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范文

时间:2023-03-11 21:21:04

高中数学

高中数学范文第1篇

认真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从传统的教育教学中走出来,这也是最好的改变办法,也是我们自己提高的最快捷的途径,我们会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比如:一节课开始,可以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具有吸引力的例子引入,从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具趣味,更加精彩。从而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改写历史,书写传奇。

二、学习方法方面

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要求学生要做到几点。第一,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应该具备多质疑、多思考、多动手、注重归纳与应用。第二,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思想与方法在我们的高中数学学习中时刻都存在着,也是我们高中数学的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而高中数学的学习必须掌握常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对于高中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主要包含: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概括归纳思想、化归与等价转化思想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掌握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比如在高中数学阶段,分类讨论思想是我们的难点,学生往往不清楚该如何分类进行讨论,为何这样分类讨论,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该如何讨论,同时还要注意为何要这样讨论。其余的数学思想也需要引以重视,分析并给学生总结规律。第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自主学习不仅对高中数学的学习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乃至今后的学习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了自主学习的习惯,也就会主动思考,主动提出质疑并解决疑问。

三、习题与试卷讲评方面

试题的讲评在高中教育阶段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习题与试卷的讲评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解题技巧的快捷途径,尤其是在高三阶段,试题的讲解就尤为重要;但试题的讲评也容易出现问题,有几个方面需要引起重视。第一,千万不可就题论题。高中数学试题的评讲如果就题论题,那就无法对题型进行归类、总结,无法对题型进行拓展,学生也就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在试题讲评时我们要让学生来进行归类,以一题讲一类题,让学生真正产生质的改变。第二,切不可按序评讲。在一套题中,如果大家都会做,那这样的题目是不需要我们讲解的,对这样的题目的讲解就等于浪费时间,同样讲了之后班上绝大多数同学也是不会的,这样的题目我们也没有必要讲,而且在考试的时候可以将它给换掉或删掉,因而我们讲解时不可按序讲解,需要有选择地讲解,以中低档题为主进行讲解。第三,不可难题集中讲解、简单的题集中讲解。如果我们一节课都讲简单的题目,那很多同学会认为没有意思;如果我们一节课都讲较难的题目,会让较多的学生感觉很困难,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厌恶情绪。在一节课里既讲解简单的,也讲解较难的,这样就能够将全班的同学积极性调动起来,也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热情地学习。教学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反思的过程,只有认真反思每一节课,才会不断进步,我们才会不断成长,也就会让我们的课堂一节比一节更精彩,自然也就能够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高中数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滑坡原因 提升策略

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数学在学校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数学以其灵活的方法、发散的思维、巧妙的逻辑推动着学校教育。然而,进入高中,我们却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担忧。

一、高中数学成绩滑坡的原因

面对众多初中学习的优秀者沦为高中学习的落后者,笔者对他们的学习状态进行了研究,调查表明,造成成绩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被动学习

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着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2.学不得法

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不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

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4.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教师应当采取以加强学法指导为主,化解分化点为辅的对策。

二、提高高中数学成绩的策略

1.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学不能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课的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做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请教老师寻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可以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课外学习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走访高年级同学或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等。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2.循序渐进,防止急躁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高中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为什么高中要上三年而不是三天!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3.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结)是少不了的。

4.加强辅导,化解分化点

高中数学中易分化的地方多,这些地方一般都有方法新、难度大、灵活性强等特点。对易分化的地方教师应当采取多次反复、加强辅导、开辟专题讲座、指导阅读参考书等方法,将出现的错误提出来让学生议一议,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通过变式练习,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以达到灵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高中数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复习课 学习方法

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打好基础相当重要。复习时,不仅要记住并理解每部分的概念、公式;而且关键在于能够准确、灵活地运用这些公式解题,注意使用范围、条件;还要能综合运用,熟练计算,提高速度。我总结出以下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废除“注入式”“满堂灌”的教法。复习课也不能由教师包讲,更不能成为教师展示自己解题“高难动作”的“绝活表演”,而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索活动中,实现创新、突破,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智慧,提高数学素养。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任务是点拨、启发、诱导、调控,而这些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复习课上有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时间太紧,既要处理足量的题目,又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二者似乎很难兼顾。我们可采用“焦点访谈”法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大多数题目是“入口宽,上手易”,但在连续探究的过程中,常在某一点或某几点上搁浅受阻,这些点被称为“焦点”,其余的则被称为“”。我们大可不必在处花精力去进行浅表性的启发诱导,而只要在焦点处发动学生探寻突破口。通过访谈,集中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思维在关键处闪光,能力在要害处增长,弱点在隐蔽处暴露,意志在细微处磨砺;通过访谈,实现学生间、师生间智慧和能力的互补,促进相互的心灵和感情的沟通。

