒体等诸多方面。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的就业政策对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起着重大的影响和引导作用。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到来,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现状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对“就业”望而却步,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比如“三支一扶”“村官“”免费师范生”等。作为信息量相对较大的大学生群体,媒体的力量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更是不容忽视。媒体的主要功能是在社会上进行信息传播,媒体重点宣传一些自主创业、到基层中去的成功的大学生案例,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就业价值取向。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如何协调和平衡就业市场,如何使大学生更加科学地树立就业价值取向,需要大学生自身不断学习和进取,更需要家庭、高校、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高等教育大学论文范文第4篇

1.缺乏回农村的主观意愿。很多农村孩子十几年寒窗读的目标就是成为大学生走出农村在城市立足,大学毕业时他们在主观价值取舍上不愿意回到农村,不甘心回农村和父母过一样的生活。即使他们心理上愿意回农村,也要承受乡亲们“读书无用论”的巨大压力,自己和父母在面子上都过不去。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更加认同城市的职业身份,而城市相对农村有更高的收入和更多的工作机会,有更完善的社会福利和教育条件等。因此广大农村籍大学毕业生有着强烈的融入城市社会的意愿。另外,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从小就以学习为中心,高中大学又寄宿在学校里,成长在农村的他们,工作前基本上和城里的同龄人一样,多数时间都在学校读书,以读书为重基本不参与家庭的农业生产。据全国总工会统计,89.4%的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不会做农活。而且,农村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比较少,工资待遇等普遍地低于城市水平。客观上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又是难以回农村寻求发展的。2.复杂的价值利益追求。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就业现实存在巨大差距。大多数农村籍大学毕业生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充分考虑自身能力和社会需要,择业时过于追求工作的稳定及高福利待遇,想尽千方百计在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就业。自己的职业定位不够科学合理,进而导致就业愿望与就业市场需求偏差较大。3.无丰厚社会关系和资本。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弱、社会资源少。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农村的成长环境使他们相对缺乏城市适应性的同时缺乏必要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而社会关系和资本又是影响人们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4.面临成本回报巨大压力。2000年我国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贫困户占农村人口总数的14.2%[3]。但培养大学生的成本并不低,每年上万元的学费对于很多低收入农村家庭来说都是非常沉重的负担。很多农村大学生父母认为,孩子上了大学就意味着有了“铁饭碗”,从此可以光宗耀祖,因此对子女寄予过高的就业期盼。家庭高投入以获得最大效益的期待,每一个农村籍大学毕业生都面临着成本回报家庭的巨大压力。所以农村籍大学毕业生肩负着社会、父母和自身的三重压力不得不留在城市里坚持改变命运的梦想。

二、解决措施

(一)国家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并发展农村经济

首先,完善和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强就业制度和就业法规建设,建立公平公正的机制,增强就业市场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同时加快户籍制度等改革,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其次,社会经济的持续有效发展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持久社会动力,政府应尽可能地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科学调整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增加农村对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同时,政府应结合经济发展规划科学地制定和实施高等教育发展总体规划。使高等教育的人才生产与社会当前和未来的人才需求相匹配。再应利用信息服务、政策导向和经济杠杆等手段,对高等教育与社会各方面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调控,使其保持人才供需总体平衡、协调发展[4]。再次,社会认同是不容忽视的因素,特别是作为农村籍大学毕业生高等教育的投资者——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父母们的认同。因此,国家通过各种方式转变对农村落后和地位低下的偏见,鼓励农村籍大学生毕业后回农村家乡发展,让每一个想回农村发展的大学生没有舆论压力成为被认可的人才。

(二)高校加强教学增加个性化和适应

首先,高校应该针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教学水平,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科学地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创新,充分使大学生能学到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并且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次,高校应多考虑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实际特点和特殊情况,针对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弱势和不足,对广大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增加个性化和适应,做好其就业指导工作。尤其应纠正大学生不切实际的职业定位。鼓励广大大学生到基层去,把实现自身的价值与奉献社会结合起来。再次,高校还可以针对需求群体开设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到农村市场进行创业的同时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5]。

(三)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确定合理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定位

首先,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应努力增强自身的就业力。在校期间不仅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更应该积极自信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做到学以致用、学做合一。同时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培养自己的总体就业实力。其次,农村籍大学毕业生要转变“读书改变命运”的想法,改变命运并不是指地理意义或者户口意义上的生活由农村转向城市,而是个人自身的发展。农村籍大学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就业价值观,摆脱“一定要留在城市才有发展”的桎梏,提高对农村工作者的社会地位的认识。在选择就业岗位时,科学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应重点考虑是否符合自身兴趣,能够发挥自身能力,能否为社会做出贡献,把自我价值的实现放在首位,给自己寻求合理的就业定位。近几年来,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城市边际人生存状况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热点。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国家、高校和大学生自身三方面共同努力。关爱农村籍大学毕业生,改变他们城市边际人的命运,不仅有利于农村发展,更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社会要对处于复杂环境中的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给予必要的关注[6]。社会真正对他们的爱,不是让其安于不平等的社会现实,而是社会的不断进步过程中逐步消除人为设置的障碍和差别,为渴望通过奋斗改变命运的人创造尽可能公平的环境。

