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人意见范文

时间:2023-11-14 16:15:04

培养人意见

培养人意见篇1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发〔**〕4号),紧密配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的全面实施,切实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为我国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现就今后一段时期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1.总体要求。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和企业等多方面的积极性;统筹协调招生、培养、就业、使用等各个环节,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培养质量,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基本原则。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要坚持统筹规划,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积极扩大培养规模,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切实解决国家重点领域的人才紧缺问题,着眼长远需要,研究建立和健全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3.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当前要优先支持农业、林业、水利、气象、地质、矿业、石油天然气、核工业、软件、微电子、动漫、现代服务业等重点公益、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以及新兴产业的紧缺人才培养。

二、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任务

4.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根据相关产业和行业对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在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努力扩大紧缺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为产业部门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5.加快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的改革,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鼓励高等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联合建设重点领域学科和专业,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实行“订单式”培养。聘请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加大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工科在校学生要到企业去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时间不少于6个月。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邀请企业专家兼课,派教师到企业学习。高等学校在开展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培养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转专业培养、工程硕士培养等多种形式加快培养紧缺人才。

6.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跨国公司合作培养人才的力度,探索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国家紧缺人才的有效途径。由国家留学基金支持,优先选派国家紧缺专业的学生到国外大学或企业学习。大力引进国家紧缺专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提高国内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吸引国外优秀专家学者来华授课或共同开展研究。研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7.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国家重点领域建设需求的大批高素质人才。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增强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行业工作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8.充分发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导向作用,引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国家最需要紧缺的专业、毕业后主动到艰苦行业和基层单位就业。在分配国家奖助学金名额时,对于以农林水气地矿油核等国家需要的特殊学科专业为主的高等学校予以适当倾斜。高等学校在开展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评审工作中,要对农林水气地矿油核等国家需要的特殊学科专业学生予以适当倾斜。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专科生在校期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毕业后自愿到艰苦地区基层单位从事第一线工作且服务达到一定年限的,国家实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

9.加强国家重点领域学科和专业建设。加大重点领域学科和专业建设经费的投入,在“985工程”、“211工程”、“质量工程”、“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及相关专项建设中,要向国家重点领域的学科和专业倾斜,给予重点支持,为紧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要积极参与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

10.行业主管部门要与教育部共同制订本行业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方案,并纳入本行业的发展规划,给予专门支持。要推动所属行业企业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激励和使用机制,为紧缺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吸引和稳定紧缺人才。要定期组织调查了解本行业国家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状况,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使用情况和评价意见。

11.企业要积极参与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国家鼓励企业出资支持重点领域学科和专业建设、设立奖学金或助学金。对于企业或个人支持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各项经费,通过中国境内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进行捐赠的,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9号)的规定,准予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国家鼓励企业积极接受高校学生实习,企业支付给在本企业实习学生的报酬,可以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7〕42号)的规定,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扣除。企业应为高校学生实习提供便利条件,选派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指导。

12.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要积极开展紧缺人才继续教育。行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开展本行业国家重点领域的紧缺人才继续教育,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应作为考核评价和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对承担继续教育任务的高等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给予必要支持。国家鼓励企业联合高等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的继续教育,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教育和培训经费,应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相关领域紧缺人才的继续教育。

四、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加大对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

13.建立“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部际联席会议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科技部、人事部、国资委等部门组成,协调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相关工作,研究制定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扶持政策。

14.建立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供需信息平台。行业主管部门要组织本行业的企业,每年向信息平台提供本年度招聘紧缺人才和接受高校学生实习的信息,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高等学校每年向信息平台提供本校国家重点领域相关学科和专业情况、应届毕业生和派遣高校学生实习信息,由该信息平台向用人单位和高等学校双向。

培养人意见篇2

一、目标任务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培养**海洋经济、临港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为重点,根据我市人才发展规划,采取切实措施,力争到2010年,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学历、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数量和比重有明显增加,我市急需人才短缺状况得到缓解,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具体项目

(一)深入实施“111人才工程”培养计划。结合国家实施的“百千万人才工程”和省“151人才工程”,在做好“111人才工程”培养人选调整补充工作的基础上,通过高校进修、承担重要科研项目、科技攻关、参加高层次研讨和到国外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培养人选的培训力度,提高培养人选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对培养人选的考核评估,完善竞争机制,形成良好的人才梯队。努力在我市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培养造就一批不同层次的学术技术带头人。

(二)加大高学历人才的培养力度。紧密与国内有关高校合作,大力引进并开设MBA、MPA及工程硕士等我市急需的紧缺专业的研究生学历学位班和课程进修班,每年从各部门推荐的优秀中青年中选拔到国内高校、科研院所进行进修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为公务员及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创造继续教育的机会,努力造就一支优秀的中青年人才队伍。

