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率政策的作用和调控效果分析

时间:2022-07-01 11:58:27

中国利率政策的作用和调控效果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对中国近年来利率政策调控效果进行分析,从1995年到2010年十几次调整基准利率,都没产生预期的理性效果。因此以经典理论为基础来探讨我国利率政策在实践中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利率作用 利率政策 有效性 经济杠杆

利率是经济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也是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2006年4月到2007年12月,央行连续7次上调存款准基准利率、8次上调贷款基准利率。时隔3年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10月19日晚间宣布,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基准利率,这是我国自2007年12月以来的第一次加息。

一、中国利率政策的调控效果

(一)利率政策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从理论上讲,利率政策与居民储蓄呈正相关的作用,低利率刺激居民减少储蓄,而高利率有利于增加居民储蓄。1995年12月—2002年12月,1年期的储蓄存款利率下降了9个百分点,储蓄存款总额则增长了193%,从29662.3亿元上升到86910.7亿元。2001年1月—2006年7月,名义存款利率基本保持稳定,储蓄存款总量同比增长率却高达17.07%。2006年8月—2007年12月,随着存款利率的连续上调,储蓄存款总量增长率却一路下滑,从16.2%降低到11.3%。所以,利率水平的降低对储蓄存款总量及其增长速度无明显影响,同时利率上升对储蓄的调控作用也收效甚微。

中国1995年到2002年这七年间国内生产总值从60793.7亿元增长到了120333亿元,增长率为97.9%,储蓄率(储蓄占GDP的比例)从48.79%上升到72.23%,即利率水平的下调使储蓄率不降反升。2001年到2006年存款利率比较稳定,储蓄率由67.27%上升到74.7%,显示出储蓄与利率同方向变化这一合理变化。2006年到2007年连续7次上调存款名义利率,储蓄率回落到64.91%。从而得出储蓄率的增长或降低并没有像凯恩斯理论所说的与利率水平同向变化。因此利率政策效果并不理想。

(二)利率政策对消费的影响

从理论上讲,利率下降,会降低人们当期消费的机会成本,刺激需求,因此有利于增加居民当期消费,相反,利率上升则增加消费的机会成本,使人民延期消费,不利于当期扩大消费。我国1995到2000年的利率下调并没有减缓消费下滑的趋势,不管从全国零售商品总额增长率,还是从城镇与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看,均呈下降趋势。而2002到2005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都没有明显变动。

原因分析:首先,当利率下调,居民预期对外支出会增加,同时预期收入却不确定,支出和收入的不对等抑制了消费增长。其次,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比较滞后,制约了当时的消费需求。再次,中国现处于买方市场,消费需求的利率弹性较低。最后,国内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进一步制约了有效需求的增长。

(三)利率政策对投资的影响

从理论上讲,企业投资由利率和资本的边际收益率两者的关系决定,在投资的边际收益率不变的情况下,利率下降,投资成本减少,投资净收益将增加,有利于增加投资;反之,利率上升会减少投资净收益,有利于抑制投资。1995年以来,多次下调利率,并没有抑制投资下滑:1995到1998年间,三次下调利率,1998年相较于1995年的投资增长率不增反降,低了3.6个百分点;1999年相较于1998年又低了8.7个百分点。为了抑制投资过热,2004到2007年央行八次上调利率,结果是投资增长率继续一路攀升,至2005年已经达到25.96%。

根本原因是利率与投资预期报酬率之间关系的影响。1995年到1999年,利率多次下调,但由于消费需求不足以及税费过重,造成价格下滑,投资预期报酬率低于利率,使企业不愿投资。自2000年以后,国家利用投资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增长,利率上调,但由于居民对住房的刚性需求,企业的预期报酬率远高于银行利率,造成企业大量投资。由此可见利率下调时,其对投资结构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但在利率上调时,虽然在贷款幅度上中长期贷款调整大于短期贷款,但由于房地产的刚性需求,中长期贷款比重并没有明显的下降,反而有上升态势,显示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时滞性。

二、总结

利率杠杆在我国未充分发挥作用。其原因主要有:1、利率政策工具使用不佳导致杠杆作用失衡;2、金融市场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不够深入;3、微观经济主体阻碍利率传导。提高利率杠杆作用的有效性对策:1、借鉴原则导向监管理念来完善监管方式,它能够较好地处理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平衡。2、加强人民银行对金融市场的监管职能;随着我国与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联动性越来越强,必须强化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系统风险监测的职能,以维护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3、优化宏观经济环境,营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使企业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

参考文献:

[1]杨征,芦琳,杨冰. 对我国近期利率政策杠杆作用的评价与分析[J].太原科技,2010(03)

[2]徐彩.论利率政策对抑制经济过热的效果[J].市场周刊, 2008(6)

[3]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研究处.对近期利率调整的效应分析及几点思考[J].市场周刊,2008(6)

上一篇:企业养老保险管理制度的创新性建议 下一篇:当前经济形势下房地产销售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