二、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在复习时,由于解题的量很大,就更要求我们将解题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优美、奇异和魅力,这样才能变苦役为享受,有效地防止智力疲劳,保持解题的“好胃口”。一道好的数学题,即便具有相当的难度,也像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又像一部情节曲折的电视剧,那迭起的悬念、丛生的疑窦正是它的诱人之处。“山重水复”的困惑被“柳暗花明”的喜悦取代之后,学生又怎能不赞叹自己智能的威力?我们要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课堂上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情境,激发热情。有这样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一是运用情感原理,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二是运用成功原理,变苦学为乐学;三是在学法上教给学生“点金术”,等等。

三、让学生精选习题

在知识点逐个复习过程中,要紧抓课本,深刻理解和掌握各种数学概念、定理、性质、公式、法则,以及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并进行归纳、类比,达到沟通、串联,形成合理的认识结构及知识网络。复习题选择要紧扣大纲,要具有典型性、综合性。既要有利于双基化的掌握和巩固,又要利于能力的提高。同时,探索“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及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让学生做好改错反思

每个学生都要准备一个改错本。在复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大大小小的失误,也会遇到一些拦路虎,这时候,可能要么束手无策,要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能解决,要么是问题虽然解决了,但自我感觉不好或是思路不清,东拼西凑才找到答案;或是解法繁琐,不尽如人意。碰到这种情况不要紧张,这正是拓展思维、提高能力的契机,不要轻易放过。“错误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认真地纠正错误,当然,更重要的是寻找错因,及时进行总结,三五个字,一两句话都行,言简意赅,切中要害,以利于吸取教训,力求相同的错误不犯第二次;轻描淡写,文过饰非的查错因是没有实质性意义的。只有认真地追根溯源地查找错因,教训才会深刻。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学习,多更新,不要固守自己熟悉但落后的方法和习惯,要向老师学,向其他同学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做好解题后的反思,清理解题思路,寻求最佳解答方法,以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五、让学生学会创新

数学复习是一个温故知新的学习过程。在“创新”意识的指导下,努力搜索与问题相关的知识,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问题,从而达到对有关知识的灵活和运用,形成对知识的最佳组合。要努力探寻与其他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总结一般规律,同时要挖掘其新的意义,新的作用。在数学解题练习中,特别是对典型题,更要多想一想是否有其他新的解法,是否有更简捷的解法,代数问题能否用几何方法来解,能否用函数等方法来解,等等。在开放题的求解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解法的多样性,答案的不唯一性,更要重视方法及解答过程的比较与鉴别,在比较与鉴别中复习所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知识和技能。

总之,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熟练掌握数学的学习方法的教学。高中数学的复习课与新课的教学不同,复习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基础的知识点,了解了一定的数学方法、思维方法和解题经验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其目的是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周英姿,朱海阳.高考复习中的创新教育初探[A].认识地理过程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

[2]江讯.信息技术与高考化学复习的有效整合[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

[3]张桦.教你学好高中数学[N].河南科技报,2004.

高中数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高中数学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090-01

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经历过初中的数学学习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高中的数学。初中的数学繁而不难,而高中的数学则是既繁又难。很多学生进入高中以后都无法适应和掌握高中的数学学习节奏和学习方式。其实初中的数学教育是高中数学教育的基础,高中的数学知识也是从初中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和展开的。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合理的对初高中数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衔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快速适应高中数学,并且找到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区别和联系。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巧妙衔接初高中数学,不断促进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呢?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1、把初高中数学基础知识进行适当的衔接

