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革命与影像盛宴

时间:2022-06-19 06:40:17

媒介革命与影像盛宴

提及新媒体电影,2010年10月28日《老男孩》在优酷网站上的亮相,无疑是一个让论者无法回避的标志性事件。这部由青年导演肖央执导、拍摄时长42分钟、投资仅70万的电影,上线一周便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优酷网在线播放量超过6400万人次,相关评论超过万条,片尾曲片段转发次数过亿,微博单日转发量达7000多次。一夜之间,《老男孩》成为了街头巷尾热烈议论的谈资,在“7080后”人群中引发了一股怀旧感伤的浪潮。这部祭奠梦想、追忆青春的微型电影在成功撩拨人们泪腺的同时,也将新媒体电影,这种在当代新媒介环境下生长的电影形态隆重推介到学界的视野之中。

何谓新媒体电影?《老男孩》的出品商优酷网站曾经对这一概念划定“互联网传播、长短适中、制作精良、网友互动[1]”等四个关键词作为区分的标准。而手机电影界的龙头老大――传媒有限公司,则根据企业多年的实践经验,将新媒体电影定义为:“PIMAMovie(PIMA:PR公关\IT\ Media媒体\ Advertisement广告\Movie电影),即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及时的、有效的针对特殊事件或群体提供量身定做的媒体产品。[2]”两个概念都着重提到了这种新兴电影所依附的流媒体环境,所谓“互联网传播”,所谓“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由此可证,媒介特征――“新媒体”是为此类电影与他者相区分的核心标准之一。

参考《新媒体百科全书》的主编斯蒂夫・琼斯的观点,“新媒体”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旧”)、时间性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有一个稳定的内涵),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伴随人类社会的演进发生动态变化)。基于上述原因,学界目前尚未能对“新媒体电影”做出边界清晰的定义,只能泛化地将其界定为相对于书信、电话、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就国内现状而言,本文认为新媒体电影是主要依托于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新技术进行传播,以电脑、手机、MP4、PSP等智能终端作为观看载体的大众影像商品。根据上述定义,投放到门户网站进行点播的院线电影,因其主要发行渠道是电影院和光碟,故不在本文所谓新媒体电影的讨论之列。

从潜流到浪潮:新媒体电影的勃兴

1995年第一台DV摄像机诞生,2000年第一款内置摄像头手机夏普J-SH04出现……这些标志性事件成为召唤平民自制视频时代到来的冲锋号角。然而阈限于当时尚不成熟的新媒体传播技术,此时完成的视频作品仅旨在小圈子内进行传播交流,是为纯粹私人化、消遣性的拍摄行为,尚不具备电影商品的基本特征,未形成社会性的规模效应。

2005年,由传媒组织拍摄、汇集田壮壮、贾樟柯、孟京辉等新锐导演的手机电影剧集《聚焦这一刻》,率先拉开了新媒体电影勃发的序章。8部短片全部采用胶片制作,通过网络、手机等新途径进行播放和推广。《聚焦这一刻》的产生将原来粗制滥造的视频制作带入了专业化的运营轨道,被业界视作中国首部手机电影,也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新媒体电影”。

随着网络视频共享平台的搭建,新媒体电影的发展势头更为强劲。2005年4月15日,土豆网正式上线,以“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作为口号,为网民提供、浏览和分享视频作品的网络平台。2006年12月21日,优酷网接踵其后正式运营,并提出“拍客无处不在”,倡导“谁都可以做拍客”,在全社会引发全民狂拍的拍客文化风潮。乐视、六间房、酷6、新浪播客、搜狐播客等国内知名网络视频网站也相继在2005、2006年间上线运营。根据DCCI的研究报告,2006年我国互联网播客/视频分享网站营业收入规模达到了0.4亿元,产业势头一片红火。

2006年年初,恶搞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络上迅速蹿红,甚至引发一场关于电影版权的纠纷案。借由互联网进行传播的“馒头案”,其在当年轰动性的影响力成为印证网络视频共享平台趋于成熟的有力注脚。然而,传播环境的成熟只能视作新媒体电影得以发展的前提。新媒体电影应该兼具“新媒体”与“电影”两种属性,而当时流传的自娱自乐的网络视频短片,与具有一定专业素质、商品形态的“电影”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2010年8月,“11度青春系列电影”的震撼登场标志着新媒体电影发展的新阶段。 “11度青春”采用10+1的形式,即10 部网络短片加一部院线长片这一全新的模式进行推广,其中炙手可热的《老男孩》便是其中的10部短片之一。系列影片由中国电影集团联手优酷网共同出品,开辟了网络视频网站与传统影视公司结盟,发挥各自优势资源进行新媒体电影制作的产业化途径。“11度青春”的巨大成功使得各大视频网站尝到了新兴电影的甜头,继而争相搬出了自己出品计划。

