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英国小说的影视化倾向

时间:2022-07-03 12:01:39

当代英国小说的影视化倾向

[摘要]在当前视觉文化时代,文学与影视进一步走向交集与融合,出现了影视的文学化、文学的影视化倾向。这在当代英国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的创作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们的作品情节奇幻,充斥着丰富的影视元素,在小说的世界里创造出影视艺术的动感,可以说是当代文学与影视联姻的范本。本文以尼克・霍恩比(Nick Hornby)、托比・利特(Toby Litt)和亚历克斯・加兰(Alex Garland)的作品为例探讨当代英国小说的影视化倾向。

[关键词]当代英国小说;影视;尼克・霍恩比;托比・利特;亚历克斯・加兰

在勃兴的大众文化的推动下,我们在不知不觉间迈进了视觉文化时代。文学与影视两个完全不同的艺术门类进一步走向交集与融合,出现了影视的文学化、文学的影视化倾向。小说原著赋予电影起点较高的故事、鲜明的主题与生动的人物形象,电影则将这些延伸成影像,从而丰富人们的想象力。实践表明,在提倡原创性的今天,跨越不同艺术门类的创作,将有助于新元素的诞生。这在当代英国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的创作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们的作品情节奇幻,充斥着丰富的影视元素,在小说的世界里创造出影视艺术的动感,可以说是当代文学与影视联姻的范本。本文以尼克・霍恩比(Nick Hornby)、托比・利特(Toby Litt)、亚历克斯・加兰(Alex Garland)的作品为例予以探析。

一、尼克・霍恩比(Nick Hornby,1957― )

尼克・霍恩比素有“英伦才子”之称,早年毕业于剑桥大学,教过英语,做过记者,同时为报章媒体自由撰稿,这些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英国当代著名作家当中,尼克・霍恩比不算是多产作家,但其每部小说几乎都在畅销榜和专家书评两方面获得丰收,其中,《高保真》(High Fidelity,1999,又译《失恋排行榜》)、《男孩・男人》(About a Boy,2004)以及《自杀俱乐部》(A Long Way Down,2005)还被改编成电影,广受好评。这几部作品之所以被改编成电影并取得不错的票房成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作品里面充斥着丰富的影视元素。以《自杀俱乐部》(A Long Way Down,2005)为例,该部作品很具有“影视”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结构安排

结构安排别出心裁,异常独特。作者采用了片段组合方式,四位主角的叙述段落相互穿插,视点、视角、地点不断转换,恰如影视中的场景转换,产生了一种几乎令人晕眩的不断变化的效果。作者这样安排绝非故弄玄虚,标新立异,而是为了涵盖广泛的生活层面,汲取尽量丰富的内容,多角度、多层次揭示深刻的人生底蕴。在这部小说中,叙述裂成了碎片,以便更贴近地反映裂成碎片的人物、裂成碎片的生活、裂成碎片的世界,更好地描摹当代都市人在当代西方社会中面临的进退维谷的境地。其实,在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的《金色笔记》(The Golden Notebook)以及玛格丽特・德拉布尔(Margaret Drabble)的《象牙门》(The Gate of Ivory)中都采用了类似的结构。这种结构与影视中常用的缀合式团块结构相似,其特点是没有明晰的时间线性故事发展和因果关系,也没有连贯统一的情节主线和戏剧冲突焦点,以打乱时空的叙事片段缀合而成,各个片段或团块之间有向心力,形成形散神聚的散文式结构或意象并置组合的诗化结构。

(二)叙述方式

随着马丁、莫琳、洁丝、JJ四位主角轮流叙述故事,角度也随之经常变换,而且每位叙述人在联系各个重要事件的过程中,都在诉说自己的感受和处境。虽整部小说乍读起来有点紊乱的感觉,但细细咀嚼之后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种最经济、最有力的表现手法,长处在于能在陈述中套陈述,在观点中套观点,使整部小说的内容更充实。这种多元的叙述方式使作家轻易地成了一个“全知全能的操纵者”,从而立体地凸显了人物和事件,使得时间及人的意识等出现了交叉环绕的效果。这种叙述方式与影视中的多线性叙事相似――由很多个小故事组成,在一个时间段由其中的一个故事串联起其他故事。一方面,读者通过“聆听”四位主角不同角度的不同想法,对当前英国社会在社会道德、两性、家庭、贫富差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另一方面,这种叙述方式也有助于作家游刃有余地驾驭自杀这样沉重的话题,促成了小说的巨大成功。该作品在美国一上市就进入《纽约时报》小说排行榜,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二、托比・利特(Toby Litt,1968― )

托比・利特早年就读于牛津大学,后来又参加著名批评家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Malcolm Bradbury)在东英吉利大学开设的创造性写作班学习文学创作。这个班培养了很多著名作家,比如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以及日裔英语作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u)。托比・利特也是其中的佼佼者,被视为英国青年小说家当中的代表,2003年当选“英国最优秀青年小说家”。相比于上面提到的尼克・霍恩比,托比・利特可算是位名副其实的多产作家,几乎每年都有一部新作问世。其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于“追求小说的视觉形象和感官刺激”(瞿世镜,2008:382),在小说的世界里创造出影视艺术的动感,其写作技巧可以说是“当代英国小说与影视表现手法的亲和关系的代表”(同上,385),使得小说具有电影画面一样的动感,展现出惊人的想象力与吸引力,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视觉想象空间,这也是为什么他的作品备受影视界青睐且多部被成功改编成电影的原因所在。