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初中数学是高中数学的基础和前提,尤其是一些数学的基础知识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运用的比较广泛。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学生已有的初中数学基础让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联想和回忆,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进行高中数学的深入学习,让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发挥垫脚石的作用,为高中数学提供相关的知识积累。对于教师来说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教师不仅要深入的了解高中数学的相关知识和核心内容,同时还得对初中数学各个方面的知识结构都要很熟悉。教师要知道哪些初高中知识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哪些是学生的强项,然后通过巧妙的方法在生疏的知识和熟悉的知识中间建立起相关的联系,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基础知识来带动学生主动学习比较生疏的数学基础知识。比如说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新的概念和公式,积极带动学生回忆初中相关的知识,建立起学生心里的数学知识网。也可以在讲解高中数学的概念和公式的时候,先带领学生回忆初中数学中的相关概念和公式,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和延伸。这样就把初高中数学知识中的难点和重点巧妙的结合起来,达到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

2、把初高中数学解题思想方法进行合理的衔接

初中数学的解题思路比较简单直接,而且初中数学的一些题目都是比较贴近生活实际的题目,只要学生会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然后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思考就行了,学生自己也做的比较轻松和简单。但是高中数学解题思路需要不同的技巧,同时要对数学知识有全面的驾驭能力,高中数学题型抽象性和概括性都比较强,都是很多复杂问题的综合。数学知识之间的跨度比较大,学生在解题的时候,要有清晰的思路和逻辑分析能力,同时还要具备比较强的数学推理能力。学生不再像初中那样只要依靠简单的分析和记忆一下公式定理就能完成数学题了,但是只要经过具体分析和思考,就会发现虽然高中数学题型繁杂,知识点全面,但是解题方法却是万变不离其宗,所以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一题多解,触类旁通,一题多变,求同存异。只要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注意归纳和整理,就能有效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具体通过以下例题进行说明:

例:已知a、b、c均是非负数,并且a+b+c=1,求(c-a)(c-b)的最大值?

解:因为,a、b、c均是非负数且a+b+c=1所以c∈[0,1]所以(c-a)(c-b)=c2-cb-ca+ab=c2-(a+b)c+ab≤c2-(1-c)c+(a+b)2/2=c2-(1-c)c+(1-c)2/2≤1所以,当c=1,a=b=0时,(c-a)(c-b)的最大值是1

3、把初高中数学内容的不同之处进行有效的衔接

初中数学的特点是浅、易、少,而高中数学的特点是繁、杂、难。初中数学知识难度小,容易理解,高中数学知识则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数学教材的学习任务一时间学生难以适应和接受。往往会有落差感,尤其是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更是无法接受,导致一些学生数学成绩每况愈下。针对这样的情况,数学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程度,然后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努力做好初高中数学知识的有效衔接。教师可以在开学之初,进行数学摸底考试,主要就是了解学生现有的数学知识基础和水平。在今后的教学中针对学习所欠缺的数学知识加以强化和训练,将那些贯穿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温习,比如说像初中学过的因式分解、平方差公式和函数解析式的相关知识都要保证学生能够全面掌握。逐渐把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起来,让学生尽可能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整体化的统一,在学生心里建立一个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高中数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评课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82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特点,而教师的教学是否符合要求,一个很重要的检测方法就是评课,只有对教师的教学做出正确的评价,才能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更大的提升空间。评课作为一种检测教师教学质量与提升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应该引起各方的注意与重视。如何更加科学有效的评课,成为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本文就如何有效的进行高中数学评课进行探析,希望能够更好的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一、选好评课教师

所谓评课,就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作出评价,为了能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做出更加科学的评价,在评课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评课教师显得十分重要。在评课过程中,应该配备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这样在听课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有些情况下,由于在评课教师选择方面存在问题、评课教师的教学经验不丰富,或者没能有效的掌握评课方法等,导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被发现,教师的教学优点也不能及时被发现,这必然会影响评课的有效性,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为了达到预期的评课目标,首先应该有效配备评课教师。

二、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评课过程中,评课教师首先应该从教学目标上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分析。高中阶段学生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点难度较大,因此,教师能否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师而言,能够明确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而更加有目的的对学生展开教学活动。明确的教学目标对于学生而言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会感觉十分疲惫,但是却能够有效的掌握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并建立有效的知识体系。反之,如果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方面存在问题,不仅会影响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获取,从而降低整体课堂教学质量。这就提醒评课教师在评课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教学目标引起重视,并对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情况做出正确的评价。