高等教育大学论文范文第5篇

(1)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抱有“铁饭碗”的就业观念,而且他们的就业观念也直接影响到了自己的孩子,所以很多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对于岗位的选择很挑剔,很多人选择去国企、外企或者事业单位就业,由于“铁饭碗”的就业观念也直接造就了中国的“第一考”——公务员考试,每年的公务员报名人数呈现出指数增长的趋势。对于就业区域的选择,76%的同学也是愿意选择毕业后能留在苏州工作,只有5.4%的同学选择回家乡就业,而剩余的同学对于就业区域的选择呈现出模糊的状态,但是没有同学选择去偏远的农村或者到西部去发展自己。就业单位和就业区域的选择都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和转变,放宽眼光,海空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也许只是一个思维的转变就可以让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式面前获取一线转机,甚至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2)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缺少实践环节目前我国高校课程设置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失衡现象,学校多注重理论课程学习,且专业教材较为落后,课程设置不合理,适应不了企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太注重应试理论教育,实践课程的比重不高,轻视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导致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比例过小,反而理论型学历型人才比例偏多,没有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很多高校没有以市场为导向,没有及时调整专业与课程,造成就业毕业生的优势和特色不明显,竞争力不强,致使大学毕业生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的现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缺乏实质、有效的沟通交流,供求之间没有建立相互了解的渠道,这日益成为困扰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高校实践环节的缺乏也造成了大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工作和适应工作的问题。目前,我系在学生大二期间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让学生真正进入企业开始进行工学交替,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的问题。

2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多维度思考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随着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变,随着就业形势和压力的日益增大,我们也必须冷静面对这一系列的转变,认真思考对策加以适应和解决。

(1)就学生个人而言,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360度全方位认识自我专业知识的夯实有利用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增加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弥足珍贵的大学时光,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考取自己专业的就业资格证书,如果有兴趣的话,还可以去涉猎一些其他专业知识或者其他资格证书,也为自身的就业增开一些渠道。在就业观念方面,不能拘泥于“白领”工作或者“铁饭碗”工作,有机会的话去更广阔的天地去锻炼自我,在繁华的大都市也许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二线城市也许自己就是城市的主人。观念只是一个转变,人生可能会是一片灿烂。在入学之初还应该对自我进行全方面的职业规划测评,从自己的性格测试、能力测试、兴趣测试等众多方面去全新的认识自己,360度全方面的认识自己有利于真正评估自己的实力和兴趣,更好地找到职业的切入点,避免毕业时择业的盲目性。

(2)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改变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对于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问题,高等教育也应该加以深思并试图去改革。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上面,应该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和自学式教育,少讲多做,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上面可以加入实践环节,甚至可以在临近毕业的学期用一学期的时间让学生走向他们的工作岗位进行毕业实习。目前,我系的教学模式已经在加以改变,原本只是在毕业前的一个学期让学生出去进行毕业实习,现在,我系在大二期间就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工学交替。在实践的过程中去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发现不足,然后再重新回到课堂来继续学习和思考。这一教学模式的转变,势必会让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实现用人单位、高校和学生的三方共赢。

(3)发挥政府职能,调控高校招生规模,创造条件以创业带动就业在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式”教育转变为“大众式”教育的过程中,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99年开始,政府对于高等教育实行了扩招政策,每年的招生规模在逐年扩张,这直接导致了毕业大军的激增。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政府应该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指导高校的招生数量,对于一些面临饱和的专业应该指导高校减少招生规模,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人才浪费。以我系会计专业为例,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会计是一个很好的专业,尤其对于女孩子来说是一个不错的择业选择,所以我系会计专业的招生人数逐年在增加,然后毕业后的就业形势却不容客观,相较于企业管理和物流专业来说,会计专业的学生并不容易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因此政府要做好宏观调控,对于就业不好的,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应该缩小招生规模或者停招,控制调配好招生人数和比例,做好市场调研,把高校的招生和就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自我创业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政府也在积极倡导通过创业来带动就业的政策,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毕业生对创业政策的了解不深入,尤其是对于创业的扶持政策不清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毕业生创业的人数。政府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对创业的鼓励政策进行宣传和动员,高校也要在相应的课程中贯穿创业政策的讲解,让更多的学生有创业意识和愿望,通过创业来带动就业,缓解就业压力。

3结束语

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引发原因比较复杂,我并不能一一进行梳理,只是通过我系2013届毕业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希望学生能够进行自身的准确定位,希望校方对于就业问题给予积极引导,希望政府能够在宏观层面上给予全力支持和协调,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加以缓解,走向一个新的时期。

高等教育大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分析

一、选题缘由

1984年,厦门大学获得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授予点,截止到2014年恰好走过了30年的历程。学位论文是传播学科研究的理论成果和普及学科知识的重要资料,统计分析一个学科以往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以勾勒出该学科发展的历程,明确该学科未来的研究方向,促进研究者更好地把握该学科的研究重点。而且,具有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氛围浓厚、科研水平高,代表了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的较高水平,其涉及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对高等教育学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二、选题概况

以高等教育学实力最强的14所高校为研究对象,其中拥有高等教育学国家重点学科的高校2所(厦门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师范类院校8所(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综合类院校4所(北京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大学、西南大学)。这14所高校均拥有高等教育学博士点,代表了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较高水平。

选取“CN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网络检索,学科专业名称为“高等教育学”,检索时间段为“2010-2014年”,学位为“硕士学位论文”,以这14所高校为学位授予单位,经过两个论文库的比对和筛选,去除重复的论文篇数,检索出共1056篇硕士学位论文,其收录情况如表1所示。

在所选的1056篇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中,作者最后入学时间是2011年,该年全国有高等教育学博士点16个。其中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近5年的硕士学位论文数量为0,因而本研究未对这两所高校的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

