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应该关注“课内拓展”

时间:2022-06-21 04:59:21

阅读应该关注“课内拓展”

所谓“课内拓展”,是指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教师适度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拓展,让学生多读、博读,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总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以文本带动课外阅读,以一篇教材内容带动词汇等多方面的积累,并指导学生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在原有书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课内的拓展让所学的文章内容更丰富,知识网络更加系统。

一、挖掘教材,寻找拓展内容

1.从文章的作者入手。许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家的作品,如叶圣陶的《荷花》、季羡林的《夹竹桃》、雨果的《船长》等,在课堂上了解作者的简介,向学生推荐作家所写的其他名篇或精美的片段,以及相关书籍。这样的拓展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他们的阅读量,又让学生对这位名家以及教材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2.从文中主要人物入手。许多课文是名人的轶事,在讲解课文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想更多地了解这位名人。例如,学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教师不妨趁热打铁出示爱因斯坦的简介,再附上一个爱因斯坦小时候“做板凳”的故事,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趁机对学生进行“勤能补拙”的思想教育,一举多得。

二、立足课内,创造拓展机会

1.导入时的拓展。在每一篇新课开始之前,都要设置导语。为了尽快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作者的介绍、课文背景、主要人物等先作了解,使学生获得知识基础,这样的阅读无形中增加了知识积累。例如,学习《卢沟桥烽火》一文前,老师出示“九一八”事变的文章让学生读一读,让他们对卢沟桥烽火的相关历史背景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又对学习新知做了铺垫。

2.新授中的拓展。课内拓展最重要的“阵地”是在课文的解读上。教学中有很多时间可以不着痕迹地进行拓展。如果老师能适时激活学生,恰到好处地延伸,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第二自然段中有对边塞的荒凉的描写,但是很简略,学生的头脑中没有鲜明的画面。教师让学生思考有哪些古诗词是描写边塞荒凉的,并要求学生有选择地摘记下来,当堂诵读。这样,学生既通过这个环节了解了边塞的荒凉,加深了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力的理解,又增加了阅读的量,两全其美。

3.小结后的拓展。在一篇课文新授结束后,要对该篇文章进行小结,这个时候延伸阅读往往能更好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学完《山谷中的谜底》,老师对这篇课文进行小结: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在逆境与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又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你能说出一两个这一类的成语吗?当有学生提供“卧薪尝胆”“胯下之辱”等有关历史故事的成语时,适时布置学生课后阅读这些故事。如此,学生不仅增加了阅读量,还对课文“以退为进”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当然,这时教师提供的补充材料并不是教学重点,所以可以安排在课堂小结后进行。有效的课内拓展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它并不因为课堂的结束而结束,应指向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全部。

三、抓住特点,遵循拓展原则

1.因班级而异。当然,同一年级的学生虽然有着相似的心理特点,但在不同的班级里学生又存在着不同的接受能力。即使是同一位老师,所接手的相同年级的学生也存在着差距。假如去年你带的五年级学生接受能力强,并不代表对今年所带的五年级学生就可以像去年那样去拓展课文内容。拓展的内容可以变换,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东西。例如,《长江之歌》一文,在一个班级里可以进行与长江相关的成语拓展,而在另一个基础较好的班级中,再补充相关的与长江有关的古诗词、佳句。

2.因学生而异。孩子的个性特征有差异性,拓展的形式和内容要“因材”拓展,不能“一刀切”。如若不然,会导致有些优秀的孩子“吃不饱”,一些学困生却又会“吃不消”,这样,不仅不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还会影响班级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例如,教学《草原》一文,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说出有哪些成语可以用来形容草原,这个拓展对于班级所有学生来说都能消化。再问:你知道哪些古诗词佳句是描写草原的吗?这些内容对于班级几个基础差的学生并不要求掌握。而对于班级几个语文成绩非常好,学有余力的学生则要求诵读1~2篇有关草原的文章。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总量,又掌握了“度”,没有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

(作者单位:江苏灌云县龙苴中心小学)

上一篇:语文课堂动态资源创生的途径 下一篇:借四环抓迁移解决语文教学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