三、从教材处理上分析

评课教师在评课的过程中,还要对教师如何处理教材引起重视。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作为一门规律性较强的学科,教师能否处理好教材十分关键。有些学科教师只要能够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教材上知识点的讲解即可,例如历史学科,只要学生能够扎实、灵活的掌握教材上的知识点,就可以应对各种各样的题目,而数学学科则非如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对学生进行教材上知识点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数学教材上的知识点,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学生要能够有效掌握教材上的数学基础知识,同时还要能够对教材上的题目进行运算,但是为了使学生的数学水平有更大的提升空间,需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材上知识点讲解之余,能够结合一些课外的典型题目,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科学习。在评课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依然存在教师单纯的对学生进行教材上知识点教学的情况,这应该引起教师的注意,及时对知识点的讲解作出调整,从而更好的适应数学学科教学的要求。

四、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所谓教学程序,就是教师对课堂教学如何安排。数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然而教师如何对这短暂课堂教学时间进行设计,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评课教师在对教师的教学程序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看教学思路设计。在对教师的教学程序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教师的教学思路设计进行分析。教学思路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只有有了明确的教学思路,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才能紧致而有效的开展,教师才能更加有效的进行知识点的输出,学生也才能更加有效的进行知识点的输入。

2.看课堂结构安排。课堂结构安排也是评价教学程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教学中,人们认为教师不间断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就能够使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点,随着现代教学越来越科学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对课堂结构进行合理安排,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过程,教师在教学结构设置的过程中只有实现劳逸结合,才能保持学生的学习效率,继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五、从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分析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评课的过程中,要将教学方法与手段环境纳入评价范围。1.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学生的学习情况相适应。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与技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积极的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技巧运用于课堂教学,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教学方法与教师的教学内容都相切合,只有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2.教学方法是否多样化。在评价教师的教学手段的过程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一点就是看教学方法是否多样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势必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枯燥,尤其在学习数学知识点的过程中,枯燥的教学会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进而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不仅有助于教师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点展示给学生,而且能够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活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从教学基本功能上分析

在评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引起重视的一个环节就是教学的基本功能:1.看板书。板书直接反映教师的教学思路,也涵盖教学重点等多种信息,因此,应该对教师的板书设计引起重视。2.看教态。教师的教学态度也对学生的教学产生直接影响,教态也是评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指标。3.看教学语言。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否掌握语言艺术会直接影响到知识点的传播。

高中数学范文第6篇

1.1激活数学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小孩子天生的对神话故事,童话世界的向往,以及喜欢游戏等等都是一种创新欲望的体现。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而目的都是为了需要的满足。所以说,需要是人的活动总动力、总根源(也称内在驱力)。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如求知的需要、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创造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需要,每一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都应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行动目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实施差异教学,以特定的教学方式和行为引发学生探究、创新的需要。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需要,并能深刻体验这种需要,就会形成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内部动力,推动学生去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充分地开发自己的潜能,能使人的创造心理活动全部都处于亢奋状态,为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不竭的能源。创新人才都有一种追求普遍规律、乐于探索、爱好创新的欲望和需求。但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最初只是一种朦胧的、潜藏的、无意识的本能,它没有明确的、稳定的指向,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来激活它,可以说,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在很大程度上是数学教育的产物。它的强弱完全取决于后天所受的教育和熏陶。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有效诱发,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会得到强化,创新本能会被逐渐激活,学生的数学创新活动的行为指向也会更为鲜明、稳定,其行为目的也更加确定突出。在强烈的数学创新欲望的支配下,才会有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和坚定的创造性实践。从数学创新欲望的激活到强化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数学教育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也可以扼杀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数学教育,应将学生创新欲望的激活作为培育创新意识的第一要义,在教学中要很好的保护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好奇心及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1.2激发数学创新情感

数学创新活动不仅仅是激烈的智力活动,更是强烈的情感活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就不能不重视学生数学创新情感的激发。数学创新过程绝非冷冰冰的智力活动过程,缺乏生动的、丰富的、充满活力的情感因素,没有火热的创新情感动力,数学创新活动是无法展开的。从数学创新欲望的激活到数学创新意识的形成,整个过程无不蕴藏着创造者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创造涵容着为推进人类文明进化而选择的崇高性、独特性兼备的创新目标,涵容着为提高人类美学价值而投入创新过程的高尚情操,涵容着为增进利他精神而尽情发挥的开拓风貌,涵容着为优化个体的创造性社会功能而认真掌握创新技巧的热情,涵容着为追求永恒的价值目标而把自我短暂的人生化为人类文明序列的磊落胸怀。”

