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原因、内涵及其实现路径

时间:2022-07-05 09:28:51

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原因、内涵及其实现路径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政府转型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社会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可能。我国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在社会主义性质不变的条件下,关于社会发展领域微观层面变化的考察,其目的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是具体行为方式的变化过程,具有特定的内涵。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新型的理论和实践认识,不仅需要在理论上概括其内涵,而且还需要寻求特定内涵背景下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原因;内涵;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2-0026-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无论是经济发展领域,还是社会发展领域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需要人们更加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而“要使社会发展理论走出‘困境’,一条基本的出路就是要拓宽这一理论研究的视野。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唯物史观基本立场的前提下,把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重点从一般性研究转向具体研究上来,将社会发展的一般理论具体化,回答发展进程中所提出的各种问题,使理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1](P52)关信平教授发文直接指出当前在社会发展领域应更加重视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即“‘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十二五’规划第一次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发展‘主线’,这无疑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值得注意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会自动带来全面的社会发展,科学发展观则需要我们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条件下,设立新的社会发展目标和原则,从市场机制和社会政策两个方面主动推动社会发展方式转型,进而推动持续性的社会发展……为此,各级政府应该像过去30多年里重视经济发展一样重视社会发展,为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建立‘硬指标’,像过去30多年里重视GDP那样重视社会发展指标”。[2](P10-11)

一、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直接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深入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整个社会领域的微观层面发生了一些变化,微观层面的变化,是在不改变社会主义性质这一前提下发生的变化,是具体行为方式的调整,目的是为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转变社会发展方式的提出,正是基于整个社会微观层面的变化,也正因为整个社会微观层面的变化,推动了社会发展方式在微观层面的转变。

从经济层面来看,以转变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生产活动方式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直接推动了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第一,“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战略方针,并对怎么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和指导思想做了明确说明。社会利益结构、阶层结构、区域发展结构、城乡结构和社会发展理念的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社会发展方式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也必然要求转变社会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社会活动方式,而在传统的社会发展方式条件下的社会活动方式已经不适应这一变化的要求。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转变传统的社会发展方式。

从国家层面来看,主要表现为政府的转型,即从统治型政府向治理型政府转型,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政府职能从以经济职能为主到经济职能、社会管理职能双重并举,重点突出社会管理职能的政府转型。

第一,治理型政府时期改变了统治型政府时期的社会发展方式。从权威的来源来看,统治型政府的权威与治理型政府的权威来源具有本质上的区别,主要是“治理虽然需要权威,但这个权威并非一定是政府机关,而统治的权威则必定是政府。统治的主体一定是社会的公共机构,而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合作”。[3](P41)因此,治理型政府的提出和建设改变了统治型政府的社会发展方式,即在治理型政府的条件下,社会发展方式主要依靠的是国家或者政府与公民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合作,而这种社会发展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社会发展方式。

第二,服务型政府以公民为本位的政府管理模式改变了管制型政府从上而下的政府管理模式,进而推动了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所谓服务型政府是“一个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以公众客观需求为尺度,努力为全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现代政府”,[4](P69)即服务型政府提供的服务是由公民来决定的,而不是政府。正如井敏所说的“政府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如何提供服务等是由公民所支配的,政府在提供服务中要以公民的需求为依据,公民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政府才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政府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公民”。[5](P42)从管理方式来看,管制型政府主要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而服务型政府主要是自下而上的管理方式。因此,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改变了管制型政府的管理模式。在社会发展领域而言,从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发展,公民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并对政府的依赖逐渐减弱,公民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

第三,突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加快了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速度。社会管理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社会管理职能的完善遵循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的基本精神,即“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6](P127)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一个主要的作用就是促进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因此,突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加快了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

从社会生活层面来看,逐渐从生存型生活方式到发展型生活方式的转变,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的转变,从不重视消费到重视消费的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活方式的变化表明社会发展方式正在发生变化。第一,生活方式逐渐从生存型生活方式到发展型生活方式的变化。生存型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人民群众为了生存而进行劳动和生活。发展型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人们的生活不再为生存而担忧,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发展和生活得更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逐渐得到改善,主要表现为人民群众已经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重视更为富裕和如何发展的问题,生活方式的这些变化表明传统的社会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人们的利益诉求,要求进一步转变社会发展方式。第二,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社会发展或者人们的生活方式以自然资源或者自然条件为核心,对自然界具有过度依赖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第三,从不重视消费到重视消费的生活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由于生产发展条件的限制,在传统观念中,消费不能促进经济增长。因此,消费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消费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正如同志指出的“我们将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使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7]