三、选题领域分析

将所选的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研究领域分析,所借鉴和参考的理论或分类标准如下。一是李秉德先生的教学七要素说,即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反馈、教师等七个要素。如,高校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高校课程教学和科研是极其重要的研究领域。二是参照《高等教育研究》编辑部关于高等教育学杂志的分类标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基本理论、教育体制与结构、教育经济与财政、院校研究、民办与职业高等教育、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课程理论与教学改革、学生工作与学生事务、教育学学科建设、高等教育史、国际比较高等教育等基本栏目。三是受陈学飞分类方法的启发,并借鉴赵苁蓉有关高等教育研究主题的划分法,对1056篇高等教育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进行主题分析,得到如下分类结果及主题释义表。

原则上每篇论文只统计到一个主题中,如果研究内容涉及两个主题,则以比重较大的主题为准。

按照本研究的统计标准,对近10年刊载的1056篇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主题进行数量统计,并按照数量多少进行排列,刊载论文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见下表。

第一类是大于10%的主题,有高校课程、教学、科研工作研究,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研究,比较高等教育研究和高校管理研究,总计比例为51%,关于这些方面的研究都在100篇以上;

第二类是大于5%而小于10%的主题,有高校学生研究、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高校德育工作研究和高等教育评价研究,总计比例为38%;

第三类主题的研究比例低于5%,分别是高校教师研究、高等教育史研究及其他方面研究,总计比例为11%。

通过对CNKI和万方论文库数据库中有关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分析,可以明晰当今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重点所在,为今后硕士研究生选题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高等教育大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高等教育结构 高等教育功能 研究现状

一、研究样本的选取和分析

高等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一个比较庞大的子系统,其组成要素十分复杂且具有不同特征,形成多层次、多种类和非线性的结构,包括育人功能、文化传递功能、发展科学的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等,而高等教育结构决定高等教育的功能[1]。

(一)研究样本的选取

选取样本。在CNKI中设置期刊年期从2001年到2011年,来源期刊为精确,来源类别为核心,并设置篇名包含关键词“高等教育”,并包含关键词“结构”检索,共检索出244篇符合要求的文章,去除一篇不符合本问研究范围的文章,即得有效样本243篇。通过一定的统计、分析、整理,试图对近十年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相关研究的状况有所了解。从论文分布年份趋势情况来说,从2010年到2008年,在高等教育领域中所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结构问题的核心期刊数量呈波浪式逐年增加,2008年数量增加到最大。但在2009年与其相关的核心论文数量突然减少到17篇。之后数量又开始增加,2010年和2011年相关论文数量保持稳定,都为28篇。在高等教育领域中,高等教育结构的相关问题一直是学者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二)研究样本的分析

1.对文章出处的分析

经统计,与高等教育结构相关的243篇论文的期刊共来源于102个相关学术期刊。以《中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和《黑龙江高教研究》这三种学术期刊的论文数量最多,分别为14篇、13篇和13篇。与高等教育结构相关的论文中,数量达到5篇以上的有14种期刊;数量达到3篇以上的有24种期刊,占到期刊来源总数的23%。有17种期刊都有两篇与高等教育结构相关的核心论文,占到期刊来源总数的17%。只有1篇与高等教育结构相关论文的学术期刊共有61个,占到相关学术期刊来源总数的60%。由此可以得出,与高等教育结构相关的核心论文来源颇多,表现出高等教育的结构问题仍是一个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学者们将其刊登在不同的期刊中,有待将高等教育结构问题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研究。

2.对作者的分析

对论文的作者单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1年这10年中,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对高等教育结构进行研究的作者共来源于140个单位。在这140个单位中,其中来源于102个单位的作者都仅有1篇与高等教育结构相关的到核心期刊。经统计,华中科技大学位居第一,共发表20篇,占全部相关核心论文总数的8%。厦门大学位居第二,共发表10篇。其次,华东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位居并列第三,发表的与高等教育结构相关核心论文数量都达到7篇。

二、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研究状况

高等教育的结构包括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和高等教育的微观结构。

(一)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

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包括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高等教育的专业和科类结构、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和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层次机构又称纵向结构,指不同程度和要求不同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是高等教育中的各层次之间的组合比例关系。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3年的统计年鉴关于教育分级的标准,高等教育的层次被分为三级,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属于第五、第六、第七级。第五级相当于短期高等教育,第六级相当于本科教育,第七级相当于研究生教育。[1]251-252科类结构是指不同的学校和专业设置之间的比例关系,是一种横向结构。它主要表现为校、系、科、专业的结合形式,是高等教育中常见的结构问题。科类结构也比较复杂,常常每一科类又分为许多具体的专业。[1]255-256形式结构是指不同的办学形式及其比例关系,即一般高等教育与其他各种类型高等教育之间的比例。[2]布局结构也叫分布结构,是一个与社会经济和人口密切相关,由于学校规模相互影响并涉及专业设置的教学地理分布结构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中的重要问题。[2]264

(二)高等教育的微观结构

高等教育的微观结构包括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高等学校的课程结构和高等学校的物质基础结构。组织结构是指在组织目标的指引下,为了实现目标,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某种职权关系。[1]267课程机构是指教学计划中各类课程组合、衔接和联系的方式,是高校中的一种重要结构。[1]272物质结构是指高校办学应有的各类基本物质条件的构成状况,包括校园结构、校舍结构和设备结构等。[1]274

经统计,在高等教育结构相关的研究领域中,对于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来说,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研究得最多,10年来共有110篇,占到相关核心论文总数的46%。其次是高等教育的专业和科类结构的相关研究,其相关核心论文综述达到51篇,占相关核心论文总数的21%。而对于高等教育的微观结构而言,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领域的相关核心论文总数最多,共有29篇,占到相关核心论文总数的12%。另有27篇论文是以与高等教育结构的相关理论为研究对象的,占到相关核心论文总数的11%。由此可见,在高等教育结构领域中,近十年来,学者们更加关注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中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研究,在高等教育微观结构中,学者们更加关注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

三、结语

迄今为止,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相关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自2001到2011年,与高等教育结构相关领域的核心论文研究领域广泛,来源多样,作者更是来源颇多。但就研究方法而言,多数以思辨为主。那么对于高等教育结构的研究有待于学者们使用更多的除思辨以外的方法来进行研究,使高等教育结构领域的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就研究者的研究内容来说,更多的学者关注的是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中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研究,而在高等教育微观结构中,学者们更加关注的是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

参考文献:

[1]徐小洲.高等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44-245.