1.3培养数学创新观念

数学创新观念较之数学创新欲望、数学创新情感,更趋于稳定、持久。它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就会稳定、持久地影响创造者自身;是一种稳定的、积极的创新心理倾向,它使数学创新内化为创造者的一种需要,形成惯性,形成自然。可以说,数学创新观念的确立,标志着数学创新意识的形成。但数学创新观念的确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它是在数学教育的影响下,长期积累,长期渗透,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的。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观念的关键时期。中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身心发展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因此教师应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创设良好的教育条件,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促进学生数学创新观念的形成。

我们知道,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而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因而,提供原材料让学生去观察、思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数学创新精神的崭新途径。而原材料从何而来,我认为,重新认识教材,从中挖掘创新素材,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从而创设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兴趣,鼓励学生奇思异想,进行创新探索,培养创新精神。我们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学习一个重要定理,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知道它的重要用途,认识定理证明的思想方法,理解其中的运算和推理技巧,关键还要深刻理解定理反映的事物本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尤其数学知识中丰富的有关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唯物辨证法思想。这大量的智力因素,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这大量的智力因素,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智力源泉,也是启迪我们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根据。

在平常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创新活动辅导中,我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2.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

2.1善于归纳总结,形成知识及能力框架。

高中数学的特点概括地说,有以下三点:1、知识的抽象性大。在初中学习的“函数”的基础上,高一又要学习“集合”、“对应”、“映射”等更为抽象的知识。高一的立体几何也削弱了直观性而突出了抽象性和空间的想象能力。这就是说思维要从直观,经验型向抽象,理论型过渡。2、知识的密度增大。由于年龄的增长,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也在提高。同时高中数学教材的内容多而杂,这就决定了高中数学每节课的内容较初中时要多,即密度加大了。教师在教法上也随之有所变化。初中时教师常常把知识掰开揉碎地细讲,同时还选相当数量的习题去巩固这一知识;而在高中却常常是在新知识的开始阶段,例题即有一定的坡度。尤其强调知识的“以旧带新”和“横向,纵向的沟通、联系”。一节课下来,似乎是听懂了,但一遇到作业常常感到知识的运用不熟练,思路不通畅。似乎总感到新知识没有完全掌握,更新的知识又接踵而来。3、知识的独立性大。初中知识的系统性是较严谨的,平面几何尤其如此,这个系统给我们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因为它便于记忆,又适合于知识的提取和使用。因此,平面几何的知识使人长久不忘,记得清,用得上。但高中的数学却不同了,除了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有个相对明确的系统(与平面几何相比也不成体统),代数、三角的内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注意它们内部的小系统和各系统之间的联系成了学习时必须花力气的着力点,否则,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必然会欠缺。正因为高中数学的以上特点,要让学生能学到知识的真谛,就要让学生内化知识,让学生学会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框架。在教学中,我试着让学生整理知识的纵横关系,找出所学知识的易错问题,总结解题方法。我想,这些做法是创新的第一步,既巩固了知识和能力,又接触了搞科学研究的初步方法。最后,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成果形成文章。如附录一就是学生的成果。

2.2发展求异和批判思维,开发创新潜能。

人的创新意识主要依靠求异思维,没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尽管学生的创造性没有客观的价值,但对学生自己来说,从主观上看是新的,研究过程是创造性的,故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是开发其创新潜能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的方法:一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探索,进而发现知识内在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二是启发学生用多种思路解答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思路,通过比较可选择出最佳思路。三是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常规是我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学要在掌握常规的基础上,让学生突破常规,敢于设想创新,敢于标新立异。要多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做法。激励学生突发奇想,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四是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在高中教材中,由于是面对中学生,很多问题的处理要顾及到全体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就应该鼓励他们从多的角度加以研究,并撰写出论文。如对两圆方程相减所得直线方程的几何意义,温斌生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撰写出论文,该文章在市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二等奖。该文章见附录二。