(三)着力抓好中高级人才赴国(境)外培训。围绕我市“六六决策”的实施,海洋经济、临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力加强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出国(境)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国际智力资源,积极开辟国(境)外培训渠道,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具有较高理论、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的中高级人才到国(境)外进行培训、研修,培养和造就一批紧跟时代、了解和掌握世界先进科技水平及管理经验的国际化专业人才。

(四)积极开发和引进紧缺人才项目培养。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培训市场需求,适时开发和引进国际经贸、现代物流、石油化工、机械工业、船舶修造、航海技术、海岸综合管理、食品加工、城市规划、金融保险、旅游管理、信息技术、现代渔农业、海洋文化、专业外语等紧缺专业人才培养项目。近期,要重点引进开发培养以下紧缺专业人才:

1、临港重化工人才。“十一五”期间我市将发展成为环杭州湾地区重要的临港化工基地,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加快人才引进和本地院校化工专业的建设,为化工产业发展做好充分的人才储备工作。

2、船舶设计与制造人才。船舶修造业是我市最有基础做大、做强的港口工业龙头,而且将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因此既要重点扶持本地院校相关专业发展,也要大力选送对口人才到国内重点知名船舶院校学习深造。

3、海水产品精深加工人才。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是提升我市粗放型工业向集约型工业转变的重要方面,水产品精深加工必须运用高深科技,提高科技含量。要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锻炼和造就一大批水产品加工业的科技人才,尤其是产品开发研制的科研人员和从事一线生产、管理的骨干人才,改变目前水产品加工业科技人才严重匮乏的现状。

4、现代物流管理人才。港口物流业是我市最有发展潜力的战略产业,要引进上海现代物流管理证书培训考核项目,重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懂经营、善管理的专业物流人才,优化产业结构,为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港口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5、海洋旅游管理人才。要拓宽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学历教育和资质培训面,积极引进外来高星级酒店和百强旅游社,通过队伍的更新,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旅游企业管理经营人才。不断选派市县区及主要旅游乡镇分管旅游的领导干部到上海、杭州等地旅游管理部门挂职锻炼学习,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提高培训,扶持本地院校旅游专业的发展。

6、国际经贸人才。引进上海国际贸易操作能力证书培训考核项目,致力培养懂外语、懂专业,能直接与国际市场打交道的国际经贸人才,为我市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夯实基础。

7、信息技术人才。引进上海信息技术认证考试培训项目,重点培养网络与通信技术、软件与数据库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软件工程质量体系等专门人才,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信息产业发展。

8、海洋文化人才。随着海洋文化名城建设力度的加大,新闻体育、文化旅游、节庆会展等优势文化产业及文化演艺、艺术品经营等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将进一步繁荣和发展,要通过培训、引进等各种办法和途径,构筑海洋文化人才网络。加快文化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步伐,建立激励机制,创造有利于出作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推进海洋文化强市建设。

三、保障措施

(一)编制和紧缺人才需求目录。由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开展人才现状调查及需求预测的基础上,科学编制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定期向社会公开,以引导紧缺人才培养方向,为强化紧缺人才培训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规范运作方式。对引进、开发的紧缺人才培养项目,实行市场化运作,部门、行业及有资质的社会办学力量均可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实力,利用互联网、远程教育等现代培训手段和方法,开发、申报紧缺人才培养项目。建立健全统一的考核评估制度,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实行优胜劣汰。

(三)完善考核机制。坚持培训、考核、使用有机结合,对考核合格者颁发相应的水平能力证书,建立面向社会的紧缺人才信息库,将紧缺人才的培训考核与人才使用、职业转换、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资待遇等结合起来,加强与人才市场的信息沟通,充分调动紧缺人才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四)落实经费保障。市政府每年从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中划拨专项经费用于紧缺人才的培养资助,资助标准按照人才紧缺程度和培养成本分为重点资助和一般资助,紧缺人才培训项目及资助办法与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每年一并对外公布。建立以政府、部门、单位、个人相结合的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

(五)加强组织领导。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为全市紧缺人才培养工程的牵头抓总机构,负责紧缺人才培养的规划、指导、协调及紧缺专业的审定和资助办法的审批等;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等管理部门分工合作,共同组织实施紧缺人才培训工程的日常工作,包括紧缺专业的调研、初定,紧缺人才培训机构的认定和管理,紧缺人才培训的考核与发证,紧缺人才信息库的建设与使用等;各部门、行业(协会)是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的协同部门,负责做好本部门、本行业人才资源的现状调查、需求预测、紧缺岗位的申报和培训机构、培训项目的推荐等工作。各地各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规划,落实措施,确保我市紧缺人才培养工程的顺利实施。

