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合唱与西方合唱的比较研究

时间:2022-07-03 04:56:40

中国合唱与西方合唱的比较研究

摘要:中西方合唱艺术的比较研究,着眼于两者的不同和差异的原因所在,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加快我国合唱艺术的优化和变革,促成中国合唱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研究认为,西方合唱历史悠久,中国合唱历史较为短暂;西方合唱形式多样化,中国的则稍微单一;中国合唱艺术主要突出政治功能,西方的则多与宗教相联系。

关键词:合唱艺术;中西方;比较;研究

作为一种音乐艺术,合唱是基于声乐艺术形式的门类。一般认为,由两组以上的歌唱者共同完成两个声部以上的声乐演唱,叫做合唱。它要求歌唱群体音响要高度统一与协调,是属于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认真分析比较中西方合唱艺术,找出不同和差异的原因所在,以便加快合唱艺术的优化和变革,促成中国合唱艺术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很有意义的。本文试图从合唱历史、合唱形式、合唱内容等几个方面,对中西方合唱艺术做出一番比较,请大家指教。

一、西方合唱历史悠久,中国合唱历史短暂

在欧洲,可追溯到距今已近千年的中世纪宗教音乐,就是最古老的合唱艺术形式,这就是古希腊的赞美诗。肇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集体性齐唱的古希腊赞美诗,算是西方合唱艺术的最早的开端。当圣经出现以后,以圣经的经义为内容,结合基督教的宗教仪式进行的集体歌唱,算是西方合唱艺术的又一个阶段。公元4 世纪,罗马教皇西尔维斯特(St Sylvester,314-336 在位) 在罗马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歌唱学校。大约9世纪出现了最早的两声部的合唱,称“奥尔加农”。这时候,合唱艺术开始在宗教目的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艺术色彩。例如12 世纪末,欧洲教堂中出现的孔杜克图斯(conductus)的合唱形式,歌词出现世俗化的端倪,削弱了宗教在早期合唱中的霸权地位,合唱开始为作曲家的自由创作提供了一个空间,这一合唱形式,被弗朗科描述为“优美的旋律”。依此承袭,古代西方的合唱艺术基本上就都依附在各种宗教仪式及其发展过程中,并逐步发展。

我国的严格意义的合唱艺术属于舶来品,是从西方引入的。因此,相比之下,我国的合唱艺术,历史短暂得多。我国《尚书》中记有“击石挝石,百兽率舞”与“奋五谷”等,就是远古人们敲击着石头化装成各种野兽歌舞祭祀的生动写照,是众人合舞合唱的最早的艺术形式。这些记载也说明音乐合唱等是与先民们的祭祀、狩猎、畜牧、耕种生活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真正以合唱为主的艺术表演,则是从西方引入的。据研究,我国最早引入的合唱,当推唐代“景教”的圣咏诵唱。而且西方合唱艺术,尽管很早就进入中国,但仅限于宫廷,距社会大众很远,且也不是完整意义的合唱艺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军事、政治侵略下,中国长期闭关自守的大门被迫打开,西方列强不但进行物质侵略,也加紧了精神上、文化上的侵略。他们通过基督教会的宗教歌咏、新式军乐队和新制学堂唱歌课等形式,对我国进行“精神输入”,这样,西方的合唱艺术开始进入中国。开始是基督教会的宗教歌咏,后来逐渐发展到专门的合唱表演。可以说,正是中国的大门被轰开以后,西方的无伴奏合唱这一音乐形式才正式被带入了中国。因此可以说,从时间上比较,我国的合唱艺术就比西方晚得多了。

