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对高中数学的几点教学感悟

时间:2022-07-02 08:52:24

新课改下对高中数学的几点教学感悟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出发点,走出一条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通过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感悟。

1.建构小组——“有分有管”形成学科教学管理的良好基础。

学习小组是高效课堂的基本单位,它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建构小组一般可以安排在开学一个多星期后,此时学生彼此间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每个小组选择思想品质和学习成绩都比较好,有一定组织能力,在同学中有一定威信的学生作为固定的组长,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然后,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得到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能获得更多的自信。建构小组后,要进行有效的学习还必须进行有效的小组管理。只有管理落实到位,小组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才有可能得以实现,千万不能“只分不管”走形式。在小组学习运行管理中,组内逐步形成相互关心、相互合作的良好学习氛围。下面提供一种分组与管理模式供大家交流参考。

分组:全班48人分成4大组,每组12人,再分成前后2小组,每组小组6人,这样班级就有8个小组。全班推荐2名科代表,4名大组长,8名小组长。

管理模式:教师直接与两位科代表联系,两位科代表与四位大组长联系,每位大组长再与本组两位小组长联系,小组长负责落实本小组的各项学习任务。

两位科代表职责:在老师与同学间起着纽带的作用,传达老师的要求,反馈学生的意见等。科代表A负责每天早读前收同学们的作业,数学课预备铃响后组织同学们交流讨论预习内容;科代表B负责每天下午放学前收取同学们的作业订正,每周一收取同学们的反思本(即错题本)。

四个大组长职责:在科代表与小组长间起着纽带的作用,收发本组的两个小组汇总的作业,及时向科代表报送缺交名单及原因等。

八个小组长职责:落实本小组同学的各项作业,及时向大组长报送缺交名单及原因,组织本小组同学的课前预习讨论,课后问题交流,提交“学习互动卡”等。

2.每节课后要求学生写反思性学习日记,使学生超越认知层面,对本节数学知识进行再认知,促使学生养成反思习惯,完善自我认知结构,弥补薄弱环节。

由于时间问题,不可能把上课的精华全都及时记下或理解,通过笔记可以弥补,做好善后工作。做好错题分析、订正工作,完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日记内容规定如下:①对本节的数学概念、定理、法则、思想方法进行再组织,简明扼要地记下其内容。②回顾上课中不够明白或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如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不懂之处及时请教同学或老师,直到弄懂为止,并记好原因。③作业中哪些题不会做?在哪里受阻?错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正确的做法又是什么?④记好自己的得失,以及以后应该注意的地方。便于日后翻阅、复习,提高学习效率。我建议学生记在书本的相对应内容的空白处(新教材专门有此一栏)。做练习时,把所有的思维、计算痕迹直接留在练习纸上。日积月累,它已成为学生必不可少的知识财富。尝到甜头后,学生做此工作更是乐此不疲,更加规范,内容更丰富。

3.注重学生对于数学精神的理解。

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对于学生开展数学文化的学习:初步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激发对于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通过相关研究发现:教师普遍认识到不断提高自己对于数学文化的认识很重要,但是具体到实践中,教师又认为“挖掘数学中的美,让学生体会、理解和创造数学美”“通过数学史的介绍,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给学生介绍数学的广泛应用”这些最容易被忽略。数学文化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当学生欣赏了数学的美,就会产生情感、热爱数学;当他们了解了数学创新的历史,就会产生激情、钻研数学;当他们知道了数学的价值,就会获得动力、学好数学。”

而且,数学文化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趣,更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蕴藏在这些知识背后的那些理性的精神,体会数学文化对整个人类文化的促进作用和巨大贡献。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获得一种精神,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也许他在今后的工作中用不到数学的知识,但是这种精神将伴随他一生,对他的生活和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4.紧扣新课标,明确目标。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学目标可能与以往有所不同。因此,备课时要紧扣新课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教具,并对知识进行详尽的梳理。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在知识、能力、创造力、思想价值观方面沿着所定的目标和方向发展。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又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如:《反证法》的第一节课时,紧扣新课标,使学生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及特点。在证明的过程中用到的逆向思维,从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让他们感受逻辑证明在数学学习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言之有理,论证有据的习惯,形成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

5.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解释数学规律。

抽象的数学规律比较枯燥、乏味,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情绪,从而降低学生的求知欲。对于教师来说,要把数学规律详尽、具体地向学生展示,本身有一定的困难。假若我们能运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解决问题,学生就会十分容易理解,并轻松地接受。如:我在讲授等差数列的定义时,举了一个例子:“一只青蛙两条腿,两只青蛙四条腿,三只青蛙六条腿……”然后把2、4、6等数字列在黑板上,再引出等差数列的定义。

上一篇:让学生参与校园网络组建的实践与体会 下一篇:“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