2.3通过定理推广,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探究能力。

由于普遍性的规律寓于具体的事物中,因此我们在证明一个定理后,应该探究此定理能否推广,这对于丰富知识,深化认识,提高解题能力是很有益的。譬如由三角形内角和到n边形内角和,由(a+b)2的公式到(a+b)n的展开式,由sin2a的公式到sinna的公式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必然大大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和解题能力。定理的推广实际上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深化认识的过程。当我们证实了一些特殊的形(或数)的某种特性以后,再将条件一般化,采用类比或经验归纳的方法猜想结论,然后设法证明(肯定或否定)这一猜想。如果猜想得到证实,那么定理就推广了。这种推广既有对以前所学定理公式的推广,从而得到高中的数学定理,如把平面几何的一些定理、公式引申到立体几何,如从勾股定理到余弦定理等等,既加深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也能因此容易找到证明的途径,培养了类比能力;也有把现有课本的定理结论加以深化或引申,或者是由此及比,或者在不同数学范畴的类推,或者是有简单到复杂,有具体到一般。如把函数的奇偶性引申到函数图象中心对称和轴对称;某种结论能否在几种圆锥曲线中同时得到体现,某些定理能否推广到一切自然数(或整数、有理数、实数),从而得到更一般的形式,如此等等。利用课本的资源,在老师的引导下,再加以广泛阅读有关材料,有效地拓宽知识面,扩展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2.4培养应用意识,开展研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又一重要内容,加强研究性学习是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时,是通过个体对知识单元的经验解释把知识转变为自己的内部表述,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学习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因此,数学研究性课题的开展,必须遵循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发展创新精神,培养探索研究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应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能够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有利于营造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思路越走越宽,思维的空间越来越大的一种研究性材料。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不仅仅是教师自己提供的,而且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每学完某一章节的内容,老师就会布置一个课题,或者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自己设立课题加以研究。如学完线性规划问题,让学生去研究食堂的窗口设置和菜谱安排问题;学完数列问题,让学生去研究按揭问题以及收集有关金融知识;学完解析几何,让学生设计工程问题等等。通过这些实际问题的接触,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更重要的是发挥了所学知识的作用,同时为了解决问题而加强学习和研究。

高中数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在新的教育目标下,旧的教学方法和体系应该被打破,学生应该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下解脱出来,应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的老师,如何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摆正自己的角色和地位,探索和摸索出有效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条件。因此,笔者仅针对这个问题,谈一下个人的一点思考,以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三种观点仍要坚持

1、基础性教育是仍是创新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规范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正确区分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和角色,采取正确方法实施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而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又离不开大量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逐步提高,基本思想和方法的领悟和积累。否则,规范教育和创新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规范教育仍然抛不开基础教育,仍然在基础教育的前提下开展创新。针对“三基”的教育仍是开展教育创新的核心内容。

2、学生学习意志和品质的提高,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仍是创新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乃至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的任务。因此,欲改变老师教,学生学的旧方法,就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着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着力于提升学生学习的意志和品质。

3、识记,领悟,应用,反馈仍是课堂教学的四大基本环节。创新教育不是教学方法上完全创新,不是对旧的方法和模式完全抛弃,而是采取科学方法和手段着力于对知识的传授,对知识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思想,方法的掌握及应用,进而拓开知识的应用渠道。为此,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知识,思想,方法的积累,注意设置训练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应用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认知规律告诉我们,识记是由旧知导出新知的前提和基础,是掌握新知识的初级阶段。领悟是应用知识的必然要求,反馈是应用的检验阶段。四者是构成整个课堂的有机的组成部分。

二、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研读教材,分析学生,导好每一节课。在高中阶段,各科有各科的特点。任课教师应根据各科的特点,根据各节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状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授课策略。在授课策略中,教师应该做一个好“导演”,在授课时,哪一部分知识是重点,哪一部分知识是一般知识,各占多大比重?各个知识点如何衔接?如何引导学生由旧知探讨出新知?练习占多大比重?采取什么方式授课?这些都要考虑。巧妙处理,使得整个课堂疏密有致,重点突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兼顾课堂效率。

