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口的“真相”

时间:2022-06-20 03:10:14

中国进口的“真相”

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上升非常迅速,对外贸易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因为出口创造了中国增长奇迹,而对于进口则缺乏关注。在中国扩大内需和欧美债务危机的形势下,有必要清醒认识中国进口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把握中国进口未来的走势。

与舆论提出的中国在大宗产品进口市场过于集中易受制于人的观点不同,数据显示,在农产品、原油还有铁矿石这类资源产品进口上,市场集中度都明显低于其他主要进口国,且市场集中程度分散化上有提高。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上,电子技术产品进口多为加工贸易驱动,来源集中于亚洲邻国,其中电脑存储设备进口增速较高,由于国内产能增加,液晶显示屏的进口有所下降。高科技仪器设备类进口来源则主要是欧美日这些技术水平高的发达国家。

近10年中国进口迅速增长

与出口相比,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整个90年代出口发展明显的时期,进口的增长相对缓慢,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相对停滞。进入21世纪后,进口明显加速,2003和2004两年进口增速都在35%左右,截至2010年,年均进口增速超过20%,中国也迅速成为全球贸易中的进口大国。

一般贸易进口占比增长,显示中国对外需求确实增长。

加工贸易进口增长不代表中国内需扩张。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口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是进口高度依附于出口, 占进口总额比重最大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进口是中国利用本国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利用进口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从而获得部分附加值;因此加工贸易进口主要服务于加工贸易出口,更多还是反映国外的需求,而一般贸易进口才真正反映国内需求。

代表国内需求的一般贸易进口占比增加。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口以一般贸易为主,1995年增长速度快于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进口比重开始超过50%,2005年之后,一般贸易所占比重开始稳步上升;这一趋势也反映出国内需求对进口的拉动作用逐步加码。

中国对外需求结构变化

中国从其传统重要进口来源地进口比重有所下降。亚洲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最大进口来源地。由于地理上的位置优势,中国从亚洲各国进口货物的运输成本要低得多,导致长期以来中国从亚洲各国及地区进口额都超过中国进口总值的一半以上。

而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关税和各类非关税壁垒的大幅下降使得中国从世界各地的进口成本降低,其他地区货物对中国的吸引力增加,亚洲的地理优势有所减弱,中国从亚洲进口货物占其进口总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59.8%降到2010年底的51.7%。

对资源产品需求的猛增导致中国从南美、非洲等地区的进口大幅攀升。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对于石油,矿产以及金属等商品的需求高企,这样中国从资源型国家的进口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总进口增速。中国从南美、非洲,以及大洋洲进口占进口总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2.1%、2.6%和2.5%,分别提升到2010年的5.7%、4.9%和4.7%。

与东盟自贸区的形成对进口拉动作用明显。尽管从亚洲整体进口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在下降,由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形成带来关税率的下降刺激了中国对东盟产品的需求,从东盟进口占比从2000年的9.83%上升为2010年的11.03%。中国从东盟、中东、拉美、非洲等国家进口额的大幅度提升,使整体进口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

中国从欧美日韩等主要工业国的进口增速低于平均值。过去10年中国从东欧和发展中国家进口增速较快。2000年到2010年中国整体进口年均增速20.02%,其主要进口来源地中斯洛伐克、委内瑞拉、哥伦比亚是增速最快的前三位,分别为60.66%、53.08%、51.90%。中国从金砖国家中的巴西、印度和南非进口增速也都超过30%。

而来自欧美日韩等中国传统进口来源地的进口增速相对较缓。中国从日本、美国、英国和韩国进口的年均增速为15.59%,16.47%,12.15%和19.55%,明显低于同期平均水平,而从香港进口的年均增长更是只有12.15%。

中国整体进口市场多元化程度较高。从纵向来比,中国进口市场多元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近年来,中国在进口市场多元化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上世纪90年代初过分集中于美、日、西欧、港澳等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到从东盟、中东、拉美、非洲等国家进口额的大幅度提升,进口格局发生了积极的变化。2000年中国总共从187个国家和地区进口商品,而到了2005年和2010年中国进口来源地分别扩大到198个和212个,但是由于新近扩大的进口来源大多为阿鲁巴、布丹、冈比亚以及帕劳等小国,与2000年相比,2010年单纯由于来源地扩大而增加的进口仅为2.42亿美元,占比不到0.02%。