高等教育大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毕业论文;写作作弊

一、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作弊行为及其消极影响许多学员在远程教育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各种作弊行为,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抄袭型:有些学员自己没有很好地将专业知识与工作和生活联系起来,选择自己熟悉的题材作为毕业论文的内容,而是贪图省事,在网络上或书本上部分或全部抄袭别人的文章,稍加修改就拼凑成一篇毕业论文或原封不动地将别人的文章提交答辩。

(二)型:有些学员以自己工作忙或其他事情为理由,自己不参与毕业论文写作,而有偿或无偿地请别人代替自己写毕业论文,然后将别人的毕业论文提交答辩。

(三)“拿来”型:不少学员自己不写毕业论文,在经过他人许可的前提下,直接将别人已经通过答辩的毕业论文重新提交答辩。有的是将同一学校以前通过答辩的论文再次提交答辩;有的是从其他高校“拿来”已通过答辩的毕业论文再次提交答辩。

我国现代远程高等教育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以上类型的作弊行为的消极影响是明显的。首先,它使得指导老师在毕业论文指导中的作用严重扭曲了。在远程教育的毕业论文指导中,不少学员提供的要么是以前通过答辩的毕业论文,要么是别人写得比较完整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虽然在学员论文的内容、结构花的时间和精力倒是少了很多,但是将大量的指导时间和精力花在查证学员的论文是否严重抄袭。其次,毕业论文写作的预期目的也无法实现。他们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弄虚作假、自身没有很好地参与毕业论文写作,无法在论文写作实践中培养应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使得我国现代远程高等教育毕业论文实践环节在某种程度上形同虚设。再次,这种行为影响着我国远程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毕业论文实践作为我国远程高等教育重要的教学环节。不少学员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弄虚作假的行为,使得我国远程高等教育的总体质量也大打折扣。

二、现代远程高等教育毕业论文写作作弊的法律分析

在我国远程高等教育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学员的抄袭、剽窃行为大概有三种:(一)未经他人同意,将他人的作品原封不动地拿来署上自己的名字供自己使用;(二)自己写好写作提纲,这里抄一段或几段,那里抄一段或几段,“剪刀加糨糊”拼凑一篇文章;(三)擅自对别人的文章进行删除或改变,最后变成自己的一篇文章。我国《著作权法》第46条规定: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3)没有参加创作,为谋取个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4)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5)剽窃他人作品的??依据上述条款规定可知:未经他人同意,将他人的作品原封不动地拿来署上自己的名字供自己使用的抄袭行为,侵犯了他人的署名权;未经他人同意,截取他人的文章的部分段落供自己使用的,或者对别人的文章进行部分删除或改变的,实际上是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行为。这些行为侵犯了著作权人的保护作品完整权。很明显,在我国远程高等教育毕业论文写作中的抄袭行为,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权。这些侵权行为为著作权人所追究,要承担民事侵权责任。

那经过别人许可、有偿或无偿使用他人的毕业论文是否侵犯他人著作权或违法、违规?若没有违反我国的著作权法,这种行为是否违反了我国其他的强制性法律规范呢?我国《著作权法》明确规定了“著作权的许可使用和转让合同”。这说明,非著作权人经过著作权的许可,有权在合同约定的范围内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可见,在我国现代远程高等教育毕业论文实践中,学员经过其他人的许可,将他人已经发表或以前提交过答辩的毕业论文再次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使用,并不侵犯著作权人的著作权,即不违反我国的《著作权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种行为没有违反我国其他法律法规。我国《高等教育法》第58条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思想品德合格,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学完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或者修满相应的学分,准予毕业。根据该条款可知,若学生没有在规定的年限完成规定的课程,学校就有权力不给学生颁发毕业证。毕业论文(设计)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要想获得学校颁发的毕业证,就必须在规定的年限内完成包括毕业论文写作在内的课程。而包括毕业论文写作在内的课程的学习,是一个必须由学生亲自完成的具有强烈人身性质的行为,不可由他人代替。也就是说,只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经过自身的学习、在规定的年限内完成了规定的课程,才符合毕业的条件,才有资格要求高等院校给他颁发毕业证。因此,在我国现代远程高等教育毕业论文写作中,学员没有亲自写毕业论文,而提交他人完成的毕业论文参加答辩,即使是经过了著作权人的许可,没有违反我国《著作权法》,也是违反《我国高等教育法》基本精神的。

