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防知识产权交易的制约因素分析

时间:2022-06-29 10:54:43

我国国防知识产权交易的制约因素分析

[摘要] 国防知识产权制度是促进国防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国防科技工业竞争实力,促进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但是在我国国防知识产权交易中受到权益分配不平衡、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不完全、信息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突破这些制约因素应建立政府主导的企业为主体的国防知识产权体系,实施双向推进的国防知识产权战略,大力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关键词] 国防知识产权 交易 制约因素

自主创新是国防科技工业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国防科技工业实施转型升级战略的关键就是要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产业和技术升级;强化基础提高能力的核心就是要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是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国防科技工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产权的竞争,是质量、技术、品牌的竞争。

一、国防知识产权交易的重要作用

知识产权制度是促进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经济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21世纪,随着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新经济到来,知识产权在科技、经济和国家安全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发达国家纷纷在国家层面制定的知识产权战略,利用其知识产权优势谋取本国政治、经济、军事利益的最大化,知识产权保护范围不断扩大,保护水平不断提高。

1.有利于优化国防科技工业资源配置

国防科技体系的自我封闭、成果多转化慢、低水平重复等问题制约了科技人才积极性的发挥,使得创新能力和整体实力减弱。通过国防知识产权的信息交流和有偿技术转让,有利于传播创新技术、使技术创新成果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避免研究开发的低水平重复和科技资源的浪费,实现国防科技工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打破条块分割,建立国防科技同民用行业的密切联系,发挥整个国民经济科技实力对国防科技工业的支撑作用。

2.有利于建立寓军于民国防科技工业体制

随着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不断推进,武器装备呈现系统化、集成化、信息化、高技术化以及投入大等特点,使得传统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力所不及,要求充分利用国家科技和国民经济的基础,开放式发展武器装备。运用国防知识产权制度,提供军工与民用产业之间技术转移渠道,有利于促进民用技术转为军用、将军工企业的技术、能力和人才优势融入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之中,建立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的平稳较快发展。

3.有利于发展军民进结合高技术产业

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包含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海洋产业等高技术制造业和以电信业、网络产业、数字内容产业等为代表的高技术服务业,加快发展与军品结构相似、技术相通、工艺相近、设备设施通用的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有利于增强军民转换能力。科技创新呈加速趋势,技术升级周期不断缩短,新产品、新应用层出不穷,不断催生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在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有利于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强、有序竞争的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的必要条件。

二、国防知识产权交易的制约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管理工作体系,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但是,由于国防知识产权自身的特殊性以及我国国防知识产权制度建设起步较晚,在国防知识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方面还不够完善,限制了国防知识产权交易的有序进行,从而影响了国防专利技术对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发挥。

1.权益分配不平衡

(1)国防知识产权所有权归属不合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国防知识产权归属与分享层面上,存在权属不明,权益和责任不清的现象。《国防法》规定所有国家投资产生的国防技术成果归国家所有,过多强调国家利益,对职务发明人和研制企业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奖励报酬不足,已不适应新形势下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需要。《国防专利条例》对军品研制过程中所产生的创新成果获得的知识产权没有明确界定产权归属及利用,使得项目承担单位只有保护知识产权的义务而没有获得处置知识产权的自和财产权。

(2)国防专利强制实施补偿不足。国防知识产权涉及国家安全,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国家拥有强制实施的权利这是必须的。但是,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平衡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这样才能激发更多的国防知识产权的产生。但是,“实施使用国家直接投入的国防科研经费或者其他国防经费进行科研活动所产生的国防专利,符合产生该国防专利的经费使用目的的,可以只支付必要的国防专利实施费。”在国防专利中,相当的一部分是国家为实现特定的国防目的投资研发形成的,强制实施的规定使大量的国防知识产权失去了在市场交易中获利的机会,国防专利实施费又难以为企业和个人提供足够的科技创新动力。