与其他主要贸易国相比,中国的进口市场集中程度更为均衡。虽然亚洲占中国进口比重仍超过50%,以亚洲本身经济总量占世界的地位相比似乎过高,但是像同样身处亚洲的贸易大国日本和韩国更是有超过60%的进口来自亚洲。

事实上多数国家的进口来源更多集中在本洲,本自贸区或是地域上更为临近的地区,德国、法国这样的国家来自欧盟的进口占其总进口的比重将近60%。与欧美和日韩相比,中国在各个地区的进口集中程度都处于中等水平,显示出一定的渠道扩展能力和分散市场战略。

中国整体进口结构变化不显著。电动仪器和石油一直是中国进口最多的产品。2000年和2010年排列进口前两位的商品都是电动仪器和石油,金属矿石则由2000年第12上升到2010年的第三位,科学及专业控制仪器也由第14位上升到第4位。

纱线等织物的相对比重有所下降,从2000年的第四位,占比5.82%,下降到1.27%,成为第19位;钢铁的进口比重也从2000年第8位,4.25%,下滑到2010年第14位,1.8%。

总体来讲,十年间中国进口商品结构变化不明显,2000年进口前20位的商品中有17种到2010年仍位列前20,即便是出榜的摄影及光学设备、仪器和化工材料在2010年也排在第21和22位。

中国进口商品集中度略有加强

2000年占进口前五位、前十位和前二十位商品总比重分别为41.46%,62.56%和81.34%,而到了 2010年相关数字上升为49.59%,67.35%和85.09%,显示出进口商品的集中程度有所加强,尤其是在前几位产品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对资源类产品的需求增长最快。对以燃料和食品为主的原料类产品的需求上升明显。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对于能源类产品的进口大幅增加,相关产品进口增长速度都明显快于平均进口增速,其中煤更是以年均增长74.37%排在首位。同时随着中国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对于食品类资源产品的需求也有明显增长,像食用油类和奶制品以及果蔬产品的进口年均增速也都在20%以上。

对于关键设备的需求增长较快。工业制成品进口中,由于中国对许多关键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和制造能力不足,对于相关产品的引进也随着需求迅速增长,例如科学仪器、道路车辆以及医药产品的增速也都明显高于平均水平。

对于简单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需求相对下降。由于自身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中国对于家具、玩具等产品的进口需求有所下降,服装和皮革制品等的进口增速也远低于进口平均水平。

大宗商品进口并非过于集中

农产品进口市场并未呈现出过于集中的状况。大宗产品进口市场过于集中易受制于人。部分媒体和专家呼吁中国大宗商品的进口市场过于集中, 对某一国或几国的依赖性过强, 会导致进口的灵活性不足, 一旦发生贸易摩擦或进口价格大幅上涨, 容易受制于出口国。

相对于各国农产品出口份额,中国进口农产品更加集中于前几大市场。相对于中国整体进口增速,农产品进口速度明显较低,从2000年的47.42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215.47亿美元,年增长率仅为16.34%。

2010年美国、泰国、新西兰和俄罗斯等中国农产品进口主要来源国,占据全球农产品出口市场份额分别为9.69%,2.88%,1.65%和1.02%,远低于其在中国农产品进口市场所占比重。而中国从法国、荷兰、德国以及比利时等农产品出口大国的进口却显得明显不足。

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进口农产品市场集中度处于中等水平。2010年中国农产品进口的前五大来源国分别是: 美国、泰国、新西兰、俄罗斯和澳大利亚, 从以上5个国家进口的农产品占中国进口农产品总额的46.47%,而在2000年位列前5位的分别是美国(18.52%)、俄罗斯(8.91%)、秘鲁(8.37%)、加拿大(6.71%)和澳大利亚(6.12%),共占48.63%。