培养人意见篇3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教育规划纲要》精神,遵循教育规律和教育人才成长规律,以促进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业务素质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加强骨干师资培养为重点,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长效机制,形成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平台,造就一批教育名家、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努力实现“522”教育人才各项目标,为建设一流教育强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二、目标任务

为顺利完成“522”教育人才计划中提出的各项任务,用三年时间(2013-2015年),加大各层次教育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组建首期名师沙龙,培养10名省级以上名师;组建第二期名师研修班,重点培养20名市级以上名师;组建第三期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培养60名市、太仓市级骨干教师;组建校长发展共同体,培养一批教育管理人才;组建第二期名师工作室,突出学科团队的整合和提升;创建部级示范性教师发展中心,加强师资培养基地建设;实施新一轮全员培训,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三、主要措施

1.着力加强组织领导

教育局成立高层次教育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规划协调各项工作,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确保“十二五”各项教育人才任务的实现。市教师发展中心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放到日常工作的中心位置,科学指导,规范实施。各学校认真落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工程,密切配合,做好各项培养培训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2.突出名师名家培育

组建首期名师沙龙,用两年时间,以国内外专家团队为依托,重点培养与培训10名省级及以上骨干教师。通过走访名家、与大师对话、教育思想集中研讨等形式,积极搭建交流和学习平台,促使专长突出、风格鲜明、发展潜力大的名教师和国内外专家学者之间进一步形成教育理念碰撞的良好氛围,促使他们在教育理论素养、创新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为他们成长为社会公认的教育名家奠定基础。

组建第二期名师研修班,用两年时间,以省内专家团队为依托,重点培养与培训20名市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突出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办班特色,重点推进双导师工作制度的落实。专家团队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制订研修规划,各学员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发展计划,各导师负责对其进行跟踪指导。

对经考核合格并顺利结业的名师沙龙、名师研修班学员给予每人10000元学费补助,从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中列支。

3.加快骨干队伍建设

组建第三期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用两年时间,以省内外专家团队为依托,培养与培训60名骨干教师,建立高层次教育人才后备队伍,实现学科和学段的全覆盖,积极探索跨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在专家的指引下,各学员按计划深入开展课堂教学调研,开展相关教育教学专题研讨,积极开展小组互助研究和互动交流。对经考核合格并顺利结业的学员给予每人5000元学费补助,从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中列支。

4.创新构筑平台载体

依托本市名师名家,创新教育管理人才培养,组建小学和幼儿园两个校长发展共同体,通过合作研究和取长补短,扩大优秀教育管理人才的影响,积极研究新时期学校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实现教育城乡一体化和均衡化的有效思路;依托首批太仓市学科建设领军人才,组建第二期九个名师工作室,明确导师与学员的职责与任务,以学科建设为突破,突出学科团队的整合和提升,通过以老带新,以强促强,实现教育人才的跨越式发展。

5.强化资源有效整合

强化教师发展中心自身建设,积极创建部级示范性教师发展中心,突出四位一体服务功能,强化远程研修平台建设,构建部级培训、省级培训、市级培训、县区级培训和校本研修五级培训体系。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师资培养基地学校建设。通过多种渠道,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培训专家和管理者队伍,建立适应改革发展需要的课程资源体系。确保到2015年,全市每位中小学教师和校长接受不少于300学时的在职培训,普遍接受一次市级以上培训。

6.细化考核评价过程

培养人意见篇4

一问:为何学了多年新闻专业,毕业后却不适合媒体的要求,甚至连消息都不会写?媒体要求我们毕业7就能拿来用,合理吗?

陈:至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毕业的本科生,不至于连消息都不会写,因为我们有专门的采、写、编、评课程,光是一个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就讲半学期,还有“深度报道”的专门课程,评论课是整整一个学期专门讲述。老师都是颇为有名的,“写作”是张征教授、“深度报道”是高钢教授、“编辑”是蔡雯教授、“评论”是马少华资深副教授。如果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的本科生“连消息都不会写”,这个大学的新闻教育是失职的。学中文的老师直接教新闻写作,这是很不合适的。一般的“作文”与新闻写作,不同点太多,后者需要专业理念。

新闻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到新闻单位要能够从事一般的采写编评,这是合理的要求。写消息两个星期就能学会,是比较简单的。但是,不能要求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生到新闻单位即刻进入状况,总得有一段适应期,例如几个月。要求新来的毕业生能够马上像老新闻工作者那样处理较为复杂的问题,这是不可能的。文科专业毕业生的成长需要经验的积累,从业年头是考察新闻人才的必要项目。

二问:老师鼓动我们实习,应该这样吗?我们自己的实习态度正确吗?

