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设计探究

时间:2022-06-25 02:33:26

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设计探究

【摘 要】 “三生”教育贯穿于学生整个成长过程,高中数学教育是“三生”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以高三数学课堂教学为实例,以“快乐学习、主动实践、和谐发展”作为实施“三生教育”的理念,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原则促进师生全面发展,努力打造内涵优质、活力彰显的新型数学特色教育。

【关键词】 “三生”教育;教学内容;课堂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2

前言: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如何在这个舞台上大显身手、脱颖而出,是每个教师应思考的问题。我在刚开始的新课程教学中,经历了茫然与彷徨,体验了无所适从到慢慢摸索的课堂教学过程,通过一年多的教学体验其间不乏出现各种思维的碰撞,而正是这些课堂体验、碰撞不断的引起我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更加坚定了新课改的信念,并从中得到启迪。

一、教学设计应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课堂设计,常常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考,学生背,在这样教学下,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不能主动对话、沟通、交流,久而久之,学习数学的兴趣会逐渐褪去。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需转变角色,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新的理念指导设计教学。

(一)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沃土。教学活动是多边活动,其实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的主体参与。我经常鼓励学生,而不是随意批评甚至嘲讽学生,尽量淡化学生对自己回答失败的自尊心理,在教学中多用“你认为应该如何”、“请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等充满人情味、含有激励成分的语言去代替简单的“对”、“错”等语言。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学习关系,使高中数学课堂真正充满活力。

(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等方面,应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问题。如:在学习《向量数乘运算及其几何意义》时,我采用以下教学过程设计:以实际例子给出向量的加法是如何定义的?求两个向量和的方法有哪些?运算的直观印象,然后导入课题,明确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的规则。通过引导探索与自主学习,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明显比以往要好。

二、教学设计应有利于学生学会做事,加强应用意识的培养

数学教学的一大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实践他所学的知识,还有在不能完全预计到未来工作变化的情况下,如何适应未来的工作,因而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意识的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创设数学情境,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乐学善学的快乐天地。高中学生的数学知识是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于教师的帮助、通过有意义的主动建构而获得的,其中学生是“主动的”知识建构者。在引入概念时,我比较重视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使教材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寻根究底的心理倾向,促使学生的好奇心上升为求知欲,让学生理解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兴趣盎然的良好的精神状态中投入新课的学习,以实现最佳学习效果。

(二)选取大量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使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如在学习《函数概念》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后在太空飞行的场景,将学生置于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情境之中,再经过飞船的上升过程中离地面的距离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飞船外的温度和气压随飞船与地面的距离的变化而变化的分析,充分展示函数概念产生的背景。让学生互相争论和不断探索中,理解了如何用函数来刻画现实世界中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进而自然地为引出函数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设计应有利于学生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识,有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有助于扩展思路,提高能力,加强自信,培养合作精神,从而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教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目标。

(一)合作、交流中培养主体能力,使数学课堂成为师生对话、交流、数学思想撞击的平台。学生主体性要得到充分发展,还需要自身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主体能力。主体能力就是主体能动地驾驭外部世界对其才能实际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自身主体性得以不断发展的能力。

(二)学会合作、懂得交流是新课程标准的一大要义,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使课堂成为学堂。在探究《两圆的根轴》时,我先引出问题:已知圆C1:f(x,y)=x2+y2+D1x+E1y+F1和圆C2:f(x,y)=x2+y2+D2x+E2y+F2=0,当两圆相交时,经过两圆公共点的圆的方程可表示为:f1(x,y)+λf2(x,y)=0(λ∈R),这里不包括圆C2,其中当λ=-1时表示两圆的公共弦方程,即(D1-D2)x+(E1-E2)y+F1-F2=0,称为两相交圆的根轴。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不少学生就提出新问题:当两圆相切时,上述直线表示的点的轨迹与两圆有何关系?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猜想此时根轴表示两圆的公切线,积极寻找依据,主动验证:通过计算两圆心连线C1C2的斜率Kc1c2,发现恰为根轴的斜率的负倒数,又由于根轴经过两圆的公共点,因此容易得到此时根轴确实为两圆的公切线。有学生马上提醒:还需要验证斜率不存在时的情形。这时大部分学生自然的提出要继续探讨第三个问题:当两圆相离时,上述直线表示的点的轨迹与两圆有何关系?此时教学的过程由静态封闭变为动态开放式,形成了一种发散情境,使学生的数学探究发现活动更具活力。

四、教学设计应有利于学生学会生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承认学生差异,重视主体活动,使数学课堂成为每个学生品尝成功喜悦的场所。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问答形式上,而应把数学知识方法贯彻到每一次探索活动中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在同学之间,用他们自己的语言交流最为真实。

(二)学生的智力水平、行为习惯、知识背景、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的不平衡,都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不能用整体一致的标准要求学生,通过目标分层,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以适应学生的差异。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学习策略,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为学生多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多提供探索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和满足。

五、教学设计应有利于学生学会探究,发现新知识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但数学教学却不能一味地追求抽象。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要注意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去挖掘教材、提出疑点,哪怕所提问题不甚成熟,都要认真对待,保护其质疑的积极性。例如,学习《等腰梯形的性质》时,我设计了一例:已知等腰梯形的上底为4,下底为7,一个底角为60度,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求出这个等腰梯形的腰长?有的同学示意能画出图形,有的同学说可以把等腰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也有同学说可以把等腰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等边三角形。显然,这个题目的关键在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问题的答案。学生在独立探究的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创新能力。通过使用教具、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等活动,使数学问题具体化、趣味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独特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其中,真正体验数学的趣味,促进学生主动地观察、猜想、推理、交流。

六、结束语

新课改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让沉闷、闭塞的课堂充满欢声笑语。新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习的潜在力量。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教学因素,都在不断更新,作为五个方面的学习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激情、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学生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情不自禁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参考文献

[1]《成才教育月刊》(2012年11至8期)

[2]《云南教育》(2012年1至10期)

[3]《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2第1期至第5期)

上一篇: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 下一篇:世界各国的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