2、理性与情感并重,树立民主的“精神统帅”意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是以减负,高效,发展,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既定的教学计划,是一个系统的重要课题。它要求教师要开展对教材,教法的深入探讨,也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客观发展状况。高中新课程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并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要注意对教学各个环节的掌控和把握。这即为所谓的理智。情感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接受状态的观察和情绪变化的捕捉,适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用自己的情绪来感染学生,以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在课堂上,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探讨,并给与精神上的鼓舞和支持。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整合探究资源。探究学习是从现象到本质的不断深化的过程。探究学习需要老师挖掘各种学习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精神,运用科学方法,逐步实现知识的认识,应用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对各种探究资源(教材资源,背景资源,学生互动资源等)进行整合,优化,以达到最佳课堂效果。比如,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背景,和图像变化,我们可以安排学生自己查看资料或调查,求得对一个问题的解答,我们还可以通过学生的交流,总结,来形成成果等等。

4、创设情景,生成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通过体验,可以使自己有所提高,有所领悟,有所积累。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总善于创设各种情景,使学生生成各种体验,从而有助于个人的提高。各种体验包括美感体验,思维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生命体验,历史体验等等。比如,通过感恩教育,名人传记,可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使学生端庄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理想。通过设置有梯度的训练,使学生产生成功体验。通过设置分组竞答,可以学生产生合作体验。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产生历史体验。一个有体验的课堂,注定是一个有趣味的课堂,一个成功的有收获的课堂。

高中数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创新能力 教学观念 教学环境

高中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贯穿于高中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之中,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的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延伸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和严密的思维逻辑能力。

首先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高中数学是一门极灵活的学科,而不只是几个概念,原理和公式而已。高中数学教师应当更新教育观念,教师既不是传授知识的机器,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纳器。教师要从教学的“指挥者”转向“引导者”,由重教学的“结论”转向教学的“过程”,由重教师“教”转向重学生“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逐步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一个问题能够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加以总结归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美国纽约道尔顿学校的校长理查德.布卢姆索联系中国和美国学校教育的实际指出,在美国的学校里,教师是在学生圈子中的,甚至在课堂上你分辨不出哪个是老师;而在中国,老师常常是站在全班学生的面前,成为学生门的中心。而在美国,大多数教师总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假如把老师问倒了,老师非但不会不高兴,反而会表扬这个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受到鼓励,学习上更加自主,学习效果更加良好。我们可以吸取国外好的教学方式,先进的教学观念,因此对老师来说,建立一种民主化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甚至也要向学生学习,从学生身上吸取智慧力量。

其次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趋于成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思想活跃,接纳信息量大,求知欲强,可塑性较大,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心理和生理基础,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突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活跃学生的思维,这样一来,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自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人的一生毕竟是有限的,能够得到教师指导的阶段更是有限的,许多知识必须靠学生自学,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才能够获得新的知识。所以教师应当倡导学生自学,并给予一定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并能够自主解决。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考,传统的思维定势有时候并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可如果换个角度或从对立面来看,可能就可以获得解决的方案。因此,教师还应当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固定的思维的束缚,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索和挖掘问题的本质,得出正确的答案。

第三,教师应当创造一个活泼轻松的教学环境。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都受主体情绪的影响。在极其轻松自如的环境下,人的自主探索和体验生命本体的状态最富有创造性和开拓性。也就是说,只有当课堂充满生动活泼的心理气氛时,学生的精神才会饱满,情绪才会高涨,兴趣才会浓厚,思维才会活跃,接受能力才会增强,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在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教师应当设计多种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活动,创造一个活泼有序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充分利用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探究式活动,使学生在探究式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因为创新能力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得来的,而不是依靠背诵和记忆。探究式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研究探索的体验,养成善于发现问题,乐于思索,勤于动手的习惯,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创新的积极性。

最后,教师应充分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同时,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设计教学,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这样才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进行创新性的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是不够的,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的见,摸得到的优点,它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乐趣。如在教学中要尽量举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运用幻灯、模型、实物等教具,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综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地掌握所学知识。

总之,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总结问题,从而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为终身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帆.高中数学教学论文:更新观念,解放思想,迎接新课程.2009-03-03

[2] 林奇兵.创新数学教学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012-5-13 /blog/topic.aspx?id=daca741f-4989-4112-bab5-313d1ec7ff1b

高中数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高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独立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相比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及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一、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