三、现代远程高等教育毕业论文写作作弊行为的防范与抑制

(一)制定各种法律、法规,消除现代远程高等教育市场的恶性竞争,加强对我国各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办学行为的规范管理。我国的现代远程高等教育是面对市场的,政府并没有给予各高校办学经费。各高校为了获得更大的办学利益,在远程高等教育的生源上二展开争夺。由于我国的远程高等教育的起步和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因此规范我国远程高等教育的办学行为的法律法规缺乏。在缺少相应法律法规规制的市场环境中,不少远程教育学校滥用我国《高等教育法》赋予的办学自,随意降低远程高等教育的办学要求,以吸引远程教育的生源。这使得我国远程高等教育的办学行为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远程高等教育的竞争比较混乱。我国远程教育现状给广大接受远程高等教育的学员传递了这么一个信息:现在远程高等教育市场供大于求。在获取毕业证的功利主义思想的支配下,学员大多就按“接受远程高等教育便利的程度、获得毕业证的容易程度”来选择就读的学校。这样,学员的接受远程高等教育的态度就不端正了。平时很少花时间接受网络教育,考试也往往通过作弊获得合格的成绩。而到毕业论文写作时,由于没有掌握好所学专业的基本知识,自然无法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毕业论文。但是他们要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获得毕业证,就只有抄袭论文或拿别人的论文了。这说明,我国远程高等教育毕业论文写作环节出现各种作弊行为具有客观必然性。因此,只有制定各种法律、法规,消除现代远程高等教育市场的恶性竞争现象,加强对我国各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办学行为的规范管理,让各高校以优质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服务来吸引生源,才能让广大接受远程教育的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才能从根本上抑制和防范毕业论文写作的各种作弊行为。

(二)加强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学员学习过程的监控。现代远程高等教育毕业论文写作依赖于接受远程高等教育学员学习过程的总体质量监控。很多学员由于工作、家庭等原因,没有或不能坚持自学或网络学习。他们没有真正掌握所选择专业的基本知识,无法自己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只有加强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学员学习过程的监控,让学员坚持学习、真正地掌握了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学员才能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应用所学知识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相关的写作技巧,完成毕业论文写作。

(三)各高校在制定我国远程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规范时要重视对毕业论文写作作弊的问题,加大对它的处罚力度。尽管我们在前面分析了现代远程高等教育毕业论文写作中各种作弊行为违反了我国的《著作权法》和《高等教育法》,但是我国没有专门的法律规范对毕业论文抄袭做出专门的规定。为给我国现代远程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设计)实践环节提供依据,各远程高等教育高校纷纷制定了各种毕业论文写作的规范与要求。如北京大学制定的《关于本科生(远程教育和自考)写作毕业论文的规定》,天津大学制定的《天津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设计(论文)暂行规定》等,但是这些规定绝大部分局限于远程高等教育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或写作流程,只有少部分高校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抄袭、的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而对学生的抄袭、问题做出了严厉处罚规定就更少。在调查的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天津大学、郑州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的远程高教毕业论文实践要求与规范中,只有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对远程高等教育中的毕业论文抄袭行为做出了明确规定。这就说明我国的许多高校在思想上对远程高等教育毕业论文写作的各种作弊行为不够重视,在实践中对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作弊行为的处罚不够。因此,要制止和防范毕业论文写作作弊行为,必须在思想上重视起来,体现在行动中就是要对毕业论文作弊行为的处罚做出明确的规定,并要严格执行。

(四)各远程教育高校之间、远程教育高校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普通高校之间要加强合作,建立高校毕业论文库,实现资源共享。学员之所以可能用以前本校答辩过的文章或其他高校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提交答辩,就是因为指导老师无法知道哪些论文是提交过答辩的论文。假如各个高校之间都能将本校毕业生的毕业论文上传到我国各高校共同建立的网络平台,建立高校毕业生毕业论文库,那各高校毕业论文指导老师都能利用该论文库来检索当前指导的毕业生提交的毕业论文,确定该论文是否是以前毕业生曾经提交过答辩的文章,这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够制止用他人的毕业论文提交答辩的行为。

(五)在毕业论文具体指导过程中,指导老师可以从以下方面严格防范学员的毕业论文写作作弊行为:第一,严格毕业论文质量监督控制流程,加强对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监控。指导老师应当从选题、开题报告、论文写作、论文修改等环节加强对远程教育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监督与引导,使论文写作的全过程都处于老师的监控之下。第二,要加强对学员论文的搜索。不少学员都是从网络上直接下载一篇论文或下载几篇论文后拼凑一篇论文提交答辩。指导老师加强对学生论文的网络搜索,肯定能够发现这一类的论文是严重抄袭的论文,这就从程序上把握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关。同时,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的指导老师可以联合将历年来指导的毕业论文建立论文库,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防止学员拿以前的论文来答辩。第三,指导老师要严格把关,对不合格的毕业论文就应该定性为不合格,不能让其提交论文答辩。由于接受远程高等教育的学员基本上是参加了工作的人,往往与远程高等教育学校的教职工具有各种社会关系,一些学员因为毕业论文不合格而请托学校的教职工代其说情,指导老师碍于人情而不得不将其毕业论文提交答辩。因此,各远程教育学校要完善制度、严肃纪律,保障指导老师严格把好论文的质量关。

(六)各远程教育高校要改变指导老师的指导论文的报酬计算方法,以免指导老师为自身的经济利益而让不合格的毕业论文轻易提交答辩。在不少远程高等教育高校争,指导老师的论文指导报酬是以提交答辩的论文数量来计算的,这不利于指导老师严格把好毕业论文质量关。按照目前的学员的专业素质和学习情况,很多学员要独立完成一篇符合要求的毕业论文确实难度不小,甚至很难完成。但是指导老师又要将他们的文章提交答辩,指导老师劳动报酬的实现依赖这篇论文。将指导老师的劳动报酬与学员提交的论文数量脱钩,就为指导老师严格指导毕业论文提供了便利。

高等教育大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大学教育科学》;学术影响力;知网;地区影响力;核心作者群;研究岬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7)03-0113-07

收稿日期:2017-03-05

作者简介:涂阳军(1980-),男,湖南华容人,博士,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理学及教育量化研究;宋雅欣,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一、引言