2.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不完全

目前,多数军工企业并没成为完全的市场竞争主体。一方面,军工企业受军品定货机制的影响,对国内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与竞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反映迟缓;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参与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的准备和经验不足,研究和运用知识产权战略还没有完全提上日程。另一方面,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战略侧重国防知识产权保密、申请的管理,而对国防科研单位国防知识产权的权利保护不足。在军品研制中具体执行的执行格式合同规定,所有研发成果的所有权归军方,军方拥有无偿调用的权利,项目承担单位保留专利申请权和持有权而没有处置权,从而失去了充分的市场交易权利。这种法律规定直接限制了国防科研单位国防知识产权权利的运用,既不利于促进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也造成了国防知识产权交易、流转和产业化的困难,这种情况长期以往势必影响武器装备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3.信息机制不健全

知识产权制度通过授予知识产权所有者一段时间的排他性权利,换取其公开技术,促进社会利用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柄“双刃剑”,适度保护将促进技术创新,过度保护则将导致封闭和垄断。因此,需要相应的法律既要保护知识产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又要为知识产权的合法流转提供有效的机制。我国国防知识产权过多的强调保密问题,在国防知识产权的查询、申请、转让、实施中存在诸多限制。由于国防知识产权是涉及国防利益或是对国防建设有潜在作用的发明创造,内容上具有保密要求,加强保密工作是必要的。但是,过多的强调保密而又缺乏充分的信息流通机制,不利于相关科研单位了解国防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国防技术的市场需求,必然限制国防知识产权的产生与交易。

三、推动国防知识产权交易的对策

单一的政府投资难以满足当代武器性能按指数规律增长对经费的需求,这就不得不在武器系统中大量采用成熟价廉的商业技术。只有同时形成国防知识产权向民用领域有效扩散和吸引民用科技创新参与国防科技工业的交易机制,才能充分利用整个国家经济资源为国防建设服务。为此,只有调整国防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方式,对以往的国防知识产权政策进行大力改革,尽快建立和完善国防知识产权制度,才能使国防科技工业既能适应新时期武器装备建设的需要,又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1.建立政府主导的企业为主体的国防知识产权体系

“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战略事关国家安危,政府必须担负起指导实施的主导作用,不断构建保护国家利益的法律基础”,任何单一的企业和个人在能力上和动机上都不可能代替政府来考虑事关全局利益的国防科技创新问题。国防知识产权制度涉及到维护国家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国家利益,智力成果研究开发创新主体的利益等各个方面的利益,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推动,是国防知识产权工作开展的关键,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重要职能之一。

国防科技工业企业、国防科研院所以及民用企业参与国防科研生产的单位,是国防科技创新的承担者和国防知识产权的生产者。专利的市场属性决定了专利战略研究必须始终围绕市场需求来进行,并且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为根本目的。必须赋予这些企事业单位以真正的市场主体地位,在国防科技研发中由国家出资产生的知识产权的权属原则上财产权应属于研发单位,政府保留的所有权只用于国防目的的无偿使用权和必要的外贸介入权。将国防知识产权的所有权与使用权适当分离,在保证国防知识产权所有权属于投资者――国家的前提下,允许开发者获得使用权;在保证保密安全、保证国家对国防专利拥有充分控制权的前提下,允许参与国防知识产权研发投资的企业拥有部分所有权。一方面,更多的国防知识产权财产权利归科研单位所有,有利于国防专利技术在科研单位自身的实施转化、鼓励科研单位将国防知识产权推向市场、使国防知识产权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政府有权出于国防安全战略的需要,依法调动全国的国防知识产权技术为国家安全服务;同时,在对外武器装备技术贸易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限制国防技术外流。国防科研单位根据市场的变化,确立具有一定前瞻性的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对关键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状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调整自己的研发方向和发展目标,从而全面增强国防研制单位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整体实力。

