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有道,让预习不再成为“鸡肋”

时间:2022-10-25 07:16:03

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它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预习对新课教学处于有准备的心理状态,便于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一、预习现状

1、家长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老师布置的预习是为了自己减轻负担,第二天上课容易上,这样却是加重了家长的负担;学生回家预习就是先让家长给提前讲解一遍,这样还要你们老师做什么?

2、布置和检查任务狭隘单一:很多老师在对学生的预习布置和检查中把着眼点放在了读准字音和理解词语意思上,这是片面狭隘的。

3、缺乏过程性的指导:预习是一种前置性学习,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引领。特别是语文,文本提供可以学习的东西很多,解读也是多元的,但未必都有教学意义上的价值。因此,根据教学要求和文本特征等提出预习要求,更为重要。

二、发挥家长作用,创设预习环境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不能代替的力量。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偏差,而他们预习中大部分的时间也是在家里度过,所以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提高家长对预习的认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预习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家长家庭预习指导应注意两个问题:

1.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尽量让自己解决,家长不能越俎代庖。预习中,家长应当鼓励孩子尽量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但这并不是让家长置之不理;当孩子遇到疑难时,家长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进行适当引导。

2.提前了解学习内容,有目的地进行预习指导。预习的目的之一,是让孩子知道明天的课要学会什么。如果孩子对将要学习的新课目标明确,上课听讲的时候他才更有主动性和针对性,一节课下来,他才会明确知道自己学会了没有。家长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与老师加强联系,了解学习进度,与老师一起帮助孩子确定什么是近期学习的重点、难点。

三、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做好预习的加减法

新课标要求转变教师角色,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预习环节中,教师要对新课程标准、教材、班级学生的实际进行透彻的解读和分析,对学生提出既有一定思考价值又有吸引力的的作业题。让学生的预习有明确的方向,并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感悟作品的思想情感,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四、分享预习收获,交流预习困惑,使课堂教学更有深度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预习要求,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对课文进行了预习,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自己的见解、困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起来十分轻松,有些问题因为课外有所思考,课堂上再通过文本的学习、老师的点拨、集体的讨论,会迸发出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成功的体验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探索知识的强烈愿望。预习在手、口、脑并用中,激发了学生课堂探究的兴趣。

五、落实检查,科学评价,使预习更有效

凡事重在落实,预习自然也不例外。即便预习要求多么明确、多么合理,但倘若只管布置,而不实施具体检查措施,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偷懒。因此,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完成的预习作业,教师都必须及时进行检查、评价。以语文学科为例,有效常用的检查方式有:

1、学生课前互查。对于口头预习作业,如,朗读、默写等,可以采用同桌互查、或小组内同学相互检查。每位学生既是检查者,又是被检查者。学生互查后,教师要让学生反馈检查的情况,以便对整个预习情况做到心中有底。长此以往,有助于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培养。

2、教师课前抽查。有些书面预习作业,教师要收一些查看,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准确把握学生的预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预设。这样课堂教学针对性更强,课堂教学效率也会提高。

3、教师课中检查。由于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的预习一般都是放在课余时间完成的,这就使得预习过程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与不确定性。因此相对于课前检查来说,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检查反馈更有实际意义。

上一篇:好习惯是学习语文的支点 下一篇:中学常用文言虚词的特点及用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