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常用文言虚词的特点及用法探析

时间:2022-06-21 06:03:45

中学常用文言虚词的特点及用法探析

古代汉语中的文言虚词数量较少,常见的约二百多个。它在古代文言文中出现频率很高。这些虚词对表达语意、语气、词句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文章的情趣都有重要作用,缺一不可。

一、“虚”是文言虚词的突出特点

文言虚词一般都是假借字,其词形和它在句中所表示的意义并没有内在的联系,是不能按实词的方式去“依形释义”的。文言虚词的突出特点是“虚”,即没有实在的意义。古人在记事作文时,不会为虚词而单独造字,需要虚词时,往往采用“依声托事”的办法,假借实词中已有的同音字来记录虚词。因此,虚词所用的字几乎全是【注】假借字。

如“其”字。金文写为“其”,本义是“簸箕”,是实词。文言文中假借“其”字为第三人称代词(他、他的)和指示代词(那),长借不还。于是人们便在“其”字上加竹头写作“箕”,以表示本义。

二、同一字形的虚实区分

由于虚词多是假借原有实词中的同音字为之,因此,在文言文中,同一字形往往虚实并用。在阅读古代诗文时,要加注意,区而别之。

例如:陈涉辍耕之①垄上,怅恨久之②。《陈涉世家》

曾子之③妻之④市,其子随之⑤而泣。《韩非子·外诸说》

“之”字,甲文写为“之”,表示脚在地上走,《尔雅·释诘》:“之,往也。”本义是“到……去”。以上两例中,有五个“之”字,依据语境,分析比较:①④用的是本义“到……去”,是实词(动词);其余三个“之”字是虚词。其中,②是音节助词,无义;③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⑤是第三称代词,相当于“她”。

三、同形虚词的不同用法

有些常用虚词,虽用同一形体表示,但用法多样,词性、意思不同,必须依据它所在的不同语言环境,仔细辨析,方能求得准确的理解。

仍以“之”字为例,前面是区分虚实,这里是区分虚词“之”字的不同用法。

学而时习之①,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公与之②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之③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

以君之④力,曾不能损魁父之⑤丘……《愚公移山》

期年之⑥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大道之⑦行也,天下为公。《礼记·大道之行也》

孤之⑧有孔明,犹鱼之⑨有水也。《隆中对》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⑩。《曹刿论战》

久之{11},目似瞑,意暇甚。《狼》

宋何罪之{12}有?《公输》

父母唯其疾之{13}忧。《论语·为政》

以上十一例中,共有虚词“之”字十三个,根据各自所在的语境分析,比较,可归纳为六种用法:

第一种用法: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句中作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如之①、之②,可释为“它”或“他”。

第二种用法:作指示代词用。在句中作定语,限制名词,如之③、之⑤,可释为“这”、“这样的”。

第三种用法:作助词用。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如之④、之⑥,相当于“的”或“以”。

第四种用法:作助词用。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之变成分句或词组,如之⑦、之⑧、之⑨,“之”字无义。

第五种用法:作助词用。放在不及物动词或形容形之后,起凑足音节的作用,有人称之为音节助词,如之⑩、之{11},“之”字无义。

第六种用法:作助词用。将宾语前置,加以强调,如之{12}、之{13},“之”字无义。

四、古今同形虚词的异同

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有的已经消失,有的依然存留。消失的如人称代词“尔”、“汝”,疑问代词“奚”、“恶”,否定副词“匪”、“弗”,语气词“也”、“矣”等等。在阅读文言文时,这些虚词,可以查看注释或查阅字典得以解决,不至引起误解。值得注意的是,至今仍然存留使用的虚词,虽然与古代文言虚词一脉相承,词形相同,但是它们在词性、用法、意义方面却有一定的差别。

下面列举几个典型例子,作古今对比,以揭示其异同。以“是”字为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大道之行也》

将军向宠……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上例中的“是”字与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字,虽然词形相同但是词性却不相同,上例中的“是”字为指示代词。前两例“是”字复指上文,作分句的主语。“是知也”释为“这才是聪明”,“是谓大同”释为“这叫做大同”,第三例中的“是以”即“以是”,意为“因此”。西汉以后,“是”字才渐渐作判断词使用。

又以“他”字为例:

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他”字在古代汉语中不用作人称代词,而是作指示代词使用,相当于“别的”、“其他的”意思。到了唐代,才开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如《霍小玉传》“他亦知有李十郎名字”。

又以“所以”为例。在现代汉语中作为连词使用,与“因为”相配合,在复句中表示因果关系。而古代汉语中的“所以”却不然,我们举例加以说明: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公输盘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

以上三例中,“所以”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结合使用,组成“所”字结构,分别表示“……的原因”、“……的方法”、“……的东西”。

上一篇:精彩有道,让预习不再成为“鸡肋” 下一篇:鉴赏古典诗词 陶冶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