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崇尚的弱者

时间:2022-08-04 07:46:38

“0”“1”“熊”“猴”……

当你看到以上这些词的时候,应该马上就知道了它们指向的是哪个群体。

这是一个略显高调的小众群体。

高调的Ta们在世界各地组织自豪游行,肆无忌惮地表达着个体最为隐私的一个部分――性取向,Ta们在各种场合传达着对美、对性的追求和坦荡,被一些人追捧,也让一些人感到相当不安。

Ta们被崇尚,亦同时被歧视。

同性恋者,当越来越多的Ta们开始从白先勇笔下的“黑暗王国”走到阳光下,走上的是一条少数族群融入社会主流的逆流之路,也在社会里抛下了一颗顽抗的石子。

Ta们的爱与伤

M,男,他离开家乡在北京拼搏已经接近十年,混迹在北京的时尚、设计、艺术、娱乐等若干圈子,游刃有余。圈子里的人、周围的朋友都很清楚他喜欢同性,他也毫不忌讳地在朋友面前谈论自己喜欢的男人类型以及刚刚结束的恋爱。但也仅限于此。

H,男,为逃避家人安排的婚事外出打工,但在第二年就被家人召回,安排相亲并迅速成婚。他无法与新娘圆房,甚至某一天和妻子同房时因感受到她的欲望而呕吐起来,两人的婚姻持续了不到2个月。因为“不正常”被家人送去精神病科,治疗一个月无果后,家人给他吃伟哥、带他找小姐,并把跳大神的请到家里烧了纸灰水给他喝。当然,统统都不管用。

M和H,他们是中国社会千万同性恋者中最平凡的两个人,他们的选择、所处的环境和遭遇代表着同性恋生活中对立的两面:开放的光明世界和保守的黑暗现实。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全球的同性恋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个又一个国家承认同性婚姻的合法性,一个又一个名人骄傲地站出来承认自己的同性恋身份。

与此同时在中国,随着同性恋网站与App的发展,以及年轻人走向异地逐梦的潮流,同性恋群体有的出走异乡、有的依托网络,亦终于脱离从前只能隐藏在熟人社会边缘的“黑暗王国”――公园、澡堂和公厕。

与此前不同的是,这里是一个看上去很光亮的世界。在这里,同性恋不再是禁忌,当有高官、富豪、明星们出柜时,不少人甚至会欢呼喝彩;不管男性女性都爱把自己的同性朋友叫做“好基友”;大家投向Les和Gay的目光多平静且不含异样;反同言论常招致人们的集体抨击;寻找同类再也不像从前那么偷偷摸摸……

在中国的网络文化中以及一些大城市里,同性恋已经不再是禁忌词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它当作一种流行文化,认同甚至追捧。而同性恋群体在这里也早已脱去了一味苦情的形象,他们试图以更具创意、更阳光、更积极的方式让社会认识自己,主动在公共空间中发声、争取自己的权利。

在这光明的世界中,同性恋者生活得愉快而高调,但这只是硬币的一面。

前一阵儿,蔡康永在电视节目上含着眼泪说道:“我们不是妖怪”,把人们的目光一下子拉向了硬币的另一面――一个对同性恋依旧残酷的现实。

尽管同性恋非罪化已经近20年,同性恋精神病的污名被洗去也已经过去14年,但对于相当数量对家人出柜的同性恋者来说,被否定与接受矫正治疗依旧是被家庭接受之前必须经过的路线。即便是在城市里开放的M,回到家乡的父母身旁也会立即化身为一个普通的儿子,许着在某天为父母带回一个好儿媳妇的诺言,然后在私底下计划着形婚。

与美国和中国香港等地的同志运动要直面宗教保守势力不同,促使中国同性恋人群处于弱势地位的主要根源是占据着社会主流价值观市场的“传宗接代”等传统思想。在延续几千年的“正确”的婚恋观和以“无子”作为“不孝”标准的情感压力下,大多数到适婚年龄的同性恋者面对着“家庭的逼婚和社会的质疑,选择不婚或形婚,或者不得已走进给社会带来极大伤害的异性恋婚姻。