二、合唱形式:西方多样化,中国稍微单一

首先是西方的合唱类型繁多。人们把西方的合唱类型作了统计,大体有宗教组和非宗教组两个大类,再细分有29个大类。宗教组分宗教音乐、教会音乐、黑人灵歌或者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非宗教组分表演唱、民谣、有伴奏、无伴奏等很多样式。再从体裁角度划分,又有伴奏、无伴奏合唱。宗教性合唱又分清唱剧、安魂曲、圣咏、经文歌、弥撒曲。非宗教性合唱又分有抒情的、副调乐曲、卡农曲、民歌合唱、歌剧合唱等等。也有人按有伴奏、无伴奏来划分合唱的形式。而中国合唱艺术就没有如此复杂的形式。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合唱艺术也派生有相应的合唱形式,但品类不多,为切合形势需要,固简单、通俗的居多。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主要以众人齐唱为主,可以在大街上齐唱,也可以在舞台上齐唱,目的是造成一种气势,取得精神动力推动效应。这时的合唱,不刻意追求多声部,也不刻意追求有伴奏。在唱法上,上世纪五十年代有几种特别的演唱风格,包括完全民歌唱法、普通合唱法和领唱加合唱的形式,舞台上表演的合唱,主要有齐唱、大合唱、小组唱等。其形式并不特别多样化。

近年来,随着合唱艺术的发展,我国的合唱艺术形式也更加丰富多样化了。而且逐渐体现出中西方合唱在艺术形式上的融合与认同。特别是,当代的合唱已经成为包含着同声的和混声的齐唱、轮唱、领唱、对唱以及和声的、支声的,复调的,有伴奏的或无伴奏的一种集体演唱形式。2006年7月在厦门举行的第4届国际奥林匹克合唱比赛,可说是对我国合唱艺术发展的一个检验。当时,比赛的类别包括了混声合唱、混声室内合唱、流行合唱音乐、现代合唱音乐、表演民谣、有伴奏的爵士乐、黑人灵歌、福音圣歌、教会音乐、无伴奏教会音乐等多个组次。不光类型和样式,且表演形式也显得丰富多彩,特别是注重“动”“静”结合及其在表演动作、队形变化上的设计,甚至连色彩伴奏乐器和服装也成为了合唱表演艺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可以看出,我国当代的合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确实是越来越明显了。

三、合唱功能:中国突出政治功能,西方多与宗教相联系

合唱的功能是从合唱的内容、形式及其产生的作用上,体现出来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左翼文化蓬勃发展,全国到处开展群众性歌咏活动,冼星海等一大批音乐家的合唱作品,如《旗正飘飘》《歌八百壮士》《在太行山上》《游击队歌》《黄河大合唱》等,内容丰富,主旨鲜明,非常强烈地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同仇敌忾,抗日救国的强烈愿望和意志。解放战争时期以及后来的五、六十年代,《淮海战役组歌》《祖国颂》《全世界人们心一条》《牧歌》《半个月亮爬上来》《长征组歌》以及一些为诗词谱曲的合唱,突出地显现了中国合唱艺术的特点。时期的合唱,主要有歌颂思想、为诗词谱写的音乐和颂歌等三类,其政治性就更明显了。合唱的数量多而合唱艺术受到扭曲,其目的是为服务的,但也有一些合唱作品,保留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西方的合唱艺术在功能作用上,则与我国大相径庭。西方的职业合唱或合唱文化之所以丰富多彩,与宗教活动的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尽管宗教本质上被西方用以为政治服务,但毕竟多了若干层次,直接意义上看,政治目的与宗教功用是有差别的。西方典型的基督教仪式音乐是由赞美歌、祈祷经与圣诗等所构成。赞美诗合唱伴随着基督教许多宗教仪式进行,以圣经经义为内容,向信众灌输宗教理念,其目的就比中国式合唱隐讳得多。就是说,中西方的合唱艺术,都含有政治目的,但从历史上看,西式合唱的政治目的相对隐蔽,它们借助宗教张扬,使得自己的政治目的被隐藏了起来。

总之,西方的合唱艺术经历了17世纪以前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萌发和奠基,17~19世纪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形成与发展,20世纪的现代性转型,是已经成熟了的音乐艺术,远比我国发达。然而,尽管中国合唱艺术主要从西方舶来,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结合本土以后,逐渐生成与西方不同的艺术特色。这是值得肯定的,分析中西方合唱艺术的相同与差异,寻找适合中国合唱艺术发展的途径,这对于促成中国合唱艺术的更大发展,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是很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刘承华.从文化传统看中西音乐传统的不同[J],黄钟,

1995(3)

[2]刘承华.中西音乐形式的差异及其文化内涵[M],黄钟,

1997(3)

[3]韩斌.西方合唱音乐纵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0

上一篇:如何提高琵琶轮指质量 下一篇:声乐学习要重视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