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建设工作中的成绩、问题和对策

时间:2022-07-02 04:20:27

高效课堂建设工作中的成绩、问题和对策

2012年,彬县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在全县中小学推行“35X”高效课堂教学,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以创建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手段,来落实课堂教学的五个参数,实现对学生三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活动开展以来,通过多次调研摸底,借鉴外地的教改经验,确立了切合我校实际的“35・3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制订了详细的《关于推行“35・35”高效课堂教学,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工作的实施方案》,按照“示范引领、分步实施、全面推广”的步骤,沿着“初步建模――扎实临模――定模推广”的基本思路,通过专家引领、骨干带动、岗位练兵、推介论坛、创办专刊等方式,有效地推动学校高效课堂建设工作的扎实开展,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

一、高效课堂建设中的成绩

1.教育理念得到广泛更新

(1)教师角色的回归。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在于他能讲述多少知识,而在于他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高效课堂里,教师应该是“打火机”,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应该是“领头羊”,带领学生在知识的大草原上驰骋;教师应该是“调味剂”,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享受美味大餐的过程。

(2)教育终极目标的再认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人。“35・3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在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三大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为新时期优秀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3)师生关系得以重塑。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个学习共同体,共同体内、共同体成员之间要形成一个讲团结、能互助、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命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或自主探究,或交流展示,师生之间相互欣赏,实现教学相长。

2.教学重心作了有效转移

(1)对课堂教学的定位更加科学。新的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落实双基,更要注重动态生成,就是在各学习共同体内合作、探究,共同体间交流展示的基础上形成知识与技能,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深入。

(2)对教学方式的要求更加严格。新的课堂模式对教师的讲授时间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大部分时间是要留给学生的(每节课保证学生75%~80%的自主学习时间),教师要做到精讲、少讲、巧讲,要注重对学生能力培养,更要加强对教法与学法的研究。

(3)对课前准备和课后拓展的要求更加明确。教师要花费更多的精力用于课前准备和课后拓展,使教学过程真正实现双边互赢。在准备阶段,教师不但要做到备课标、教材、学生、方法、流程,充分预设,还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然后在共同体内进行广泛的交流、归纳、梳理,为课堂上师生的互动、展示提供依据。课后要求教师科学安排训练时间,增强训练的效度和针对性。另外,教师还要特别注重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这样一来,教师就由原来的关注课堂一个教学段变成关注课堂、课中及课后三个教学段,实现了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提高的目的。

3.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课程改革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从课前的准备到课堂的教学,再到课后的拓展,师生均能充分地参与设计和总结,实现了知识能力的形成过程与学生自身成长规律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

4.评价体系变得更加科学

高效课堂建设过程中,无论是课堂评价,还是综合评价,都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全面关注,突出了三维目标的实现,更加关注学生三大能力的培养,实现了课堂效益的最大化,真正让课堂变成了生命的狂欢,成为知识的超市。

课堂是学生接受新知、锻炼思维、提高学习能力的地方,也是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的生成过程关系着师生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我校的高效课堂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认真反思近三年的“35・35”高效课堂项目建设工作,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二、高效课堂建设中的问题与困惑

1.受旧习惯的影响,新的理念尚未真正深入人心

(1)单一的主体观。长期以来,我们都把教育视为“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期改造受教育者,使其达到教育者预期目的的活动”。这种“施加影响,改造受教育者”的过程观是一种单一的主体观,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客体,教育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训练和控制。这种观念在部分教师心中根深蒂固。落实“35・35”高效课堂建设,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工作,不但需要高素质的人,更需要能够全面领会课改精神的教师。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没有扎实认真的实干精神,没有坚定的信念支撑,就很难做好。我们在建模之初,虽然做了方案,制订了标准,开展了培训,提供了交流平台,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推广活动,但由于人员认识的差异、能动性的差异、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保障措施不到位等问题,活动结果不是很理想。因此,让课改成为一种信念,任重而道远。

(2)单一的师生评价观。虽然我们在实施高效课堂建设工作以来,对原来的师生评价体系做了修改,更加注重过程评价和全面评价,但原有的教学观、师生观、质量观要在短期内得到改变,依然不太现实。因此,很难在短期内建立新的、整套的、科学的、合理的师生评价体系。

(3)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还不是很完善。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是目前高效课堂建设的基础。建模之初,我们根据需要把学生分成6~8人的学习共同体,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各科的学习情况,也没有很好地发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随着活动的开展,出现了一些比较典型的问题。重新建立更加完善的学习共同体,配套出台相应的评价制度,愈来愈迫切。

上一篇:文化冲突视域下的当代中国医患关系管理研究 下一篇:厘清学校发展观,增强管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