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课堂主动参与探究学习之我见

时间:2022-06-23 10:59:26

培养学生课堂主动参与探究学习之我见

探究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重点倡导的学习方式,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探究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自己探究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活动选择和确定主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探索问题,同时能充分展示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发现规律,体验成功和失败。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更好的探究数学知识,培养科学的探究能力呢?

一、选择适合探究的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探究源于问题,良好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学习时,往往接触的不是现实的条件,而是一种情境,这是学生学习与科学家研究的主要区别。恰当的诱发性的情境具有两个特点: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创设恰当的情境,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又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知识。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假设一个生活场景:××商店挂着一则商业广告,所有商品一律“七折”优惠。有一种成人运动服原标价为150元的衣服,老师想买这件衣服,你帮老师算算,应付人民币多少元?顿时,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学生的“疑虑”之时,教师及时点拨,起到了水道渠成的作用。

二、搭建问题解决的脚手架,指导学生有效探究

学生经历探究活动,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这很正常。但是,如果失败的次数太多,学生容易产生挫败感,培养学生继续探究的不利于信心。因此,在探究学习中,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以旧探新的需要,教师要视情况再现探索所需的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这种铺垫主要为学生提供背景资料,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某种学习方法或提出若干思考的问题,或为学生提出一个思考方向等。主要做法有:①提供辅助问题。如“这个问题与过去学过那些知识有联系?”、“还有没有别的可能性?”②提供辅助工具,包括实物、表格等。如探究“三角形按角如何分类”时,给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角后,再给学生提供一张各个三角形的角的种类统计表,便于学生分类。③提供辅助方法。如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给学生提供“转化”的思路;探究“圆的周长”,渗透“化曲为直”的方法,指导学生有效地探究。

三、提供活动的平台,促进学生多层次的探究

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所以要放手让儿童动手、动口、动脑。通过生动的实践活动,多层次地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技能技巧。如依据“思维从动作开始”的规律,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究、思考的环境,使学生在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等动手操作中获取新知,发展思维;依据“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的规律,可以通过说算理,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发展语言,并借助语言对人们的思维进行调节,使思维逐步完善;尤其要精心设计学生形成理性认识的第二实践活动──课堂练习,通过“开放性”练习,更有效地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训练,促进学生多层次的发展。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产实际。因此,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一些实践性的题目,指导学生参加探究活动,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教学前,引导学生观察某种现象,调查某些项目;教学后,指导学生实际测量、制作等,对于学生的创造素质的培养有很大帮助。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逐步培养他们把数学作为观察周围事物、分析和研究各种具体现象的工具的意识,增强他们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应该能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究的机会,在学生研讨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直至达到研究目标。在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上一篇:学生喜欢学习才能主动学习 下一篇:有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