正在视频网站牵头制作的热潮方兴未艾之时,许多民间导演、编剧、演员以及跨界的业余爱好者也纷纷向新媒体电影伸出了橄榄枝,他们通过上传自制电影、寻求剧本投资、参加制作公司的征人征片征稿项目等路径,踏上了草根阶层的圆梦之旅。顺应民间创作热潮,中影在2008年、2011年相继推出了“新媒体试听节目制作计划”、“中国新媒体电影创作计划”,发掘优秀创作人才。2011年,第14界上海电影节也特别增设了“手机电影节”单元,鼓励民间制作精良的新媒体电影。从民间的潜流到如今涤荡全国的浪潮,新媒体电影开始步入了自己的黄金发展期。

解除脚铐的大众狂欢:新媒体电影的“新”质探寻

从口传、纸质到电子媒介,每一次媒介的嬗变都给人类社会、生活、文化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电影的勃兴是近年来突出的文化事件,作为一种依仗全新媒介进行传播的电影,媒介的更新调整了电影创作者、观众以及中介运营商在传统电影产业中的存在生态,释放出新活的生命力。

1、草根本色:民间创作者的新阵地

传统电影投资风险大、准入门槛高、制作周期长。一部中等制作的电影,投资额便动辄千万以上。每年制作完成的电影,国内大概有500多部,最终能进入院线放映的只占1/4左右,还不能保证这些上映的影片最终都能赢得观众的青睐,收回成本。故而想让自己的创意有人投资,最后还能走进影院,可谓难上加难。同时,因为电影投资风险巨大,为了保证票房成绩,电影的主创团体往往由知名导演、一线明星、专业技术人才构成,普通电影爱好者很难插足其中,而一部长达90分钟的电影所要经历的冗长产业链条更非一般人所能掌控。

平民制作电影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但是新媒体电影却为草根电影爱好者带来了福音。一部新媒体电影的片长一般在30分钟以内,而且不需要高端的拍摄仪器,只要你拥有一部一般的DV甚至是手机,就能拍出满足放映要求的影片。同时,新媒体电影的发行无门槛,人人都可将自己的影片上传到各大著名的视频门户网站上,供观众欣赏评点。随着新媒体电影的不断发展,市场份额逐渐扩大,需要更多的影视作品填补空缺,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和门户网站启动了向民间吸收人才和优秀作品的计划,以保证产业的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新媒体电影的主题内容选择,呈现出鲜明的草根特色。出于国情需要,大量传统电影产业生产出来的电影商品承担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塑造、教育功能,主流影片多以国家意识形态宏大叙事为主,题材主题较为单一。但是新媒体电影先天取缔了这些创作壁垒,多采取富有个性特色的平民视角,娱乐消遣性十足,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接轨。“草根”特色不仅是新媒体电影普遍的创作倾向,更成为市场自主选择的标准之一。优酷高级运营副总裁魏明就曾发现,11度青春系列电影中获得点击量比较高的短片都是由“网感”好的导演创作的。像《老男孩》的导演肖央和主演王太利都是重度网民,对于网络用语、网友行为十分熟悉,所以拍出来的东西能够引起共鸣,放到新媒体进行传播会比较顺利。[3]

2、自由互动:受众观影方式的更新

影片的发行相当于普通商品的售卖阶段,一部电影的发行成效直接关系到电影的产出效益值,而其发行方式的选择则决定了观众接收的形式和他们在此环节中所处的地位。

传统电影多以院线为主要发行渠道,因而限定观众只能在特定的时间进入影院被动地观看一次性的放映。虽然随着电视机、录像机、DVD等设备的产生,人们的影视消费获得了更为自由的空间,但是观影仍会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掣肘,比如电视栏目时间安排、光碟资源等等。而新媒体电影的出现则彻底突破了传统电影发行的阈限,人们可以在手机上,MP4上,PSP上,电梯间里,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中安装的移动电视上,观赏到短小精悍的新媒体电影。观众在时间上、空间上获得了观影的极大自由,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主体观感。