学术影响力是期刊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也是期刊质量最有效的表征,体现着期刊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地位。通过文献计量学量化分析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对于明确期刊未来发展方向,进而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知识基础建设工程(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简称CNKI工程,始建于1999年6月,目前已建成全球文献量最大的中文数据库,也成为我国学术界各学科领域文献查询与研究的重要工具。一些研究者开始尝试基于CNKI数据来分析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例如,基于CNKI 2001~2009年数据对《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学术影响力和发展趋势的评价[1];基于2005~2014年CSSCI、CNKI两大数据库对《自然辩证法通讯》学术影响力的宏观描绘[2]。

《大学教育科学》原名为《机械工业高教研究》,始创于1984年,由湖南大学和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联合主办,2008年入选CSSCI扩展版,2010年入选CSSCI来源期刊。《大学教育科学》近年来学术地位与影响力不断提升,非常注重刊文的创新性、学术性和指导性,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科学的兴盛作出了突出贡献,并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学者对该刊的载文被引用情况进行了计量分析[3],但所用数据主体时间点(2003~2012年)在该刊进入CSSCI检索之前,且未对该刊区域影响力及关键词学术影响力进行分析。

本研究收集了CNKI数据库中《大学教育科学》2008~2016年的数据,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对该刊总体学术影响力以及论文、核心作者、地区、机构、基于关键词的学术热点影响力等的量化分析,全面探讨《大学教育科学》学术影响力的现状,以为提升该刊学术影响力提供可能的参考。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我们登录中国知网,以“大学教育科学”为刊名进行精确检索,检索年份为2008~2016年,共检索到1 350条记录,删除49条未署名研究者的记录(包括剪影、总目次、书讯、稿约、作品集、招生简章、单位简介或事项宣传),正式分析中用到剩余的1 301条记录。整个数据收集持续约147天,全部数据均采用手工收集并人工匹配,数据收集截止时间为2016年11月18日,数据截止到《大学教育科学》2016年第5期(含第5期)。

本研究采用SPSS24.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报告内容包括期刊总体、论文、核心作者、地区、机构、基于关键词的学术热点影响力分析,报告结果主要以图表形式呈现。

三、学术影响力分析

(一)期刊总体学术影响力分析

在考查和分析期刊的总体学术影响力时,一般会从绝对被引量、相对被引量(即影响因子)、影响广度、半衰期和即年指标五个方面进行考查,但一般较常用的指标为前三个[4]。在前三个指标中,后两个指标均与第一个指标“绝对被引量”紧密相关,是基于第一个指标经由影响力公式转化运算的结果。鉴于此,本研究只考查第一个指标“绝对被引量”。2008~2016年《大学教育科学》刊发论文篇数及总被引数,详见图1。

从载文量来看,9年间《大学教育科学》每年载文量非常稳定,基本维持在145篇左右(含书评文章),波动幅度非常小,约为±10篇。从每年总被引数来看,越接近研究发表的时间点,总被引次数越少,这与被引数的本质相一致,因为距离研究发表时间点越近,优秀论文可能还未被学者关注,或者受到了关注,但引用该论文的新论文还未发表,因此,新发论文的被引数总体不会太高。从被引数最高点出现的时间来看,该刊被引数最高点出现在2008~2010年,距今6~8年,时间相对较短,表明《大学教育科学》刊发的论文有效捕捉到了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另外,该刊2011年与2012年被引次数保持了稳定,该结果表明该刊在此期间刊发了一些非常经典的论文,因而在间隔两年的时间内,期刊总被引次数仍未见明显衰减。

(二)论文学术影响力分析

论文被引数既体现了学术界对某个研究问题的关注,也反映了学者群对某个观点的认同度。论文被引数越高,表明该论文所涉及的主题或观点受到了本研究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同时也表明该学者在本领域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但高被引论文的出现受到发表时间的强烈影响,往往时间越长,被引次数越多,论文的学术影响力也越高。因此,本研究在正式分析中以年为单位报告结果,但因篇幅所限,仅报告每年被引数排前三的论文,包括作者、篇名(不含副标题)和被引数,结果详见表1。

从研究主题来看,高被引论文涉及到的主题相对比较集中,包括质量、课程、创新人才、人才培养、大学制度等方面,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大学教育科学》对研究热点的捕捉与关注,详细内容见“基于关键词的学术热点影响力分析”部分。

(三)核心作者学术影响力分析

依据普赖斯提出的核心作者计算公式M=0.749×(Nmax)1/2(式中M为论文篇数,Nmax为统计的年限中最高产的那位作者的论文数,其中那些数在M篇以上的作者被称为该刊的核心作者)[5],计算得到M值为2.84,实际计算中取整数3,以此为标准,得到核心作者共计56人,总共194篇,人均发文量3.47篇,占第一作者总人数的2.61%,占发文总量的14.91%。这表明这些作者对高等教育研究领域表现出了持续的关注,而且对高等教育研究热点问题保持了持久的研究热度。

有29位研究者单篇论文的被引频次在25次及以上,2008~2016年期间这29位学者的被引频次共为1 856次,人均64次,占期刊被引数的32.75%。这些作者包括董泽芳、潘懋元、张应强、胡弼成等。该结果表明,这些作者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其学术观点得到高等教育群体较广泛的认同。

(四)地区学术影响力分析

按第一单位来划分论文的归属地区,该指标不但能直接体现期刊论文的地区分布,还能间接反映该刊在不同地区高等教育界的影响力。正式分析中,单位名缺失的论文有10篇,实际分析的论文数为1 291篇。《大学教育科学》论文作者单位分布在中国3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国外8国,包括美国、日本、韩国、比利时、法国、加拿大、南非和英国,结果详见表2。从结果可知,就中国各地区而言,《大学教育科学》刊文地区分布不均,湖南、北京、江苏三地区居于前列,共计746篇,占比57.34%,而海南、青海和发文量各仅有1篇。该结果表明,《大学教育科学》具有亲湖南地区、亲高等教育较发达地区的特征。另外,台湾、香港地区各仅有1篇,表明《大学教育科学》跨港、台的交流较少,在这些地区影响力较弱。就地区篇均被引数来看,对《大学教育科学》贡献被引次数相对较多的地区是辽宁、天津、甘肃、湖北、福建、北京、河北、重庆、上海、山东和湖南,这些地区所发论文的篇均被引均大于4.2次,该结果一方面表明这些地区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表明《大学教育科学》在这些地区有较佳的学术影响力。