陈:大学新闻专业的同学需要一定时间的新闻实践(实习),这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这种实习不能只是简单地充当劳动力,而要有指导、有目的地让学生熟悉媒体大体的工作流程,以及整体的工作环境。现在实习中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缺乏本校老师的指导,或者老师没有能力指导(因为有些学校的老师自己没有新闻工作经历);实习单位则把实习的同学当劳动力使用,没有安排具体的老记者“传帮带”。实习的安排,有的学校处于无人管的状态,任由学生自己去找。

三问:老师教给我们的东西,哪些是对今后的工作最有价值的?

陈:看老师教了什么和怎样教的,这方面的差别太大了。新闻专业的教学,要提供基本的行业历史理念、基本的新闻学理念(传媒职能的认识、新闻价值的选择标准、客观与平衡的写作规范、新闻法治和职业道德意识等等)、各方面的基本国策知识、中外文史常识,还有就是采、写、编、评的基本功、较为熟练的传播科技运用能力等等。如果教师是学中文出身的,没有新闻工作经历,又没有再学新闻传播学,即使本人很努力地教学,可以想象,也教不出适应传媒工作的人才。

现在的新闻业务教学还要考虑到传播科技的飞速发展,不能停留在报纸的采写编评上,所教的“新闻业务”,要能够适应广播、电视、网络上各种传播渠道(博客、微博等)的写作、制作和报道的要求。目前这方面各高校尚跟不上新形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正在努力调整这方面的教学,以适应新形势对新闻人才培养的要求。

四问:面对现实教育制度的不完美,我们怎么在学校里为今后成为真正的新闻人打下基础?我们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正确吗?

陈:不要只把学新闻当饭碗,而要利用这几年宝贵的在校学习时间,尽最大可能积累各方面的知识。到了工作岗位就会知道,即使想学习,再也没有在大学里这样充裕的时间了。新闻学本身没多少东西,需要学习与社会相关的各种知识: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大众经济学、法学和政治学,以及基本的文史知识、地理知识、自然科学常识。当然,传播学的基本理论要熟悉,这是做好各种信息传播工作的知识基础。

可能自己所在的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水平不高,但你毕竟是在一个高校内,有很多不同的专业,学校是有选修课的,这个学习环境不要放过,自己好好设计一下学习什么。这样的学习条件,以后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是没有的,要珍惜。

五问:重点院校的“准新闻人”真的素质就高吗?普通院校的“准新闻人”怎么弥补差距?

陈:一般来说,重点院校学生的知识功底较厚实,但就人的实际能力的发挥而言,普通院校的同学不比重点院校的同学差。我国的教育制度一开始就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这是很糟糕的。

如果身在普通院校,不要气馁,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本校某方面较好的学术资源,同时到附近重点院校听听课,结交同龄朋友,仍然可以做出很好的成就。我带的一位博士生,本科所在学校一般,但是他总是到附近的几所重点高校听课和结交朋友,后来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硕士、博士,接着在另一所985高校博士后工作两年,现在已经是某所985大学的副教授了。我带的博士生中,半数本科出身是普通高校,后来的发展并没有因为“出身不好”就比重点高校出身的同学差,甚至有的显示出更强的能力。

现在有的单位招人,要问本科是哪个学校的,这是一种特殊的出身歧视。很没道理。现代中国历史上很多文化名人,甚至都没有上过大学,不是照样成为名家了吗?不要迷信重点高校的出身。

六问:如今新闻单位里有很多非新闻专业的人,公民记者也越来越多,面对“人人都能做新闻”的现状,“准新闻人”独有的优势在哪里?

陈:现在我国的新闻教育扩张太快,很多高校没有设置新闻传播教育的基础,出于竞争目的,强行组建新闻传播学院。现在传媒单位不大喜欢招收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其中原因之一,是我们有些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一方面没有真正学到新闻专业的东西,同时又缺乏其他方面的专长,真是误人子弟。其实,比较好的新闻专业教育,除了水平较高的新闻业务训练外,优势在于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拥有文科各方面的知识,造就比较厚实的人文一社科知识的功底。新闻工作面对的是社会,关于社会各方面的知识都要有一些。学生在读期间,要形成某一方面的专长,例如同时拿一个法学、经济学或国际关系等的学士学位。

我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第一届新闻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最初的几届招生,其中的考试项目之一便是“史地知识”。因为学新闻的,知识结构要广,什么都得知道一些,不深不要紧,但是不能不广。我们第一届研究生参加考试的人有600多,我是4个常识考了90分以上的人之一。

七问:“全媒体记者”是今后培养“准新闻人”的必然趋势之一吗?