2.实施双向推进的国防知识产权战略

随着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市场面向包括非公有制经济在内的民用企业的逐步开放,市场主体结构也将会随之改变。相应的,不论是国防科技产品的生产还是研发,都将面对传统国防科技工业和新引入的具有强大实力的民用企业两类主体、两种资源。市场竞争是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国防知识产权在军民两种企业之间转移机制的形成,是所有国防研制单位进行国防知识产权交易、有效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1)突破限制国防知识产权由军向民转移的障碍。我国国家投资产生的国防知识产权完全属于国家,使得国防科技企业许多军用技术都是通过行业内的民来转化。但是,许多民技术和军民两用技术并不适合在国防科技企业内产业化,不利于资源的最优配置。国防科技企业如果运用技术贸易、资本运营等方式,将各种不适合它们开发和产业化的军用技术出售给行业外的民用企业,让拥有最适合资源的民用企业运用这些技术去生产相应的产品,构筑下游产业链,双方都将获得比较利益。这就需要逐步开放军用技术市场,突破国防知识产权由军向民转移的法律障碍。首先,改革国家投资形成的国防知识产权权属制度,使国防知识产权的所有权与使用权适当分离,使国防研制单位拥有市场经营权。其次,改革国防知识产权信息保密机制,除涉及国家重大安全战略问题之外,探索封闭之外的保密办法,如利用合同条款进行法律约束。再次,改革国防知识产权实施中的利益分配机制,在提取国家投资成本的一定比例以保障国家国防科研后续投入之外,使国防研制单位和研发个人拥有更灵活、更有激励性的经济权益,如按照实施转化的经济收益一定比例提取知识产权收益。

(2)构建吸引国防知识产权由民向移的机制。专利是无形资产,可通过转让和许可方式进行交易,可以作价投资入股,不断升值,专利拥有量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市场占有率。专利制度是按照价值规律和市场法则,实现技术创新研究开发的良性循环和效益倍增,它反映了知识要素参与交换和分配的实现形式。在高技术领域占据科技优势和专利优势的民用企业,通过“专利壁垒”来保护企业的利益,通过专利发明、占有、许可和转让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在民用高技术领域应该存在相当数量的国防专利,能否使这些高技术知识产权成果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找到具有适合生产转化的企业土壤,是其能否真正发挥对国防建设的推动作用、实现国防知识产权所有者经济利益的重要条件。国防知识产权的实施、转化和产业化有两种途径:第一,在拥有国防专利企业自身实现国防生产转化,这要解决两个问题。首先,要改革军品采购体制,使一般民用企业具有参与国防市场竞争的主体资格。其次,改变现行军用标准与国家标准严重脱离状况。真正吸引民用企业进入国防生产的是它们比较低的成本所形成的竞争力。如果军用标准与国家标准自成体系,那么民用企业进入后就要另设生产线,失去规模优势。对国家标准特别是原材料、配套产品的国家标准,凡是能够满足军用要求的,用国家标准取代军用标准,逐步把国家标准变为军品的主体标准。第二,拥有国防专利企业将国防专利通过向具有生产条件的企业尤其是国防科技工业企业推广运用。企业通过专利的通过转让、许可、合作、战略联盟等方式,以市场化经营模式经营专利技术,利用专利技术获取高额利润。这要求建立有效的国防知识产权信息流通机制,在保密安全的前提下,使拥有国防专利的企业能够及时掌握国防领域的技术动向、专利申请、法律状态、公开情况,进行国内外相关技术领域专利动态的分析和研究,以把握国防知识产权的市场动态。

3.大力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国防知识产权工作涉及军事、技术、法律、经济和管理诸多方面,没有一大批具有高水平综合素质的人才难以有效进行。拥有一支知识产权管理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强化知识产权实施与应用的必要条件,也是进行知识产权交易的重要条件。目前,世界各国知识产权工作的重点从“保护”转向“应用”。限制我国国防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开展专利转化的经验,缺乏具有专业背景的专利人才,在知识产权的法规体系、组织体系、知识体系等方面尚不完善,导致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开发方面不足。可见,专家型知识产权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我国国防科技知识产权交易发展的一个瓶颈,更是制约国防技术转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瓶颈。因此,必须大力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一是要广泛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二是要培养一批懂技术、懂法律、懂经济的综合性管理人才;三是要选择那些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的人员充实知识产权队伍。

参考文献:

[1]吴伟仁:用知识产权支撑国防科技创新 www.sipo.省略 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

[2]吴伟仁:中国要务实探索国防科工知识产权发展之路 news.省略 2003年9月3日

[3]《国防专利条例》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令[2004]第418号

[4]张连歧:完善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战略思考[J]国防科技工业,2006(12)

上一篇:多层次科技融资体系下的场外市场分析 下一篇:关联担保效力研究及立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