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法律论文:小议地方法律与政治透析

时间:2022-06-22 11:27:45

地方法律论文:小议地方法律与政治透析

作者:王聪聪 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选举纠纷的解决

双方试图协商解决,广西省参议会于6月11日将选票邮寄内政部仲裁之后,在第二天的休会中,两方都派出代表作会外的交换意见。由于双方都怀有南京复电会有利于自己的心理,因此协商没有得出结果。由于协商失败,双方试图通过表决与仲裁等方式解决纠纷。表决的方式是现代社会纠纷解决途径的一种选择,双方都曾先后主张采用这种途径,双方实际上有共同的思维方式,即都借己方参议员占优之势,欲强行通过表决解决纠纷。但最终,表决没有成功。第二种解决方式是仲裁。根据省参议员选举条例的规定,省参议员选举,以内政部长为选举监督。广西省参议会成立之时,内政部长张厉生并未出席,而是以广西省高等法院院长申守真代行监选。在双方看来,代行监选之职责与正式监选之职责应该完全相等。议长选举纠纷形成之后,请申守真仲裁,而申守真选择了回避,拒绝发表意见。7月24日,白崇禧在致黄旭初的回电中称,应否重选,错字是否有效,唯一的办法就是召集全体参议员开会表决,并表示内政部部长张厉生亦表示同意。但是,从内政部复周公谋、陈锡珖及省参议会的各次电文,可知内政部并没有在意白崇禧的立场。白崇禧要想解决议长纠纷一事,必须获得的认可。8月上旬,白崇禧就广西省参议会选举纠纷一事与面商。表示选票上被选人名字书写既有错误,自宜依法重选。白崇禧与张厉生交涉,在这种情况之下,张厉生只得表示同意再选。但是,张厉生知道一旦重选议长,陈锡珖必定失败,为避免李任仁当选议长,遂要求李、陈二人放弃竞选,另举其他适当人物参选。白同意张之要求,至此,双方达成妥协。1946年8月29日,白崇禧飞抵桂林,先后找李任仁、陈锡珖面谈,把的意思分别传达。在此压力之下,李任仁、陈锡珖二人只好放弃竞选。8月31日下午,广西省参议会召开第29次会议,选举正副议长。选举结果正如事前所安排,蒋继伊获44票当选为议长,岑永杰获39票当选为副议长。至此,新桂系在此次广西省参议会选举纠纷中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可见,选举纠纷表面是字误问题,实质是派系政治双方在角力。在这里,派系双方是陈果夫、陈立夫为首的cc系与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桂系。陈果夫、陈立夫为首的cc系是内最大的派系组织,他们垄断了的党务,其势力还渗透到行政,立法、教育和经济部门;cc派成员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不少人是三民主义信徒。cc系的后台是。桂系是通过乡籍和同学关系聚合在一起的、主要在广西活动并影响民国发展的政治军事集团。广西是桂系的基石,桂系的军官多来自四所军校:陆军小学、预中学、保定军校、陆军大学。桂系的领导者是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黄旭初等人。所以,这场纠纷本质上是桂系与的争斗。

派系政治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法律

作为国民政府主席,扮演的就是这样一个角色,既成为各派争取自身利益的关节点,也同时意味着成为党内各种矛盾冲突的焦点所在。虽然国民政府各职能部门一应俱全,但实际上整个权力运作的制度化程度极低。自40年代始,行政大权集中于委员长,行政机器的运转充满了个人化的非理性色彩,科层制度的合理化被破坏殆尽。在内部,一切不是按法律,而是看蒋的手令办事。国民政府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六法全书、三权分立体制与行政体系,但是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本案中,1张选票将錫字的易字边少写一撇,在当时,《省参议员选举条例》规定:一,凡不依式书写者;二,夹写他字者;三,字迹模糊不能认识者;四,不用制发之选举票书写者,均作无效。当时法律缺乏对参议长选举的规定,同时法律缺乏对参议长选举争端解决机制的规定。可以说,法律规定是存在缺陷,法律缺陷也是造成纠纷长时间得不到解决的原因之一。事实上,这可以通过对《省参议员选举条例》法律解释来解决问题,使之能够适用于参议长选举。但是,问题的实质不在法律,有学者对参议员的派系归属进行了研究,认为在广西省参议会第一届第一次大会整个会议期间,当选参议员93人分属于李任仁方和陈锡珖方两大阵营:属于李任仁派的为莫光庭、黄研真、卢世标等45人,属于陈锡珖派的为杨世贤、黄鲁、覃克勤等48人。在民主社会里,不但有选民及其选举资格、候选人、选举单位、选举方式和投票方式,选举监督和选举争议解决机制也有完善的规定,选举中存在分歧是正常的,分歧会有一个有效、公正、公开、合法的解决途径。在缺乏民主的条件下,在存在派系政治的情况下,即使有法律,也不会得到实施。所以,在本案中,派系争斗引发的纠纷,无法用法律解决,只有靠各个派系相互妥协,当各个派系无法妥协时,就由做出最后的裁决。这一事件中,充分体现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规定与实际政治运作的关系。

结论

派系政治的背后是体制,1924年1月,中国“一大”通过的《中国总章》规定,党的组织系统按全国、省、县、区、分区的不同等级,依次设各级执行委员会,下级党部受上级党部的管辖,并要求在“秘密,公开或半公开之非党团体,如工会、俱乐部、会社、商会、学校、市议会、县议会、省议会、国议会之内”,特别组织党团。《组织国民政府之必要提案》规定:依照孙中山手拟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组织国民政府”。中国明确提出“组织国民政府”的理念,党国体制已初步形成。1928年第172次中常会通过的《训政纲领》,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训政”时期的政治体制。此后,在具体的、自上而下的行政体系构建中,党务组织与行政组织并进,中央党部之下依次设立省党部、县党部、区党部,分别与省、县、区、乡等级行政系统相对应,终于形成了对行政权力的管理体制,这是中国近代行政体制的重大变化。体制既是西方政党政治理念进入中国政坛的结果,也是传统中国政治文化与西方现代政党体制及理念相互作用的产物。由于理念与利益的分化,体制必然形成派系政治,体制必然使很多法律空有其名。整个社会运作的无规则性,使体制成为当时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在如此情况下,法律沦为了一种工具。的体制,在理念及实践层面上都存在着困境,利益诱惑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党员“滥化”现象,在实践中也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很多利益纷争,增加了行政成本,降低了行政效率,激化了双方的矛盾。最为关键的是,体制对政治资源及物质利益的过度占有,必须会造就利益集团,从而形成了改革的障碍。

上一篇:法律归责论文:科技及法律归责探索 下一篇:职道培训论文:文化对学员职道培训的路径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