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人称代词+的”语式使用偏误研究

时间:2022-06-21 08:35:50

对外汉语教学中“人称代词+的”语式使用偏误研究

【摘 要】在对母语背景为英语的学习者的汉语教学中,常出现与汉语“人称代词+的”词组运用有关的偏误。对比分析假说认为,母语负迁移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从汉英对比的角度考察英语物主代词和汉语“人称代词+的”语式使用的异同,归纳出英语物主代词和汉语“人称代词+的”语式出现的规律,并指出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习得这些情况时的难度顺序。最后,提出对英语物主代词和汉语“人称代词+的”语式的对比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关键词】英汉对比 英语物主代词 汉语“人称代词+的” 偏误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4-0014-02

近十年来,通过与话语分析、语用学、篇章语言学、修辞学、文体学等分支学科的紧密结合,英汉对比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本文拟通过对英语物主代词和汉语“人称代词+的”形式进行比较,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规律,并用以指导对外汉语教学中“人称代词+的”语式使用的偏误研究。据考察,目前国内英汉对比研究界,系统阐述英语物主代词和汉语“人称代词+的”形式的相关论文和著作很少。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当新颖的研究点。研究点非常具体,讨论的仅仅是英语代词中的物主代词和汉语的“人称代词+的”形式的对比,但是恰好补充了英汉代词对比在这方面的空白。

我们发现,欧美留学生在使用汉语人称代词时常受到英语物主代词的影响。例如,留学生会说:“我戴上我的帽子出去了。”而我们常用的句式是:“我戴上帽子出去了。”这种说法虽然没有语法错误,却并不是常用的形式。这种在语法上没错但在实际运用中不符合常规的现象,我们归结为语用偏误。如例句的英文是:“I put on my cap and went out.”因为母语的影响,留学生组织汉语语句时直接套用英语句式的模式,造成汉语句子偏误。这正好反映了英汉语句式的差异,也是本文提出比较英语物主代词和汉语“人称代词+的”语式的缘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其中有什么对应规律?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有益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还能切实解决留学生汉语实际运用的问题。本文将尝试从学习者使用语言的角度出发,从形式、语用、篇章三方面考察英语物主代词和汉语“人称代词+的”语式的不同。

一 造成汉语“人称代词+的”语式使用偏误的省略原因说

有关英语物主代词和汉语“人称代词+的”的差异,虽然还未有专门的研究,但学界大多数学者都在论述英汉对比差异时提到过,并普遍认为,这是汉语根据自身的语法特征,依据经济和简略的原则,在话语上的一种省略行为。多数语言学家都提出“人称代词+的”语式省略的说法,认为英语中物主代词的使用频率要远远高于汉语,且在汉语中需要使用“人称代词+的”语式的时候,“人称代词+的”常常被省略。因为汉英语法形式上的差异,汉语不强调语法形式的完整,只强调意义上的表达,因而形式上的东西可以省略;而

英语注重形式上的整齐,各种关系都必须用语言形式表现出来。仅从语法层面比较,汉语“人称代词+的”语式的省略说可以解释这种现象。但是,省略的说法过于笼统。省略,往往给人一种印象,即本应该有。从汉语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时候是不能加上“人称代词+的”语式的,如果加上“人称代词+的”就错了,在语用上,这是一种偏误。因此省略说似乎不太合适。汉语“人称代词+的”语式有时用,有时不用,中间是有规律的,这正是本文研究关注的内容。

二 本文对“省略说”的看法

省略说认为英语经常使用物主代词,而汉语只是有时候使用“人称代词+的”语式。对于不使用“人称代词+的”语式的情况是因为汉语讲究经济原则,在不影响语义的情况下常常省略“人称代词+的”。例如,“英汉两种语言中代词的使用频率不同,英语中代词的使用频率要远远高于汉语,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汉语中表示所属关系的物主代词往往可以省略,而英语似乎更讲究短语或句子结构的严谨和工整,大量使用物主代词”(梁茂成《英汉代词对比分析及计算机辅助翻译》,1996)。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实际上汉语什么时候使用“人称代词+的”,什么时候不使用,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这主要取决于句子前后的人称是否一致。另外,“人称代词+的”语式的言外之意对其使用也有很大的影响。有些情况下,当英语使用物主代词的时候,相应的汉语不是省略了“人称代词+的”,而是不能使用。例如:

汉语:“我帮你量一下体温。”

英语:“I take your temperature.”

这句话英语使用了物主代词“your temperature”,但汉语中却不能说“我帮你量一下你的体温”。由此可见,这并不是简单的“人称代词+的”的省略。

汉语“人称代词+的”语式的使用不仅和语法有关,有时还和语用有关系。从分析的“人称代词+的”语式言外之意来看,汉语中“人称代词+的”语式有强调和特指两种言外之意,有时为了加强句子的感彩和特定的范围,汉语会特意使用“人称代词+的”。语式例如:

我家有五口人:爸爸、妈妈、我和两个妹妹。

我来介绍一下,保罗,这是我的爸爸、妈妈。

这两个句子中,第一句的“爸爸、妈妈和妹妹”都是单独使用的,而第二句的“爸爸、妈妈”则是和“人称代词+的”语式一起使用的。为什么同样的情况却用法不一呢?如果只是用“省略说”解释,显然是不合适的。这里涉及“人称代词+的”语式的言外之意的问题。第一句是对事实的一种陈述,没有其他含义。而第二句则表达了说话人的一种强调,介绍给保罗,这是“我的”爸爸、妈妈,这样解释更加合情合理。因此,仅仅用“省略”一说无法解释汉语“人称代词+的”语式的所有使用情况,笔者更倾向于通过对英语物主代词和汉语“人称代词+的”语式的对比总结出“人称代词+的”语式的出现规律。

三 留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为了考察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使用汉语“人称代词+的”语式的过程中,是否会受到母语物主代词用法的影响而出现偏误,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进行了调查。

上一篇:浅论跆拳道比赛战术应用 下一篇:美国、日本校车管理制度对我国校车发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