陈:是的,现在传媒形态本身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但对具体的报纸老总、电视台老总来说很重要,是生存问题),所有传媒的形态,不过是数字化传媒的外在形式而已。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新闻业务教学需要改革,跟上传播科技的迅速变化。现在缺乏的是适应这种情形的人才,教材更缺乏。

八问:现在进行的一些新闻教育改革,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还是不符合实际、矫枉过正甚至本末倒置?

陈:现在的新闻教育需要改革,这是没说的,问题在于空话说得较多,基本没有改革什么。要改革,首先在人(教师),而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发生变化的,教师的用人机制在看得见的未来,也没有革命性变化的迹象。目前改变较快的是设备添置。若真心改革,就要动员教师换脑筋,在岗学习新媒体技术,了解采写编评在不同媒介形态下存在的差别,可以先在新闻业务教学方面改革。新闻理念也要变化,若还讲什么能抢的枪、能压的压(新闻,旧闻,不闻),讲什么追求本质真实(这个“理论”是为假新闻和强加于人开辟道路)之类,就别指望新闻教育能有什么改革了。

九问:媒体招聘人时,有没有想清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需要多高层次的人?是否存在歧视和偏见?

培养人意见篇5

1、这一季度里继承对xx同志进行考察培养。经由半年多的考察培养,该同道在政治思惟上能自觉与党中心保持高度一致,并继承加强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大是大非眼前态度坚定,旗帜光鲜。平时能用正式党员的尺度严格要求自己,能准确处理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在前一时期的工作调动中表现出了较高的思惟觉悟。本职工作和组织交给的工作都能比较精彩地完成。该同道在平时能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克服缺点,在学习糊口中施展骨干作用。

但是,也还存在一些缺点:

请组织继承考察。

2、经由前一段时间的培养考察,xx同志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进步,各方面更加符合一名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的尺度。在思惟上当真学习党的xx大精神,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当真领悟和谐社会的要义。在平时的学习糊口中施展先锋模范作用,发扬抗震救灾精神,积极介入志愿流动。始终如一地向党组织汇报思惟动态,全心全意服务同学。

培养人意见篇6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闭环评价模式;评价

在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中之重,而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制定科学可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是确保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评价工作是确保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科学性、可行性的重要保障。本文运用基于闭环评价模式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评价研究,力求为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进一步优化设计与有效实施提供一些意见。

一、 评价标准

1.职业教育政策文件

人才培养方案要明确的几个问题就是人才培养的几个关键问题,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谁来培养人”“靠什么条件培养人”和“如何评价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的首要依据是此类宏观层面上的政策文件,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教育部《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2.指导性文件

各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都会出台一系列的中观层面的指导性文件,这些指导性文件是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标准,是评价工作的依据,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管理办法,关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或修订的指导性意见,专业标准等。《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或修订的管理办法》是学校关于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而《关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或修订的指导性意见》是制定或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文件,规定了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具体要求、基本结构等,同时对具体问题进行举例说明,并给出所有表格的格式和所有内容的排版格式。

3.量化的评价指标

通过对上述宏观和中观的评价标准的研究和分析后,各高职院校结合评价理论,制定出规范人才培养方案的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的指标体系一般需包括以下七个方面:培养目标确定、培养模式设计、课程体系构建、核心课程描述、教学进程安排、教学实施建议、文本编制规范等。应对每个一级指标等级标准进行量化说明,如培养目标的确定,其A等标准量化为以下几个方面:市场调研充分、调研方法科学、数据统计准确、分析合理。培养目标既符合行业或者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又与教育部或者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指导性意见相衔接;专业面向的基本岗位(群)为2~3个,拓展岗位(群)1~2个;职业岗位(群)所列岗位名称符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名称或行业公布的工种目录;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准确,表述清晰;学生毕业标准明确。

二、评价的过程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和多人员,由于个人对国家政策解读、对学校指导性文件的理解及工作态度的不同,会使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有高有低。要保障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就必须严格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过程。评价过程一般包括论证评价、反馈与修改、确认执行评价、再反馈与修改等环节,是一个持续改进、不断修正完善闭环的评价的过程:①召开专家论证会,确认人才培养方案与评价标准的符合程度,提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意见。②专业带头人根据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③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开展教学实施工作;对教学运行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④根据教学运行实施出现的问题,继续完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三、评价的重点