新媒体时代观影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观众在观赏影片的过程中拥有绝对的控制权,既是影片的接受者,也可以成为者。新媒体环境下的参与个体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对影片进行选择,并能够第一时间将自己的反馈信息通过网络和移动通讯技术传递给创作者。随着web3.0技术的发展,观众不仅能参与评论和创作,而且可以直接将影片同步分享到第三方信息网站上。在这个过程中,观众的身份由接受者转变为了实际上的传输者,主动地参与了影片的发行机制,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影片的接收效果。

3、发现蓝海:产业掘金新大陆

根据CNNIC的数据,截至2010年12月,国内网络视频用户规模2.84亿人,在网民中的渗透率为62.1%。与2009年12月底相比,网络视频用户人数年增长4354万人,年增长率18.1%。调查显示,网络视频用户平均每周在网上看视频花费的时间为10.2 小时;38.6%的网络视频用户每天至少一次上网收看视频节目。

日益庞大的点播数据展现出视频网站乐观的发展前景,但是看似红火的网络视频行业却有着自己难言的苦衷:正版视频采购价格暴涨、海外剧集播放受限、运营成本日益攀升、盈利渠道单一……各大门户网站急切地想要寻找解决产业瓶颈问题的新途径。

作为新媒体电影的倡导者和开拓者,传媒率先尝到了新媒体电影的利润甜头。2006 年做了七八百部小电影,投入不到一千万元,而收入已经超过四千万元。[4]“11度青春系列电影”大热之后,优酷、新浪、搜狐、土豆网等视频网站门户也在广告、收费两大创收途径外,寻求与传统电影行业相联合,推进新媒体电影制作的产业化进程,以求开辟电影产业的蓝海:2010年底,新浪视频联合彭浩翔等香港新锐导演制作“四夜奇谭”系列片,同样采取4部短片加1部院线唱片的模式;优酷视频趁热打铁,联手东乐影音和飞利浦,以“跨界导演”为主打概念,自2011年8月开始陆续推出6部以“幸福”为主题的短片,统称《幸福59厘米》;搜狐视频与中影集团合纵连横,集结刘烨、黄渤、王学兵等七位一线男影星,共同打造“7电影”,于2011年11月首映……整个行业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场面。

众声喧哗下的追问:新媒体电影发展中的困境

在这样一场由媒体革命引发的浩大影视盛宴中,草根创作者、普通观众以及中介运营商都从中分得了属于自己的一块蛋糕,整个市场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然而,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影形态,新媒体电影还存在着某些亟待处理的硬伤。

首先是电影的质量问题。新媒体电影在其形态上呈现出时长短、屏幕小的特征,因而无法负担复杂的叙事和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所以要制作出一部卖好又卖座的影片,对内容要求反而更高,创作者必须在短时间内抓住网民躁动的心,阐释清楚自己的创作意图。然而就目前的现状来看,网民自制的影片大多粗制滥造、内容雷同、主题空洞,很难淘出精品,甚至视频门户网站牵头制作的系列短片,质量也良莠不齐。新媒体在延续自己“草根”品性的同时,又如何突破由此带来的影片质量难题呢?

再者是产业的问题。新媒体电影想要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改变传统的运营方式,扩大利益增长的空间。同时要借助政府部门的调控、监督力量,让新媒体电影走上法制、规范的道路,特别解决是在新媒体多对多放射状的传播环境下,如何保障新电影产权的版权等问题。

在众声喧哗的盛宴中,我们常常容易被虚华的表象蒙蔽双眼,耽于现状。如何将嘈杂纷扰的多声部化作多元和谐的合唱呢?或者这才是新媒体电影今后努力方向的题中之义吧。

注释:

[1] 参见网易网《优酷推出“新媒体电影”概念》,

[2] 侯明廷,《新媒体电影披着时尚外衣的营销利器――访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载陈伟明》,《广告导报》,2007年第6期。

[3] 参见凤凰网《电影界的新媒体势力》,finance.省略/news/industry/20110214/3399732.shtml

[4] 范思立:《新媒体电影的产业萌动》,《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7月31日第003版。

梁振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新媒体时代的电影 下一篇:我国新媒体电影发展路径分析