美国、日本、韩国农产品进口前5大主要来源国所占比重则分别达到54.01%,58.99%和62.09%,明显高于中国的进口集中程度。

铁矿石进口市场集中度并不高。2000年到2010年铁矿石进口集中度有所减弱。作为全球铁矿石最大的进口国,十年来中国铁矿石进口市场集中程度有所下降,2000年澳大利亚、巴西、印度等前五大进口来源占中国进口铁矿石总额的94.80%,2005年下降到87.75%之后一直处于平稳状态,2010年这一比例为87.58%。

与其他主要铁矿石进口国相比,中国铁矿石进口市场集中度不高。不论是从最大进口来源地占比还是前五进口市场总占比来看,中国的铁矿石进口市场集中度都并不高。

原油进口市场集中度较低。与其他主要进口国相比,中国原油进口市场集中度较低。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原油进口国,中国对沙特等石油出口大国的依赖程度并非过高,显示出较强的灵活程度。

中国对主要原油出口市场的依赖度保持基本稳定。从2000年以来,最大进口来源地和前五大进口市场的原油供应在中国原油进口总量占比一直在20%和60%左右。

中国大宗商品进口集中程度较为适中。不论是从农产品,还是原油、铁矿石等资源产品来看,中国在大宗商品进口市场集中度上都并非过高。且随着时间推移,中国在这些产品进口的市场集中程度分散化上有所进步。

高新技术产品进口

中国电子技术产品多从亚洲邻国进口。中国电脑存储设备进口从2002年的29.76亿美元增长至2010年的207.7亿美元,年均增长27.49%。中国电脑存储设备进口集中来源于亚洲。国际电脑存储设备出口市场中,中国、泰国、香港、新加坡、马拉西亚、韩国所占份额分别达到19.05%、18.82%、9.11%、8.74%、5.14%和3.07%,东盟和亚洲整体占比达到34.71%和66.84%。

中国电脑存储进口中泰国、菲律宾和马拉西亚分别以34.63%、14.76%和10.78%占据前三位,东盟和亚洲占比达到63.33%和96.50%。出口电子产品多用于加工,是中国电子产品进口对亚洲依赖度高的原因。

亚洲本身就是电子技术产品的主要贸易市场和出口来源地,因此中国电脑存储设备进口集中于亚洲乃至东盟也有一定合理之处。但是相对于世界出口份额,中国进口对亚洲的依赖程度过强,究其原因是包括电脑存储在内的诸多电子技术产品主要用于加工后出口,而亚洲是电子技术产品零部件的主要生产者。加之东盟与中国间的关税优惠,更是吸引了大量在中国生产的企业从东盟国家进口生产和组装所需的电子零部件。

部分电子产品由于国产能力增强而导致进口下降。液晶显示面板进口来源集中于亚洲几个国家和地区。台湾、韩国、日本和泰国是中国进口液晶显示板的前4大来源地,加上排在第8和第9位的菲律宾和香港,12位的马拉西亚17位的新加坡以及其他亚洲国家,来自亚洲的进口占据中国液晶显示面板进口的92.59%;美国和欧盟占比仅为2.27%和1.53%。

液晶面板进口自2003年起呈下降趋势。中国液晶面板进口从2000年的3.17亿美元增长至2003年的8亿美元的最高峰,之后基本呈下降趋势,2010年进口额为2.92亿美元。

主要原因是国产产品的进口替代能力增强。随着国内投资建设的液晶面板生产线相继完工并投入量产,国内液晶面板产能不断扩大,生产技术日趋成熟。中国已经成为继韩国、台湾等地区之后的又一个全球重要液晶面板生产基地,受此影响,中国液晶显示板进口大幅下降。

中国进口包括医学仪器在内的部分高科技产品的目的是为了最终消费和使用,加之这类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更高,因此关税和非关税成本的影响因素有所降低,主要集中从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强的国家进口。

(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特供)

上一篇:“实时”创新: IT行业的新生存法则 下一篇:如何守护企业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