二、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

目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府转型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直接推动了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但归根结底,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恩格斯认为“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8](P741)因此,转变社会发展方式的根本原因应该到经济领域、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中去考察,而不是其他。但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不仅规定了社会发展中质的内容,还规定了社会发展中量的内容,社会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过程。笔者的思考,正是基于在确立了社会主义社会性质这一历史条件下,为了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而进行的社会发展领域微观层面的变化而规定的特定的内涵。因此,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提出,是在特定时期对社会发展方式微观层面的思考。在中国,主要是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政府的转型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引起的社会发展方式微观层面的变化过程,其内涵是在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公平正义、共同发展、成果共享且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协调的过程。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本质是在社会主义范围内关于社会发展微观层面的变化,并不触动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而是具体方式的转变过程。因此,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第一,转变社会发展方式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正确总结历史经验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的科学认识,是引导当代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要求在转变社会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切实实现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实现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人的发展和环境发展的和谐。

第二,转变社会发展方式应该以人为本。从对象上来看,以人为本的对象就是现实的人。而现实的人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前提,是经济、政治、社会等发展的基本单位,也是马克思主义分析社会发展的一个视角。正如王沪宁说的“马克思把与社会和自然界发生密切关系的人确定为‘现实的人’,并确定‘现实的人’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前提”。[9](P31)因此,转变社会发展方式的重点是要考察现实的人即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意味着:一方面,转变社会发展方式应该重视人的需要,即人的需要决定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而这里的人包括个体概念和集体概念的人;另一方面,现实的人推动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不是其他的力量。

第三,转变社会发展方式的价值追求是公平正义、共同发展和成果共享。改革开放以来,公平正义、共同发展和成果共享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理念,这一理念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转变社会发展方式以公平正义、共同发展和成果共享为价值追求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解决贫富差距、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的问题;另一方面,公平正义、共同发展和成果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符合国体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第四,转变社会发展方式要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协调。“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未来五年的发展必须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然给社会发展带来机遇,主要体现为:“一方面,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及其所获得的持续性经济发展成果将给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撑条件,这对于社会发展的硬件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再追求‘低成本策略’,这将使过去社会发展所遭受的限制因素大大减弱。更重要的是,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将为用‘双赢关系’取代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关系’奠定重要的基础,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空间和注入新的动力。”[10](P48)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给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保障和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转变社会发展方式要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协调。

第五,转变社会发展方式是过程。说转变社会发展方式是过程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转变社会发展方式的实践过程需要理论总结。因为转变社会发展方式是一个新型的理论认识,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参考,并且转变社会发展方式的内容更多的是关于如何实践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指转变社会发展方式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因为转变社会发展方式同社会实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紧密联系,而社会实践的内容比较丰富且复杂,同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三、转变社会发展方式的实现路径

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直接原因是政府、经济和生活方式三位一体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实现路径也离不开对三者的关照。

从政府发展角度来看,第一是政府重视转变社会发展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在经济、社会、政治等领域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逐渐形成了以政府引导为主的发展模式。在转变社会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政府是主要的影响力。因此,政府重视转变社会发展方式是重视转变社会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之一。政府重视转变社会发展方式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确立转变社会发展方式的政府治理理念。政府重视转变社会发展方式首先是在理念上重视转变社会发展方式,改变传统的政府治理理念。一直以来,政府忽视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影响力,而转变社会发展方式的提出有利于改变政府不重视转变社会发展方式的治理理念。另一方面,政府引导整个社会重视转变社会发展方式问题。政府引导是转变社会发展方式能否成功的关键,政府引导主要是政府行为的引导和政策的引导。政府行为的引导主要是政府行为符合转变社会发展方式的要求和建立利于转变社会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政策的引导主要是政府制定利于转变社会发展方式的具体政策,推动整个社会形成重视和实践转变社会发展方式的局面。