《大学教育科学》近9年刊发了国外8个国家研究者的论文,表明该刊非常注重国际交流,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但就国外8国刊发的论文数和被引数来看,美国科研机构的篇数不但最多,且被引数也最多,篇均被引数达到了9.58次。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教育科研机构为《大学教育科学》贡献的被引数最多。因此,该刊未来可加大与美国各科研机构的联系,侧重刊发来自美国科研机构的论文,逐渐扩大刊物的国际影响力,在国际高等教育科研舞台展露拳脚。

(五)机构学术影响力分析

依据普赖斯提出的核心作者计算公式M=0.749×(Nmax)1/2来计算核心机构,最高产发文机构是湖南大学,发文量共计184篇,按上述公式计算得到M值等于10.16,对结果取整数,按10选取得到所有的核心发文机构,结果详见表3。

从核心发文机构来看,表3中14个机构均在高等教育或教育研究领域具有极强的学术影响力,如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表明《大学教育科学》论文机构学术影响力主要有两类来源:一类为基础教育研究强校,如各师范类大学;另一类为高等教育研究强校,如厦门大学等。从发文机构的地区分布来看,《大学教育科学》表现出了亲湖南地区高校的特征,湖南地区两所核心机构发文数达到300篇,占总篇数比达到23%。太过集中于单一地区少数机构的特征似乎对该刊被引数产生了轻微不利的影响,这从篇均被引数可以看出。篇均被引数能够测量在发表了同等数量论文的情况下,各核心机构对《大学教育科学》贡献被引数的大小。按此计算,核心机构为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其篇均被引数最高,对《大学教育科学》被引数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湖南大学、厦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最后是中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来自这些机构的论文篇均被引次数相对较小,对《大学教育科学》被引数的贡献相对较小。整体而言,与教育学优势机构相比,高等教育研究优势机构对《大学教育科学》被引数的贡献更大。

(六)基于关键词的学术热点影响力分析

关键词为论文核心内容的精要概括,能够体现本研究领域内研究热点的现状、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对关键词的词频分析已经成为透析某研究领域热点问题的“标准分析程序”,受到了许多研究的广泛关注[6]。研究采用R软件词频分析包,对《大学教育科学》及CSSCI高等教育类其它期刊①论文的关键词进行比较分析,以考查《大学教育科学》在捕捉本研究领域热点问题的影响力,考虑到关键词分析主要用于捕捉研究热点,其时间跨度一般为5年,遂在比较分析中将2010~2016年分隔为两个时间单位:2010~2015年以及2016年,分析结果以图形可视化方式展现出来,详见图2~图5,为了更细致地进行量化比较,表4还列出了《大学教育科学》与CSSCI高等教育类其它期刊关键词词频排前20的关键词。

图2~图5中,关键词的重要性由词的大小来表征,词所占面积越大,表明该词在关键词中出现的频率越高,说明该词在本研究领域越重要,越可能是本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就2016年的词频比较来看,《大学教育科学》关键词词频与CSSCI高等教育类其它期刊关键词词频高度重合,显现出的共同热点研究词包括:教育、大学、高校、教学、高等教育、学术等。由表4可知,《大学教育科学》与CSSCI高等教育类其它期刊重合的高频词有15个,占前20个热点词频的75%,该结果表明:如果以CSSCI高等教育类其它期刊关键词来表征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则《大学教育科学》有效捕捉到了本研究领域至少75%的研究热点,但学科、人才培养和创新高频词并未出现在《大学教育科学》排前20的高频词中,这表明该刊未能非常有效地捕捉到这些研究热点,长远来看,这会对提升期刊被引数产生不利影响。除此之外,由高频词的分析也发现《大学教育科学》具有自身的特色,这从该刊独特的热点词频,如书院和知识等可以管窥一斑。

就2010~2015年的词频比较来看,《大学教育科学》关键词词频与CSSCI高等教育类其它期刊关键词词频重合度也比较高。从表4可知,两者重合的高频词包括:教育、大学、高校、教学、高等教育、发展、学术、制度、研究、文化、教师等。《大学教育科学》与CSSCI高等教育类其它期刊重合的高频词有11个,占前20个热点词频的55%。该结果表明:如果以CSSCI高等教育类其它期刊关键词来表征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则《大学教育科学》有效捕捉到了本研究领域(2010~2015年间)过半数的研究热点,但学科、人才培养、创新、专业和学习等高频词并未出现在《大学教育科学》排前20的高频词中,这表明该刊未能非常有效地捕捉到这些研究热点,这会对提升期刊被引数产生不利影响。除此之外,由高频词的分析也发现《大学教育科学》具有自身的特色,该刊独有的热点词频包括课程、社会、实践、理论、价值、评价、政策、思想,这也从侧面反映该刊具有亲理论与思想研究,亲评价、政策与实践研究的导向。