1.人才培养方案内容评价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必须考虑到专业知识、学生个体发展、社会需求、国家政策文件和学校的教学资源等因素。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涉及的对象来看,专业教师对专业知识的遴选最了解,学生对自身特征和个体发展情况最为了解,行业企业专家对社会需求更为熟悉,行政管理人员对国家的政策文件和教学资源分配状况更为了解,课程理论专家更能从专业的角度对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者的利益进行有效协调。因此,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团队至少应该包括教师、学生、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一是论证人才培养方案是否较好地回答人才培养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谁来培养人”“靠什么条件培养人”和“如何评价人”几个关键问题。二是需核实人才培养方案的学时数、学分总数、课程门数等“量”。对照人才培养标准进行审查,主要查看课程的安排情况。此外,评价者还应该进行调查访问,听取制定者的理由陈述,再反馈意见并要求制订者修改,最后对修改后的方案做出确定性的评价。

2.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评价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需要课程、师资、实习实训条件和相关制度作保障。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后,其实施的过程是否按照其预设的方案执行,是人才培养质量是否得到保障的关键,所以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应构建一系列与人才培养方案配套的管理制度,只有采取严格的运作规范及制度保证,人才培养方案才能持续实施,才能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一是要评价课程实施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契合度。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要靠系统化的课程和教学活动来实现。课程目标是否体现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课程内容的遴选是否符合职业工作任务的要求等是评价的重要方面。二是要评价教学资源分配是否达到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预期要求。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实施的人力资源保障,教学条件是物质保障。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的设计时更强调与课程设置相适应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和校内外实训实习教学场所建设。

3.人才培养方案的效果评价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完成一个完整的培养周期后,需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应深入到毕业生工作环境进行详细的调研,仔细分析人才培养质量。只有形成了闭环效应,才能真正了解人才培养方案在每个教学环节的实效性如何,才能推进人才培养方案在后续实施过程中的广延性和实效性。应集结学生、教师、企业三方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研。调研的内容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的遴选和课程序化、核心课程的有效性评价等,为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

培养人意见篇7

自2011年4月起,西南石油大学学生工作部学生资助中心探索性的面向全校大三学生推出“助学见习工程”。该工程利用学校的勤工助学平台,充分发挥资助资源的育人职能,整合校内有关单位的优势资源,培养优秀的毕业生,帮助他们毕业后能够尽快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缩短与职场的差距。本着“优生优培”的宗旨,采用校内“双选”招聘会的方式,经由学生本人“求职”(申请岗位)、用人单位“招聘”(申报名额并进行面试)、主管部门审核确定人选,每年在全校众多申请者中选拔出了100人以内的在管理、科研、实验等方面有特长、有潜力的学生在校内各单位工作岗位上进行多层次、多元化的培养,培养期间为学生发放勤工助学工资。

1.1培养方向根据学生申请愿意和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因材施教,不求全才,只为学生未来走向工作岗位和进行学术深造搭建平台。以首届“助学见习工程”为例,实践岗位主要由校内22个用人单位提供,分实验助理、科研助理、管理助理三类。其中,实验助理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创新发明等能力;科研助理是为了培养学生科研的综合素质,包括文献调研、信息获取、研究方法、文章撰写等方面,让学生了解掌握课题申报、执行和验收等工作,从科研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管理助理是为了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临场应变、交际写作、团队协作等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管理素质。从“助学见习工程”三个岗位的根本性质和培养方向来看,既有涉及实践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又有包含学术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容。三类岗位以实践性为基本特点,各自又覆盖不同的内容。实验助理、科研助理的岗位设置都是向着学术科研的方向为学术型人才提供沃土。

1.2培养方式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各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助学见习工程”通过将理论培训与岗位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其中,理论培训主要依托主题讲座和学术报告。针对学生“工作”的特点,主题讲座既有社交礼仪、公文写作、办公自动化操作、角色定位与压力调试以及演讲与口才等文化素质类课程,也有与专业学科方向紧密相连的学术类课程。对于岗位实践,不同的实践岗位培养方式也不同:实验助理是以实验室和实验设备为依托,每一个岗位均有指定的老师进行指导;科研助理是以科研课题为依托,采取“一对一”的模式,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名知名教授对其进行培养;管理助理是由用人单位安排专人负责指导,使学生参入到工作事务之中。整个“助学见习工程”培养周期为一年,学生将在岗位中得到实验、科研和管理等能力的强化培养。

1.3组织管理参与“助学见习工程”的学生以班级的形式分为若干班级,配备有班干部并有班主任老师管理指导。在进行理论培训和班会讨论时,组织所有学生统一进行。另外,为了保障质量,强化管理,全面了解学员的学习实践创新情况,在为期一年的培养期里,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制定了考核细则。同时,对用人单位也实行了责任制,以避免在实践环节指导老师不尽职责。一年的培养周期结束后,学校将会为顺利结业的学员颁发证书。