第二,应该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和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系,促进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方面,重视社会管理理论体系的建设和创新。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思想上的统一是全党步调一致的重要保证”。[11](P48)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系,要重视社会管理理论体系的建设和创新,对我国社会管理实践过程进行理论概括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另一方面,构建社会管理体系创新的体制机制。从制度建设层面而言,社会管理体系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能够从根本上保障社会管理体系的创新,也是社会管理体系创新成果以静态形式巩固下来的过程,有利于社会管理体系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和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建设和社会体制的改革和深入,传统的社会管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构建社会管理体系创新的体制机制应该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从社会、政府和经济三个层面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社会、政府和经济发展是整个社会运行的三大系统,也是人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三个不同层面的理论维度。社会、政府和经济协同构建社会管理体系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利于全方位审视和实践社会管理体系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另一方面,树立公共服务意识,转变公共服务投入方向。长期以来,我们把主要的公共服务投入到经济领域的建设,而社会领域的建设长期得不到相应的公共服务支持,从而形成了社会管理相对滞后于经济管理的局面。因此,应该树立正确的公共服务意识,转变公共服务投入方向和力度,应该把更多的公共服务投入到社会建设上来。

从公民社会的角度来看,公民和社会组织重视转变社会发展方式,以实际行动推进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公民社会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实现,公民社会的形成意味着公民地位的提升和公民权利的实现以及社会组织的发展,公民和社会组织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因此,公民和社会组织在转变社会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应该发挥其应有的能力。一方面,公民和社会组织重视转变社会发展方式问题。转变社会发展方式概念的提出不仅是政府的事情,而且还是涉及公民利益实现和社会组织发展的问题。因此,公民和社会组织不应忽视转变社会发展方式的问题。公民和社会组织重视转变社会发展问题的具体做法是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且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具体行为。另一方面,公民和社会组织投身于转变社会发展方式的实践过程中。转变社会发展方式不仅是理念转变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实践问题。因此,公民和社会组织应该投入转变社会发展方式的实践过程中。其具体行为是配合政府引导,以实际行动回答社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实践问题。

从经济活动主体来看,经济主体重视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实际行动配合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我国,经济主体一般是指以企业为主的经济行为主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明显。企业作为经济生产活动的直接的生产单位,企业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速度和质量。因此,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企业不仅重视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而且要求在实际行动上积极配合社会发展方式转变这一社会发展要求。经济主体重视转变社会发展方式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是指经济主体在经济行为过程中,重视经济发展问题的同时重视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其具体表现是经济主体在经济行为过程中必须考虑经济行为的社会影响力,主要是社会发展的代价。比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是否对社会发展环境的破坏等。另一方面,经济主体的行为结果要符合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是过程的转变,也是结果的转变。同时,从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对象上来看,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对象主要是政府和消费者,如果消费者和政府对经济主体的某一行为评价过低,那么有可能促使这一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终止,甚至导致这一经济主体的解散。因此,在转变社会发展方式的背景下,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应该符合转变社会发展方式的要求,且应该以实际行动积极配合。

[参考文献][1]丰子义.发展的反思与探索——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关信平.我们应更重视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J].当代经济,2011,(11).

[3]俞可平.治理和善治: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J].南京社会科学,2001,(9).

[4]谢庆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5,(5).

[5]井敏.试析我国服务型政府认识中的几个误区[J].社会主义研究,2006,(4).

[6].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1,(13).

[7].未来中国的走向——在英国皇家学会的演讲[DB/OL].人民网,2011-06-28. .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0]关信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社会发展方式[J].探索与争鸣,2011,(1).

The Reason, Connotation and the Path i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hange of Social Development

LI Quan, Zi Zhen-hua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Shaanxi, China)

Abstract: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government transition and the change of lifestyle,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mode of social development will change. The change is happening under a circumstance of the constant nature of historical conditions. It is about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hanges at a microcosmic level in the field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ts purpose is to consolidate and develop socialist production, which is a process of change of specific behaviors and has specific connotations of theory. The change of the mode of social development is a new theory and practice. It is necessary to summarize its connotation of theory and to seek the path of realiz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pecific connotation.

Keywords:the change of social development mode; reason; connotation; the path of realization

上一篇:当代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下一篇:基于“90后”大学生心理与行为特点的辅导员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