从2010~2016年整体情况来看,《大学教育科学》捕捉本研究领域热点的能力越来越强,其比值由55%上升至75%,与此同时,其突出书院和知识的特色也越来越明显。

四、结论与讨论

从期刊总体学术影响力以及论文、核心作者、地区、机构、基于关键词的学术热点影响力六个方面的量化分析结果来看,《大学教育科学》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但在提升学术影响力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从期刊影响力和论文影响力来看,《大学教育科学》每年的载文量非常稳定,对比高被引论文主题可以发现,《大学教育科学》能够有效捕捉研究热点,准确反映高等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核心作者影响力来看,《大学教育科学》拥有一个学术造诣较高、对刊物影响较大的核心作者群,如董泽芳、潘懋元、张应强、胡弼成等。从地区影响力与机构影响力来看,在国内,《大学教育科学》刊文具有地区偏好,亲湖南地区、亲高等教育较发达地区,而这些地区的基础教育研究强校和高等教育研究强校成为该刊论文来源的核心机构。该刊也非常注重国际交流,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从基于关键词的学术热点影响力来看,《大学教育科学》整体上能够有效捕捉本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此外,该刊越来越突出书院和知识特色,更加彰显了期刊的特色。

《大学教育科学》作为高等教育类学术研究期刊,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但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就如何进一步提升该刊的学术影响力,可资参考的建议包括以下几点:第一,高被引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远大于一般论文[7],可充分挖掘高被引论文的作者分布、地区分布、机构分布、研究内容等信息,并应用于刊文筛选过程,刊l可能贡献更高被引数的论文与作者,进而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第二,稳固核心作者群,加强核心作者群间的合作研究。核心作者群在本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其学术观点更易得到高等教育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这将直接提升该论文的被引数,进而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第三,在地区和机构影响力上,要特别注意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国家论文对期刊被引数贡献的差异,既要继续稳固《大学教育科学》在辽宁、天津等地区的学术影响力,继续加强与基础教育研究传统强校和高等教育研究强校两类机构的合作,同时也可考虑除湖南地区之外高等教育较发达地区的来稿。本研究发现,高等教育较发达地区的强校,其研究者发表的论文较易受到关注与引用。另外,在扩大该刊国际影响力方面,可考虑加强与美国各科研机构的广泛合作,刊发国外来稿时,侧重美国科研机构的论文。第四,进一步提升捕捉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热点的能力,关注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热点的变动,在坚持期刊特色中进一步发掘创新性研究选题。《大学教育科学》捕捉研究热点的能力越来越强,已捕捉到本领域绝大多数的研究热点,但对学科、人才培养、创新等热点的关注度仍不够,尤其是这些研究主题已经成为目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在此背景下,可考虑实时捕捉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以提高论文的被引数,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第五,《大学教育科学》具有亲理论与思想研究、亲评价、政策与实践研究的导向,并且突出书院和知识的特色越来越明显,可考虑进一步拓展该特色研究主题,形成独特的期刊优势。

参考文献

[1] 童蕊.《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学术影响力分析――基于CNKI(2001~2009年)的数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00-109.

[2] 张丁杰,徐飞.《自然辩证法通讯》十年学术影响力研究――基于2005~2014年CSSCI,CNKI数据库的文献计量与分析[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6(3):83-90.

[3] 赵俊芳,安泽会.《大学教育科学》的学术影响力分析――基于CNKI(2003~2012)数据[J].现代大学教育,2014(2):104-110.

[4] 龚放,邓三鸿.2000年~2004年中国教育期刊影响力报告――基于CSSCI的统计分析[J].教育研究,2006(9):8-18.

[5] 丁学东.文献计量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31-236.

[6] 李中国,黎兴成.我国高校教师教学研究的热点状况分析――基于2005~2015年CNKI文献的共词分析[J].教育研究,2015(12):59-66.

高等教育大学论文范文第10篇

丛刊发论文总数统计结果来看,基本上呈上升趋势,只有在2011年,发刊总数稍有下降。

表统计显示,近五年在《高等教育研究》上最多的6所高校分别是:华中科技大学(191篇,占16%)、厦门大学(72篇,占6%)、华东师范大学(47篇,占4%)、北京师范大学(42篇,占3.5%)、南京师范大学(35篇,占3%)、北京大学(32篇,占2.7%)。这6所高校近5年发表的高等教育管理学论文数占了论文总数的35%,这表明这6所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的主导力量,引领了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发展。

五年期刊刊发文章中各种研究方法基本都有涉及,但是从上表数据上可以看出,纵向数据显示基本以理论研究为主,其中的案例研究,文献研究和行动研究都是次主要的研究方法。横向比较之后,各项研究方法没有固定的规律,只有案例研究是整体呈上升发展趋势,随着院校研究的不断发展,案例研究作为院校研究的主要方法,比重不断的上升。

从统计结果来看,近5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在“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和“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等领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其分布比例均超过了10%,三大领域发文数占到全部论文总数的37.8%。由此可见,这三大领域既是学者们高度重视的学科领域,又是高等教育研究成果高度集中的领域,足见其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关于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论文所占比例为14.4%,在所涉及相关主题中所占比例最高,反映出我国对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高度重视。其中课程理论与教学改革和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也占到了相当的比重,分别为8.95%和8.11%,课程理论与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因此,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上统计结果显示为8.95%。教师教育和教师发展同样受到重视,比例上显示占到了8.11%。

统计显示近5年来民办与职业高等教育的文章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比重占到了五年文献综述的6.44%。说明近年来我高等教育着重研究和推进民办与职业高等教育。这对我国民办与职业高等教育来说,是个加快发展的好契机。

参考文献:

[1]安雪慧.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法[J].上海教育科研,2000(4).

[2]叶林.我国高等教育学科期刊论文的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5(1).

[3]袁培国.论引文统计分析的重要性和引文规范化方面的问题[J].学术界,2005(1).

上一篇:中学继续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继续教育学院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