2“助学见习工程”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带来的启示

西南石油大学“助学见习工程”的推出是对学术型创新人才和实践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通过转变教育观念“,助学见习工程”将学术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实践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有机地集成在了一项工程模式中。这种“两型”人才培育模式做到了学术型培养和实践型培养的统筹兼顾,让学生能在实践中将智力资源等转化为能力的提升。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通过实践有效的措施,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创新能力,真正使学生有知识更有文化,有素质更有素养,有智慧更有担当。这一有益的探索,为高校培养“两型”(学术型与实践型)创新人才带来了新的启示,提供了新的思路。

2.1合理规划现有教育资源即可达到培养目标目前一些学校在推行通识教育模式,将学生的培养方式改为低年级进行通识教育后高年级进行专业教育。这一教育行为的组织结构发生了改变,必然会带来较大耗费和投入。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助学见习工程”作为一项组织结构耗费少的创新工程,不需要改变专业教育设置和重新规划教育模式,只是将学校已有的办学资源挖掘出来,并将提供人才培养的各类平台进行了组合开发,从而在整体上达到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校优势与学生优势的结合和创造。这一平台兼顾了两种类型的人才培养需求,组织结构简明直接,具有很强的创新性、操作性、移植性和推广性。可见,高校“两型”创新人才培养并不是必须搞“大动作”才能实现的,通过对现有资源的优化组合与合理规划完全可以搭建起有效的培养平台,建立起可持续、有实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2.2深化创新人才培养内涵才能实现良好效果人才培养不能仅仅是教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还要在理想信念、创新意识方面下功夫,要通过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寻求新的视角,拓展人才培养内涵,才能达到较好的培养效果。“助学见习工程”不仅着眼于学生管理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的提升,更注重通过系统的理论培训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尤其是理论培训向学生传达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富有新的历史使命”等观念,使学生目标更明确,动力更强劲,学习更用心。同时,助学见习工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选择的管理类、实验类和科研类岗位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专门的“职业”素养锻炼。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和老师组成了多样性的创新环境,各自从不同的方面看待问题,提出新的视角、观念,促使管理、实验和学术的实践内涵深度发展,有力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提升。

2.3建立长效运行机制是有力保障在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合理完善的运行机制十分关键。就高校“两型”创新人才培养来看,既要做到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的有效传授,也需要长效运行机制予以保障,否则不能做到可持续、有实效地发展。高校必须结合学校资源和工作状态的实际情况,在多个维度进行统筹规划。在时间跨度上,要做到合理适当。首先,时间长度要合理适当。助学见习工程有一年的培养周期就比较适当,培养效果令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如果时间为一个月,显然难以实现学生能力的切实提高,如果时间为一年以上则不可控因素也会很多,整个过程的质量监管显得较为困难,最终的结果可能与预期出现偏差。其次,合适的时间安排在哪个阶段很重要。助学见习工程从大三学年开始,对选的学生进行强化培训和培养。选的学生经过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活,在综合能力上具有很好的基础,思想行为上比较成熟,因而一年的“见习”培养更加会使其素质得到提升,能力实现跃迁。在内部架构上,要做到全面系统。单一的内部架构,会影响培养的实际效果,就像传统的说教形式教学吸引不了学生兴趣一样。高校培养“两型”创新人才,既要注重固定的理论和技能培训,也要注重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服务,注重将自由与固定的创新实践环境相辅相成,合成一体。助学见习工程参照了职场的工作模式,既为学生提供了固定培训,还利用校内资源,为学生提供相似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职场”上自我发挥,不断学习。

3结论

创新人才是宝贵的资源。高校作为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基地,多年以来围绕着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怎样更好地培养人才的创新力,不断地探索、改进培养模式并呈现出各具特点的态势。西南石油大学“助学见习工程”培养“两型”创新人才上的方式、特点和创新性,为高校统筹培养学术型和实践型创新人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支持。人才培养工程需要做到实事求是,见到实效。在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高校可以充分挖掘整合、合理规划学校现有教育资源,不断深化创新人才培养内涵,从时间跨度、内部架构出发建立长效运作机制,促进人才培养工程发挥最大功效。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仅介绍了西南石油大学的实践与经验,未来“两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可以综合其他高校进行比较研究,为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更为有效的依据和方向。