费赖登塔尔说:“数学知识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教学即研究,而不是现成知识技能的传递,即便所传递的知识是很好的,教学的核心就是催生学生新观念的产生,学生不是装知识技能的“容器”,教师也不是“填装人”,更新了教育观念,教师才会从“指挥者”变为“引导者”,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施以引导和影响,促使他们认识数学领域各种观念、思想、规律、方法的发生成长过程,体验数学家是怎样发现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新问题、归纳总结成一般规律的,再回到实践中检验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影响、引导学生,而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传统教学中以知识结论传授为主线的传递性教学思路,而采取探究、研究性教学。

二、营造宽松氛围,创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为此,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型结构,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既要学习和实践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实践学习等学习方法,又要吸收传统的教学学习方法,针对具体探索问题的特征,将其综合、灵活恰当地应用。充分应用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素材,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创新能力往往是在探索实践过程中习得的,靠背诵和记忆是学不到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统计知识时,让学生调查统计本校学生周体育锻炼时间的分布情况,本班同学家中每月开支情况。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态度和高尚的品德。

三、探究性教学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求知欲各有不同,如何让学生自主研究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出正确引导。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老师要采取各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创设问题,制造悬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兴趣。学生探究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在一步步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知道问题的根源,了解数学的背景,加深基础理论知识的印象,有利于数学理论体系的构建。通过全面系统地探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合作意识,为高中数学学习提供帮助,为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四、爱护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创新能力持续发展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维持,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渴求解决未知的力所能及问题的心理,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提出问题,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问题必须是学生想知道的,高低适度,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认知冲动,引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如果学生在学习探索中屡屡失败,就会对从事的学习探索失去信心。教师创造适当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在不同活动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特长,展现自我。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不同思想,不同方法,多给学生一些鼓励支持,对别出心裁和好的表现给予赞许,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看到成功的希望。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五、现代技术的应用

不可否认,传统教学方式中的板书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随着现代技术的引进和教学观念的改变,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多媒体技术在数学创新教学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可以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更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同时也有利于老师讲解更多的知识点、重难点,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扩大教学空间,提高教学效率,让教学事半功倍。通过现代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丰富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主动性,让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有效,为促进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支持。

高中数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创新能力

一、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在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

费赖登塔尔说过:“数学知识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教学即研究,而不是现成知识技能的传递,哪怕所传递的知识是很好的,教学的核心就是催生学生新观念的产生,学生不是装知识技能的“容器”,教师也不是“填装人”,更新了教育观念,教师才会从“指挥者”走向“引导者”,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施以引导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各种观念、思想、规律、方法的发生成长过程,(简接的)体验数学家是怎样发现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新问题、归纳总结成一般规律,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影响、引导学生,而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传统教学中以知识结论传授为主线的传递性教学思路,而采取探究、研究性教学。

二、数学学科的创新教育要突出在创新能力训练方法的引导上

需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但在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方法上加以引导是十分必要的,我的做法是:

1.努力提高自学能力。阅读自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有教师辅导的,很多知识还是靠自己钻研,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不断积累得来的,所以我们的老师应鼓励学生自学,并给予必要的指导,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表明,自学能力强的同学,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强,学习的深度,广度就强,学习悟性就强,学习技能就强。

2.反弹琵琶,引发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指采用与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 。

3.旁敲侧击,引发侧向思维。侧向思维,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旁敲侧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角度思考,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向去,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获得新的结果,产生新的创造。

4.纵横驰骋,引发多向思维。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它发散形式的综合,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

三、创设宽松氛围,营造创造新思维的环境

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为此,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型结构,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既要学习和实践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实践学习等学习方法,又要吸收传统的教学学习方法,针对具体探索问题的特征,将其综合应用,灵活恰当应用。 充分应用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素材,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创新能力常常是在探索实践过程中习得的,靠背诵和记忆是学不到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统计知识时,让学生调查统计本校学生周体育锻炼时间的分布情况,本班同学家中每月开支情况。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道德。

四、爱护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持续发展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中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渴求解决未知的力所能及问题的心理,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提出问题,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问题必须是学生想知道的,高低适度,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认知冲动,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举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合理满足学生的好胜心。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学生在学习探索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探索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在不同活动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特长,展现自我。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不同思想,不同方法,多给学生一些鼓励支持,对别出心裁和好的表现给予赞许,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看到成功的希望。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总之,高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类比、推广、探究、质疑,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一般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上一篇:信贷管理范文 下一篇:旅游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