以《杀人》(Corpsing,2000)为例。该作品被公认为迄今为止托比・利特最优秀的作品,里面借鉴了很多影视手法,比如小说在讲述“我”对莉莉谋杀案的追踪调查时,采用电影闪回的方式对莉莉的生活进行了片段式的零零星星的展示。考虑到女主人公莉莉的演员身份,这种闪回就将谋杀案的真实性与戏剧性巧妙地混淆了,使得谋杀现场就像是电影里的恐怖凶杀镜头,读者可能误认为这是在拍戏。另外,在描写莉莉被谋杀时,托比・利特运用电影中的慢镜头对射出的子弹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把瞬间射入人体的子弹的运行轨迹放慢了给读者看,这种把致命的瞬间用慢镜头娓娓道来的几近冷酷的手法,像极了影视中的特写镜头,比如《黑客帝国》系列电影中的子弹镜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效果是传统叙述手法难以达到的。

三、亚历克斯・加兰(Alex Garland,1970― )

英国当代作家亚历克斯・加兰被誉为下一个“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1904―1991)”,既是知名作家,又是位剧作家,还是一名冉冉升起的实力派青年导演,由其执导的影片《机械姬》刚刚登陆2015上海国际电影节。从他的多重身份不难看出其文学创作肯定与影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海滩》(The Beach,1996)为例,该作品不仅是亚历克斯・加兰的处女作,也是其成名作。自1996发表后,立即登上畅销书排名榜,好评如潮,荣获Betty Trask 奖,被誉为是继《蝇王》(Lord of the Flies,1954)之后的又一部英国荒岛文学力作,目前已被翻译成25种外国文字,传遍了世界各地。该作品也很具有影视特色,融入了大量的影视元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章节标题与影视的互文性

全书共有104个小章节,每一节都配有一个独特而简洁的标题,颇像影视拍摄中的一个个场景。在章节标题的选择上,展现了丰富的影视互文信息,正好暗合了小说中发生的故事。例如,作品第195页的标题为Jaws One,熟悉影视的读者立马想到了经典电影《大白鲨1》,这是一部由好莱坞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第一部描写海洋中让人胆战心惊的鲨鱼袭击人类的影片。作者将该电影片名作为本节的标题,从而与该章节所描写的瑞典三人组捕鱼时遭鲨鱼袭击的情景形成生动的互文性,并且和影片一样,也探讨了人性的主题,凸显了人性的自私,加速了“天堂”的分崩离析。

(二)影视手法

首先,语言近乎直白,只为塑造动作的视觉形象服务,“使文字具有很强的画面感,镜头感”(张羽,2005),因而使得小说像电影画面一样富有动感,给人以强烈的借助想象力产生的视觉效果。小说中有大量血淋淋的恐怖场景描写,比如对达菲的恐怖描写:“鲜血从割腕处以环状喷出,就像焰火在空中留下的踪迹;他的手腕爆裂,成了两个红色的水龙头,就像花园里的高压水管那样,血液从中四处喷射,喷得我浑身浸透了,眼睛也看不见了,满嘴全是血。”这样阴森恐怖的描写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不由得让读者怀疑这是在读小说还是在看恐怖惊悚片。

其次,采用了多角度的叙事手法,包括直叙、插叙、倒叙,中间穿插了很多不连贯的事件和片段,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时间和空间上的跳跃感,这就使得原本分属不同时空艺术类型的文学与电影达到了融合。小说一开始就插入了一段经典越战电影The ATeam中的画面,预示理查德的冒险经历即将展开,使得读者一开卷就已强烈地感受到了紧张的气氛,紧紧地被吸引着禁不住地往下看。作品中多个地方使用了影视中的闪回手法,将以前的事情穿故事的主线中。在SameSame,But Different章节中作者插入一段文字向读者讲述了海滩的创立发展过程。另外作者还运用电影中的慢镜头表现手法描写了瓶子坠地时粉碎的细节,读者会不由得联想到英国著名作家托比・利特在《杀人》中描写瞬间射入人体的子弹时也运用过该表现手法。

另外,作品中还有很多描写颇像越战影视中的画面,再现了一些经典影视中的情节,涉及多部越战影视作品:The ATeam(港译名为《通天奇兵》,台译名为《天龙特攻队》)、Star Trek(《星际旅行》)、Tour of Duty(《霹雳神兵》)、M*A*S*H(《风流医生俏护士》,又译《陆军野战医院》)等。

可以看出小说《海滩》里蕴含着丰富的影视文化信息,这些信息已经渗入小说的各个层面,以至于整部小说好像是一篇由影视拼接的“超文本”(hypertext)(张羽,2005)。

四、结 语

当代英国小说,尤其是青年作家创作的作品,例如上面分析到的尼克・霍恩比的《自杀俱乐部》(A Long Way Down,2005)、托比・利特的《杀人》(Corpsing,2000)、亚历克斯・加兰的《海滩》(The Beach,1996),融入了丰富的影视元素,给读者以强烈的借助想象力产生的视觉效果。对于喜欢这些作品的读者来讲,如果不对这些影视元素进行细致的分析梳理,很难真正把握作品的艺术内蕴。同时,这也反映出在视觉形象为主导的消费社会,小说与影视已经建立起越来越亲密无间的合谋话语。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影视从艺术手段、表现内容等多方面受到了文学的滋补,反过来影视的视觉性表现方法也大量进入了文学创作中。二者彼此滋养,必将结出更多更有营养的果实,这是双赢或多赢的合作。

[参考文献]

[1]Alex Garland.The Beach[M].London:Penguin Books,1997.

[2]瞿世镜.当代英国小说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3][英]尼克・霍恩比.自杀俱乐部[M].张坤,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4][英]托比・利特.杀人[M].欧洋昱,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5]张羽.视觉时代的绚烂与虚无――影视元素在小说《海滩》中的运用[J].沈阳大学学报,2005(05).

[作者简介]杨国强(1979― ),男,山东济宁人,硕士,枣庄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翻译。

上一篇:26时代“孽子” 下一篇:被崇尚的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