培养人意见篇8

一、初中生意志品质的具体表现

1、 行动上的盲目性和独断性

这是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盲目性就是盲目地受他人的暗示或影响,不了解自己行为的意义,缺乏主见,极轻易信他人。有些初中生看了电影《少林寺》以后,瞒着家长和教师,结伴盲目离家出走去练功习武,而这样做的目的只是因为崇拜,甚至有些初中生在放学以后,相信陌生人的话而被骗。独断性就是盲目地拒绝他人的合理意见或建议,盲目自信,一意孤行,固执已见。根据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在生活或学习上以“自我”为中心,任何事情只要是自己提出的意见或者是自己做的都是对的,别人提出的建议,不管是对或错,一概否认,即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不会否认而接纳他人的提议,还是会一意孤行的去做。盲目性和独断性是缺乏自觉性的典型表现。

2、遇事优柔寡断、鲁莽行事

这是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优柔寡断是由于无休止的动机冲突而导致在采取行动时会迟疑不决,遇事时患得患失,顾虑重重。根据初中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他们在做一件事之前会考虑很多。会担心把问题、缺点暴露在同学们的面前而丢面子;会担心事情的后果是否对自己有利;种种的问题在脑海中斗争导致他们在决定是否去做这件事情时左右摇摆。鲁莽行事是在没有明辨是非之前,凭一时冲动,不负责任地作出决定,不考虑行动的后果。根据初中生的性格特点,对人、对事不深思熟虑,作业迅速完成。考试时力争早交卷,碰到难题或复杂的计算题缺乏耐心,最后是欲速则不达。

3、做事半途而废、见异思迁

这是与坚韧性相反的意志品质。半途而废、见异思迁是指做事有始无终,见到不同的人或事情就想改变自己的初衷。初中生的自控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都比较弱,导致他们在具体事情的处理上经常表现出决心大、行动小。因此在初中生中间常常出现制订的计划不能兑现,长远目标的规划难以持久等情况。根据对某中学初一、初二两个年级的调查,期中考试以后和放暑假前,学生自己制订的学习计划和假期活动计划,真正能够执行的学生微乎其微。80%的初中生根本没有按照计划行动,15%左右的学生开始时按计划做了几天,一星期以后就将它丢在一边了。大约只有3%的初中生执行了计划中的一部分。

4、难以调控自我、约束力差

这是与自制力相反的意志品质。由于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还不完善,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和受暗示性,需要教师的知道和监督,特别是在早、中、晚的早读、自修时间。没有教师的课堂总会有讲话的声音。同时,初中生在作出决定去做一件事情时,中途不会自我监督,自我激励,遇到困难与障碍就难以排除,完成既定的任务。在实际行动中遇到失败,容易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而无法抑制。

二、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方法

1、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设难―克服―新的困难―再克服”模式,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在这一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得到提高,并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意志品质有意识的培养。[5]锻炼和提高意志品质必须从小困难开始,然后逐渐增加困难的难度。教师应把握好增加困难程度的技巧,困难太大,学生通过努力仍不能克服,将丧失信心;困难太小,轻而易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会使学生产生漫不经心的态度。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技术、战术,提高运动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同时,教师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的不同行动动机的特点,在教学中,提出相应的行动目标。低年级以较近的行动目标为宜,随着年龄增长逐步树立远大的行动目标,促进意志行动的完成。

2、利用课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首先是竞争法。竞争法是在比赛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方法。它的特点是:激烈的对抗性、竞争性;学生要承受很大的运动负荷,能促进学生进行最大限度发挥机体的功能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意志道德品质。其次,还可利用游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所谓游戏法,就是指以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方法。由于它本身的特点,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第一,体育游戏都是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进行的,通过游戏可以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规则的良好习惯;第二,由于体育游戏一般都是集体进行的,在游戏中,参加者必须互相配合,才能更快、更有效地完成游戏,取得胜利。这样,通过游戏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优良品德。

3、依靠学生崇拜的偶像为榜样,培养正确观念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具有较现实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肯学习、爱模仿、积极向上,加上是学生自己最崇拜,最喜爱的体育人物形象为榜样。他们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因此,利用榜样示范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体育教师在平时应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世界冠军,体育明星,优秀运动员及残疾运动员等从困境、逆境中奋斗、磨练,最后取得成功的感人事迹,以次引起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加深他们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形成正确观念,逐步培养起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4、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和不同的意志品质,在教学中采取不同措施

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训练。对于缺乏主见,轻信他人,盲目自信,一意孤行,固执已见的学生应注意培养坚定立场,广泛听取并接受别人意见和建议的意志品质;对于优柔寡断,缺乏勇气,鲁莽行事,胆小怕事的学生,应注意培养果断,勇敢,冷静,大胆的意志品质;对于急噪,冒失,轻率从事的学生,应着重训练他们沉着,耐心,细心的品质;对于做事半途而废,见异思迁,动摇不定的学生,应注意培养顽强的毅力,坚持不懈,满怀信心,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上一篇:新拆迁条例范文 下一篇:工伤保险条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