标签下的爱

在一些新锐年轻人眼中,活跃在同性恋圈子里的人往往都与先锋、另类和小众时尚等关键词有关,Ta们不仅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还是新锐文化圈的活跃者。在城市里,“直男”“直女”们将同性恋当作谈资以及玩笑,基腐文化也成为流行文化的一种。

随着同性恋文化的流行和粉红经济的强劲崛起,人们关于同性恋的认识与想象都随之丰富起来,一些流行标签成为其中的重要部分。

时尚、敏锐、个性、创造力等,是集中在娱乐、时尚、艺术、设计等圈子活跃着的同性恋者所带有的标签。

而腐女至爱的BL则对应着温柔、纯爱和美型等特征,她们喜欢将男男爱幻想为一分为二相互作用的方式,一方是进攻方(攻),另一方是防守方(受)。

粉红经济的宣传和彩虹游行中的同性恋者们,性感和荷尔蒙被放大出来。

“性”是同性恋文化和粉红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公园里、酒吧里寻欢的Ta们所代表的直接的、激情的、掠夺式的性意味,文学、商业宣传中的性表达,艾滋病这一重大卫生安全问题中所含的性安全问题……

于是广大散落在社会中的同性恋者被包括“男男”“”这些直白表达以及一些带有性意味的标签词汇“0”“1”“0.5”“攻”“受”等所诠释,男同性恋者甚至有时被刻板地描述为“饥渴的人”――总是找机会进行。

类似“0”“1”“攻”“受”从来不是同性恋者区别性偏好的标签;大多数的发生都是双方的互动,会不会固化成攻与受的角色完全与个人的心理有关;女性同性恋者和男性同性恋者恋爱的特征的区别主要源于性别本身的区别和各自不同的同性恋文化发展过程,但寻找一个安稳的对象是共同的诉求,种种真实的同性之性与爱被掩盖在以上那些同性恋显性文化所传达出来的普遍表象下。古希腊人将对异性的爱和对同性的爱都归结为对“美”和“高贵”之物的爱,但在性解放远未到来的当下中国,同性恋者充当着人们性压抑的排泄出口和性释放的代言者,它们所传达出来的符号噪音歪曲着同性恋者真实的性情生活与情感诉求,也远远盖过了当下反歧视的微弱声音。

一般现象中同性恋者凸显出来的外貌协会、直接的表达方式等文化特征,和男性同性恋者的高调作风有着直接的关系,亦不可脱离出大众对同性恋文化的误读。

而对于同性恋者,与滥性的表象对立的是爱情与婚姻这一难以实现的奢望,因为不能拥有合法的婚姻,同性恋者无法给生病住院的恋人签同意书,无法去探望病危中的恋人,无法将恋人作为自己的遗产受益者,这些都成为同性恋者生活中所面临的鲜活的问题。

与异性恋公开的、毫无忌讳的婚恋相比,同性恋者不得不出没在酒吧、公园、社交软件……中寻找爱情。没有法律的保障、亲友的祝福、孩子的维系,让同性关系脆弱无比,也带来了大众视野里同性恋者滥性的刻板印象。

而更为残酷的现实还有:同性之爱的符号化带来的同性恋的低龄化趋势等社会问题――那些追随者们接受同性恋文化,欣赏着他们的美好,也经常“无意间”忽略了现实中的残酷,被卷入其中;同性性教育的缺失――男男同性恋无保护的高频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同性恋者感染艾滋病的概率。这些都成为同性恋之“罪”,威胁着同性恋群体乃至整个社会。

它们,正和“同妻”等问题共同成为叩问同性恋者的道德之石,仍浮在涌动的社会歧视暗流之上。

上一篇:当代英国小说的影视化倾向 下一篇:和中国交好避免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